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與社會學同遊

編輯推薦 《與社會學同遊》作者提醒我們,學習社會學一定不要丟掉人文關懷

本書生動地闡釋了人與社會的關係,帶領讀者在社會學的世界裏暢遊

商品描述 社會學是一場遊戲:既有輕鬆的一面,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戰,要求遊戲者有一定的素養

在《與社會學同遊》書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筆和酣暢的文字帶領我們神遊社會學的莊嚴殿堂

在這趟旅途中,我們將緊隨作者去審視人與社會的關係,去體會社會學的多重視角,關照社會學的多重性質

幾個突出的主題是:“人在社會”“社會在人”和“社會如戲”

這部權威學者的經典著作宛若濃縮而精美的靚湯,帶給我們豐富的人文主義營養

名人推薦 在現代社會學的180年曆史中,大多數人將社會學視爲一門欲與自然科學比肩而產生的實證科學

但從齊美爾和韋伯起,有關社會學的人文主義思潮同樣源遠流長

作爲現象學社會學創始人舒茨的學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過對社會現實建構過程中主觀意義的揭示,告訴我們與實證社會學所依賴的經驗、數據、事實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義的社會學性質

這種人文主義性質既體現在我們如何看(see)這個世界的過程中,也體現在這一學科所蘊含的道德訴求之中

——周曉虹(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一部堪稱經典的社會學入門書

作者一反教科書面面俱到的寫法,擇要描繪了社會學的主要議題,充滿人文關懷和反思性,深入淺出而不乏洞見,使初學者在輕鬆閱讀中看到社會學事業的宏觀圖景

——劉欣(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本書描繪的社會學是一種能夠把個人情趣與追求真相的科學精神、專業智慧與常人關懷結合成一體的學科

社會學其實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

作者所描述的社會學是那種能夠發現人類行爲的無比豐富性、能夠在箇中人不以爲奇的現象中展現專業洞見的學問——這種學問會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悶

