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西方哲學史(第9版)

暢銷五十餘載而不衰,備受好評的西哲史教材全新再版 通俗易懂的歷史梳理,從古典文籍到當代前沿一應俱全 ◎ 編輯推薦 ☆自1966年初版至今最新修訂版 ☆西方哲學史課程大學入門教材 ☆鄧曉芒、匡宏翻譯,何兆武作序 ☆以“大視野”的眼光領略西方哲學史的縱深 ◎ 內容簡介 本書爲哲學思想提供了一個通俗易懂的歷史梳理,並附有大量具有極高價值的一手文本

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歷史爲線索編排的哲學入門書籍,傳達出了本學科的豐富性,併爲學生提供了西方哲學發展的專業知識

它以生動、平易近人的風格涵蓋了西方文明中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的主要貢獻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書風靡數版的思想性和寫作理念的同時,在編年和文體上進行了與時俱進的修訂,並在第20章最後補充了“政治哲學”一節,用剋制的篇幅展示了羅爾斯和諾齊克的思想精要

本書附有重要詞彙、延伸閱讀等部分,便於讀者使用

◎ 譯者簡介 鄧曉芒: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

匡宏:衡陽師範學院法學院講師

◎ 名人推薦 “對於任何概覽式的課程,以及以歷史爲專題,或圍繞問題的課程,這本書都是一本出色的一手和二手材料的來源

我將這本教材或其中的部分用於導論及其他課程已逾十年

沒有那本書是一碼通喫的教材,但這本幾乎做到了!” ——菲利普·福捷(Philip Fortier),底特律大學 “這是我在作爲哲學史講師的工作中遇到的最好的一站式資料的教材

