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跨越邊界的社區(修訂版)

持續至今的真實“北漂”史

轉型中的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經濟與社會

北京“浙江村”與“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記錄研究

“浙江村”,20世紀80年代起漸次於北京天安門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區匯聚成形

30年來,其經濟生產與社會再生產的特殊面貌、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的互動演變,已成爲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動人口與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體制、權力與政策的鮮活樣本

作者借同鄉之便,於90年代中期6年時間裏對“浙江村”進行實地調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寫作手法,細緻呈現了“浙江村”這一流動羣體的落地、發展和變化中的諸多細節

對於“浙江村”的形成、結構、運作、變遷,“浙江村人”作爲“外來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產經營、鄉情民願、與流入地及戶籍所在地管理部門的互動等等,均加以極近距離的分析記錄

本書時隔20年後修訂再版,除對前版內容進行補充訂定外,於新增序言部分特別回顧了“浙江村”和中國社會自2000年以來的變化,對“正規化”及“分割—攫取模式”進行了分析闡述

同時爲便於歷史比照,增繪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佈示意圖


  • 張寄風
    “非國家空間乃是中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證”,今日,曾經體制外的空間已經逐漸壯大,曾經支配的知識正化爲理解的知識
  • 塗欽夢桃
    以及,最後新社會空間的討論,透露出只有作爲青年學者纔有的對社會、結構、集體和國家的樂觀,對關係的希望,這份向前看的目光儘管稚嫩,甚至有偏差,但也是我們應該鼓勵的東西
  • 裴貝晨
    二十年後“新社會空間”去哪了
  • 逄聖傑
    如果說“浙江村”是溫州人在市場與體制間的縫隙中生長出來的空間與網絡,除了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歇息的生存活力與發展慾望,更是他們與那個時代合謀的結果,顯然,“正規化”的浙江村與城市社會的整合,已然是一個公式化的秩序,聚和且開放的關係叢在巨大的社會演化過程中,也不再能發揮當年的作用,抗爭早已失效,那個時代也不負復再來,但記憶與期望依舊彌新
  • 周平良
    國家利用了行政手段和市場化的力量,對任何的社會性自組織加以條塊化、汲取資源並瓦解之,這是作者在序言二中的幽幽嘆息,也是中國社會過去三十年來的社會治理基本辦法
  • 辛博麗
    而既非過渡亦非“變態”的浙江村在現有體制下生長出的新的社會空間指出未來新的可能
  • 鬱含煙
    尤爲動人的是項飆的反思,不是客觀的,而是“捲入的”;述說者的身份,非“威權的知情者”,而是被述說者和閱聽者的媒介;是雙重的、平衡的對象化,作爲研究者的自己也被對象化;人類學的研究不該只是支配性的知識、面目的描寫,而應是理解的知識和社會組成方式的探究
  • 康經略
    浙江村是在對原有體制的逃避中,來建造自己新的社會空間的
  • 周雅愛
    然而這種被寄予希望的新社會空間,最終還是在國家和市場碾壓之下逐漸消亡
  • 厲小凝
    已知制度之外的新社會空間能否靠複雜的關係叢維持
  • 束浩邈
    讀完對非正式經濟和組織的價值有了新認識,對關係和研究方法有了新的理解
  • 陸麗芳
    更關鍵的是項飈老師讓我們看到了“關係之人”與社會空間、社會結構深層互動的過程,所謂“理解的知識”誠如其言
  • 翟思卉
    關於改革開放之初浙江人是如何在北京立足並形成頗具影響力的浙江村這一問題,作者通過對浙江村及其流動人口的細緻調查,總結出一個新的行動單位“系”(關係叢)
