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弗吉尼亞·伍爾夫傳

林德爾·戈登通過伍爾夫的小說作品以及日記和書信重構出這樣一個伍爾夫:她是強健的步行愛好者,努力工作的職業作家,更是“不知疲倦的探索者”,探索“人類處境的千奇百怪”

林德爾·戈登想要呈現的並非常規的線性傳記敘事,而是在真實性所能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詳盡地追蹤記憶和想象在 伍爾夫一生中的持續流動

戈登同時論證了這種傳記方法正是伍爾夫的發明,也曾由她實踐,背後是一種全新的重視無名者的歷史觀

原書最初出版於1984年,2006年戈登在新材料的基礎上,從新世紀的女性主義視角做了修訂

中譯本譯自2006年修訂版

☆“敏銳而新穎

” ——赫米奧娜·李(Hermione Lee),《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極富洞見之作,極大地增加我們對伍爾夫的瞭解與理解

” ——《倫敦雜誌》 ☆“林德爾·戈登一定是我們時代最有成就的文學傳記作者之一……傑出而振奮人心……絕佳地論述了這個女人(伍爾夫)和她的藝術

” ——《英國書訊》


  • 於雯麗
    不流於常見的作家情感八卦式傳記,從作品角度出發,把作者經歷和寫作動機聯繫起來,專注於作者的思想變化,不貼標籤地還原一個較爲真實的伍爾夫
  • 柴德佑
    與其說是傳記,不如說是文學評論,我太喜歡作者巧妙地融合伍爾夫的現實與作品中的語句了
  • 山月朗
    作者寫就這部傳記的目的,是不希望弗吉尼亞·伍爾夫及其作品被誤讀
  • 戚覓夏
    是這些部分讓我很喜歡:1. 在《海浪》中她探索的不是“生命歷程的固定形態——按時間順序展開的出生、上學、婚姻、死亡”,這是一種“貪圖便利的行爲”,“因爲它無法看到在公共行動舞臺之下的、使生命發生轉折的種種不易察覺的情節
  • 鄧元彤
    之前讀過楊莉馨老師的那本“英倫百合”與“寫下來”的上卷,而這本註定是一次不平凡的閱讀旅程,會反覆重讀,不僅陪伴畢業論文初期,也會貫穿我寫完專門獻給她的小說《蝴蝶手冊》
  • 申雅韻
    ”弗吉尼亞獨自遠足探索的愛好,她和倫納德之間的愛情,獨特的女性主義觀點與視角,作品中對“友誼”的強調,作者對《海浪》(也許是弗吉尼亞最好的小說)的分析等等,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點
  • 濮陽子民
    對伍爾夫作品不瞭解也沒關係,是那種看完以後想惡補伍爾夫所有小說戲劇信件日記的傳記(印象深刻的細節:晚年嘗試靠近公衆,後失敗,部分引致精神崩潰/日記愛好者,篤信日記中錯漏零星想法是一種失敗/作者很喜歡《海浪》,花了兩章篇幅寫對海浪的分析,但我不太喜歡對角色抽象以後的“實驗”寫作/看到很平靜地寫到溺水時,想過會怎麼去鋪墊死亡但結果卻如此簡單,很共情倫納德的心碎/死亡也是一種富有激情的體驗/反對學院書評,反對教育霸權/diss了《時時刻刻》對伍爾夫的塑造…)
  • 吳悅欣
    ”還很喜歡裏面讀者和作者二者之間關係的觀點,很多都戳我!
  • 郝朝旭
    這是一本不太一樣的傳記,戈登追求的不是全面地呈現傳記材料,而是對作爲作家的伍爾夫做出了自己的闡釋
  • 饒鴻羲
    當時唯一想到的,便是林德爾戈登在《伍爾夫傳》開篇,記述過這樣的潮聲定格在弗吉尼亞的童年,響徹她一生,成爲她生命的底色和基調
  • 康修竹
