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區判

社會中任何的品味判斷都其來有自

《區判》出色地闡明瞭現代世界中產階級的自命不凡,該書出版於1979年,是一部當代法國的龐大民族誌,也是對社會階層思想的深刻剖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在「我們認為具有美感的事物」和「我們認為俗氣或醜陋的事物」之間做出抉擇

品味並不純粹,這些不同的審美選擇都是「區判」,也就是「與其他階級的選擇相對立的選擇」

世界同時倚賴權力關係系統與符號系統運行,而品味的細緻區別,便成為社會判斷的基礎

布赫迪厄推翻了從未被質疑過的關於美、藝術與文化的範疇:「區判」的類別取決於一個人在社會階層中的位置

決定它們的因素,一方面是「文化資本」,即教育水準;另一方面是「經濟資本」,即社會處境

透過分析不同社會階層及教育系統之間關係的轉變,在每個階層中區分出一般的行為法則,使得建立一套生活方式的「系統」成為可能

社會主體透過其成員所展現的「區判」,即美味與平淡、美麗與醜陋、別致與俗氣、傑出與低俗之間的區別判準,針對分類系統(品味)與生存條件(階層)展開分析,轉化為客觀系統選擇的形式,從而觸發了「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本書揭露了這些模式與社會階層及其生活樣態的描繪密不可分,並輔以大量田調成果及理論批評辨析,梳理了所有關於美感、藝術、品味與文化等傳統問題的重新表述

無庸置疑,《區判》是衝擊當代社會科學最為劇烈的經典之作,國際社會學會(ISA)將其列入二十世紀最重要十大社會學著作,影響力跨越各學門領域,開拓數十年來大眾文化分析全新路徑

其所提出的美學稟賦思辨,足堪撼動康德以降的純粹美學理論,迫使研究者重探品味生產的社會條件

不論當代的經典書單如何更新汰換,永遠不會遺漏《區判》:它改變了原有的文化社會學樣貌


  • 庾融雪
    特別好
  • 諸葛白亦
    比某唐氏翻譯強多了
  • 景飛航
    比國內的翻譯要好
  • 查旭炎
    語言準確,有的地方地方表述比較怪,讀不大懂的地方有時參考商務本的表述基本能理解
  • 許璇娟
    譯文一些地方存疑,但幾個簡體版譯錯了的地方都對了
  • 池子墨
    以閱讀臺版爲主,大陸版爲輔,基本可以解決看不懂的地方
  • 於靈萱
    也是終於拜讀了這個版本,誰秒了誰我就不說了,我覺得同仁女和RYM小將很適合讀這本書
  • 鄧文宣
    翻譯的質量不好,我就跟在看哲學一樣
  • 雷允晨
    還是很難很難讀^_^
  • 匡瓔璣
    從未在大陸的“譯作”讀到過如此有現實關懷的導讀,甚至比後面幾百頁已被“經典化”了的正文更值得細讀
  • 錢順慈
    關於區分的討論與《實踐感》第一卷最後一章關聯,對學校教育資本的分析與一衆教育社會學研究相得益彰
  • 束雅唱
    讀來些許匆匆,留待再品味
  • 尹孤容
    翻譯的很好,只是覺得前半部和後半部,在原著上差的有點多
  • 邊欣怡
    翻譯上不少金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調查結果在今天讀來仍不少受益,法國小布爾喬亞在理想與現實間的掙扎、對後代的投資與厚望何嘗不是今日中國家長們與年輕人的縮影
  • 郎靜恬
    國內那個版本蚼批不通,學術垃圾
  • 奚採珊
    一個可讀的、值得參考的中文譯本
  • 嚴懷綠
    你消費什麼樣的文化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康德認爲存在恆定的自然的美,而布迪厄認爲美是隨意性的,都是教育和訓練的結果
  • 巴明俊
    理論與實證、定性與定量相互融洽的一個典範分析
  • 單于怡嘉
    既是關於品味的文化社會學,也是階級分化的社會分層研究
  • 惠昊穹
    布迪厄的場域研究總能揭露支配者想要隱藏的背後話語,不斷鞭策讀者多維度動態思考
  • 嚴以寒
    我確實不知,爲什麼布老師對科學場的相對自主性如此看重,卻對文化場特別是哲學場的相對自主性如此蔑視
  • 史醉波
    或許布迪厄不是一個科學家,所以他被科學家支配了,作爲一個被支配者認同了科學家的觀念
  • 夔採珊
    讀文化研究和文學專業的人必備的解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