  • 秦芷若
    作爲外來流動人口的浙江人雖然沒有名義上的正式權利,但他們卻藉助關係叢超越了原有的邊界,擺脫體制的束縛將原本分割的社會聯繫在一起,形成了覆蓋全國乃至輻射國際的“流動經營網絡”
  • 譙笪語絲
    (當然對於我理解爲什麼現在的溫州人還喜歡在外“認老鄉”有了一定新的認識)而作爲一個觀察者,也需要培養某種“關係”,而不僅僅只是調查者與被調查者相對對立的關係
  • 曹翊君
    序言交代了作者二十年後成爲牛津大學教授後再回首,發現國家、社會與資本之間的關係變化
  • 邰巧香
    很多地方自己沒有理解充分,但依稀感覺到,作爲本體論的“關係之人”的討論,“浙江村”似乎已經超越了費老的差序格局討論
  • 康聽楓
    但有一點個人有些質疑的是:項老師是否仍對關係建構的新社會空間,有一種“正式制度非正式運行”的期待
  • 郟婉淑
    亦或是說,這一收歸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關係叢的自我創造,是“關係之人”新的社會生活策略
  • 司馬覓夏
    (《中國國家的治理邏輯》從國家,這本又從社會的角度,結合起來看可以一窺中國本土社會發展的脈絡)
  • 侯高峯
    項飆應該算是我最欣賞的中生代學者(幾乎沒有之一),他的每一篇著作都滿溢出未被規訓的學術作爲志趣、與個體生命相激盪的魅力
  • 慕澎湃
    90年代的北京“浙江村”是項飆的研究起點,18年三聯修訂再版,不論是原著本身還是項飆在20年後的回溯反思,都極精彩、耐人尋味,深刻觀照出中國社會近年來的轉型變化
  • 溫雁露
    1月大部頭1打·從序言開始就讓人慾罷不能,三篇序讀來滿是感動,大概也瞭解了項飆其學術思想體系,然後讀完印證了他在序言裏所說的那些方法和實踐意義
  • 韓剛捷
    很精彩的人類學著作,還原了那段歷史,浙江村的疏散讓人唏噓,正規化經營後是否活力依舊,值得時間的考驗
  • 伏承福
    人類學實在太有意思了 實在佩服浙江人的生意頭腦 鑽體制的空子 探索出超前的經營理念 又反過來推動了體制改革 在租住地自給自足自成社會 生意從地攤到櫃檯到俄羅斯 還有如何跟那些商場經理 工商 公安 基層幹部打交道 真的受益匪淺 溫州人在北京把人生演繹得無比精彩 他們讓我看到那代人艱苦奮鬥的精神和年輕的活力 項飆這樣花費六年時間做的田野調查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經商的人看了這本書真的只賺不虧 要是賈科長也能看一下估計又能出部好片兒了(題外話:學者與我等凡夫俗子的差別就是如果當年做這個項目的是我 肯定研究一半就跟着“大人物”們學賺錢去了……)
  • 甄佩珍
    現在看來,數年後重寫的序言更值得品味
  • 万俟同化
    特別喜歡看項飆的反思,少了很多其他人類社會學著作套理論的生硬感
  • 顓孫欣美
    前面的故事也值五星,看到這裏,是好書準準的了;第九章又開始講理論了,我不喜歡理論,但是不耽誤這是本好書,前面就證明了 讀完 五星
  • 嚴寄春
    與其他社科調查研究比,敘事(實踐)與理論貼合得比較生硬,沒有做到融會貫通,說了半天事件,彷彿纔想起來不能純粹說故事,才陡然高深立論
  • 慕雲飛
    項飈在後記誠實指出知識分子對基層研究採取俯瞰姿態的“危險”,並用自己多年的田野調查經驗印證作爲理解知識的個人融入調查羣體的可貴,中間閱讀筆者對浙江村描述時,一再產生“我們今天的人文探究是否已被過於繁冗的學術語言吞沒了”的疑問,真正讓人欽佩的是,“浙江村”在項飈這裏不是論文作業的題目,而是自己擺脫形而上概念與地方實體互通的關係叢,於是自然地,一種不可抑制的知識生命力應運而生
  • 鮑冬菱
    很特別的寫法 主觀視角的“我”貫穿始終 也因之多了些非學術人員容易讀進去的特質 到底要與被研究者保持什麼距離才合適大概不好界定 但大多數研究報告裏把整個羣體框定在某個明確定義內的方法確實也不那麼精準 這本書整個浙江村羣體背後的一個個人物 都鮮明無比 既有羣體共有的特質 也不失個人本身的清晰面目 這樣反而能更明確的感知羣體特質 然後不得不說溫州人真的太聰明瞭 感覺不管放他們到哪裏都可以站住腳跟並且風生水起
  • 秦採藍
    2.在樂清做過項目,一直佩服當地民營經濟的活躍與外出做生意之觸覺,讀完項飆的田野調查更覺臺溫人從七山二水一分田走出成爲商界中堅人之不易,3.像深圳,京郊乃至靈隱這些村辦集體企業走過三十年到如今的家族企業,產權不清,利益及等級分化的事情也多少尋常,橫店不就是明顯的例子嘛,改革開放三十年帶來的陣痛無不是自我改造遭遇特權羣體撞到的鐵板,市場化所帶來的成果,又常常落入原來計劃體制下的當權者的口袋,最後哪隻有黑貓白貓,富起來的是有原罪的企業家,但更多的是隱形碩鼠
