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我看見的世界》既是李飛飛的個人史,也是一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發展史。 在這本書裏,李飛飛回憶了自己從底層移民成長到頂尖科學家的經歷。她度過了困頓艱辛的青少年時代,但對科學的熱愛不斷激勵着她持續追尋人生的“北極星”,並最終走進科學的殿堂。 當李飛飛和家人努力適應在美國的生活時,恰逢現代人工智能開始不斷取得突破。她不斷開啓新的科學征程,並確立了自己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科學使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這本書裏,她詳細記錄了這些重大時刻的關鍵細節。同時,李飛飛也對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斷和警醒,核心就是“以人爲本”,讓人工智能真正推動人類的發展,而不是成爲威脅。 這本書既是對重大科學突破幕後的精彩窺探,也是一位女性用好奇心和勇氣突破人生困境的故事。它不僅證明了即使是最技術性的學術研究也需要激情,更加表明永不停歇的好奇心可以激發無盡的科技創新。


image

林德爾·戈登通過伍爾夫的小說作品以及日記和書信重構出這樣一個伍爾夫:她是強健的步行愛好者,努力工作的職業作家,更是“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探索“人類處境的千奇百怪”。 林德爾·戈登想要呈現的並非常規的線性傳記敘事,而是在真實性所能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詳盡地追蹤記憶和想象在 伍爾夫一生中的持續流動。戈登同時論證了這種傳記方法正是伍爾夫的發明,也曾由她實踐,背後是一種全新的重視無名者的歷史觀。 原書最初出版於1984年,2006年戈登在新材料的基礎上,從新世紀的女性主義視角做了修訂。中譯本譯自2006年修訂版。 ☆“敏銳而新穎。” ——赫米奧娜·李(Hermione Lee),《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極富洞見之作,極大地增加我們對伍爾夫的瞭解與理解。” ——《倫敦雜誌》 ☆“林德爾·戈登一定是我們時代最有成就的文學傳記作者之一……傑出而振奮人心……絕佳地論述了這個女人(伍爾夫)和她的藝術。” ——《英國書訊》


image

不讀卡彭特,不識托爾金! 【關於原著】 *迄今爲止托爾金最權威的官方授權傳記 *文學遺產繼承人、托爾金小兒子克里斯托弗·托爾金逐字逐句校對的嚴謹傳記 *很多托爾金研究都會引用的重量級傳記 *包含大量生動細節的有趣傳記,“托爾金母親對他的創作影響深遠”“中洲故事是獻給英格蘭的神話”“霍比屯源於托爾金對 英格蘭鄉村的熱愛”等說 法最初即來自本書 【關於中譯本】 *參考60多本專著、40多篇論文,增加630多條、7萬多字譯者註釋,糾正原著錯誤,介紹相關知識點,更補充不少生平軼事,力圖兼顧可讀性和專業性 *增加本書提及的C.S.劉易斯所撰關於《霍比特人》《魔戒》的4篇書評,不僅被托爾金稱讚水平很高,而且揭示出劉易斯和托爾金討論這兩部作品以及互相理解的成果 *附錄中的“托爾金作品列表”更新至2023年,譯介情況更新至1995年 *收錄初版《托爾金傳》所有照片及後續版本增加的照片共計31張 *增加兩頁地圖,收錄有“英國地圖”“利茲地圖”“牛津附近地圖”“伯明翰地圖”“牛津地圖”“瑞士之旅地圖”,標記與托爾金生平、創作密切相關的地點,以及托爾金居住過的地點及居住起止年份,通過地圖走過托爾金人生與創作的歷程 *附贈托爾金迷、本書校訂者LawrenceMVC/馬丁/戴故秋製作的“《托爾金傳》仿古文獻”卡片,以中文古籍的魅力重新認識托爾金的傳奇 *正文、附錄和註釋中儘可能減少中英文混排,保證閱讀流暢,同時附錄後有“專名對照表”,一表查閱相關重要名詞 —————————— J.R.R.托爾金,現代奇幻之父,《霍比特人》《魔戒》的孕育者,中洲世界的締造者。 托爾金幼年失去雙親、寄人籬下;少年與初戀被迫分離又重聚;青年在“一戰”戰場經歷九死一生,失去人生知己……戰後,他把所有對母親、對妻子、對失落的家園、對摯友未竟理想的愛與激情,都傾注在對中洲世界的想象與描繪里。 漢弗萊·卡彭特採用樸素的線性敘事,讓托爾金日復一日的“靜”,成爲栩栩如生的“動”。他是唯一見過、採訪過托爾金本人的傳記作者;他能不受限制地查閱托爾金家族文獻;他與多位托爾金親友交談;他對托爾金滿懷愛意,又保持着批判性距離。


