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主要的目的在於研究並分析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徵

中國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徵表現在家族主義和階級概念上

二者是儒家意識形態的核心,和中國社會的基礎,也是中國法律所着重維護的制度和社會秩序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將以二章來討論家族、婚姻,另二章來討論社會階級


  • 屈冰冰
    書中通過家庭、婚姻、階級、巫術與宗教幾方面清晰地闡述兩者的關係,揭示彼此的特徵,援證豐富
  • 甘英媛
    感嘆一下大學者的文章真的沒有一句廢話以及句句都說到點子上,很多論述都太有分量了
  • 雙暄嫣
    諸如家族、婚姻、宗教或等級都是觸及到中國社會的核心要素的,此書都有極爲深刻的認識,且通俗易讀
  • 花白楓
    部分古代法制史內容,不得不說儒家政治化真的很荼毒中國古代社會,親親尊尊家本位父權至上掌握所有的全力,貴族官吏特權這些糟粕,以至於法律改變了,社會性質變了,憲法人民權利都規定得清清楚楚了,但現代人的思想依舊很封建很父權😅,雖然很唾棄古代法制,但是還是很建議一些網文作者讀一讀,主奸奴,還能官位連降三級,道德上我很支持甚至覺得依法給我徒兩千更好,但是事實上看到真的會尷尬
  • 祖問蘭
    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喫人’
  • 仉督婷秀
    讀此書,可瞭解中國古代的法律特徵,從而獲得對中國古代社會基本的瞭解和認知
  • 匡敏叡
    中國法律史研究的不朽之作
  • 茅星騰
    “勤奮”“認真”瞿同祖先生治理學問的理念,無論在多麼艱苦的環境下“敵襲”“十年”都在認真做研究,我會記在心裏
  • 楊晴曦
    感動於翟同祖先生嚴謹樸實的治學態度(如果商務印書館能有翟老十分之一的嚴謹,或許能少排一大半別字)和拳拳愛國之心,然而此書讀罷,“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在我心裏,成了一個象徵,象徵着心灰意冷,其中只有寥寥幾處疏落的光芒
  • 東融雪
    關於法律史的一本書,生動而翔實地展現了中國古代(不是近代抑或現代)法律與綱常倫理的連結與矛盾,以及司法部門相應的處理態度
  • 宗康安
    瞿同祖先生此著極好,爲研究中國社會之必讀書,因爲他所揭示的是“法律”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本質屬性
  • 古雨筠
    瞿先生從服制說起,用大量生動鮮活的實例及比較,闡明瞭中國古代基於親等差異和貴賤有別觀念下的法律制度
  • 滕曜瑞
    瞿先生將法律史與社會史相結合,在分析了大量個案與判例的基礎上探討了中國古代法律的核心問題
  • 蘇傲玉
    因此,中國古代法律可以說完全爲儒家倫理思想和禮教所支配,成爲鞏固和維護儒家思想統治下的社會制度與價值觀念的重要支柱
  • 桑慧君
    選修《法學基礎》,有幸讀得此書,略窺中國古代法律發展一二,受益匪淺
  • 羊興修
    瞿同祖先生的這本書少了很多意識形態的束縛,以史料爲本,開創中國的法律社會史研究
  • 彭恨桃
    對中國古代的法制狀況與階級差別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前兩章所舉案例彷彿在看故事會,倒開始反思不應該只看政治史更應該讀社會史
  • 祝語蝶
    此書對古代中國的家族、婚姻、階級、巫術與宗教及儒法思想等問題,作了深入細緻的分析研究
  • 潘雲英
    瞿先生認爲,家族和階級是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徵,在法律上佔有極爲突出的地位
  • 熊志尚
    我讀過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我讀過余英時的《士與中國文化》、我讀過李澤厚的《中國古代思想史》,可我還是沒有真正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精髓所在,直到我讀到這本瞿同祖的《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 藍皓軒
    書末評論說瞿先生是用社會學的觀點來研究中國法律史
  • 應菁菁
