在學神的世界裏,A同學從清華畢業後申請了在全球排名頂尖的博士項目, B同學從劍橋畢業前便收到了多家知名企業的錄用通知……他們似乎輕而易舉就能考取世界一流學校,毫不費力就能入職大型跨國公司,這些表現優異的中國學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社會學者姜以琳針對北京排名前十的五所高中分別採樣,選取28名學生展開跟蹤調查,他們是出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青少年,是出身精英家庭(家庭收入位列全國前10%)的年青一代,這段超過7年的觀察,記錄了他們從高中到大學再到初入職場的人生關鍵階段。 研究發現,中國的精英學生在高中階段便形成了根據考試成績與輕鬆程度劃分的四個等級:學神、學霸、學渣、學弱。要勝出,還要輕鬆勝出的纔是學神,位居頂端的學神享有家長及學校的無限支持和特殊資源,擁有其他學生的一致尊敬;學渣若無法晉升爲學霸,則要盡力表現輕鬆纔不致淪爲被視作“天生愚鈍”的底層學弱……學生們遵從體系規則並以此指導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他們的升學、就業甚至生活方式的選擇都受其左右。年青精英與其學校、家庭合力制定相應策略,以期在這場以教育爲基礎的精英地位再生產競爭中取勝。 本研究爲考察中國新一代精英的培養過程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視角,讓人們看到被社會塑造的中國年青精英們,又將怎樣塑造社會。
家庭越來越按照講究效率的“工作場所”的規則來運轉 工作場所卻被設計爲強調幸福、歸屬感的“溫暖大家庭” 工作與家庭的情感磁場發生逆轉 工作中的時間要求刻不容緩,家庭中的時間則任人宰割 霍克希爾德關於工作與家庭緣何被顛倒及其代價的專著 李一諾、淡豹、佟新、吳愈曉聯袂推薦 -- 本書是美國知名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關於工作-家庭的平衡爲何難以尋求這議題的社會學著作。基於在一家美國財富500強企業的田野調查以及對其員工的深度訪談,本書考察了那些隱祕的、促使職場父母長時間工作的社會力量。作者在這家公司——化名爲阿莫克(Americo)度過了三個夏天,採訪了高管、普通員工、工廠工人等。她的發現令人喫驚:儘管公司提倡工作家庭平衡,提供兼職上班、工作分擔、靈活工作時間地點和職業年休等機會;接受採訪的每個母親和大部分父親都說“家庭第一”,但這些在職父母中很少有人質疑自己的長時間工作,也很少有人利用公司提供的彈性工作時間、陪產假或其他“家庭友好”政策。是因爲員工們不瞭解這些政策,還是他們擔心享受這些政策的負面後果?是因爲經濟的問題,還是經理們故意阻撓? 作者在對多個典型樣本家庭進行了深入訪談與交流後指出,家庭正在被“男性化”,越來越按照講究效率的“工作場所”的規則來運轉,個人需求被取代、壓制或耽延,而工作場所卻在被“女性化”,推行強調信任、團隊建設和周到對待“內在客戶”的管理哲學。工作已經成爲了“家”——在那裏人們感覺自己得到獎勵、受到關注、得到 “父親般”上級的鼓勵和同事們的支持;與此同時,家則成了一個在太少的時間裏有太多事情要做的地方,變成了孤獨的“工作”場所。 本書內容翔實、論證有力,跳脫出“提升個體”的角度,從更爲寬闊的社會文化的視角來探討工作家庭平衡議題,透視工作和家庭的意義在當代社會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這一切帶來的社會後果。這對當下中國工作—家庭平衡問題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自20世紀30年代起,從歐美留學歸國的第一代中國社會學人,便開始探索如何使這一來自西方的學科能夠解釋中國獨特而複雜的社會現象,並服務於積貧積弱的祖國向現代的轉型。由此,孫本文和吳文藻在華夏南北上演了一出社會學中國化的“雙推磨”。接續這一傳統,費孝通等人通過“江村調查*等一系列經驗研究推動了社會科學的中國化運動。1979年中國社會學重建之後,知青社會學人在費孝通等老一輩學人的引領下,投身改革開放大業,直面現代化進程中所遭遇的問題和挑戰,同時以文化自覺意識、經驗研究和理論創見做出了相應的話語迴應,使得這場重建成爲中國式現代化的轉型敘事。
編輯推薦 《與社會學同遊》作者提醒我們,學習社會學一定不要丟掉人文關懷。本書生動地闡釋了人與社會的關係,帶領讀者在社會學的世界裏暢遊。 商品描述 社會學是一場遊戲:既有輕鬆的一面,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戰,要求遊戲者有一定的素養。在《與社會學同遊》書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筆和酣暢的文字帶領我們神遊社會學的莊嚴殿堂。在這趟旅途中,我們將緊隨作者去審視人與社會的關係,去體會社會學的多重視角,關照社會學的多重性質。幾個突出的主題是:“人在社會”“社會在人”和“社會如戲”。這部權威學者的經典著作宛若濃縮而精美的靚湯,帶給我們豐富的人文主義營養。 名人推薦 在現代社會學的180年曆史中,大多數人將社會學視爲一門欲與自然科學比肩而產生的實證科學。但從齊美爾和韋伯起,有關社會學的人文主義思潮同樣源遠流長。作爲現象學社會學創始人舒茨的學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過對社會現實建構過程中主觀意義的揭示,告訴我們與實證社會學所依賴的經驗、數據、事實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義的社會學性質。這種人文主義性質既體現在我們如何看(see)這個世界的過程中,也體現在這一學科所蘊含的道德訴求之中。 ——周曉虹(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一部堪稱經典的社會學入門書。作者一反教科書面面俱到的寫法,擇要描繪了社會學的主要議題,充滿人文關懷和反思性,深入淺出而不乏洞見,使初學者在輕鬆閱讀中看到社會學事業的宏觀圖景。 ——劉欣(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本書描繪的社會學是一種能夠把個人情趣與追求真相的科學精神、專業智慧與常人關懷結合成一體的學科。社會學其實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會學是那種能夠發現人類行爲的無比豐富性、能夠在箇中人不以爲奇的現象中展現專業洞見的學問——這種學問會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悶。 ——高丙中(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持續至今的真實“北漂”史。轉型中的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經濟與社會。北京“浙江村”與“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記錄研究。 “浙江村”,20世紀80年代起漸次於北京天安門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區匯聚成形。