    如果說本雅明傳讓我意識到有些人本身比他們的作品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靠近,因而傳記是可讀的,這本伍爾夫傳就是讓我真正認可傳記的價值,尤其是文學傳記的好處
  • 尤又鬆
    作者一定是讀了伍爾夫的所有文字……這本傳記沒有嘗試構建一個完整的敘事,而是將傳記、記憶與想象結合起來,讀起來竟然有《海浪》般的流水感
  • 郝初夏
    畢竟作家的生命更多潛藏在表象之下黑暗之中
  • 駱明鈺
    林德爾·戈登以弗吉尼亞·伍爾夫所定義和實踐的傳記寫作方式,從弗吉尼亞“鬆散、流動的生活素材中”提煉出更富有想象力、在某種意義上也更連貫的生命歷程,這樣使得被撰寫者與其作品相融,現實和虛構相交間流淌出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生命長河
  • 司寄藍
    那些虛構的是從真實中生長出來的,那些真實則是虛構的映照,人生、作品融合在一起,字句、生活組成又一部作品,即《弗吉尼亞•伍爾夫傳:作家的一生》,好像在讀長篇文學評論,又好像通過事件、生活、作品、伍爾夫自己的表達,有了認識她不同面向的可能
  • 齊承顏
    雖然做過幾本傳記,但聽到別人說自己不讀傳記,我都挺理解的,以前我也是這樣的讀者,尤其是自己越喜歡的作家、人,總覺得什麼樣的傳記都比不上他們本人的隻言片語
  • 堵子民
    /我們只需想想電影時時刻刻裏的弗吉尼亞·伍爾夫那在劫難逃的形象,扮演那位作家的女明星永遠皺着眉頭,以表明她有多少深刻難懂的想法
  • 伯賞半凡
    寫小說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和寫書評與發言稿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其實有點難拼到一起成爲一個完整的人,就像磁鐵的指南極和指北極,倔強地指向全然不同的地方,雖然有某種特質讓它們仍舊在更深的層面上顯出共通性
  • 祖秀雅
    作者非常善於把握論據、推想與結論之間的平衡,她對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分析讀來讓人感覺非常舒適——哪怕未必贊同也能對其中的合理性不住點頭,並藉助她的句子而對之前如幻影或粼粼波光一般難以捕捉的弗吉尼亞·伍爾夫有更結構化的捕捉
  • 陳姝惠
    這本傳記不同於一般傳記的特點是,記敘作者的出生,家庭成員,友人,作者的成長與經歷如家庭變故,親人的死亡等材料,將它們與女作家的文學作品溶爲一體,這樣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作家要表達的觀點
  • 何玉石
    《作家的一生》——一反坊間對於伍爾芙女性旗手和抑鬱患者的固有評價,她的女性意識,更多是出於一種文學的自覺
  • 鞠愷樂
    人們提到弗吉尼亞·伍爾夫總是很容易想到她最後自己選擇了死亡的故事,認爲她度過了飽受疾病折磨的痛苦的一生
  • 蘇芝蘭
    喜歡讀快樂的弗吉尼亞·伍爾夫傳記
  • 勞光華
    這本書呈現了一個波動態的弗吉尼亞·伍爾夫,有時讓我感覺不認識她了,有時又讓我感覺更接近她了
  • 溫敏叡
    這種波動必然比任何僵化刻板的形象更接近真正的弗吉尼亞·伍爾夫
  • 劉鵬飛
    伍爾夫的傳記讀這一本就夠了
  • 榮辰宇
    不一樣的傳記方式,不一樣的閱讀體驗,不一樣的弗吉尼亞·伍爾夫
  • 惠芷雪
    它在文字魅力和敘述結構上做到了足夠文學,通過三個章節的維度來講述弗吉尼亞·伍爾夫的生平:家庭成長和家人關係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典範」、自學文學和女性意識覺醒的「學徒時期」、在思考和現實之間接受錘鍊的「譜寫生命」