image

深描姆明之母託芙·揚鬆的人生與創作,她爲孩子而寫,也爲不合羣的邊緣人而寫。 【編輯推薦】 ● 由託芙·揚鬆的信件、日記、作品展開,深描她數十年的人生與創作。 ● 姆明系列標配讀物,揭祕姆明一族的靈感來源。 ● 自由是最美好的,可以享受孤獨,也可以尋求陪伴——這是姆明的 哲學,也是揚松本人的人生哲學。 ● 全新譯本,芬蘭語直譯,精美四色印刷,收錄130張珍貴插圖,呈現童話大師生命中的關鍵時刻。 【內容簡介】 “一生都要成爲一個只知道畫檸檬,寫童話故事,收集稀奇古怪的物件,保持怪異的愛好,輕視公衆集會和各種社團的個人主義者。這聽起來很可笑,然而我就想要這樣的生活。” 姆明之母託芙·揚鬆的人生不僅關乎姆明,不僅關乎童話。她是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作家,也是芬蘭著名的詩人、油畫家、連環畫家。她輕盈跳躍於不同的領域之間,書寫和描畫着自己的生活。無論是在哪一類創作中,她都秉承一種哲學:安靜地、毫不妥協地擁抱着屬於自己的自由。


image

“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只剩半年的生命了。” 這是 2020 年 12 月,發現癌細胞轉移時,醫生的宣告。 然而,在那一天來臨之前,有些話必須要說。 關於藝術創作和社會活動背後的哲學,關於阪本家的歷史和家人的羈絆, 以及關於自己離開後的世界…… 本書是繼回顧幼年至五十七歲人生的《音樂即自由》後,記錄阪本龍一暮年足跡並將 遺贈給未來的決定性自傳。 收錄由好友鈴木正文親自撰寫的後記,記錄作者最後的時光。


image

曾國藩,沒有顯赫的家世,天賦堪稱晚清同時代大人物當中最差,卻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在複雜的時代變局中超越衆人,成就最大,被譽爲大清“中興第一名臣”,且最後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經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給人以特別的啓示。 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沒出過秀才,可謂典型的小鎮青年。 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卻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舉之路,順利進入翰林院。他一生崇尚笨拙,以紮實而非機巧取勝。 他躊躇滿志進京,面對全國精英,發現自己見識狹隘、觀念鄙俗,陷入自卑和焦慮。三十而立,他立志學做聖人,研讀經典,廣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間飛速升遷。 他善於把握機會和創造機會,天下大亂之際,一介書生獨創湘軍,統率羣雄。對抗太平天國,屢戰屢敗,甚至兩次投江自盡,多次深陷絕境。47歲時更被皇帝棄用,陷入人生低谷。 蟄居老家兩年,他反思自我,最終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後,爲人處世脫胎換骨,不僅清除了政治敵人,而且以“結硬寨、打呆仗”戰勝了軍事宿敵太平天國,位極人臣。 他眼光長遠,審時度勢,面對與洋人的差距,率先拋棄落後觀念,倡導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 他走過的每一步都成爲人生精進的基石,最終從笨人到聖人,成爲大清王朝的最後領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 翻開本書,看曾國藩如何以一種笨拙的精神,詮釋一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