30年來,其經濟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的特殊面貌、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的互動演變,已成爲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動人口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體制、權力與政策的鮮活樣本。 作者借同鄉之便,於90年代中期6年時間裏對“浙江村”進行實地調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寫作手法,細緻呈現了“浙江村”這一流動羣體的落地、發展和變化中的諸多細節。對於“浙江村”的形成、結構、運作、變遷,“浙江村人”作爲“外來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產經營、鄉情民願、與流入地及戶籍所在地管理部門的互動等等,均加以極近距離的分析記錄。 本書時隔20年後修訂再版,除對前版內容進行補充訂定外,於新增序言部分特別回顧了“浙江村”和中國社會自2000年以來的變化,對“正規化”及“分割—攫取模式”進行了分析闡述。同時爲便於歷史比照,增繪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佈示意圖。
社會中任何的品味判斷都其來有自。《區判》出色地闡明瞭現代世界中產階級的自命不凡,該書出版於1979年,是一部當代法國的龐大民族誌,也是對社會階層思想的深刻剖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在「我們認為具有美感的事物」和「我們認為俗氣或醜陋的事物」之間做出抉擇。品味並不純粹,這些不同的審美選擇都是「區判」,也就是「與其他階級的選擇相對立的選擇」。世界同時倚賴權力關係系統與符號系統運行,而品味的細緻區別,便成為社會判斷的基礎。 布赫迪厄推翻了從未被質疑過的關於美、藝術與文化的範疇:「區判」的類別取決於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決定它們的因素,一方面是「文化資本」,即教育水準;另一方面是「經濟資本」,即社會處境。透過分析不同社會階層及教育系統之間關係的轉變,在每個階層中區分出一般的行為法則,使得建立一套生活方式的「系統」成為可能。社會主體透過其成員所展現的「區判」,即美味與平淡、美麗與醜陋、別致與俗氣、傑出與低俗之間的區別判準,針對分類系統(品味)與生存條件(階層)展開分析,轉化為客觀系統選擇的形式,從而觸發了「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本書揭露了這些模式與社會階層及其生活樣態的描繪密不可分,並輔以大量田調成果及理論批評辨析,梳理了所有關於美感、藝術、品味與文化等傳統問題的重新表述。 無庸置疑,《區判》是衝擊當代社會科學最為劇烈的經典之作,國際社會學會(ISA)將其列入二十世紀最重要十大社會學著作,影響力跨越各學門領域,開拓數十年來大眾文化分析全新路徑。其所提出的美學稟賦思辨,足堪撼動康德以降的純粹美學理論,迫使研究者重探品味生產的社會條件。不論當代的經典書單如何更新汰換,永遠不會遺漏《區判》:它改變了原有的文化社會學樣貌。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是我們瞭解自己的一本佳作,它對微觀的社會互動做了詳盡的論述,探討了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行爲,特別是我們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作者沒有對社會互動做面面俱到的系統性分析,也沒有試圖總結互動類型、區分互動性質,他的興趣在於研究人與人面對面交往的具體互動細節。 在對許多地區社會習俗的觀察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他把社會比作舞臺,把個體比作演員,用諸如印象管理、前臺、後臺、劇班、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戲劇表演的概念,來分析種種舞臺表演行爲。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向他人展示自己和自己的行動,試圖引導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並採用某些技巧來維持自己的表演,就像演員向觀衆展示一個角色一樣,這不失爲一種表演的藝術。
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歷時三年完成了這場談話。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這本書提供了一份對話實錄,也給出了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氾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會,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題。
我們爲什麼會按照我們想的那樣去做呢?我們爲什麼會按照我們做的那樣去做呢?社會學旨在對這兩個問題提供答案。儘管其他學科也試圖做出回答,但社會學提供的分析視角,既有更大的包容性,又有更大的密切性,它比我們在許多其他領域可能找到的觀點更爲基本、更爲明確。社會學可使我們洞悉“全景”。本書就是這樣一本涵蓋廣泛、通俗生動的社會學入門書。 編輯推薦: 1. 這雖然是一本社會學入門讀物,但其中包含了豐富的社會學內涵和想象力。。 2. 作者的主要目的在於使人們把握社會學的核心觀點。通過此書,爲讀者認識和了解社會提供新的方式,從而使每個人獲得更多的社會學知識。 3. 本書的一個重要觀點是:閱讀此書,不是僅僅記住那些現成的東西,而是去實踐,去行動,即去做社會學。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們的理想,建立美好的社會。 4. 社會學同時在個體和集體兩個層面上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現狀,以便可以就我們人類將走向何處、我們應該如何實現目標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主要的目的在於研究並分析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徵。中國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家族主義和階級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識形態的核心,和中國社會的基礎,也是中國法律所着重維護的制度和社會秩序。《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將以二章來討論家族、婚姻,另二章來討論社會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