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把自己作爲方法

兩代學人,跨越北京、牛津、溫州、杭州、上海五地,歷時三年完成了這場談話

從項飆教授的個人經驗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問題,其中涉及對中國社會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知識共同體、全球化與民粹主義、人類學方法論等題目的思考

這本書提供了一份對話實錄,也給出了一種審視問題、 思維操練的方法——在自我氾濫的潮流中,如何給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創造性地建設身邊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會,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題


  • 梅晉鵬
    我覺得這個書有些部分的好看,不亞於那種寫人物很細膩的小說:受訪者對“鄉紳”這種人物形象及其輻射面的認同貫穿始終,從回答裏可以感覺到很多萬變不離其宗的東西,也可以看出人是如何從自我認同出發去構建一個自洽世界的;講到細節很生動,比如說舅舅小時候擦玻璃窗永遠擦不完,因爲他用報紙擦,一看到字就開始讀,這片段太好了
  • 呂吉帆
    本是去中心的,有些話可以說得很爽,讓人滿足於那種切身的激情,那種不斷去診斷自己的學術厭倦究竟是怎麼來的的示範
  • 毋依童
    另一方面對很多東西避而不談,近乎工具化地將自己置身於流動中,對歷史片段的短暫性的認知,我既佩服這種情緒冷感,又深深感覺出來我們精神的差異性,這也是我去看浙江村讀不下去的原因,但這種矛盾性也讓我着迷
  • 弘丹山
    最後,他確實是溫和的,很多東西不敢碰也沒法碰,但作爲一個學術精英,他是否應當去碰碰
  • 蒙今瑤
    其二是研究方法,從最小、最與自己有關、最技術性的東西開始做起,非要談關懷,也希望是有基礎的、技術性的關懷,不要講屁話、裝腔作勢,老老實實地研究和寫作
  • 鄒秋巧
    但是項飆老師最最讓人佩服的地方在於,他能夠看到知識的“在地性”,也就是看到不同領域的參與者(工商農+文藝)對知識的貢獻,同時不認爲自己因爲享有知識就享有“特權”,而是將自己“降格”到一個書記員(這一點在《跨越邊界的社區》後記裏就有提到)
  • 井麗玉
    讀蒙田的時候,最好奇和疑惑的一點是,你的自我如何對他人有意義
  • 井嘉穎
    看似奇怪的一點是,他其實着眼的視角是“在世界格局下中國的意義”,而本書在國內出版,卻很容易被人理解爲是在談國內的現實,這種語境的錯位,很容易讓它被誤讀
  • 龐俊艾
    很知道如何“好看”的對談,會讓人很難不喜歡作者,但觀點令我分裂,強調在地性卻分明視角、結論都有明顯偏差,有趣的是幾乎一概偏向輕巧和樂觀,真相是如此嗎
  • 向妙雙
    通過這本小書,對人類學這個學科在人文社科這個大工作場裏的位置有了一個大致瞭解,以及它一般都會關心什麼,警惕什麼,提供什麼,反省什麼
  • 隆妙芙
    從最初的想法、問題,到提綱、草稿,再到成爲一本書、一個新的邀請,它呼喚着新的夥伴的加入,呼喚着另一本書——另一個新生命的到來
  • 伯賞靈溪
    希望它可以被更多的人閱讀,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現實中找到自己的道路
  • 屠夢菡
    最難能可貴的是,項飆認爲“學術是一種干預”,社會科學能爲人提供思考的工具,他說:“我是一個活人,我對這個活的世界要發出自己的想法
  • 扈思卉