image

以詩詞爲主線,參考百餘種書目,還原真實、立體的東坡形象 典雅裝幀,四色彩插,全新增訂 餘秋雨高度評價的傳記經典 【編輯推薦】 ◎人生爲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蘇東坡是中國文化史上罕見的全才,在詩、文、書、畫等方面都有不俗成就。如此天才,一生都顛沛流離,但他卻能超越個人的悲哀,既超脫現實,又有煙火氣。這種曠達的態度也指引我們獲得自己的快樂之道。 ◎餘秋雨高度評價的傳記經典,全新增訂 餘秋雨先生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直接引用本書原文,並高度評價此書文字典雅,作者歸結甚有見地。本書已出版近四十年,此次全新增訂,收錄《尋找李一冰》和《縹緲孤鴻影:父親與<蘇東坡新傳>》。 ◎以詩詞爲主線,參考百餘種書目,還原真實、立體的東坡形象 詩言志,所以本書十之八九取材於東坡詩詞,以觸摸他內心的喜怒哀樂。此外,作者參考東坡文集和後人筆記等百餘種資料,考證堅實,筆觸細膩,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東坡形象。 ◎典雅現代的裝幀設計,四色彩插,極具典藏價值 典雅與現代並行的裝幀風格,封面選用紋理極強的手揉紙,手工粘貼紋理溫厚的環保幼棉,並燙金印鑑。四色彩插,採用100g細膩純質紙印刷,直觀展現蘇東坡及其相關的畫像、作品。 【內容簡介】 蘇東坡,天賦異稟的大文豪,無可救藥的樂天派…… 他的標籤很多,卻難以被標籤定義。居高處爲翰林學士,落低谷爲獄中囚犯,一生波瀾曲折都在詩裏見。本書即以東坡詩詞爲主線,兼及東坡文集、後人筆記等百餘種資料,以堅實的考訂和熱情的筆觸,呈現出一個立體的東坡形象。 全新增訂版特別收錄《尋找李一冰》和《縹緲孤鴻影──父親與〈蘇東坡新傳〉》,追尋謎樣作者和出版緣由,附錄《蘇軾及宋朝大事年表》。 【名人推薦】 一冰先生寫《蘇傳》,不像林語堂看到的東坡,是橫空出世、天才洋溢,他看的東坡是獄中狼狽至極的東坡、虎口餘生出獄後的東坡,是從苦悶中走向曠達自在、從現實接二連三的無情打擊走向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志堅強與生命韌性的東坡。 ——作家 張輝誠 是文字較爲典雅的學術著作,大抵讓蘇軾以其詩文來自道生平,作者的歸結甚有見地。 ——作家 餘秋雨


image

馮·諾依曼的那顆“不可思議的大腦”及其遠非同時代人能望其項背的科學貢獻,直接形成了一種難以被解釋的“馮·諾依曼現象”。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面臨的各種挑戰密切相關,令人不禁懷疑他莫非一位穿越時空的旅人,悄無聲息地播下塑造地球未來所必需的各種想法。隨着時間的流逝,他在諸多領域的貢獻,對我們理解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可或缺。 這本書的作者帶我們踏上了一段令人驚歎的旅程,探索了天才和獨特的歷史環境如何完美結合,讓一個人在驚人的多樣化領域中馳騁,並在他所到之處引發革命。要想充分理解21世紀以來的知識潮流,我們必須瞭解馮·諾依曼的思想是如何幫助商業、科技等領域的新想法變成現實的。環顧四周,馮·諾依曼留下的足跡依然隨處可見……