    不可不讀的中國法律史研究著作,許多觀點至今未被超越,當前不少法律文化史作品仍拾其牙慧
  • 有琴經略
    這本書已經超出法律史的範圍,拿來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也頗有幫助
  • 盧茉莉
    中國化法律形成及其變異的過程,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
  • 石憶秋
    事實上,我甚至覺得由於中國古代史的情況太過複雜,對中國古代法律的研究很難得出統一而又細緻的結論
  • 宗政青旋
    這本書不愧是中國法律社會史的開山之作,從中可以窺見中國古代法律的全貌,也可見瞿同祖先生爲學之嚴謹認真
  • 鳳樂意
    儒家在法律中的浸淫可謂之深,失了法家制定法律時的追求與理想
  • 衛樂正
    以家族主義與階級概念概括中國古代法律之主要特徵,家庭是經濟自足實體,家族是血緣聯繫紐帶
  • 範半青
    法律之儒家化一章大善
  • 鬱若雲
    法律是一箇中介,以及,如何感受儒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 徐夜綠
    這一制度,將基於家族和等級制度觀念的差等化的禮治,滲入原則上崇尚公平的無差異化的法治,遂使中國古代的法律契合儒家的春秋大義,而爲崇尚君權的統治階級所用
  • 姚涵柳
    任何社會的法律都是爲了維護並 鞏固其社會制度和社會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產生某一種 法律的社會背景,才能瞭解這些法律的意義和作用
  • 刁白易
    很多原文和考據被略過了…家族和階級對中國古代法律的影響之大超乎想象
  • 鄧覓晴
    家族與階級;法律儒家化
  • 閔平良
    以禮入法和法律的儒家化看似是後來者歸納出的概念,但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亦是清晰可見的
  • 晁冰冰
    他以「宗族」和「階級」兩條脈絡為綱串聯法律史,並提出「法律儒家化」 的概念
  • 蒙高朗
    前面寫家族、婚姻、官民、良賤之間的法律都很清晰,讀那些案件都能感到一層階級的壓迫,傳統社會在處理這些人際關係下的法律時常常有不同於“平等”的人格視角,於是這樣看來就全都是“喫人的禮教”
  • 童樂康
    中國古代法律對家族主義和階級概念的維護與秦漢以後法律的儒家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 魯綠柏
    某些觀點譬如“漢代爲法律儒家化的開端”隨着後來秦簡的出土,不僅是年代還得要提前,而且這個觀點的前提也就是“秦漢時代法律基於法家同一性精神而非儒家因素”這個觀點也要打個問號,但其他的論證頗爲經典,研究中華法系必讀
  • 湯嘉茂
    在西方政治哲學中,法律的形成都與自然法及民間法有很大的關係,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儒家意識形態對於法律的影響要遠遠大於其他任何的因素
  • 查迎南
    “所謂法律儒家化表面上爲明刑弼教,骨子裏則爲以禮入法,怎樣將禮的精神和內容竄入法家所擬訂的法律裏的問題
  • 公西憐南
    瞿氏將儒與法、禮治與法治之爭的核心歸納爲差別性行爲規範及同一性行爲規範之爭,至於採取德或刑之方式來推行行爲規範則在其次,由此觀照漢以後法律之變遷,得出“法律儒家化”的結論
  • 古和玉
    家族主義和階級概念是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徵
  • 米高昂
    通過對歷代中國法律具體條文內容的梳理,從中無不體現出儒家倫理對法律的滲透和支配,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也可以歸之爲儒家倫理綱常、禮或是作者寫到的家族與階級
  • 虞興朝
    在此基礎上無論是社會中的法律,抑或受法律規制的社會,均完美契合儒家所塑造的道德倫理,中國古典法律於是呈現出一種極深的家族法的氣質
  • 姬俊茂
    伴隨着法律的儒家化,不論政統如何更迭,崇尚道統的中華文明牢固了禮儀之邦的形象
  • 姜雨安
    以“家族”和“階級”統攝中國“法律社會史”,展現出古代中國的立法原則與司法實踐如何與其所植根的社會背景緊密勾連
  • 呼延浩曠
    中國傳統的社會政治,很早便擺脫了巫術與宗教的影響,進入了理性化的發展軌道,儒家本爲封建時代之統治思想,在帝制時期仍獲歡迎,這是農業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然秦漢以後,中國法律的儒家化,更爲儒家思想成爲統治意識起到了重要作用
