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我媽笑了

本書是比利時導演香特爾·阿克曼的自傳作品,以作者陪伴母親度過她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爲主線,穿插講述了作者對親密關係的複雜體會、作爲獨立女性電影人的成長經歷,以及猶太血統給家庭帶來的傷痛回憶

全書以自傳式的筆法寫成,口語化的文字直白冷峻,赤裸展現出平靜日常下的刺與愛

書中亦附有多幅阿克曼的家庭照片與其所導演的電影畫面,與阿克曼的自我剖析相呼應,構成影像與文字的深入聯繫

■ ■ ■ ■ ■ ■ ■ 使得這本書成爲近年來最爲有趣和重要的非虛構文學作品的是其內容與形式的驚人對等,它直面我們失去至親所引發的疾病與死亡的悖論

——《洛杉磯書評》 “告訴我一個故事

”電影和書中留下了一些母親的故事,但卻隱瞞了最重要的故事——那些在奧斯威辛的故事……或許這就是爲什麼在阿克曼的電影裏會有那麼多長久的沉默

笑,是一種掩飾;或許那是另一種沉默

——《衛報》 阿克曼的寫作與她的電影製作截然不同:她的散文遠非前衛,而是直截了當,甚至簡單,但絕不簡單化

——《出版人週刊》 這本書反映了一種愛與生活的深度,它安靜、執着、動人地回放着好與壞的時刻

——《Frieze》 阿克曼的文字明顯不花哨,而是簡潔、冷漠甚至冷峻,句子和行文都很簡單,省去了很多標點符號

她喜歡用很小的詞來喚起很深的感情

——《ARTnews》 ■ ■ ■ ■ ■ ■ ■ 她總是明白如何守護住那些鮮活的東西

我會想念這位真正的大師

——阿彼察邦 因爲她2000年所拍的《迷惑》,我邀請了她來參加關於普魯斯特的研討會

《迷惑》是對普魯斯特作品的一次有趣且成功的改編,它沒有原樣敘述普魯斯特的故事,但它是普魯斯特式的

她的電影總是有着普魯斯特的特色……她爲沉默留出了時間

——安託萬·孔帕尼翁(法蘭西學院教授、普魯斯特研究專家) 香特爾·阿克曼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我創作《在某處》時,受到了她的很大影響

——索菲亞·科波拉 她的作品對我們產生了一種獨特的影響,它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視角和對電影的理解,僅憑它對某些事物的關注、對其他事物的排斥

——託德·海因斯 在我還是一名學生的時候,香特爾·阿克曼《讓娜·迪爾曼》對我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格斯·範·桑特 她的電影對我意義重大,但我不可能把她當成我的榜樣,她是獨一無二的,她不是一個能被捕捉、把握或被借鑑的人

