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存在與時間

《存在與時間》是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的代表著作,1926年寫就,翌年出版

它也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不僅影響了此後多種重要哲學流派和重要哲學家,而且在文學批評、社會學、神學、心理學、政治學、法學等多種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 隗雨石
    第二篇把時間性引入對存在的解讀中,於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向死而生”被凸顯出來,其實就是知道死作爲將來的必然,來感知此在作爲存在的意義和生成,可能有一種激勵作用吧
  • 應曉靈
    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
  • 有琴浩渺
    “向死而生”是人無法選擇的基本生存狀態
  • 陶傲冬
    區別僅在於:有人聆聽良知的呼喚,勇敢地承擔起生存罪責,“本真地”向死而生;而絕大部分人則向良知封閉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沉淪、迷失,逃避死亡這個生存的最根本的罪責,“非本真地”向死而生
  • 邊清婉
    因爲是“本真地”還是“非本真地”向死而生,根本就是個人的自由選擇,是被拋的每個有限的個人的最根本的自由,是向來我屬的最本己的事情,這樣的問題無法讓他人代替回答
  • 晏玉軒
    新的對將來曾經現在的解讀方式被之後很多哲學家用爛了,然都不及深刻,“如此這般作爲曾在着的有所當前化的將來而統一起來的現象是時間性,生存論建構的首要意義是將來”,決心(本真非本真)、歷史性依託此呈現
  • 能幼晴
    “向死而生”是本書最廣爲人知同時也是被誤解最深的言說
  • 薊雍雅
    有人追問海德格爾“本真地”和“非本真地”向死而生兩者之間的價值區分
  • 裘俊美
    非本真生存的此在聽從所操勞之事才爲自己計算出它的歷史
  • 貝毅然
    ”“平均狀態是常人的一種生存論性質
  • 薛建德
    記得反覆閱讀經典,纔會有可能從非本己本真的存在狀態轉變爲本己本真的生存狀態,不然就會沉淪於日常生活,聽從公衆意見,淪爲常人
  • 商牟修偉
    我們把共在的傾向稱爲庯庸碌碌,這種傾向的根據就在於:共處同在本身爲平均狀態而操勞
  • 宮夜雲
    常人本質上就是爲這種平均狀態而存在
  • 馮端雅
    因常人實際上保持在種種平均狀態之中:本分之事的平均狀態,人們認可之事和不認可之事的平均狀態,人們允許他成功之事的和不允許他成功之事的平均狀態
  • 封春柏
    平均狀態先行描繪出了什麼是可能而且容許去冒險嘗試的東西,它看守着任何擠上前來的例外
  • 車寄柔
    一切原始的東西都在一夜之間被磨平爲衆所周知之事
  • 萬浩博
    一切奮鬥得來的東西都變成唾手可得之事
  • 聶經亙
    此在—操心—時間性的統一結構:領會首要地奠基於將來(先行與期備),現身情態首要地在曾在狀態(重演與遺忘)中到時,沉淪在時間性上首要地植根於當前(當前化與當下即是)
  • 鬱夢菡
    海的“晦澀”,在於德語語法導致的超長句,大量基於德語詞根的延伸概念,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對日常領會的顛倒與重塑(比如時間性中對將來,曾在,當前的領會完全不同於我們對日常時間的認識)
  • 奚瑩白
    主要看懂了在操勞活動中擺脫“非我”領會本真的上手存在的部分,共他人存在的此在沉淪於常人的日常狀態,這種平均的共處現相爲安全的現成關係,各具差別的消融遮蔽本真的自己存在,由現身、領會與話語組建的展開存在被閒言、(模棱)兩可描述以企及普遍現成性,死亡作爲此在的終結向着不可確定不可逾越的可能性駛離本己操心的在世,海德格爾過多的“循環論證”這一冗餘的形式驗證生存論分析不是按照邏輯推論進行的,“時間性綻露爲本真的操心的意義”,“人在世界歷史的紛紜中表現爲或多或少具有重要性的原子,被環境與事件拋來擲去”,對存在的自由良知的把握,對流俗非本真的提防從來亟待解決