  • 和醉波
    尤其喜歡項飆致謝中的那句:“他們是社會發展的真正推動者,我只是實踐者的再蹩腳、無能不過的祕書
  • 喻微婉
    “他們是社會發展的真正推動者,我只是實踐者的再蹩腳、無能不過的祕書
  • 張翰墨
    ”“他們是社會發展的真正推動者,我只是實踐者的再蹩腳、無能不過的祕書
  • 莊半青
    夾帶私貨 深入淺出 非常棒 最後致謝很感人 看哭 也表達了作者對於社會中實踐的看法:“他們是社會發展的真正推動者,我只是實踐者的再蹩腳的、無能不過的祕書
  • 有琴芙蓉
    怎麼把這個祕書當得少蹩腳一點,是我終生的任務”
  • 蓋浩宕
    他致謝的最後一段讓人感動,他說:“他們是社會發展的真正推動者,我只是實踐者的再蹩腳、無能不過的祕書
  • 國覓山
    怎麼把這個祕書當得少蹩腳一點,是我終生的任務
  • 言福高昂
    “我只是實踐者的再蹩腳、無能不過的祕書
  • 鹹友梅
    4)對待現實與百姓的態度:他們是社會發展的真正推動者,我只是實踐者的再蹩腳不過、無能不過的祕書
  • 項雅豔
    項飈做學術充滿自我審視與自我修正,他的謙遜姿態和反覆猶豫反而正顯示出他對人與事實的尊重
  • 甘怡璐
    花了6年時間浸潤在浙江村,沒有學術壓力下寫出了飽滿詳盡的細節,添加了諸多自己的思考,相比於社會學宏大的框架與敘事,人類學研究可有趣多了
  • 言福友梅
    若用主流的學術寫作方法來做重構,或許可以拼湊出好幾篇相當不錯的標準化論文,但那樣的話這份研究呈現出的豐富性必然大打折扣,也不會有如今這本書讓人感受到的這種特別的力量
  • 虞西華
    項的田野觀察做得真的很真誠細緻,雖然本書在寫法上不太符合一般意義上的學術寫作,不過畢竟是寫書不是寫論文,不需要太計較
  • 邰元楓
    「具體的事實才是理論的出發點,述說者應該有勇氣表現出自己思考中的艱難、矛盾
  • 冀若菱
    “讀得越多越不敢說話”系列🤭 井底之蛙學生視角被學術內容和形式震懾即使還算情有可原 那被二三十年前的“平民智慧”震懾真是讓人羞愧反思(再次感嘆人一輩子能走的路真的好窄 選擇了一種模式幾乎就再沒有體驗別樣人生的可能)想起p哥說看這書的序像是在看我的畢業論文 真是冷笑三聲想先獻上膝蓋再去把畢業論文燒了取暖
  • 司綺玉
    全書描述的是一個自組織移民社區的起源和發展,浙江村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這主要體現在早期社區還較小時,商戶的機動性很強,整合資源的能力也非常簡潔利落,這些優點又促進了這個自組織社區面對政策、市場時發明了各種方法、策略
  • 敖幼柏
    一方面,社區自組織的活性在反向整合的過程中不斷被城市規劃蠶食;另一方面,隨着更多行動團體的參與,關係叢的效力不再成爲唯一有效的行動法則
  • 鮑問蘭
    理論上的啓發也很多,首先是讓我理解了“分割-攫取”的發展邏輯,從而梳理了自發的社會體系與權威之間的幾種互動方式,浙江村無疑是自發地“反分割”,採取“逃避”式的方式對待“清理“活動;其次,移民社區中的關係如何重疊爲“關係叢”,如何重疊爲一個社區,是作者最主要研究的問題之一,對中國語境下的很多移民社區都很有理論意義;最後是浙江村裏人之間的聯結所起的作用,真正的人的要素起的作用,是理論之外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
  • 司空芳潤
    在中國國家-社會的弱分野下,能見證這樣一個野蠻生長的聚落社區產生驚人的力量,是可喜和值得研究的
  • 蕭思思
    而在社區發展成熟的過程中,整個社區又逐漸有了很強的綜合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裏的五臟不但是社區的配套設施,還有系的形成、偷搶的滋生,有一處還寫到了社區居民的認同的產生,可以說形成一個小社會
  • 卜冰真
    但是自組織社區是國家體系的不穩定因素,而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社區大部分只能被“招安”
  • 武夏青
    最後從序中可以看到,國家體系最終還是入侵了自組織,而入侵自組織社區之後,原有自組織“大人物”的架空等現象更是有趣