    對我來說,這本書解答了一些問題,遺留了一些問題,並製造了更多問題;我成爲了一個問題的問題,需要從自己的問題去解決更大的問題
  • 暴語風
    你會罕見地從一本書中如此直接、切中地看到自己日復一日所思索、困擾的問題,你會前所未有地意識到你個人的問題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你所有有關自我的困境都可以再推一步,下一步就是意想不到的開闊的圖景
  • 禹如蓉
    但同時,你還有很多的想法,想要繼續問下去,討論下去——讀完你會明白,這本書的書名已經說明了一切它想要說的:把自己作爲方法,並保持對話的精神
  • 厙朝旭
    這本書,提供的方法,於我,就是關於如何把一個想法變成一本書
  • 陶健柏
    希望這本書是個開端,能有能多的人蔘與討論,把這些問題向縱深開拓,並提出更多的問題
  • 儲醉波
    我特別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同齡的年輕人,現實中去實踐這樣的方法雖然也會是艱難的,但以此爲起點並不困難,有了起點之後的許多也就順理成章了
  • 幸初珍
    偶爾閒下來片刻拿起這本書翻幾頁,又會覺得心緒被一種更強大的呼應抹平了
  • 利幻翠
    從談話內容到語言氣質都能感覺到項飆本身也緊緊銜扣在他所重複強調的幾個點上:實證主義、以鄉紳作爲一種觀察姿態、有機的思考模式.....雖然這種重複性和他本身偏向提出問題,而非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會導致有些部分比較散,沒有那麼結實出彩,但更重要的是,他在這個階段作爲一個思考榜樣帶來的力量:相對誠實、繼續反思
  • 蒲秀婉
    我唯一有映像項飆老師提過不止一遍的點(除了“鄉紳”方法論,老實說這一套感覺也太貴公子做派了,對這一點實在是無感)是他非常不滿意當下對類似“全球化”“新自由主義”這些術語的濫用,不過在中文作爲一門語言其完整的表達能力愈發支離破碎的當下談這個感覺已經是一種奢侈
  • 益志義
    讀完全書,印象最深刻的是,項飆老師說他三十多歲在新加坡工作的一年,才真正受到學術啓蒙,把他原來那些象徵性、符號性、固定性的思維,那種自大解放出來了
  • 喻惠心
    這本書,看完之後,不是有很透徹的感覺,如果太透徹可能也不是什麼好事情
  • 庾心諾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讀完本書再看評價,我感到空前的寂寞,並陷入中學時代經常會有的困惑:難道不是全世界對了而只有我一個人錯了
  • 尤夜雲
    跳着讀的,沒有全部看完,這本書的讀法或許就是放在書桌上,想起來就隨手翻開,讀上幾頁,如果一口氣讀完一定會遺漏很多東西
  • 賁傲冬
    這很奇怪,因爲他明明如此坦誠、可信賴,但我始終有對於更爲迫切的、更爲巨大的、更爲突兀的命題,項飆老師避而不談的感覺
  • 卜文宣
    對“理論性”的若即若離正是項飆老師身上讓人着迷但同樣令人困惑的地方,當下青年的問題似乎也集中在這一取向的兩個極端:要麼完全拒絕理論和在宏大敘事的層面上自洽的可能,從而陷入極端的個體式自主性和碎片化;要麼完全從理論出發理解經驗,用類似“新自由主義”式的概念和原始的道德衝動代替對具體問題的進入、體察與思考
  • 薄鵬池
    談在新加坡做東亞人口流動那一段感覺像在讀賈蒙德戴蒙德談南島人遷徙,可是賈蒙德戴蒙德都被人詬病邏輯性不夠嚴密,項飆老師你考慮隨書把論文合集一起出版了算了
  • 殳樂康
    和我專業毫不沾邊,甚至本就不知道項飆何許人也,學術上無從評判,就連頗得人讚許的“鄉紳論”我也不是特別感冒,僅就能讀懂的部分,個人很喜歡這本書,一來大概機緣巧合讀的時候有切題的困惑,比如有關學術思考和教育的作用,作爲來自既得利益者的答案,我認爲這本書的討論不失公允,如果覺得討論不夠激烈,也可以說描述不失真實;二來我覺得項飆某些陳述很適合用於自我反省,比如邊緣和中心之關係部分,可以同時放在政治語境和個人心智的語境下理解,我是個着眼點比較狹隘的人,滑向後者也同樣能瞥見光芒