  • 梁夏菡
    不過整體上還是有了把握,雖說叫《存在與時間》,其實書裏講的是存在者的存在(此在與非此在式存在者的存在),和此在的時間性(而非時間,時間性既展開了此在在世的視野,也是此在在世的結構)
  • 段幹怡嘉
    第一篇從周圍世界的上手器具的闡釋出發,通過指引和用具之不上手揭示世界,然後回到在世之中的此在身上,說明了此在在之中的幾個方式,最後揭示了此在的操心結構
  • 賁盼香
    第二篇則是反過來講,通過畏死開展出了此在本身的時間性結構,時間性被把握爲一種此在能領會世界且由之出發的視野,然後反過來推理此在在之中的時間性,最後回到日常此在的生存分析,再解釋了歷史、日常時間奠基於時間性的事實
  • 晁浩博
    海德格爾寫書和語言的方式都比較繞,不太好讀,但是好歹還是讀完了
  • 萬婭芳
    本來沒信心碰原著的,因爲《讀本》都讀得不是很懂,由於這個共讀,時間線拉得很長,覺得有很多時間跟海德格爾糾纏才鼓起勇氣翻來原著
  • 公冶和藹
    帶着哲學人類學的目光,此書會好讀很多
  • 汪雯麗
    終於讀完了wwww前半部分好像中二少年世界建構筆記,語調和寫法都好像hhhh後半部分關於時間性的論述讀的不太仔細,對於我來說就還好吧,感覺也沒什麼特別的
  • 祖採波
    《存在與時間》確實名副其實,這在於它本質上清晰的哲學企劃,這也是爲什麼晚期海德格爾逐漸過氣而早期還有一點理性主義的這個海德格爾能有一定影響力
  • 荊楚潔
    哲學術語繁多,德語專業名詞的譯用也是一個可以注意的地方,作者勾畫存在主義的線索是很清晰的,從本體論的溯源到重塑,但是一方面是讀來晦澀,提出的哲學思想仍有很多無法理解的地方,還有一方面就是作者本體論論述的最終未完性,讓人讀來有很多糾結和困頓的地方,還需再讀,還需詳讀
  • 宗政永怡
    良心和罪責在海德格爾的親在分析中起到支配作用,良心被定義為喚起憂心,它召喚人意識到他的存在罪責
  • 茅和宜
    《存在和時間》中討論的罪責顯然不是一種人可能有也可能沒有的道德上的罪責
  • 段乾和順
    在海德格爾分析中的罪責概念是一種超道德的概念
  • 尚雋潔
    超道德的罪責概念則把罪責理解成有限和虛無所包含的東西
  • 蓋依雲
    “向來我屬”從字面上就有一種存在主義的個體性和獨立性的強烈感受,體現了個人在世界生存的源始意義,對於防止沉淪有着不可估量的影響力量
  • 曾琴心
    有的地方讀地很感動,有些地方還是讀得懵懂,以後再過幾年理解更多了還是可以找機會再重讀
  • 蘇葉春
    自詡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四年後重讀,竟然讀出不一樣的味道
  • 穀梁翊君
    第一次讀時,深深着迷於“畏”、“向死”、“決斷”、“良心”和“時間性”,以一種存在主義的方式遊蕩其中,以至於連談戀愛都追求先行到死;而相比於初讀,如今更關注第一篇和第二篇之間的張力:此在在世(being-in-the-world),又覺知在世者之陷落,兩種狀態如此緊張,卻從來相互成就——若無畏和向死,生活難免平庸,但若過於追求“本真”,便和世界不可避免地處於一種緊張的關係中,孤立、固執、刻薄,哪能得到安頓
  • 冀如南
    和薩特作品相比,形式上學術色彩濃很多,綜述、引言、小結之類看了讓人失笑,難怪在文青鄙視鏈上端(文青總是渴慕自己沒有的學術性、自然科學);展開過程中總是每引入一個新要素,都將整個體系重述一遍,不僅不難懂,甚至有些囉嗦——此書思想性完全可以用200條格言概括,根本不用長篇大論
  • 厙囡囡
    誠然語言可以作爲一個切入點去研究人們的思維本質,但是對於語言的越界依賴反而會離真實越來越遠,比如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生與死在語言裏只是生命兩種狀態的表達,它們並不是先天地具有靶向軌道的宿命,因爲“生”與“死”只在語言中作爲兩個物事而存在,它們在語言中好像是對立面的關係,但是這並不表明在現實中它們具有一樣的對立性和獨立性
  • 虞浦和
    相反,現實中,更多的是一個生命的存續和一個生命的結束,很難把生命和生命的結束區分開,它們本就是一體的,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二者都出現之後纔是一個事件的全貌
  • 養恨蝶