image

“如果將唐史研究比爲一場考試,那麼杜甫幾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給你看,只不過他的手勢和暗號需要解讀。” 對於詩聖杜甫,從來不缺少研究。但宋代以來,諸家對杜甫生命歷程的劃分多側重後半段,關於杜甫的前半生很少有深入考證,以至杜甫的實際生命史劃分不均衡,人生前三四十年關注不多,而這恰恰是他思想和認知的形成發展期。 本書聚焦杜甫的前半生,以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結合唐史研究,將杜甫置於8世紀的家族、社會、政治鬥爭以及地緣格局中,考證並還原出一幅杜甫當日所目睹、所身處的歷史圖景。 ———— 作者的初衷是希望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將杜甫置於8世紀的家族、社會、政治鬥爭以及地緣格局中,考證並還原出一幅杜甫當日所目睹、所身處的歷史圖景。這個初衷是實現了的。這需要對於事實的洞悉,對於杜甫的熟稔,能夠對杜甫前半生涉及的人事進行極其細緻的勾稽與考證。此書讀來不覺煩瑣,不覺枯燥,饒有興味,值得推薦。——張國剛(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在杜詩的接受和闡釋中,圍繞“詩史”說出現了很多的議論,匯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礎上,作者在此書中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以作爲微觀個體的杜甫爲視角,還原他所看到的諸種歷史圖景”,並藉以擺脫“大歷史”的寫作模式。就已看到的“盛世”這一部分來看,其中有對杜甫家世及其青少年時代更細緻全面的複述呈現,也包括對杜並“吉州之案”等重要事件更近情理的分析,對於認識杜甫這位重要性無可替代的詩人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一時代,都有新的啓發。——謝思煒(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還原杜甫的歷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還原盛唐王朝的歷史場景。之所以稱之爲“詩聖”,就是因爲老杜的盛世情懷與人文關懷;之所以稱之爲“詩史”,就是因爲老杜的史詩書寫與時代記憶。這是杜甫偉大的地方,也是王炳文博士這本書值得特別關注的地方。《杜甫的歷史圖景》,一本值得你放在案頭常讀的好書。——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杜甫被稱爲“詩史”,本書則嘗試將杜甫的人生嵌入盛唐歷史之中。作者運用對唐代政治、制度、文化諸方面的知識,鉤沉杜甫前半生與盛唐政治變遷的關聯,展示了一個更具“歷史場景感”的杜甫。——仇鹿鳴(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image

本書是比利時導演香特爾·阿克曼的自傳作品,以作者陪伴母親度過她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爲主線,穿插講述了作者對親密關係的複雜體會、作爲獨立女性電影人的成長經歷,以及猶太血統給家庭帶來的傷痛回憶。 全書以自傳式的筆法寫成,口語化的文字直白冷峻,赤裸展現出平靜日常下的刺與愛 。書中亦附有多幅阿克曼的家庭照片與其所導演的電影畫面,與阿克曼的自我剖析相呼應,構成影像與文字的深入聯繫。 ■ ■ ■ ■ ■ ■ ■ 使得這本書成爲近年來最爲有趣和重要的非虛構文學作品的是其內容與形式的驚人對等,它直面我們失去至親所引發的疾病與死亡的悖論。——《洛杉磯書評》 “告訴我一個故事。”電影和書中留下了一些母親的故事,但卻隱瞞了最重要的故事——那些在奧斯威辛的故事……或許這就是爲什麼在阿克曼的電影裏會有那麼多長久的沉默。笑,是一種掩飾;或許那是另一種沉默。——《衛報》 阿克曼的寫作與她的電影製作截然不同:她的散文遠非前衛,而是直截了當,甚至簡單,但絕不簡單化。——《出版人週刊》 這本書反映了一種愛與生活的深度,它安靜、執着、動人地回放着好與壞的時刻。——《Frieze》 阿克曼的文字明顯不花哨,而是簡潔、冷漠甚至冷峻,句子和行文都很簡單,省去了很多標點符號。她喜歡用很小的詞來喚起很深的感情。——《ARTnews》 ■ ■ ■ ■ ■ ■ ■ 她總是明白如何守護住那些鮮活的東西。我會想念這位真正的大師。——阿彼察邦 因爲她2000年所拍的《迷惑》,我邀請了她來參加關於普魯斯特的研討會。《迷惑》是對普魯斯特作品的一次有趣且成功的改編,它沒有原樣敘述普魯斯特的故事,但它是普魯斯特式的。她的電影總是有着普魯斯特的特色……她爲沉默留出了時間。——安託萬·孔帕尼翁(法蘭西學院教授、普魯斯特研究專家) 香特爾·阿克曼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創作《在某處》時,受到了她的很大影響。——索菲亞·科波拉 她的作品對我們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影響,它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視角和對電影的理解,僅憑它對某些事物的關注、對其他事物的排斥。——託德·海因斯 在我還是一名學生的時候,香特爾·阿克曼《讓娜·迪爾曼》對我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格斯·範·桑特 她的電影對我意義重大,但我不可能把她當成我的榜樣,她是獨一無二的,她不是一個能被捕捉、把握或被借鑑的人。而她的離開,就像我的一部分被從我身上剝離。——克萊爾·德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