  • 明覓夏
    包括他對民族主義、知識分子的理解,我並不完全同意,但還是覺得他提供了有價值的實踐路徑
  • 景宜然
    項的態度是不應該,知識分子只需要儘可能地用語言表述並還原真實就好
  • 郟青易
    知識分子不去佔領這個價值市場,這個市場也不可能從無序變得有序
  • 曾吉欣
    吳琦的確提了很多很好且是當下值得關切的問題,但項飆卻一直在消解他的問題,也幾乎一直在避免做任何判斷,對什麼都持一種只講實然不講應然的態度
  • 華梅風
    在兩點上與我個人的認知是非常契合的,一是對知識分子羣體和他們的口號保持距離,項飈說自己是天然地帶有距離感,而我實際上費了很多力氣才從啓蒙熱潮、價值輸出、知性作爲道義責任、自由主義激情這些東西里回過神來,來我們雲南邊陲鄉村呆幾天、或者就到樓下菜場逛逛、跟超市售貨員聊聊,看看老百姓真正關心什麼、需不需要指引和啓蒙
  • 鄔洮洮
    項作爲知識分子,自領民粹主義,推崇鄉紳精神,反知識分子,反西方自由化,一再引用現成言論對論述對象進行觀念上的澄清,隔靴搔癢似的給予公衆思考以工具化的分析方法,未就討論給出自己成體系的、充分、務實、透徹的見解與意見
  • 梁丘白竹
    知識分子如果不提供價值,價值也不會從天而降或者破土而出
  • 汝鄢梓馨
    我覺得項飆反覆地提及自己的反精英意識和立場,最後好像不小心地就把自己轉進去了,即對知識分子的誤解和偏見,以及對於實證主義(這大概和他的人類學訓練有關)的注重,以及他對民粹表現出的興趣甚至是立場
  • 齊弘量
    溫州訪談裏提到知識分子的“懸浮”,人的再生產等觀點都很有嚼頭
  • 盧小之
    對中國的一些歷史問題的看法實在有些接受不來,大概是因爲他只提到了一些個人化的觀點,其他則未論
  • 融曉靈
    兩個人都很真誠;對鄉紳、經驗和實證、中心和邊緣的論述很有啓發;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問題,比如流動性與權力,比如基礎設施建設如何管控社會生活,都值得再深入探究的
  • 夏侯翰林
    有些地方的討論很有意思,是我沒有想過的角度
  • 董雲臻
    喜歡他關於中心和邊緣的論述,講清楚了歷史和原因,大家都想要往中心城市去,這些地方的確集中了一大批“人的再生產”資源,但是隻強調培養鄉土意識還是不夠的,就算我再怎麼喜歡和認同家鄉,這裏也沒辦法給我提供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和氛圍,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討論
  • 薊慧雅
    以前費孝通也講這個,因爲彼時的中國有着豐富的可能性,但今天項飆說這個,我不能有半分共鳴,大象就在眼前,學者視而不見
  • 呂靈楓
    一個接受了國內精英教育的人,成爲了國家主義者,特別是還以這種貌似很在地、很真誠體己的態度,訴說了一堆關於文革、80年代、後殖民的完全無法讓人同意的東西,不覺很諷刺
  • 穀梁含嬌
    儘管項飆很真誠,也並非那種鴕鳥學者,但他對歷史學、理論和現實似乎存在不少誤解,對中國現狀的分析有點“外賓”,有一種空疏感
  • 養毅然
    學術人放下身段的談話,觸發了很多思考點,比如邊緣與中心,把自己問題化,平民/多元表達的重要性…項飆的話無疑能給來自一線以下地方的內容創作者極大的鼓舞,在討論“認命不認輸”的時候還特意提出了LGBT的抗爭來作爲正面例子,感動
  • 宦月朗