” ——喬爾·佩德爾(Joel Peddle),莫爾豪斯學院 “這是一本包含了闡釋和一手材料的寫作上乘、毛舉縷析的教材,對西方哲學史提供了包羅萬象的闡述

” ——邁克爾·圖恩(Michael Tune),喬利埃特初級學院 “這是市面上最好的一卷本哲學史著作

” ——瓦爾特·奧特(Walter Ott),弗吉尼亞理工


  • 莫令雪
    是一本值得時不時拿出來重溫、複習的西方哲學家教科讀物,我認爲比羅素的那本寫的更好;不是入門書有門檻有一定深度需要有一定的哲學基礎;同時這本書也有廣度,基本覆蓋了各時期的主要西方哲學史領域
  • 任明鈺
    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史專著,相當難啃,尤其是一位完全不瞭解哲學的人,簡直是在看名言名人名事目錄,優點是脈絡清晰,很適合作爲哲學史大字典,查閱每個年代的事蹟代表作,缺點也是如此,只有目錄,簡單介紹
  • 嵇祺福
    2020年,40天讀完一本西方哲學史,思維感覺經歷了三千年洗禮
  • 軒轅睿達
    之前看過一本西方哲學史,斷斷續續,沒有認真看,這本是從頭到尾認認真真看完了,從米利都學派、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笛卡爾、培根、康德、黑格爾,一直到海德格爾和薩特,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平鋪展開,著者幾乎沒有攜帶任何個人感情色彩,只是從中立角度客觀敘述不同哲學家或哲學就流派的思想理論,每章結尾還加了總結,非常貼心
  • 張問柳
    這該算是我讀完的第一本哲學史,梯利的那本只看了一小半就看不下去了
  • 蕭和宜
    這本是看過最好的西方哲學史了,看完又收穫一批需要閱讀的書籍,不會有書荒了
  • 葛芸芸
    哲學史就像一鍋東北大亂燉,我們的人生不會只是其中的某幾個流派,而是在每個流派裏都能同意部分,否定部分,不懂部分,並且隨着時間我們的同意,否定,不懂都會悄悄改變,互換位置
  • 毛迎南
    我不敢說我都看懂了或者理解了很多,但是讀過他,我已經不同於未讀他之前的我了
  • 奚德運
    適合已經知道這些哲學家的學說並且想要通過邏輯串起來的人,工具性比較弱,邏輯沒學好基本上一段話就能看懂個開頭結尾,跳躍性很強,不知道是翻譯還是作者問題,很多地方几乎是一連串的廢話,看起來非常奇怪,經常會隨意加入名詞且不解釋,上一句說亞里士多德的四因,下一句立馬插入自然和生命,然後又跳到質料,自然和生命的論述生硬且唐突,不知道意義何在,看完這段我趕緊換了本同樣講這個的書,能看懂,所以不是我的問題,是這本書的問題
  • 李初夏
    適合梳理脈絡,大部分理論都是淺嘗輒止感覺很多沒有說到點上
  • 戚之雲
    非常棒👍🏻哲學去思想上的油膩,是精神世界的Ca
  • 魏問風
    非常清晰精彩的展示了人類思想的主要發展脈絡和聯繫,可以看到隨着科學的發展哲學關注的內容也在持續變化,東西方哲學有相互靠攏的趨勢
  • 華良吉
    給沒基礎的人推薦這本書使其入門,真的是讓人想向他豎中指
  • 柯如風
    入門還是趙林的那本好,是真的好
  • 冉採珊
    書很好,內容非常清晰嚴謹,但絕不是入門讀物,即便對哲學有過一些瞭解,要讀完這本書也一定是浩大工程
  • 俞惜夢
    說這個書是入門的,想想自己真的看懂了嗎
  • 嵇鵬舉
    塞爾用他現已衆所周知的中文房間論證批評了強人工智能的可能性:即使一個計算機程序貌似有意義地闡釋一個故事的微妙之處,程序也並不真正以人類理解故事的方式那樣理解故事
  • 隆冷珍
    對塞爾而言,生物大腦對於人類心理是必須的,但心理狀態無法僅根據大腦活動語言得到理解
  • 丁凡雁
    在最後的晚近哲學提到科學試圖實現功能主義的AI,像人一樣具有認知心理的強人工智能是否會帶來倫理和社會結構解構呢
  • 秦樂英
    關於新近的哲學,斯通普夫提到,儘管同一理論將心理狀態限制在大腦中,一種叫作功能主義的替代理論允許其他複雜的物理結構如計算機也擁有心理狀態
  • 滕敏智
    一種重要的功能主義理論是人工智能
  • 漆雕欣美
    弱人工智能是指恰當編程的機器可以模擬人類的認知,而強人工智能則認爲恰當編程的機器確實擁有認知心理狀態
  • 司寇半青
    我相信,斯通普夫或者其他講授此書的哲學教師,在課堂上一定會補充非常多的時代背景和貼近當代的例子,就像不配地圖的歷史書的作者自己做研究時一定沒少鑽研地圖一樣
  • 華宜然
    個人感受:不知道是原作者還是翻譯的問題,在介紹同一個哲學家時,有的文字表述和我看過的其它哲學類書比,顯得生硬和拗口
  • 洪雅寒
    我從來沒有因爲一本教材對其講述的學科產生這樣的看法:哲學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一個不斷思考往往需要推翻重來的過程
  • 那哲聖
    隨着年齡漸長開始有點喜歡哲學,閱讀中會迸發出對自身和世界的思考與追問,從困頓迷茫到豁然開朗,是個挺奇特的過程
  • 費馳軒
    認識哲學就是認識一種平靜的動盪,在每天的生活中參與自我的、世界的戰爭,如果你還在思考,那你就還沒有放棄
  • 屈和韻
    邏輯 流派時代更迭的銜接 哲學家思想的發展 都銜接的非常流暢 當然 如果要進一步深入瞭解還需要其他的書籍進行彌補 但作爲一本入門書已經非常好了
  • 陸思萱
    我打算再買一些哲學史讀一讀,進行交叉對比,但就目前來看,這本書寫的非常好,真正可以稱之爲史,相鄰年代的哲學家,近似觀點的哲學家之間絲縷的聯繫被揭示,各個哲學家的生平以及觀點被簡明扼要且通俗易懂的方式敘述
  • 邊語柔
    對於線索的梳理和關鍵問題的一再重複,搭建了「史」的框架,對於每位哲學家先生平、後成果、再總結的順序,搭建了完整的邏輯鏈條
  • 万俟含煙
    不同於那種在個別哲學家裏枝蔓橫生,對大局缺乏洞見的「哲學(家)資料彙編」,本書儘量將所有材料組織爲一個有機體,通過前後呼應,以一種聲音講述了一部西方哲學的通史(而非斷代史);也不同於六經注我式的個人發揮,作者並不輕易評論任何哲學家的對錯,而是儘量安排各個哲學家之間的對話乃至爭論,呈現出思想與思想前後相繼,碰撞摩擦的原始面貌
  • 許智美
    很久沒擼一遍哲學史了,極爲美好又懷舊的閱讀體驗,對哲學家的梳理蠻精要的~後面的當代部分已經算同類書中比較新的了~謝林和費希特略過是遺憾,講到了托馬斯·裏德又挺驚喜的~裏德的常識信念總覺得像是打醒呆子的大老粗悶棍~很久之前爬哲學史,覺得是飛在天上,總歸有一日我該落地,現在發現不是的啊,他們的想法纔是屬於人世的,真的現實感抽離以後,連跟上他們的想法都有難度
  • 艾浦和
    看了很久纔看完,這本書值得多次翻閱
  • 黨雅懿
    初一初二讀的,印象最深的是古希臘和中世紀,當時看完覺得二十世紀的哲學家都在扯淡
  • 翁正真
    前前後後一年多才差不多看完,不過重點看的是理想主義和康德那邊,黑格爾和黑格爾後面也太呃呃了吧,到當代這邊解釋的薩特,還不如直接去看薩特原著(薩特就該直接看原著)也就那樣吧
  • 利聽楓
    看了很長時間,看完心情會比較預愉悅
  • 米浩邈
    抱着想要想清楚點什麼心態來看,看完覺得有些問題就是幾千年來都想不清,但最棒的轉變是不想想清楚什麼了,想就很妙
  • 孔妙芙
    課後研究問題我是一個都答不出來
  • 紀含蕊
    從書的脈絡來看,如今哲學活動似乎已不在是創造一個包羅萬象的體系,而是思考問題
  • 成運晟
    更像是對哲學人物主要思想的彙總,如果要想深入瞭解每一個人的思想還需要更多的深入探究,但就本書而言,可以讓人按照時間瞭解大致的哲學脈絡,且可以引導人思考問題,足以
  • 暨良吉
    另一個是隨着近代科學的發展,哲學的解釋力不斷後退,最基本的陣地都搖搖欲墜,科學能否取代哲學,我想取決於科學能否超越式的發展,扣開最終的真理之門,但這種對科學盲目的信任以至於賦予無限的想象力,恐怕也只是一種科學的宗教權威
  • 祁成文
    重讀了趙林的《西方哲學史講演錄》的康德、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部分,再讀此《西方哲學史》,發現前者非常清晰易懂,後者雖然羅列了一些知識點,但不夠清晰,沒有基礎根本串不起來,但是有了基礎大體上就不會讀這類哲學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