  • 慕心遠
    古代中國的法制史,就是一場在家族與階級基礎上不斷儒家化的歷史,這個由宗族與禮法維繫的社會貫穿了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禮刑合一成了其典型特徵,正如四庫全書提要評價唐律那樣——一準乎禮
  • 沈高爽
    簡單來說,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法律形態,完全是儒禮入法的結果,法條所體現的都是儒家倫理差序,是帶有非常明顯內外(家族)區分與等級(長幼、良賤、主奴)區隔的法律體系
  • 關桂芝
    瞿先生認爲階級和家族是中國古典社會的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法律和社會經歷了一個儒家化的過程
  • 魚皓軒
    從家族和階級兩個角度出發詳細講述了中國古代法律中體現的倫理綱常,內容翔實,法律儒家化、以禮入法是中國古代法律從漢至以後始終貫穿的一條主線
  • 秋凌文
    這雖是“法律儒家化”,但又何嘗不是“儒生法吏化”乃至“讀書人劊子手化”呢
  • 金幼白
    法律之儒家化,以禮入法
  • 丌官紅旭
    家族和階級是古代中國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徵
  • 幸茂才
    家族主義和階級概念是我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徵
  • 冷孤容
    其中儒家以其主張註釋法律,讓法律受禮的支配,審判決獄也受儒家思想影響,甚至儒家學者開始充當司法官員
  • 賁樂意
    秦漢法律主體爲法家系統,儒家以禮入法開始於漢代,至曹魏最終成制
  • 洪依波
    從西周時期的禮刑結合,到始於漢終於唐的法律儒家化,再到清末修律時期法理派與禮教派之爭,當我們談論儒法鬥爭的時候,“儒”的指向往往是傳統禮教,而“法”的所指卻是多元的,既包括屬於“過去”的殘酷刑罰/嚴刑酷法,又包括屬於“現代”的制度文明
  • 虞浦澤
    家族主義與社會階級對法律的影響,儒與法的結合
  • 金幼柏
    西來之現代法律制度要想“中國化”,必須首先體認儒家以家族倫理和尊卑等級制度及其觀念改造中國古代法律的努力
  • 荀溫茂
    從更廣泛的維度看,法律的儒家化僅僅只是儒家思想或是儒家的家族制所影響的一個方面
  • 東門樂康
    秦時法家得勢後,法律經過他們制定,到漢代儒家便企圖將法律儒家化,他們無法全面改弦更張,於是他們開始左右法律
  • 張澎湃
    法律史的扛鼎之作,從儒家的內核來對中國傳統法律進行剖析,從家族和階級角度着手,對傳統中國法實施過程中的“不一”做了非常細緻的解讀,非常值得一讀
  • 尚泰平
    瞿先生之觀點震古爍今,但站在時代的後浪上,竊以爲有兩點可以推敲:一是述及中國古代社會與法律的基本特徵,等級比階級的說法似更爲準確;二是泱泱中華史上,儒家學理流變頗多,家族、等級之內核一以貫之,但在細微處的制度往往多變,瞿先生在論述時亦難免偶有過於絕對之嫌
  • 邴蓉城
    (從這點上看二者都具有理想色彩,其實法家更甚)當法治國家的落地既成事實後,漢以後的學者也就不再執着於禮法的本體之爭,而是積極推行以禮入法,即將差別性行爲規範滲入至司法和立法層面,“以法治推行其禮,自無損於禮的精神所在”
  • 車清暉
    律令往往帶着否定的意味,藉助於刑的參與,其目的並不在於整合各階級利益與調節人際關係而是加固原有的社會結構,以更堅硬的底座支撐起龐大的官僚體系
  • 柳同光
    在律條之外,大量案例呈現出了真實生動的法律/社會生活圖景
  • 元思卉
    法家和儒家之爭在於其理想的社會秩序不同,同一的和差別的
  • 薄梅風
    儒家的禮在古代勝過法家的法,原因在其包容,更在於其符合時代和環境的需要
  • 虞恨蝶
    要理解中國傳統社會,法治是極爲精妙的切入點
  • 呼延半凡
    最後附錄王健與瞿老的訪談,除感慨瞿老學術深厚紮實之外,在談到爲何選擇文革期間回國時,其言令人動容
  • 畢晨濡
    還好事先學了法碩法制史,讀起來不算困難,書的結尾談學術道德的後記更是對瞿老肅然起敬,勤奮與認真的態度值得一生學習
  • 習芷文
    瞿老名篇,筆記總結下來收穫頗豐,雖提綱挈領但不失生動,細節上闡釋詳實清楚,通過立法與司法的棱鏡折射而瞭解到生養自己的社會的歷史全貌時,才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當今的處境,以及當今社會在歷史連續性之中潛藏着的血管和脈動