    項飆把全球化(包含非全球化地方保護)、地方化、人類學問題以及個人與世界聯繫都回到個人身上,然後內化,成爲描述,再對外流出,敘述也好,實踐也好,介入理論探索成爲方法也好
  • 蔡秀越
    鄉紳的氣質或狀態,有寄託期許、有思舊懷古、有現代學術機心,但也不乏對現代社會(無效)運作制度的有意忽視(褒義),背後是一套極剋制和最共情的對當代我國的理解和建議,但這些內容需要推導、體會而難以從字面上看到
  • 南宮懷蓮
    其實“把自己作爲方法”本身是需要社會條件的
  • 羊冬菱
    抱着追捧學術明星進而獲取有學術理論、概念的談資或者心理支持本身就是不可取的
  • 幹南蕾
    很多人批評項飆迴避問題、沒有明確態度和論斷,可實際上社會科學直接面向普羅大衆的責任之一就是要不斷重申基本的事實和價值觀念,另外再分配、社會分化如果按中時段的社會發展史展開給你講(不夾雜個人的價值取向即“私貨”),你確定你能理解真意並接受這種“中國特色”
  • 柯高峯
    訪談這種形式就是很有意思,他從來不會給你非常“滿”的答案,回答總是有彈性的,通篇都是“不過”“當然”“但是”…比較有啓發的地方是做田野的態度和方法,至於他被diss的觀點,我倒覺得可能需要更細緻地去理解
  • 顓孫童童
    正如項飆的學術著作多以細節取勝、常脫離於理論概念與學術框架之外,雖是其缺乏學術規範訓練的體現 ,卻也成了他一以貫之的學術研究方法論:擺脫大而無當的概念,避免從立場與理論先入爲主,專注於進入的具體切口與矛盾,也正是項飆在這本訪談錄中所一再自陳的
  • 訾陽陽
    吳琦作爲北大新傳出身,怎麼訪談技巧這麼睏乏,梳理個人生活史、挖掘時代遺存、探討理論源流亂作一團,用方法課老師批評我們的話說就是“你這問題問得就成問題”
  • 東郭夢桃
    我沒有走向學術道路的一大原因就是很反感學者口中的大詞、大概念,彷彿任何社會問題都可以用這些套話來解釋
  • 蓋莘莘
    所以在稿子最後一次修改時,在結尾加上一句話,對話的精神、帶有反思的實踐不應停止,我們所選擇的生活與研究都要繼續下去
  • 屠語詩
    “在目前的經濟和社會實踐當中,每個人反思的動機、能力和工具都比較有限,每天的主要任務是把這一天過完,把任務完成,因爲有分工,大家都要線性第往前進
  • 郎浦澤
    很多概念看的稀裏糊塗,不過原本也不強求理解,倒是發現自己一直以來的喜好竟是看別人聊天,小時候就喜歡看一些不屬於自己年齡段的電視訪談節目,從訪談到對話
  • 鬱白楓
    這一點上,項飆和我非常喜歡的戴錦華老師都做得非常棒
  • 文婭楠
    我認爲他本人是缺乏重要性感受的——做「浙江村」研究之時我相信他是有重要性感受的,那是真的跟他生活很近的他關切的課題,但後來那種passion顯然就沒辦法再複製了,項飆的歸因是懷疑自己理論能力和學術基本功欠缺,但最後溫州部分對談讓我確信他的學術能力不會有大問題
  • 沈綺梅
    第一點失望是剛開始看的時候,才瞭解到這本書是訪談,或者說採訪,而不是談話、對話,而且是爲了出書而做的訪談
  • 鹹飛翔
    第二點失望是項飆在其中呈現的邏輯混亂,比如一方面要跟“知識分子”做切割,說自己不懂且不喜歡用概念,但一方面又不假思索地(特別是在提及歷史、全球、政治話題時)使用定性的名詞而非描述式的語言
  • 滕丹丹
    也注意到項飆老師一再說自己的不懂歷史,我跟他的某位前輩一樣感到驚異:不懂歷史也行
  • 宰凝琴
    前半本罵娘,後半本拍大腿.但總的來說,項飆老師以後做研究應該把人類的情感加進去,否則不光是你寫出不出東西,就是已經寫的都要好好看看了
  • 路古香
    這書看得我對項飆好失望
  • 武志義
    很能概括項飆的學術思路,也是給了我一個明確的指向:根植於現實,明確好關係,既要看全局,也要想透自身的定位,這種既要距離感,又要適當參與的位置,能讓人比較明白地體察到事情的複雜性
  • 夏鴻遠
