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這是一部在英語世界中比較著名的研究海德格爾的入門著作,中譯本誕生於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的流水線工人之手。這一事件深具意味:面對技術統治的世界,陳直證明了選擇的自由始終存在;思考即抵抗,而海德格爾一直讓我們思考如何思考。陳嘉映、孫周興、王俊推薦。 2021年11月,“騰訊新聞·穀雨實驗室” 微信公衆號發了一篇題爲《一個農民工思考海德格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的文章,讓當時還是農民工的陳直受到廣泛關注。如今他翻譯的理查德·波爾特所著的《海德格爾導論》終於出版。 齊澤克在他的新書《自由: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提到陳直翻譯《海德格爾導論》這件事,並寫道:“我們應該慶祝像陳直這樣的奇蹟——他們證明了哲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哲學可以突然中斷我們日常生活的進程,讓我們產生困惑。……今天,我們應該說:讓一百個陳直研究哲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擺脫我們不幸困境的出路。” 理查德·波爾特的這部《海德格爾導論》,被認爲是英語世界的海德格爾研究名著,波爾特先生爲中譯本寫了序言,還根據海德格爾研究的最新發現,增補了內容,並更新了參考文獻。 本書譯文參考了之前中文世界對海德格爾著作的各種翻譯,並通過大量譯註予以細緻的說明,方便普通讀者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爾哲學的各種概念。 ———— 坊間有不少篇幅長短不一的文著介紹海德格爾的哲學,而這一本仍然值得推薦。一則,海德格爾哲學重要而難讀,不同的解讀者會幫助我們從不同進路來通達他的思想。二則,這本小書一方面直面哲學問題的玄奧,另一方面儘可能少用專門術語來梳理問題的脈絡。它爲《存在與時間》貢獻了較多篇幅,對後期海德格爾思想則更多擇要闡釋。總體上,作者不是全面鋪開來介紹海德格爾的主要論題,而是引導讀者進入海德格爾的問題意識。本書的譯者也很認真,對譯文反覆推敲修訂,並寫了不少譯者注來輔助讀者閱讀。 ——陳嘉映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浙江大學城市學院教授] 陳直在翻譯這本《海德格爾導論》時是一位農民工,被發現後引起網絡熱議。現在他的處境巳獲改善,但問題依然:中國農民與哲學家海德格爾。我只想說:海氏自己就是德國黑森林農民,有十足的農夫習性,但他寄生於大學和學術體制,日常生活過得蠻不錯的。 ——孫周興 [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作爲英語世界的海德格爾研究名著,理查德·波爾特的《海德格爾導論》毫無疑問是值得被翻譯成漢語的。而使得本書在此刻出版更具意義的則是它的譯者陳直。2021年他以“翻譯海德格爾的農民工”這一身份紅遍網絡,甚至得到齊澤克的關注和讚譽。就譯著本身而言,譯文基本嚴謹可靠,更難能可貴的是,波爾特還爲漢譯本作了擴充。這一譯本無論在學術意義上還是在社會意義上,都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獨特事件,它賦予“哲學”一個更爲寬廣的想象空間。 ——王俊 [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image

2011年餘紀元老師在山東大學做的一系列演講,後經餘老師的博士生整理而成。該講演系統講授了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思想,其內容不僅囊括了《形而上學》的全部重要問題,還把《物理學》《範疇篇》《論靈魂》中的相關思想包括了進來。 講演共有九章:第一章講授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著作、性質與方法;第二章到第四章講授亞里士多德的範疇與being;本體與屬性;形而上學第四卷:being qua being;第五章開始討論變化、本體與主體;第六章講授了essence與form的確立;第七章到第九章講授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因、自然與目的論;潛能與現實;神學與形而上學。 該講演沿襲了《<理想國>講演錄》一書的風格,不僅重視對以上問題的原著閱讀與解釋,還介紹了現代學界的相關重要討論以及作者本人的觀點。因而,在這種意義上它還是一部學術研究著作。講演最後附錄有英文課程提綱、課程參考文獻以及相關閱讀書目等。


image

雖然國內外學界對《會飲篇》的研究汗牛充棟,但由於這部經典作品在文體和內容方面的多重性和豐富性,在當下高度專業化的研究局面中,各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缺乏建設性的對話,容易導致學術成果的割裂化、碎片化。《愛慾的悲喜劇:柏拉圖的<會飲篇>》力圖進行溝通和融匯,彌補學界缺憾。 本書是對柏拉圖《會飲篇》的一份詳細、綜合的哲學解讀,在文本闡釋與論證重構之基礎上,結合古代歷史與法律等領域的多種文獻,同時吸納人類學、歷史學、古典學、修辭學的相關研究,系統而深入地闡述了《會飲篇》的愛慾哲學,並以此爲框架和載體,探討柏拉圖對欲與愛、同性與異性、身體與靈魂、人性與政治、詩歌與哲學、自然與文化、生成與存在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的思考。


image

-編輯推薦- ★沒有任何東西,比一本逐個解讀德勒茲的概念,同時強調概念的相互蘊涵的小詞典更合適。 ☆沒有人比德勒茲能更好地說明詞彙應該是什麼:不是關於一般主題的意見彙集,而是一系列邏輯草圖,它描述思想同樣多複雜的、可題名的和可簽名的行爲。 ★只有德勒茲的概念在它們的真正內容上被更好地認識、被認真地對待,這樣一些用法纔會增多並多樣化。 -內容簡介- 本書按字母順序介紹了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的主要術語,同時基於如下原則:哲學家只有在他自己的語言、他自己的詞彙或他挪用的共有詞彙中才是可理解的。 作者對每一個概念的考察都包含了三個在文本中以星號(*)表示的層次:基本定義是便於初學者理解的;科學考察針對有經驗的學生;最後是一種更自由的探究,允許一種更廣泛的解釋。