  • 國盼香
    瞿先生這本書堪稱經典之作,討論了中國法律的核心問題,古代法與西方法律自有其不同之處,但能夠把不同的地方指出並作出解釋的甚少
  • 蔣訪曼
    其著述時這以家族關係、名教綱常爲核心的法律觀念與實踐尚未遠去,前兩章作者親歷親聞,歷數《刑案匯覽》中所載種種殘酷悲哀的判例,以戴震“以理殺人”語總結,擲地有聲,尤爲震撼
  • 蔚惜夢
    奠定作者大家地位的一本書,把古代中國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問題講透了
  • 餘千凡
    對於想要涉獵法社會學,法制社會史的讀者來說,本書無疑是提綱契領式的作品
  • 寧幼安
    中國古代法律在歷朝歷代的“同”,瞿先生寫得差不多了;至於“異”,瞿先生在書中對本書的討論範圍作了限定,即唐代以後,不過還大有可挖掘處,也算是爲後輩指點了一條明路
  • 邵曉蘭
    這次的關注點在法律的不平衡性(名分攸關爲核心)、法律的模糊性(比法執行、突出人治)、法律的延伸性(法外之法與法外之仁)、否認私人意志與私人財產、條文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等幾方面
  • 居寄雲
    本書主要的目的在於研究並分析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徵(家族和階級);第二個目的在於討論中國古代法律自漢至清有無重大變化
  • 文芮瀾
    以禮入法,法律儒家化的歷史過程;用禮去指導法,故而有雙重標準
  • 曹依楠
    書裏主要談到中國古代法的幾個核心關鍵,最爲核心的即是儒家思想入法,圍繞着儒家開展的禮、階級、家族倫理這些核心構成了中國法的面貌
  • 康珍麗
    不愧是法律社會史,本書就是看古文看的喫力,瞿老使用史料原文印證觀點,用心可敬
  • 許春柏
    社會學與歷史學的交織 敘寫上更偏向社會結構與法律精神的方面(禮與法)/ 而不是行動上的法律
  • 桑凌春
    其次,近些年似乎有不少反對“法律儒家化”和“以禮入法”的觀點的聲音,但總覺得姿態不太好看,這點上我更相信瞿同祖老師
  • 藍欣怡
    此外,儒法關係是法制史上極爲重要的一個問題,看今人論述只覺玄之又玄,而讀此著則數頁之間可明矣
  • 年愛亦綠
    後面討論儒家與法家思想時個人認爲過於偏向禮與法在先秦時期的二分,導致在論述上完全把儒法對立起來,只是在後續的歷史中才有儒法合流的趨勢,這種論述或許有點片面化的意味
  • 程璇璣
    看完驚覺以前的書都白讀了,以前的電視劇都白看了,自己好沒文化,想打100分
  • 段幹婉靜
    就本書內容而言,以“妻的地位”“良賤間的不平等”和“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考辯這三個部分最爲吸引
  • 壽友梅
    再次感嘆曾經的學術書籍治學之嚴謹,語言之質樸,令人敬佩;也再次感嘆古代刑罰之殘忍,階級制度之冷酷,想想那些歷史穿越劇何止不真實,簡直就是太樂觀了吧
  • 秋寒梅
    事實上中國社會並沒有孕育出嚴格意義上法律的概念,有的只是維護禮法和公權的工具
  • 施心遠
    什麼叫喫人的社會啊,對於舊社會舊禮教的喫人本性瞭解更進一步了,這是制度層次上的壓迫,對於人的系統性壓迫,個人從屬於家庭,家庭又從屬於宗族,父權制下的社會必將對所有人產生壓迫
  • 沃音華
    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觀念、法律制度皆有其存在必要性及產生邏輯,但未必長久符合基本人性與社會進步所需
  • 郟子惠
    家族或因生產力不足,而爲因生存所必須依附的血緣單位,但家族主義罔顧個人意志,由保護轉向桎梏,實已形成超出其存在價值的束縛,對生者、卑幼者極爲不公
  • 尹敏智
    在失範社會中,穩固的社會秩序確有必要且急於實現,初建時其是否平等、能否流動等問題在迅速建立安穩秩序需求下或可視之輕緩,然長久以往而不變更,因不平秩序所流的血淚遠甚於失範社會中對抗產生的傷亡
  • 賈旻騫
    秩序若不公,如何恪守秩序至上原則,爲現存制度及其運作失當之處辯解
  • 饒問寒
    基於詳實的史料綱領性地提煉了長期存在的家族主義及階級意識兩大根源社會觀念,繼而闡釋其對法律制度的作用,具有提綱挈領的啓發意義
  • 榮向真
    1. 中國法律以維繫家族和階級秩序爲主要目的,視尊卑、貴賤、長幼、親疏不同,刑罰輕重各有分別,以上犯下減刑主義、下犯上加重主義爲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