    總體而言,我是不認同的,項飆所做的是一種居間的方法,in-between的或此或彼的,這確實可以應付現實一陣子,但也沒有大用啦,人文歸根結底還是需要一些中心的東西,一些非此即彼的東西,連存在主義都沒有否定這些東西呢,但不妨礙我對訪談表示讚賞
  • 施葉丹
    我個人還蠻喜歡的,但感覺這本書火的也比較陰差陽錯,這本書的目標讀者其實是很明確的,就是對人文社科的學術議題感興趣的青年讀者,對人類學和社會學有基本的概念,至少知道項飆做過的“浙江村”大概是個什麼研究,思考過中心與邊緣、個人經驗與普世價值之間的張力,希望學術能助益於自己的個人實現,結果看到很多對學術議題其實毫無興趣的人,懷抱着錯誤的預期讀了這本書,然後一頭霧水也不知道好在哪兒,真的是人與書一場誤會
  • 魏笑旋
    項飆爲什麼會在今天受到那麼多人喜歡,他長相身材的不油膩是和他講述姿態的不油膩以及“世界就是北大的可能也是牛津的”三位一體的(這什麼病句)但我真的充分理解項飆,包括那些不太同意的觀點我也完全理解他的退讓和保守
  • 宗樂蓉
    書的最後一章“溫州訪談”很精彩,尤其是關於人的再生產、懸浮、太平洋悖論幾點,項飆老師談的都很有新意,並且會給到我們實踐焦慮上的安慰
  • 甘初蘭
    可算看完了,簡直讓人頭疼的訪談,從只關心自己的人看來,聊的好大,但是居然能從中學習到自己該怎麼做事做人的一種清醒感,2021年我的年度金句覺得是大張偉在明偵說的“認命不認輸”,結果幾天後看到那頁,原來項飆早已提出,難道大老師是從他那裏學來的,是個隱藏的知識分子
  • 石谷芹
    他鄉紳式的"實證主義",我非常認同,且很有親切感
  • 那佳惠
    此外,項飈對鄉紳寄予了一種過分浪漫化的想象,似乎要把自己對於良好學術和社會的衆多期待都濃縮在這個脫離真實歷史的意象中
  • 蒙永新
    描述這些內在邏輯和各個“應然”之間的關係是“鄉紳方法論”的核心,自我所在的位置及個體經驗是問題化的起點
  • 冉覓翠
    項飆的很多提法是非常好的,比如“距離感”、鄉紳式的態度、“把自己作爲研究方法”;而他對於學術生態的反思以及對於“何爲一個好研究”的考量(呼籲真誠的對話、腳踏實地的研究)都是令人讚賞的
  • 尹菁菁
    這樣一種訪談式嘗試是很有意思的,因爲它讓我們以一種近距離的方式去接觸一個學者的思想世界;但訪談本身也註定了所呈現文本本身的碎片化和如鯁在喉般的戛然而止...
  • 單雪卉
    這本書似乎遙遙迴應了這些“好看”的深層緣由:他們對這個時代和社會有一種鄉紳式的關切,一種去姿態化的親近和憂慮
  • 明宏揚
    鄉紳感覺和日本匠人類似的高概念浪漫化情愫,一種都市傳說
  • 訾雅懿
    我希望擁有“自洽的距離感”,我期待構建一種在地性的敘述,我願意成爲“鄉紳”;然而我大抵還是沒有知識分子的理想和雄心
  • 伍雨靈
    距離感和對鄉紳態度的推重又讓他能在觀察與表達中保持一種奇妙的平衡感
  • 湛逸思
    這個方法論提供了“研究”這個動作中,自己、研究對象、世界之間關係的理想模型
  • 貝承基
    學術問題和社會觀察和自我體驗的融合,一再強調學術語言應該是有機的語言,來自具體的切實的經驗,從互相拋擲圈子內的符號術語轉向平白的說話
  • 陶詩霜
    讀這本談話錄的過程中,我總是想起自己編《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①》時的感受:這樣的“把自己作爲方法”且真正把事和情講得比較清楚的書在中文世界實在是太缺乏了
  • 融鴻煊
    讀得時候其實不斷在想他們在交談時的場景動作神態語氣,以及他們如何在頭腦中將對話內容與個體經驗相互織就,來推動談話繼續向前,談話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值得觀察和描述的過程,或許這可能也是未來再次閱讀可以去試圖發現的東西
