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只剩半年的生命了

” 這是 2020 年 12 月,發現癌細胞轉移時,醫生的宣告

然而,在那一天來臨之前,有些話必須要說

關於藝術創作和社會活動背後的哲學,關於阪本家的歷史和家人的羈絆, 以及關於自己離開後的世界…… 本書是繼回顧幼年至五十七歲人生的《音樂即自由》後,記錄阪本龍一暮年足跡並將 遺贈給未來的決定性自傳

收錄由好友鈴木正文親自撰寫的後記,記錄作者最後的時光


  • 丁穎慧
    他是講自由賦予不知何爲自由的人的自在之人
  • 芮鵬鯨
    從抱着知道這是有名的音樂家到看完發現音樂藝術家哲學家沒有任何標籤可以概括形容阪本龍一
  • 索懷蓮
    人類的理性總是不由自主地尋找事物的邏輯與意義,而藝術家的使命則是打破規律、模式,讓人感受自然與自由
  • 許書竹
    音樂家的一生,因爲音樂而自由,因爲音樂而有厚度,這種厚度超越時間的維度,就像一個人的夢,表面上只是短暫的幾秒卻已過了一生,既是彈指間的事兒,也是永恆
  • 俞初蘭
    致敬🌹三月的早晨聽完了這本書……看着白色紗簾後的光發呆了很久……一個人的生命早晚都會終結,但能留給世界什麼
  • 卓新月
    教授是好有大愛的人、無聲之物、無言之物、無法成爲音樂之物的音樂、傾聽無聲之物,令物品言說之人、將自由賦予不知何爲自由的人的自在之人,謝謝您
  • 訾語風
    看這本順便補了一下阪本龍一先生的作品,音樂和書籍都讓人平靜下來,比較打動我的除了作品本身,還有生病後的一些人生感悟感悟,以及反對核發電,反對戰爭的主張和行動
  • 譙笪俊茂
    關於藝術創作和社會活動背後的哲學,關於阪本家的歷史和家人的羈絆, 以及關於自己離開後的世界…… 本書是繼回顧幼年至五十七歲人生的《音樂即自由》後,記錄阪本龍一暮年足跡並將 遺贈給未來的決定性自傳
  • 令狐菲菲
    2024第一本 其實是從23年讀到24年哈哈 阪本非常真誠且可愛地記錄了《音樂即自由》之後的創作及生活經歷 讀到最後一章開始播放葬禮歌單 看到那句“藝術千秋,人生朝露”還真是感慨萬千 希望新的一年依然能堅持自己的熱愛 早日創作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 以及最重要的 每天都要看月亮
  • 寧志尚
    |或許因爲年紀也或許因爲經歷,阪本先生已經不像從前那樣輕狂,在這本書的記述中我看到了更多的是對後代的包容
  • 丌官雨竹
    記錄一些觸動我的點:提到就算偶爾和父親打個照面他也會表現得很自大,讓自己很心煩,有點好笑,是不是東亞許多家庭裏都有一個這樣的父親
  • 韋初蝶
    上一本《音樂即自由》截止到2009年,這一本從2009年到去世前,他人生中最後一本書
  • 廖夢槐
    阪本龍一最後的一本書,記錄了自己 09 年以來的工作生活還有自己的各種思考,越看越鮮活生動,越能感受阪本先生的通透有趣同時還兼具深度,也越讓人覺得惋惜沉痛~
  • 樂銳利
    字字句句都真誠至極,他真是一個美麗的人
  • 孫弘光
    教授的人生真的像書中所說雖然是71年的壽命,但卻活出了210歲的豐盛歲月,在他的觀念裏時間很重要,本書每章節都提到“時間”一詞印象深刻的是“海嘯鋼琴”篇章,在癌症來臨時,他更爲珍惜所剩的歲月,堅持創作音樂,閱讀,觀影,把人生幾乎應該完成的事情都完成了,真是令人羨慕,不枉此生
  • 柯翠梅
    但是阪本與癌共生的這些時光和對於作品的真誠,都很讓人動容
  • 王璇娟
    對阪本龍一的瞭解之前只停留在《阪本龍一是誰》斷斷續續的閱讀中,滿月升起這本書讀過之後,要開始看幾個電影,並且開始聽他葬禮的歌單
  • 藍碧白
    一個真誠和有良知的藝術家,忙碌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一方面不斷探索音樂的新領域,一方面不斷地爲現實中的議題發聲發力
  • 解苑傑
    看完這本書,感覺到作爲一個音樂人,他是一個真正無國界又關心自己國家的人,願意爲社會問題大聲疾呼