——高丙中(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孫靈秀
    彼得•伯格呈現出優秀學者應有的面貌:他輕鬆地拒絕了說黑話的虛榮心,以四兩撥千斤的手法將社會學百年來發展的脈絡不動聲色地梳理與呈現了一番,同時清晰地標示出社會學本身的應有之意:它是價值無涉、表述中性、幾乎於科學追求的一門學科,它的任務,是洞穿社會諸多現象,以偵探一般的目光凝視事務“何以如此”的原因
  • 弓今瑤
    當然,社會學也有令我憂慮的地方——它似乎把一切現象都剖析地過於明晰,這種清晰感恰恰是文學與社會學分岔的路口
  • 秦薇歌
    這本書把我最近一直在想的,一直在疑惑的,一直在覺得是個內在規則的東西都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出來了,而且還通俗易懂有趣,彼得伯格真的有把社會學的魅力展現出來
  • 尹代卉
    同爲入門書,比《社會學之思》更爲深刻,很值得一讀
  • 和美華
    作爲一本學科的入門書,真正做到了讓人能淺顯地進入這個學科並有恍然大悟的體悟實屬難得
  • 尚智美
    7/10果然是人文主義視角,沒有太硬核的東西,作爲入門算是不錯,但我更想看到社會學對社會的具體理解與對社會的研究的視角是什麼樣的,需要警惕的是社會學絕不是自然科學,這種人與社會的二元對立主客體相分離的方法論是有問題的,既需要哲學的方法論也需要歷史學的視野,同時還要政治學和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否則會陷入抽象語詞的抽象判斷遊戲,雖然作者認同遊戲的態度
  • 陸慧心
    在《社會學的邀請》基礎上進階的社會學入門書,伯格的文風實在是精彩,將學術性嚴謹與文學性的開放有機結合起來,伯格將什麼是社會學,以及社會學具有什麼樣的意義闡述的明明白白
  • 扶芙蓉
    有意思的社會學入門讀物,讀起來比較輕鬆,作者也自嘲社會學算是種思想的消遣,沒有特別重點闡述某一社會學家的思想,更是重點闡述人與社會的關係,變化,以及現實生活中的身份,事件
  • 邵夏蘭
    一本非常適合作爲社會學入門書的著作
  • 鄧香彤
    作者以輕鬆風趣的筆法和簡明清晰的邏輯線,串接起諸多社會學家的代表性理論和思想
  • 仉督康德
    非常好的社會學入門書,作爲門外漢讀完之後很多觀點非常受益
  • 漆雕俊逸
    絕佳的社會學入門書
  • 諸葛代芹
    作者的思維是站在價值良心(人文主義)一側的,本書與其說是導讀,更像一本社會學教化和人生訓誡
  • 褚柔潔
    在我看來,社會學和哲學本就適合作爲有意義的“雞湯”,而作者也在書中闡明瞭其原因
  • 喻青楓
    的確是需要一定門檻的讀者才能比較輕鬆的理解,在本科快畢業爲應試準備了一些知識基礎和觀察感受之後,纔讀到這本入門書,並同時感到了作者對社會學的理解有高屋建瓴的功力
  • 別含秀
    很好的社會學入門書,稍微有些老,第六章往後作者的個人色彩濃厚
  • 西門永怡
    作者高屋建瓴,把社會學是什麼,社會學能做什麼,人在社會中處於什麼境遇等內容娓娓道來,嚴格來說並不適合入門(這本書不涉及任何具體的社會學家的理論),但真是常看常新,特別是當一旦把社會學當做自然科學時,更適合看這本書
  • 方晗玥
    作爲入門社會學的書確實很有意思,帶來了一些新的視角,提醒我要記得去審視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 伯賞瑞繡
    一本不錯的入門書,講了不少社會學的理論和示例
  • 扶綠柏
    一本社會學"入門小書",但讀完竟然想尖叫又想流淚
  • 茹胤騫
    作者對於社會學過度實證化所帶來的弊端的批判,以及對於社會學研究過程中必須具備人文關懷的強調,跟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象力》一書中的相關論述交相呼應
  • 呼延錦曦
    對於一本“入門書”來說,實在是寫得太豐富了
  • 莊問香
    特別好看的書,薄薄一本就把學科基礎做紮實了,研究方向和方法也涵蓋了,還特別有趣,高屋建瓴
  • 樊谷楓
    然而選擇“自欺”也是主動性的表現,如何做到“謹慎又僞裝下去”,不如像伯格說的,多問問“誰說的”和“爲什麼”,當我們停止演出,擡頭仰望操縱我們的木偶線,也就是邁出了追求自由的第一步
  • 聞憶楓
    ”“我們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動作,擡頭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那一套木偶線,這個停止演出的動作是我們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 鄭蔚星
    停止木偶的演出動作,擡頭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木偶線”
  • 拓跋梓玥
    “我們可以停止木偶演出的動作,擡頭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那一套木偶線
  • 袁綺南
    在社會生活裏,我們也被吊掛在操縱我們的‘木偶線’上,我們藉此給自己定位,並承認自己的定位
  • 藺靈溪
    兩者不同的地方是,我們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動作,擡頭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那一套‘木偶線’
  • 祝蓉蓉
    提線木偶停止演出,擡頭去望舞臺上方的木偶線的那一刻,我們放棄了自欺,掌握了真正的自由
  • 墨哈薇歌
    我們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動作,擡頭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那一套“木偶線”
  • 公良凝荷