  • 郜寒天
    但在研究以外比如和學術圈範式、公衆以及壓倒性話語對話時,這種來自一個不斷自我調整的位置、在小的學術共同體裏充滿活力的聲音,會成爲一個稱職的中介嗎
  • 隗鵬海
    觀察一場飯局,與觀察一隻螞蟻或落葉一樣,都是感知世界和社會構成的方法,希望能保持思考和一點微小的信心,讓狹窄的自我一點點舒展開
  • 李洮洮
    整體讀下來還是比較舒服的,像十三邀對話的擴大和補強版,一如既往感受到了項飈老師爲學的坦誠、嚴謹和細緻,對於人類學本身的“經驗性”的強調,這種經驗一定是跟你自己生活中最關切、最擰巴或者是最常遭遇的經歷和感受有關,把“自己作爲方法”,或者把自己“自己問題化”不是說要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狹小的世界中,用自己的單個經驗去衡量整個世界,而把自己爲起點,去融入更大更復雜的日常經驗生活中
  • 陶清懿
    項飆從始至終地把鄉紳作爲一種精神去強調 每個個體可以通過形成自己的一個共同體去實現自己在其中的價值 從而跟他人聯結 我也在項老師的敘述中體驗到了一些人類學的美 通過活生生的經驗(即便是他人的經驗)去理解和解釋世界 比巨大而概括的框架要美麗動人得多 當然如果沒有吳琦的拋出和迴應 對話也無法這麼深入 好的提問者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 景子真
    項飆在對話中的真誠和坦率一點也不讓人意外,因爲一個努力想要把世界解釋清楚的人必然是這樣的
  • 鄂清俊
    在小世界,我們依然在談論“自我”,可以是全球化中的鄉紳,或真正的知識分子,哪種身份都好,這本書的重要價值之一在於——給予人以繼續保有思考行爲的勇氣和篤定
  • 蒙白竹
    位置、關係、小世界……實證、經驗、直接性……這是作爲“鄉紳”的項飆
  • 梅文德
    “介入社會”真的是一個特別難的事情,以前做田調經常覺得無能爲力,最後想通說解釋清楚矛盾和問題就可以了,浸入實踐有可能會動搖反思本身,而且你只是一個學生,你沒有那個能力對那麼多人的生活負責,但這本書讓我再次思考這個問題,它可能不是一個正反兩面選擇的問題,我們應該對自己誠實,應該直視“要擁抱的事實”,“對世界發生的事有根有據的瞭解,去觀察,去沉澱出底氣”,解釋不是冷冰冰的,它應該有真實、可信任的溫度
  • 施瀚海
    我以爲是一本可以引起自我警醒,思考人生的書,結果好無聊
  • 岑若薇
    把自己作爲方法,作爲主體自我與客體世界之間的中介,通過將自我經驗問題化,理解自我的同時理解這個社會
  • 古憶雪
    讀試讀本時,一種源源不斷的求索慾望在敲打我的神經,對這系列對話的追索,更是一場自我攀登的旅程,出發時充滿好奇與熱情,希望兩位學人的對話能夠給我長久困惑的問題進行闡釋——己身的位置,知識人的命運、全球格局激烈變動中“自我”與世界相處的方式……讀到結尾處,迎來意想之中的倦怠和戛然而止
  • 農芸溪
    3.5,對話的態度不可謂不真誠,在諸多觀點與話題的碰撞中,作爲人類學家的項飆,把自己作爲方法,從自我的個體經驗出發,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作出自己的理解與評判
  • 郎葉丹
    項飈的真誠、靈氣和穿透力在當代華人學者身上是很罕見的,本書所探討的內容大都是我此刻正在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議題,不全認同他的看法,但對話中散落的靈感給了我許多啓發
  • 貢海融
    以鄉紳式的觀察經驗來對抗那種普適、抽象的敘述,更明白自己在世界的關係,去中心化後,看到了全景的山川,更豐富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