  • 水迎荷
    比如電影《終曲》裏那一幀樹木上攀爬的毛毛蟲;比如因承辦藝術節不得不與政治名流的社交導致第二天大病一場(讀到這頓覺親切,真是身體力行在抵抗應酬交際);比如在紐約院中的那架回歸自然的古舊鋼琴;比如他刻意與社交媒體保持距離,去追求“異步”
  • 伍寄柔
    中間有一段和《終曲》重疊,於是給了我電影裏的畫面感
  • 單于鵬池
    在日本旅遊時看到電視里正在播《阪本龍一:終曲》,沉浸於彈琴中的教授真的讓人特別感動,音樂傳遞出無聲的力量
  • 元映秋
    ”在書中看到這句電影臺詞的時候,我又去搜了《遮蔽的天空》這部小衆電影,豆瓣上赫然寫着:已看過,2019年6月28日
  • 歐芮悅
    談到《終曲》中最喜歡的一幕是在森林裏進行野外錄音,鏡頭從他身上移開,拍攝了一隻在樹木上攀爬的毛毛蟲
  • 翟山彤
    一個視音樂如命的老頭,一個熱愛公益事業的老頭,一個和癌症抗爭的老頭
  • 繆靜恬
    阪本先生極富精力的投入他所熱愛的音樂中,思考社會生活的問題,努力用音樂的形式發出自己的聲音,罹患癌症後也並未展示過多的悲傷,而是盡其所能的投入音樂,這份情感很難不動容
  • 酈絲琦
    特別佩服阪本先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和參與,佩服他對自然的感受力,以及在“聲音”上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 張玲玲
    看到結尾教授爲自己認真挑選的葬禮曲目眼淚就繃不住了,對音樂多麼熱忱對生命充滿了熱愛的人啊
  • 雲雅香
    直到看到滿月這本書,一本暮年時期的自我記錄與剖白,即使生病教授在依然在體驗感受和變化,更追求聲音的自然,打破音樂固有規律,更追求樂器之外的裝置具象表達方式,更大膽和先鋒派
  • 閆法經藝
    患癌後的心路歷程,卻很少描述反覆病痛的痛苦,一直都是執着於對音樂的付出,這份熱愛高於一切,支持其積極面對生命
  • 褚旭鵬
    教授是幸運的,用音樂構築起自己的自由國度,他令人敬佩不止於因爲音樂,還因爲他的思想,對自然的關愛、對環境議題的關注,對受難人民的悲憫,對人類未來的擔憂,他對世界的愛是遼遠宏大的超越了國別的限制,他在臨終前也沒放棄精神世界的探尋,多麼希望沒有終章啊
  • 養萱彤
    相比音樂,我更多是通過文字來認識阪本龍一,但這不妨礙我很喜歡他
  • 藺芳潤
    ” 但關於藝術與創造,關於親人的羈絆,關於生命背後的哲學與思考,阪本龍一還有很多話要說,於是便有了這本傳記
  • 餘千凡
    哎,死亡會讓我們重新思考很多事情,帶給我們一些新的體驗,但……
  • 厙夢琪
    這本書太細碎了,很多對音樂/藝術的洞見,我都因爲不瞭解作品本身,所以看得不夠透徹
  • 焦寄雲
    和上一本不同,最後十多年教授社會活動家、多面藝術家的身份比音樂家更突出,這也是順其自然,既然有這個影響力了,就爲社會做更多的事情,不端着
  • 璩白易
    這段時間每天都會期待地打開書讀幾頁,瞭解教授病中的生活,面對死亡全新的感悟,繼續進行藝術創作的動力…好像期待着可以一直讀下去,教授也可以一直自由地創作他喜歡的音樂
  • 龔凌蝶
    教授生活工作中可愛的一面常讓我會心一笑,比如毛毛蟲,比如感謝喜歡他的中國影迷(一定是同人女),比如喜歡韓流
  • 微生嫚兒
    Ars longa,vita brevis.
  • 況郈聖傑
    “因爲不知死何時將至,我們仍將生命視爲無窮無盡、取之不竭的源泉”“藝術千秋,人生朝露”
  • 莘逸思
    最後一句結尾“那麼,我的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藝術千秋,人生朝露
  • 家從霜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
  • 燕鴻卓
    Ars longa,vita brevis(藝術千秋,人生朝露)
