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是我們瞭解自己的一本佳作,它對微觀的社會互動做了詳盡的論述,探討了個體在社會環境中的行爲,特別是我們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

作者沒有對社會互動做面面俱到的系統性分析,也沒有試圖總結互動類型、區分互動性質,他的興趣在於研究人與人面對面交往的具體互動細節

在對許多地區社會習俗的觀察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他把社會比作舞臺,把個體比作演員,用諸如印象管理、前臺、後臺、劇班、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戲劇表演的概念,來分析種種舞臺表演行爲

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向他人展示自己和自己的行動,試圖引導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並採用某些技巧來維持自己的表演,就像演員向觀衆展示一個角色一樣,這不失爲一種表演的藝術


  • 奚璇娟
    今天看來“擬劇論”好像也不新鮮了,畢竟人設每日在上演,連沒有人設都成爲了一種人設,互聯網以及社交媒體的內嵌,人類生活基本成爲舞臺,後臺已經退縮不見
  • 嶽帥玲瓏
    可能內心沒有困惑的驅使,讀不下去,草草看完導論與結論
  • 卓芷若
    讀社會學著作容易導致的問題就是以爲其卑之而無甚高論 作者所思所想吾亦能爲之 儘管結論可能是相似的 但是其中仍有許多細小的點值得注意 若草草翻過則易得出不過如此的結論 就像探究吸菸對於人體的危害 大家都知道吸菸對人體有害 但經過研究 我們可以得出吸菸中的有毒物質是如何作用的 影響的基因在哪 這都不是簡單的一句吸菸有害健康的結論可以論定的
  • 顏幼晴
    非常老生常談的觀念,作者把常見的日常行爲套到舞臺理論上,讓我看了有種非常割裂的感覺,即用一種表象模式去套其他現象,但也沒有過多深究爲什麼會這樣
  • 居倚雲
    另一種意義上的景觀社會,甚至和景觀(spectacle)這個詞更貼切,在人際的劇場裏,你我皆是演員
  • 辛承顏
    框架、印象管理、前臺與後臺、角色扮演、情境與面具,這些概念深深影響了社會學研究,也使本書躋身“20世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十本社會學著作”之列
  • 鄭曉慧
    現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更容易表現自己,更自戀,更容易表演,本書的理論更容易理解,本書的例子也更容易描述,更直觀
  • 景嫺淑
    不過,如果從個人興趣上來講,本書最後提到的“洞察”下的“非常隱蔽的基礎民主”和被識破後的特殊的“自我異化”纔是我更感興趣的,不知道有沒有書詳細論述
  • 晁紫萍
    講臺上的老師談起戈夫曼,永遠避不開的偉大的戈夫曼,提起“擬劇論”提起這本書
  • 康鴻暉
    “以一以貫之的道德模樣完成社會化角色的這種義務,以及由此而獲得的利益,迫使人們都成了精通各種舞臺表演手法的行家
  • 微生飛英
    “在對許多地區社會習俗的觀察和詳細研究的基礎上,他把社會比作舞臺,把個體比作演員,用諸如印象管理、前臺、後臺、劇班、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戲劇表演的概念,來分析種種舞臺表演行爲
  • 楊安嫺
    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向他人展示自己和自己的行動,試圖引導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印象,並採用某些技巧來維持自己的表演,就像演員向觀衆展示一個角色一樣,這不失爲一種表演的藝術