  • 單于慧雅
    用「系」來闡述浙江村內部的關係很有力度,解釋了爲何社區在內聚力很強的情況下對外卻是開放的,以及在制度縫隙中如何長出這麼大的產業,甚至直接形成了社會功能齊全的小「王國」
  • 侯心怡
    作爲外來流動人口,浙江人在北京除了地理上、行政上的邊界,還面臨着計劃經濟時代所形成的組織上的(城市的單位、農村的社區組織)、行政上的(逐級負責、條塊配合)和身份上的(城裏鄉下、農民工人)種種邊界的限制
  • 莊恩霈
    真的是太好的創新式民族誌寫法,對項飈的“理解的知識”、感知力和反思意識非常佩服,也啓發讀者們人類學應當、或者有可能是一種什麼樣的人文學科,以及人類學家可以在實地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 仲永昌
    看到了父輩的身影,看到了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來,雖不是作者所描寫的“北京浙江村人”,生活形態卻很相似,大概那個年代“外來人口”打拼史都是如此,瞭解了他們的生活,明白過來過去不明白的父輩們的一些做事方式,都是生活
  • 龔思柔
    項飆的寫作特別符合我對“深入淺出”的理解,用身體力行“介入”的方式,理解、感受、探討90年代的“浙江村”(其實就是溫州村)
  • 樂正子真
    1、即使作者表示他不想用概化來寫這篇“論文”想用個人化低姿態來描述具體事實,但是很明顯他是相當擅長歸納總結、提出思想的,這書可太能被拿來學習如何“寫論文”了hhh2、用浙江村的幾年變遷來看30年前的中國可能不太行,但是用浙江村人遊離在體制外的生存方式來參考中國人民本性還是八九不離十的
  • 趙玲瓏
    2020054#3月1打#修訂版最大的不同在於還原了第二版中被刪除的大量細節,項飆曾認爲這些細節沒有理論意義,是缺乏學術規範訓練的體現,但正是這些豐富的細節,讓本書得以脫離理論概念與學術框架的束縛,讓作者關於“浙江村”聚合與開放、關於其跨越邊界的發展與變遷的呈現更爲鮮活生動,讓一個個置身於其中的個體更加血肉豐滿,同時這些細節也強化了作者的“在場感”,這種在場,不僅是積數年之功的近距離深入所得,也是在深度參與的過程中,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之間相互的理解
  • 袁經亙
    從人們的日常行爲出發,從“系”的聯結與擴展作爲主要的考察形態,從地理邊界、組織體系與身份體系等方面解讀“浙江村”的跨越,作者對“浙江村”特質的把握,正是抓住了其中的矛盾與複雜
  • 盧辰宇
    詳細解釋了北京浙江村的形成,演化,尤其講述了大量生動有趣的個體的細節的故事
  • 巴立羣
    讀的不乏味,啓發最大的是開頭和結尾,作者闡述如何寫這本書的些思路
  • 黨半雙
    沒有期望中那麼好,浙江村的故事每一件都是你認知範圍內的舊事,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好像聽作者把這些舊事用社會學的範式框架去重新講述一遍,但並沒有昇華出什麼
  • 宇文興朝
    讀完後,我又返回去讀了序言
  • 庾雁露
    很久以後過去,我一再去讀他,並不是因爲我真的喜歡或者覺得他寫的好
  • 東顏駿
    讀完很難說對溫州人的商業模式瞭解了多少,只是認識到一種比較特別的社會學調查方式
  • 戈宜春
    看項老師的書覺得很有代入感 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自己做的一些反思 對自己理論功底的不自信 都很坦然的呈現出來 這反而能讓讀者瞭解這本書背後的很多曲折過程 真的非常grounded了
  • 水嘉美
    其實開始是對研究方法和寫作方法感興趣,讀的時候也頻頻感嘆居然還可以這麼寫,到了後記部分果然就開始討論“理解的知識”,討論自己寫的這本書算不算“科學”
  • 單樂賢
    再留一留,可能是今天我心不靜,隔一段時間我再回頭看這個本吧,先放放吧,可能是我的問題;19%又看了,本書的寫法相當於書序,第三章纔是正式開始,前面寫的太墨跡了,這回接着往下看吧;22%進入正戲,周家挺好看的;29%好看;51%好書我更瞭解浙江村和溫州人做生意爲什麼厲害,好些觀念就很不同啊;79%這本書另一個很大的價值就是如實記錄了強拆驅離過程,光是這段事就值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