而她的離開,就像我的一部分被從我身上剝離

——克萊爾·德尼


  • 歐陽朋興
    挺好,看完能明白爲什麼《非家庭電影》中無法向母親訴說“真正有意義的事”
  • 齊小凝
    但還好在愛與恨的一團亂麻和詞語的數次崩潰之後,結尾依然有我們的影子都愛着對方
  • 閭丘秀雋
    在人稱和標點符號轉換中瘋狂切換鏡頭…很電影,另外,愛與不愛好像不是一個非得有答案的問題,很平靜地講述故事,人生只是連續地相遇再離開而已
  • 班思語
    「甚至在走路時,我們的影子都在愛着對方
  • 諸菁菁
    在混亂無序中剖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問題,經由母親生病帶出和自己一系列的社會關係人員、自己的慢性病、自己的情感糾葛,都在塑造着她的不被定義的她
  • 司簫笛
    甚至在走路時,我們的影子都在愛着對方
  • 顏韻梅
    我們本可以不,她在不認識我時看起來更真實,那是一張網,我們的影子都在相愛,後來我意識到那是愛情......一點一點在這些疼痛的愛和窒息的糾結中拼湊出一個殘缺的阿克曼
  • 況郈麗芳
    獨屬於香特爾·阿克曼的戀人絮語,瑣碎,憂鬱,儘管形式上極簡但字裏行間滿是曖昧、矛盾重重、相愛又相互摧殘折磨的情感
  • 宗冷霜
    趕去書店買了香特爾的書,喜歡新書書店首發的推廣方式,珍視專程去書店買書來讀的儀式感
  • 顧修能
    一個月前讀,它很像日記、文字體,現在續讀,它很像紀錄片、影像體,(在這個國度,它可能被接受爲影像-文體體,因爲我們已經習慣了信息轟炸),文字和影像的不同是,感知的晚與早,文字的世界是最後還看不見的冰川,影像的世界是近在眼前的空氣-技術,影像總先我們一步到達,所以你看,香特爾·阿克曼給主體/主語如此鮮明、特出的出場,動作下個鏡頭動作下個鏡頭,我-敘事者-靈-現在構成了一個持續變換的空間,讀者或者某部分的香特爾·阿克曼在那裏一次又一次充盈地活着
  • 衡興修
    回憶媽媽去世前的“囈語”,文字不被邏輯控制,逃避死亡的追問只能不停地寫作
  • 奚妙夢
    【阿克曼笑了】丨完全是阿克曼影像的文字化——憂鬱而簡約,我相信其電影中導演安娜的塑造必有阿克曼的自我審視自我剖析在其中丨阿克曼因喪失一套傳統女性通用的行爲準則而被受限於家庭(母親對她的種種要求等),而這種性別上的喪失也可以成爲一種個體自由意志追求的完滿丨阿克曼像水一樣流動在她所愛的人中間,安娜就是她的一個鏡面,她的種種抑鬱和孤獨是她選擇的必然結果——不求安定,一直遊離,一直攜帶着刺與愛丨周邊一位位熟識之人的去世也就意味着這一代的死亡,而這種對死亡的恐懼(我們、時代及最終“愛”的消失帶來的無所事事)遲早會波動到生者身上,最後葬禮上對時代的感悟Patti也有過類似的文字丨因種種原因錯失膠片或譯籤,這種令人惱火的個人情緒在書合上的那一刻已被阿克曼的悲傷完全溶解,我已經說不出什麼了
  • 韋彥昌
    結果並不突然,“我的兩個女兒什麼都有,我一無所有”,第一次這樣說話的母親正站在死亡關卡,後來她逝世了;然後,“當談到頭腦時,我的母親只想着秀髮”這樣回憶與母親的童年記憶的香特爾·阿克曼在第二年也自殺身亡
  • 古朝旭
    阿克曼囈語,哪怕再慢再“枯燥”,電影也總是以一種強勢下的工整作品呈現,但是通過紀錄片與文字,明白阿克曼日常抑鬱症下的痛苦與糾結
  • 時盼盼
    是心懷絕望的愛的絮語,彷彿藉此挽留時光,又彷彿通過語言的縈繞和重複,創造了一種依偎的方式:虛弱的生命把彼此存在的痕跡用力鑿刻在死亡降臨之際的黑暗之上
  • 淳于天悅
    但兩位作者的氣質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埃爾諾的語言更厚重,能體現廣度,雖然都是使用私人性敘事的方法,阿克曼則傾向於表現個人感受和瞬間性的東西,這和她電影的一貫氣質是相通的,我覺得這可能源於一種對空間感的強調
  • 冀文敏
    有些書文字裏面隱藏了一部電影(或劇),摺疊起來讀是需要更多的專注與想象;這本書像是把一切都攤開了,生活圖景、沉默、微笑、爭吵、僅隔了0.01秒就前後截然不同的想法
  • 廖紫萍
    好有喜感//4.21讀完,去書生自助閱讀空間買了這本,今天讀完
  • 巢翊君
    閱讀的體驗像一個私生飯在窺探香特爾·阿克曼的生活,書的內容就是她和(即將去世的)母親的關係、她和戀人的關係、她的疾病
  • 茹天藍
    是因爲頭風和雨前的氣壓痛苦還是隻爲了書痛苦有點難辨,但心裏明白疊加態才更痛苦
  • 伏鵬海
    非家庭電影裏的skype通話結尾媽媽都會說真想親親你啊我的寶貝
  • 壽含嬌
    這些極爲私密到囈語的自白文字,其間女兒、戀人、母親三者敘述視角的隨意切換,雖然一不留神就會有迷失之誤,然而正是這種自說自話,彷彿意識流動的講述方式,一點點用記憶與回憶爲我們勾勒出她的家庭往事與豐富的私人情感世界,也讓我們更加深入認識了一個立體真實的香特爾·阿克曼,一位爲何會拍出那些影像的女性主義導演——對家人(特別是母親)深沉內斂的摯愛,對愛情的熾烈與深情(活到老,愛到老)
  • 公良冰冰
    回家參加舅舅葬禮的高鐵上又打開這本書,在返程高鐵上讀完
  • 水恨真
    可以看做《非家庭電影》的文字版,也會聯想到安妮·埃爾諾《一個女人的故事》,關於親人的記憶是私人的,也是公共的
  • 翁雪冰
    太喜歡香特爾阿克曼了……(看完想了很久該說什麼但只能想出這一句……)也許應該預警一下里面有點trigger的有毒親密關係…
  • 習迎夏
    很多事情交織在一起,這些愛,這些死,都讓我很想哭
  • 鄭紫菱
    看完生活中很多痛苦的時刻因爲和世界上另一個人能relate變得稍微不那麼難以接受了
  • 柴胤騫
    一個場景,阿克曼的母親在重症病房睜開眼睛看到阿克曼後,對她說:“你以前對我很兇
  • 井靈溪
    讀的時候腦海裏一直徘徊着兩個場景,一個是莫萊蒂《我的母親》裏女主角坐在病重母親的病牀前的對話:“你在想什麼”——“明天”
  • 萬雅愛
    另一個場景是在家裏收拾書架時,我媽指着《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說“這本書我前天看了,很好看啊”
  • 房葉丹
    阿克曼的狀態讓我想到:我很想平着躺下、平着躺下,這樣會對我有利
  • 遊幻翠
    從她的敘述中,我捕捉到了她的過去,她的愛,她的生活,她愛人們的過去,她母親的過去,很多的愛和很多的死,也看見了很多的我,很多我愛的人
  • 軒轅素華
    整本書差不多也是由與母親、戀人、妹妹的對話或事件構成,但那些細節經過她的捕捉有了一絲平靜,但情緒上也隨時準備爆發,例如被C打後,一直忽視C的妹妹終於意識到C的存在
  • 權智敏
    很薄的一本書,字體也比較小,目錄也沒有,內容太瑣碎了,意識流的敘事風格,很難讓人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讀了幾頁之後就讓人有些不知所措,失去耐心,尤其不能忍受出現了太多的人稱代詞她,可能這樣的書不太適合我
  • 田安翔
    關於母親、關於愛情、關於自己,那些意識流般的敘事、不明主語指向的詞句,彷彿穿梭在阿克曼紛飛的記憶碎片,在簡單赤裸的文字獨白中窺見她的另一面:也許是敏感的、憂鬱的、痛苦的……有時讀到共情處也忍不住輕輕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