    但是,社會學把木偶戲的這一套說出來,更是爲了讓我們有停止演出的機會,擡頭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木偶線
  • 益心怡
    這個停止演出的動作,是我們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 周雅愛
    我們看見木偶在小小的劇場裏手舞足蹈,任隨木偶線的操縱而上上下下,嚴格按照角色規定進行表演
  • 仲水風
    這個停止演出的動作是我們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 宇文思蓮
    兩者不同的地方是,我們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動作,並擡頭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那一套’木偶線‘
  • 慕容宏壯
    木偶劇場和人生劇場的區別在於,我們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動作,擡頭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那一套木偶線
  • 和剛捷
    而且我們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動作,擡頭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那一套“木偶線”
  • 郎依楠
    文末如是說“我們可以停止木偶的演出動作,擡頭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那一套“木偶線”
  • 酆春柏
    “在社會生活裏,我們是被吊掛在操縱我們的’木偶線‘上,我們藉此給自己定位,並承認自己的定位
  • 吳泰和
    我們可以停下演出動作,大家都仰望並感知操縱我們的那一套幕後,現在這個停止演出的動作是我們走向自由的第1步
  • 龔雪卉
    社會學知識讓人清醒,彷彿看到一個個木偶在木偶線的操縱下,在劇場裏手舞足蹈,嚴格按照角色進行表演
  • 洪飛航
    想的太過契合以至於十分沮喪(各種程度上),該說的大概都說盡了吧,這本在說也同時就是“那些認知的預設”,與其說是與社會學同遊,不如說只有在分享這些時,人才能夠成爲健全的人...
  • 公孫和澤
    人文學科果然都是觸類旁通的,心理學也好哲學也罷,都能在社會學裏找到共通之處,上一本標記這麼多的書籍還是社會心理學
  • 苗雨石
    無論他多麼依戀自己的城市,他都會在思想旅程中周遊世界
  • 鹹經亙
    沒有威爾那一本《社會學的邀請》讀得爽,有點散,不過這本書戳掉了社會學的一些神聖光環,同時,社會學視角也並不有助於我們形成登高望遠的觀點,而是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日常對社會現實的解釋進行祛魅
  • 計鵬飛
    社會不僅控制着我們的行爲,而且塑造着我們的身份、思想和情感
  • 嚴雲嵐
    我們受制於社會的枷鎖,這個枷鎖不是我們被征服後套在我們身上的,而是我們和社會合謀打造的
  • 拓跋飛燕
    “我們受制於社會的枷鎖,這個枷鎖不是我們被征服後套在我們身上的,而是我們和社會合謀打造的…我們與社會的合作就是對自己的背叛,我們自己縱身跳進了社會的陷阱
  • 邵盈秀
    所謂社會學意識,實則是一種現代意識、一種從事現代科學研究的基本態度:理性精神,懷疑精神,對真理的好奇,與日常生活疏離、陌生化從而追求現象背後的客觀規律,對既有社會結構、觀念文化、意識形態保持中性(relative)態度,並能進行選擇(alternation),不陷入單一、特定的意義體系,從而培養出一種世界眼光和開放意識
  • 朱芮佳
    個人一方面受制於社會的枷鎖(個人與社會合謀打造),同時又有獲得自由的能力
  • 郜易雲
    我們受制於社會枷鎖,這個枷鎖不是我們被征服後套在身上的,而是我們和社會合謀打造的…是我們自己縱身跳進了社會的陷阱,無須樹敵 只能一同遊戲
  • 卞半芹
    近乎完美的社會學導論書,以一種“建構論”的視角剖析了社會學以及社會學視角下人與社會的關係,言語平實,卻又充滿了洞見與反思
  • 柯半芹
    社會像一個遊戲場,遊戲的規則使每個人都有既定路程,而自由是一種面對規則“不自欺”的另一種選擇
  • 郗小之
    社會如囚籠 給予保護又壓制着我們 危險與機遇並存 通向自由之路的鑰匙一直都在我們手中 只有少數人能意識到自己的處境 並且要是社會的邊緣 通往自由的三個方法:變革(韋伯“神授魅力”理論蠻有意思的 歷史輪迴)、超脫、巧妙利用 個人看來最值得一試的方式就是巧妙利用 在有限的社會制度中活出自我 在能夠保障經濟要素的前提下 暢遊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是要多麼聰明和豁達的人才能做到啊 腦子裏總能想到這樣的實例 希望未來的我也能做到這樣的超脫 既活在社會的包圍中 又能活得自在
  • 施麗玉
    這本書的內容很神奇,與其說是指導我們理解社會,不如說是提供社會學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自己
  • 舒泰和
    社會是監獄或舞臺劇恐怕無法完美的表述人與社會的關係,但這樣思考卻可以讓我們運用社會學視角,遊離於角色之外,觀察自己的角色扮演,體察內心世界
  • 邴旎旎
    非常棒的科普圖書,加深對社會和自我認識,當你意識到被社會和角色控制時,你才明白如何獲得自由,以及沒有什麼所謂身不由己,有的只是自我選擇
  • 康綺蘭
    “社會學最大的貢獻在於,它有利於確立人的主體性,有助於人逃離社會的‘監獄’‘陷阱’和‘木偶操作線’,鼓勵人去追求自由
  • 慕博麗
    伯格之所以能夠把社會學展示得這麼富有魅力,就在於他的論述始終圍繞着人與社會間這層最基本又最多變的關係
  • 宗政寄容