  • 宿文瑞
    Ars longa, vita brevis 人生苦短,藝術永存
  • 昝巧香
    藝術千秋 人生朝露
  • 吳白竹
    “藝術千秋 人生朝露”
  • 全成文
    “藝術千秋,人生朝露
  • 奚玉石
    Ars longa,vita brevis. 借終章的結束語懷念阪本龍一先生
  • 餘若星
    人生朝露,藝術千秋
  • 夾谷雅韻
    ~人生朝露,藝術千秋~
  • 塗欽夢桃
    不經意就讀到了故事的最後,“藝術千秋,人生朝露”,爲教授的終曲畫下句點
  • 餘新榮
    |"Ars longa, vita brevis." 人生朝露,藝術千秋
  • 邴雅豔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 童筠心
    目睹滿月升起的時刻又還能有多少次呢
  • 榮典雅
    還能看見多少次滿月升起,應知生命有限而爲之無限,也許是阪本先生的理念吧
  • 喬吉敏
    “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 堵含煙
    地鐵上翻着蘇軾詩詞選,“人生看得幾清明”瞬間擊中了我,這和“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表達的意思不是一樣的麼
  • 翟寒荷
    然而,問問自己,我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 閻思雲
    我們還能看多少次滿月升起
  • 璩涵易
    雖然不好聽,但是還是想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阪本龍一在自己癌症進入晚期,被告知僅有有限生命的時刻,對自己的生活、事業進行了口述性回憶和思考,其中,有自己對家庭和自身的自省,也有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回顧,真誠與直率並存
  • 別忻忻
    我不確定,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看到下一次滿月升起的時候,有沒有勇氣,心平氣和地直面自己並書寫下每個歷歷在目的日子,包括自己的葬禮曲目播放列表
  • 訾旻騫
    人固有一死,然而人通常將生命視爲無窮無盡、取之不竭的源泉,當意識到了自己剩下的時間已非常有限後纔能有所醒悟
  • 溫秀竹
    如此豐沛又充實的人生,想必教授是沒有太多遺憾了,現在這個問題交到了活着的人手上:我還能看到多少次滿月升起
  • 言福幻翠
    曾經左右過我們人生的童年回憶浮現在心頭的時刻還能有多少次呢
  • 郭鴻信
    還能看多少次滿月升起
  • 須偉茂
    對於我來說,目睹滿月升起的時刻又還能有多少次呢
  • 費囡囡
    看的時候會有一種他關注的世界是一種提純的概括過的世界,可能因爲那裏都是大事件在發生,對於普通人而且實在像是藍天——雖是現實但看起來多少有點抽象
  • 公西憐南
    後記裏有他最後時期寫下的短日記,記得有一句“活着好麻煩”,感覺這一句好像是天空裏漂浮的小月牙
  • 郝驪雪
    看完只覺得感激,他能在生命的最後與讀者分享他的感受,那麼豐富的他,用音樂思考時間,用行動表達態度,他說,“月亮也有和音樂一樣的功效吧”,感謝那麼溫柔的人來過這個世界
  • 古倚雲
    說到底,作爲人還是有太多基本的感覺無論你是多偉大的人物,退一步說就是一旦人得了重症,老爺子說出了我太多的心理感受,人終究是會害怕的,情緒是會低落的,尤其是剛開始,那種打擊不是一個正常人能通過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能感同身受的…所以我家隊友只能是等到我離開之後去慢慢體會到我的堅強和無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