  • 傅寒鬆
    ”作爲傳記作家,林德爾·戈登沒有落入瑣碎無聊的事件考證,也沒有被伍爾夫作品的光輝掩蓋,而是以敏銳的筆觸,提煉出無數隱祕的思想碎片,既貼近伍爾夫生命的內在覈心,也致敬了伍爾夫作爲“傳記作家”對這一文體的終極想象
  • 黎採藍
    並未用線性傳記敘述的方式串聯起弗吉尼亞的一生,而是通過作品、日記和書信穿插探索着
  • 全湛芳
    她用了她眼中的傳記作家伍爾夫的寫法,拋開表面上的人生事件,而是藉助伍爾夫的作品構建伍爾夫潛藏的人生形態
  • 傅語柔
    想到蕭紅,不是蕭紅和伍爾夫有什麼相似性,是兩部蕭紅傳記片都能精準略過對她本人作品的探討……是看完以後會把傳主本人、傳記作者、譯者的資料搜出來去了解的作品,副標題是“作家的一生”,對生活細節的敘事是對作品的分析,對作品的分析也會照拂到生活經歷
  • 房碧白
    和以往的傳記不同,本書從伍爾夫的每部作品入手來分析而非按照時間的大事年表,爲伍爾夫譜寫下了生命的傳記
  • 彭清韻
    伍爾夫在《到燈塔去》中寫道,“在一個陰暗的早晨,拉姆齊先生沿着走廊蹣跚而行,他向前伸出了胳膊,但拉姆齊夫人已於前晚突然逝世,他雖然伸出了雙臂,卻無人投入他的懷抱
  • 範和碩
    林德爾·戈登在這本傳記中巧妙又精準地指出了伍爾夫的形象標籤所隱喻的社會文化演變
  • 朱天藍
    她通過書寫在現實中搭建另一種真實,而你在閱讀裏完成一次交錯時空的擊掌
  • 殳夢秋
    她自身經歷的一些零散的記憶,構成了她文學作品的基石,例如母親去世後父親性格的變化和她的小說《到燈塔去》的關係;而在《海浪》這部小說裏,作者探索了一個小圈子中的六位友人持續一生的關係;在《奧蘭多》和《一間自己的房間》裏,弗吉尼亞玩味地設想了一個兩性結合體的理想概念,這與作者和薇塔的親密友情有關,總之,讀這本傳記最好和作者的作品結合起來,效果會更好
  • 支憐陽
    」離開傳統傳記的時間軸平鋪直敘,閱讀這本書是有門檻的,你首先要對伍爾夫有基本瞭解,才能在文字中沉浸式地一窺百年前的伍爾夫剪影
  • 南宮思若
    伍爾夫的書我只讀過《到燈塔去》,我一直好奇作家的腦子是怎麼長的,她怎麼會想到把事件作爲副產品寫在括號裏這麼奇特的寫法呢
  • 國心遠
    最近半個月都沉浸在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世界裏,這本傳記的閱讀體驗也很特別,將作品與弗吉尼亞的人生經歷完美融合,如果讀過她的作品看這本書會更有感覺
  • 左丘健柏
    林德爾這本傳記不是按照編年體細細梳理傳主的一生,也沒有做到包羅萬象般的詳實細緻,它少了對隱私的探祕窺視,但她將一切落點都放在伍爾夫的作品上,去追索伍爾夫作品中每個意象每個細節幽微的源頭,同時旁徵博引對比分析,所以也可以把它當作一本作者論角度的文學批評來讀
  • 東郭山彤
    探索了伍爾夫成長經歷中的人和事對她作品帶來的影響,細節地類比《到燈塔去》、《海浪》和《遠航》中一些人物的原型
  • 俞真茹
    《到燈塔去》裏,畫家莉莉·布里斯科長久地凝視拉姆齊夫人,愛與實踐智慧的化身,爲她畫下一幅靈魂肖像,一個紫色的三角
  • 申屠文姝
    可是第二遍當作一個幾乎是成書的文本去讀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是一個可讀性非常強、文學性非常高的傳記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