image

本書以吳天嶽教授在北大講授多年的西方哲學課程爲基礎,分十五講展示了從前蘇格拉底到中世紀盛期2000年間西方哲學發展的整體面貌。上冊八講,梳理了從古希臘哲學開端至普羅提諾的哲學史發展線索;下冊七講,梳理了從奧古斯丁至近代哲學之前的中世紀哲學傳統。 本書在呈現西方近代以前哲學發展內在理路的同時,每講精選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核心論題,通過細緻的概念分析、論證重構和批判性評論爲讀者提供了從入門到精通的學術路徑。每講在正文之後還提供了反映最新研究進展的閱讀參考書,引領讀者步入哲學經典殿堂。本書附有300餘幅精美插圖,不少出自難得一見的中世紀抄本,左圖右史,幫助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古代和中世紀哲學的歷史氛圍,進入哲學思想開展的歷史語境。 不同於常見的概覽性哲學史著作,本書真正做到了史論並重,既突出歷史線索,又充分展示哲學論證的理論魅力。在這趟哲學史旅程中,讀者定能發現哲學反思進入當下生活的可能性。


image

《存在與時間》是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的代表著作,1926年寫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不僅影響了此後多種重要哲學流派和重要哲學家,而且在文學批評、社會學、神學、心理學、政治學、法學等多種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image

這部著作是對知識的清洗和質疑。 它把“自然”的一個片斷交還給歷史,改造了瘋癲,即把我們當作醫學現象的東西變成了一種文明現象。……實際上,福柯從未界定瘋癲;瘋癲並不是認識對象,其歷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說,它不過是這種認識本身;瘋癲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隨時間而變的異己感;福柯從未把瘋癲當作一種功能現實,在他看來,它純粹是理性與非理性,觀看者與被觀看者相結合所產生的效應。 瘋癲不是一種自然對象,而是一種文明產物。沒有把這種現象說成瘋癲並加以迫害的各種文化的歷史,就不會有瘋癲的歷史。


image

暢銷五十餘載而不衰,備受好評的西哲史教材全新再版 通俗易懂的歷史梳理,從古典文籍到當代前沿一應俱全 ◎ 編輯推薦 ☆自1966年初版至今最新修訂版 ☆西方哲學史課程大學入門教材 ☆鄧曉芒、匡宏翻譯,何兆武作序 ☆以“大視野”的眼光領略西方哲學史的縱深 ◎ 內容簡介 本書爲哲學思想提供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歷史梳理,並附有大量具有極高價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歷史爲線索編排的哲學入門書籍,傳達出了本學科的豐富性,併爲學生提供了西方哲學發展的專業知識。它以生動、平易近人的風格涵蓋了西方文明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的主要貢獻。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書風靡數版的思想性和寫作理念的同時,在編年和文體上進行了與時俱進的修訂,並在第20章最後補充了“政治哲學”一節,用剋制的篇幅展示了羅爾斯和諾齊克的思想精要。本書附有重要詞彙、延伸閱讀等部分,便於讀者使用。 ◎ 譯者簡介 鄧曉芒: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匡宏:衡陽師範學院法學院講師。 ◎ 名人推薦 “對於任何概覽式的課程,以及以歷史爲專題,或圍繞問題的課程,這本書都是一本出色的一手和二手材料的來源。我將這本教材或其中的部分用於導論及其他課程已逾十年。沒有那本書是一碼通喫的教材,但這本幾乎做到了!” ——菲利普·福捷(Philip Fortier),底特律大學 “這是我在作爲哲學史講師的工作中遇到的最好的一站式資料的教材。” ——喬爾·佩德爾(Joel Peddle),莫爾豪斯學院 “這是一本包含了闡釋和一手材料的寫作上乘、毛舉縷析的教材,對西方哲學史提供了包羅萬象的闡述。” ——邁克爾·圖恩(Michael Tune),喬利埃特初級學院 “這是市面上最好的一卷本哲學史著作。” ——瓦爾特·奧特(Walter Ott),弗吉尼亞理工


image

這本並不厚重的小書,卻有着很重的分量。柏拉圖的對話錄《斐多》,描繪的是哲人蘇格拉底就義的當日,與其門徒就正義和不朽的討論,以及飲鴆至死的過程。蘇格拉底本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者保持緘默,但他不肯背叛他的信念,就義前從容不懼,他與他的門生侃侃而談的情景,令人崇敬。在西方文化中,論影響的深遠,幾乎沒有另一本著作可以與《斐多》相比。楊絳先生的譯文,對照多種版本和註釋,並一句句死盯着英譯本,而力求通達流暢。她認爲:“蘇格拉底和朋友們的談論,該是隨常的談話而不是哲學論文或哲學座談會上的講稿,所以我儘量避免哲學術語,努力把這篇盛稱語言生動如戲劇的對話譯成戲劇似的對話。”名作由名家翻譯,所以,這本書的分量非同一般。


image

本書與《善惡的彼岸》並稱,爲尼采晚期著作,是其思想發展至最成熟階段的文字。爲迴應評論家對其作品《善惡的彼岸》的批評,尼采以15天時間起草了三篇文章,合集爲《論道德的譜系》。 《論道德的譜系》論述了道德觀念產生的自然、社會、生理甚至病理條件,發掘了人們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創造不同價值判斷的共同的原始動力。尼采說此書是“一個心理學家爲重估一切價值而做的三篇關鍵性的預備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