    在匿名的“人”中沉淪,把自己獨一無二的特性讓渡給社會構造,將想象力圈禁在制度預定裏的行爲,正是薩特所言的“自欺”——事實上自願的行爲被僞裝成必需,不誠實地逃避自由,徒留聲聲怯懦者的嘆息
  • 有琴依然
    介紹了社會學基礎經典理論,社會對人的行爲約束,人對社會框架的反抗,並藉由社會逃避恐懼和無意間放棄自由的兩種情形
  • 糜天藍
    對於社會學和自由之關係的論述尤其精彩:自由無法被科學地把握,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假定人是自由的
  • 別問筠
    本書“邀請”我們與社會學同遊,這個邀請的內容實則是一種“社會學意識”的訓練和培養
  • 喻宏愷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賦予了他們不同的觀念和意義,我們都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成長
  • 單于良朋
    看過最好社會學的導論了吧,提了很多問題,回答問題的時候是不露深色將社會學的學科任務,學科方法,學科視角和社會學發展的歷史結合起來,社會與個人關係發展的變革,要想不要入戲太深,遊離是關鍵,嘲諷心理學是中產階級自我安慰的控制遊戲不要太爽
  • 滑懷寒
    到現在我還是相信自覺意識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的狀態,在追求這種狀態的過程中,人們必須遭受一定的磨難,甚至是風險,即使可能得不到美好的結果
  • 焦凝荷
    用薩特的“自欺”代入社會學視角論證社會既能是提現木偶的劇本演出現場,也能是意識覺醒開始遊離對自我存在的肯定的觀點簡直不要太精彩
  • 陶和韻
    能看到米德、帕森斯那一代強調符號互動的美國社會學家的影響:社會規訓人,可這個過程是獲得了人的同意並全程參與的
  • 軒轅銳逸
    結尾處,作者指出,“如果有關通識教育的設想仍然有效,社會學就有合理性,因爲人們相信,有自覺意識總比沒有自覺意識好,自覺意識本身就是一種自由的狀態
  • 欒同光
    人不是木偶,而是有自主意識的個體,社會也需要人的認可才能存在
  • 幸芮悅
    在彼得•伯格筆下,社會呈現出一種矛盾的格局,它既圍困人,又解放人,既提供溫暖擁擠的巢穴,也不完全否認人可以獨自面對黑夜
  • 匡宛秋
    後面談到人與社會的關係是相互打磨和支持,以及對人社會角色成因的解讀、人違背社會準則的後果,其實讀來很有啓發性——自由到底是如何被我們拱手相讓的
  • 宋覓翠
    人的社會化不是簡單的被動過程,而是人與社會的合謀
  • 祝霞綺
    自由是可以實現的,即使在佈滿規則的“社會牢籠”中,人依然可以以戲謔超然的姿態選擇遊刃有餘的生活
  • 薄涵梅
    伯格對於社會的三個比喻讓人印象深刻:社會如監獄(人在社會or 社會控制)、社會如木偶劇(社會在人or社會化)、社會如戲(如何獲得自由)
  • 黃西華
    在唯科學主義的視角外對話人文主義,社會學者是要看到表象之下遮蔽的東西,不止是通過數據來加強社會控制,社會學同樣可以讓人反思自身的角色,自身的分層,自身的屬性
  • 索靈秀
    新的視角:社會與人的關係、社會的意義、人之爲人有何意義、具體情境下人的意義
  • 毛良吉
    第一章通過辯駁當時美國社會對於社會學家的不同觀點來討論社會學家的ideal type;第二章,社會學意識中的四個母題:揭露真相、對社會不敬、中性化、世界眼光,心有慼慼;四五六:社會不是一座龐大的監獄,人也不是被動地承受社會情境賦予我們的角色和身份,社會塑造人,人則一方面服從自己承擔的身份來維護社會穩定,另一方面抵制社會控制系統,改造社會甚至顛覆社會
  • 祁莊雅
    很多地方沒有讀透讀懂,但知道是本好書,內容在我目前的知識體系之外,值得再讀一遍
  • 晏樂英
    雖然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作者自己的問題,語言上很多地方感覺讀着不夠流暢,但是依舊要給五分
  • 焦囡囡
    雄心勃勃固然可貴,相比之下這種娓娓道來的活潑、有趣、精煉和流暢也非常難得,很多地方都讓我想起伯林
  • 邵子惠
    很好讀,作者很用心,沒有用學術語言把普通讀者拒之門外
  • 高慕凝
    很喜歡作者的文風,批判精準,吐槽犀利,文筆流暢,感覺他一定是很有趣的人
  • 尚韞素
    利用規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與社會同遊何嘗不是一種對命運的反抗呢
  • 晏德壽
    挺好讀的,語言很流暢,感覺社會學的氣質好“喪”,對人的指導有點類似於一個嚴苛的家長,可以想象一下爹媽每天沉默地盯着自己然後分析你行爲的背後動因,然後給你闡述你犯的錯其實都是源於你自己的選擇,別想逃避…我比較喜歡前半部分,作者一邊踩心理學一邊把人們對社會學的誤解解釋出來,尤其是問題之於社會學到底是什麼這一點確實和我想的很不同
  • 臧海融
    “虛幻的期待是革命者習慣的精神營養”,社會學甚至看穿了這種期待
  • 利偉茂
    雖然人是在合謀的規則之中成長,但仍然是有選擇的自由的,不過要克服自欺的力量,解放思想
  • 蓬新月
    人既有順從、皈依的需要,又有反抗外在束縛、奔向自由的需要,人性中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傾向使我們投身於一種近乎永恆的遊戲中:一方面我們不停地“建構意義”,把整個生活世界變成一個複雜的意義體系,並讓自己棲居在其中;另一方面,當人從外在壓力和生存的被動性中覺醒,“看穿”這些意義體系後,就有可能走上“拆解意義”的道路
  • 別慧君
    人與社會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對立,社會既是防禦虛無的盾牌,又是生產非本真存在的元兇,社會學家可用不同的參考框架去解釋社會現實
  • 卜友梅
    這樣的社會學意識當然不能夠解決何爲真理的問題,但它使我們不那麼容易掉進人生旅途中遭遇的每一個傳教團設置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