  • 戴初蝶
    把私人生活當商品來展示的人,還有沒有角色和自我的界限
  • 畢倩語
    cynical也是一種對抗異化、抵禦現代性給個體帶來的各種危機的方式吧,見了棺材也不掉淚,堅持直言坦誠的一切,親手扒拉掀開印象和人設給人看赤裸裸的真實…但也難免會成爲自己不去完成赫勒所謂的社會化轉化的逃避手段,應了名稱玩世不恭
  • 堵綺南
    表演的意義就在這種積極價值(所謂誠與真)的失落與反諷中得到昭彰,那就是自我並不存在,真誠並不值得尊敬
  • 唐從蓉
    “世界是一個大舞臺”,作者借用戲劇表演的概念和詞彙來描述人們在社會中的“自我呈現”,給出了一種新穎的社會學視角
  • 胡飛薇
    因此,作者極爲冷靜的敘述中流露出一種悲觀的味道,真實的自我在表演中死去了:以一以貫之的道德模樣完成社會化角色的這種義務,以及由此獲得的利益,迫使人們成爲精通表演的行家
  • 權俊逸
    把生活中各種場景的人際關係溝通,轉化成喜劇/角色的世界去解讀;確實如果把本我和社會角色隔離開來,會緩解非常大的社交壓力;但是否要去承接與本我距離較遠的角色,是我們需要去思考的
  • 林菁菁
    換一個比喻來說:以一以貫之的道德模樣,完成社會化角色的這種義務,以及由此而獲得的利益,迫使人們都成了精通各種舞臺表演手法的行家
  • 江如蓉
    9.16補:和預期差距有點大...可能是因爲:用“表演”、“面具”這樣的詞來形容在社會中生存的人➡️這樣的概念在目前已成爲了一種普遍的認識,以至於回頭來看當初的解釋會覺得“有必要這麼囉嗦嗎
  • 越問薇
    邀請了一大堆自己也沒那麼熟悉的人在場和矚目,誰知道儀式裏的個體究竟是真實的自我,還是完美到一點也不真實的自我
  • 包天韻
    自我=社會構建的衣架,自我的呈現取決於在上面掛什麼角色,整個表演體系構建是合理的,但具體規則闡述包括表演者-觀衆-局外人的三分法則有些僵硬,個人感覺數字社會裏個體對錶演身份的執着程度弱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爲隨着數字遊民的增加,個體和劇團強綁定的模式會進一步解體
  • 庾含嬌
    ||| 歐文·戈夫曼是符號互動論代表人物,他的“擬劇論”以戲劇表演類比社會中的相互交往與自我呈現,系統而深刻地說明了“人生如戲”
  • 洪愷樂
    “個體越是關心不能依靠知覺發現的現實,他就越是把他的注意力集中在表面現象上”—小紅書( ̄∇ ̄) “每個人的自我是一種戲劇性的自我表演”
  • 席爾晴雪凝
    可見,角色僅是戲劇性效果的產物,紮根於具體的情境中,而非一種有機的生命
  • 明鴻羽
    自我人格-互動-社會的層層構建會在鬧劇中層層崩塌
  • 韶玲瓏
    以這個觀點來看,每個人的社會身份與他的自我被分隔開了,人的行爲融合進了“人格——互動——社會”這一框架之中
  • 盛陽平
    在生活、工作的人際交往中,我把自己想象中的自我投射給他人,也在配合着他人的表演,自我的概念正是在這種“鏡映”的環境裏產生了:“無論在何處,每個人總是或多或少地意識到自己在扮演一種角色... ...正是在這些角色中,我們互相瞭解;也正是在這些角色中,我們認識了我們自己”
  • 段乾曜兒
    儘管如此,必須承認戈夫曼是一個天才理論家,理論的缺陷是指涉的議題和對象必須被延伸,而非理論本身
  • 閆法承福
    適用於西方社會的場景比較多 但是吧 理論本身還是很牛逼的
  • 郟聽楓
    戈夫曼寫得確實不錯,擬劇論對於社會互動行爲有着很好的解釋力
  • 有琴幼旋
    無疑他的理論是引人入勝的,他試圖闡釋人性我和社會我的紐帶和總結社會互動中的社會我,然而在他的包裝下一些原始問題被掩蓋,似乎更加模糊,如自我與規範的形成與作用(在他的理論中被用於簡單的類比)
  • 雲鴻羲
    再者,他的理論也沒辦法解決在掛人性我之上的社會我的多重性如何切換和管理,社會我被解釋和理解的動力框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