    在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美學中,美不是靜態的實體,而是一個逐步展開的過程;美也不純粹是客觀存在,而是與欣賞者密切相關,是在欣賞者的詮釋中美逐步展開
  • 左丘雍雅
    讀此書不操心的時候,就開始煩起來,在操心或者煩的過程中,突然就意識到了,啊,原來這就是我的存在方式
  • 石問筠
    西方哲學史從海德格爾開始有了另一條不同的研究路徑:顛覆傳統哲學中的研究對象,放棄主客體,回到現象最純粹的狀態中去
  • 詹浦和
    早就看完了,不知道是未標記,還是被吃了
  • 聞人哲瀚
    不懂原文,譯得準確不準確不敢說,但至少當英譯出現分歧時,再翻這個總是發現它的意思比較說得通
  • 李採珊
    英譯看完再細說
  • 緱亢白竹
    讀完第494頁後身心俱疲,再無餘力去看附錄,翻閱瀏覽的遺蹟時不免惶恐它如此嶄新,我真的看過這本書嗎
  • 端木元芹
    大部分都看不懂,看完還得搭配釋義再看一遍纔算看過的書吧
  • 左丘梓玥
    讀這本書的感覺有點像當時讀《歷史與階級意識》,很多天才性的論述只說了一半,正想知道下一步論證時,戛然而止了
  • 墨哈清昶
    看下來大概就只記得現象論這個詞吧.開篇大段的掉德語和希臘語,讓人無所適從.後面的整體行文的翻譯也算不上流暢或者說通順.有着諸如 此在 操心 等表徵意義不明而而高頻反覆的概念...總之,翻完有一種解脫感..."當然你要把它當作德語和希臘語入門也行"...
  • 索曉彤
    因爲時間性是存在的特性,比如拋卻時間,這裏的你和那裏的你並沒有什麼區別,而這時的你,那時的你,過去的你,現在的你,未來的你不論在哪裏,隨着時間的流變,你就在變化
  • 張鵬煊
    此在與彼在共同在此,世界是一個共在,死亡時你的此在才得以區別於他人的此在,因爲你的存在消失在了別人的生活,別人也消失於你的此在生活
  • 陶雅愛
    爲什麼強調時間的消逝與沉淪,因爲時間向前發展,有未來,纔有了現在與過去
  • 魯高朗
    很神奇的地方是,在讀《存在與時間》時,之前讀過的卻一知半解的其他作品逐漸變得清晰起來:比如藝術品(區別於上手事物),建築與居住,詩與思,語言
  • 單寄春
    之前讀過陳嘉映老師編著的《存在與時間讀本》,現在也還在跟着《讀本》的共讀活動再次細讀
  • 歸海安嫺
    生存 此在 上手 沉淪 操心與世界同一的領會 死亡在日常中最爲被遮蔽的存在 對存在的討論修改了生存的領會 此在面向一種可能性而死亡是此在本身無限遠(偏斜與語言)的不可能性的本真狀態 / 黑的直觀變易時間與領會上手程度的時間
  • 司馬若雲
    存在實質上是一種經驗,它無差別地分佈於所有的存在者之中,但只有人,也就是此在才能跳脫出存在者普遍的現成給定,將自身持守爲一種綻出
  • 詹英哲
    本書圍繞此在的論述展開,貫穿於全書的概念就是此在是存在的存在方式,基於這種規定性,才能從領會和操心這兩種方式中體悟此在作爲或成爲存在的展開方式和形成條件
  • 瞿西華
    P151,常人在本質上是一種生存論的東西,本真的自己存在是常人的一種生存變式
  • 溫又槐
    P179,認識理想本身只是領會的一種變體,這種變體誤以爲它的正當任務就是在現成事物的本質上的不可領會性中把握現成事物
  • 程鴻卓
    P192,話語的另一種本質可能性即沉默也有其生存論基礎
  • 酆典雅
    P261,真理本質上就具有此在式的存在方式,由於這種存在方式,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關聯
  • 薄梅花
    本真的歷史性把歷史領會爲可能之事的“重返”;而且知道:只有當生存在下了決心的重演中命運使然地當下即向可能性敞開,這種可能性纔會重返
  • 傅翊君
    1.對先前哲學史的分析:跳過世界現象和存在者最先照面的方式,往往關注現成存在或以一些存在屬性對存在進行回答,反而遮蔽存在本身,相伴的惡果是存在者對人封鎖
  • 左丘曜坤
    海德格爾的這本著作也是回溯到存在論在重生審視認識論裏那堆本質問題,可謂從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生存本質及現象,被拋入世界,懼畏操心的關係,相死而生的邏輯都解釋的非常精彩,又引出海德格爾核心的本真與非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