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杜甫的歷史圖景:盛世

“如果將唐史研究比爲一場考試,那麼杜甫幾乎是在把答案展示給你看,只不過他的手勢和暗號需要解讀

” 對於詩聖杜甫,從來不缺少研究

但宋代以來,諸家對杜甫生命歷程的劃分多側重後半段,關於杜甫的前半生很少有深入考證,以至杜甫的實際生命史劃分不均衡,人生前三四十年關注不多,而這恰恰是他思想和認知的形成發展期

本書聚焦杜甫的前半生,以歷史學的研究方法,結合唐史研究,將杜甫置於8世紀的家族、社會、政治鬥爭以及地緣格局中,考證並還原出一幅杜甫當日所目睹、所身處的歷史圖景

———— 作者的初衷是希望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將杜甫置於8世紀的家族、社會、政治鬥爭以及地緣格局中,考證並還原出一幅杜甫當日所目睹、所身處的歷史圖景

這個初衷是實現了的

這需要對於事實的洞悉,對於杜甫的熟稔,能夠對杜甫前半生涉及的人事進行極其細緻的勾稽與考證

此書讀來不覺煩瑣,不覺枯燥,饒有興味,值得推薦

——張國剛(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在杜詩的接受和闡釋中,圍繞“詩史”說出現了很多的議論,匯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

在前人工作基礎上,作者在此書中給自己規定的任務是,“以作爲微觀個體的杜甫爲視角,還原他所看到的諸種歷史圖景”,並藉以擺脫“大歷史”的寫作模式

就已看到的“盛世”這一部分來看,其中有對杜甫家世及其青少年時代更細緻全面的複述呈現,也包括對杜並“吉州之案”等重要事件更近情理的分析,對於認識杜甫這位重要性無可替代的詩人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一時代,都有新的啓發

——謝思煒(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還原杜甫的歷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還原盛唐王朝的歷史場景

之所以稱之爲“詩聖”,就是因爲老杜的盛世情懷與人文關懷;之所以稱之爲“詩史”,就是因爲老杜的史詩書寫與時代記憶

這是杜甫偉大的地方,也是王炳文博士這本書值得特別關注的地方

《杜甫的歷史圖景》,一本值得你放在案頭常讀的好書

——康震(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杜甫被稱爲“詩史”,本書則嘗試將杜甫的人生嵌入盛唐歷史之中

作者運用對唐代政治、制度、文化諸方面的知識,鉤沉杜甫前半生與盛唐政治變遷的關聯,展示了一個更具“歷史場景感”的杜甫

——仇鹿鳴(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邰夏蘭
    比較意外的是,作者對唐代制度與歷史似乎也沒有很精深的見解,甚至對一些常識缺乏認知
  • 蘇樂池
    書本最後所展現的“盛唐”,可能並非歷史的盛唐,也很難說是杜甫的盛唐
  • 吳綠海
    作者自言,“希望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將杜甫置於8世紀的家族、社會、政治鬥爭以及地緣格局中,考證並還原出一副杜甫當日所目睹、所身處的歷史圖景”(445頁),這一設想無疑已經實現
  • 穀梁青楓
    與前一部的學術研究專著不同,這一部“杜甫的前半生”令我對青年學者融考證與敘事爲一爐的歷史敘事作品有了新的認識,值得一讀
  • 古曜瑞
    工作繁忙,斷讀的天數非常多,讀得最多最連貫的部分還是在臘月廿九的回嘉高鐵上,讀了後邊忘了前邊,目前最深的記憶點就是“杜甫是李世民的兒子的外孫女的外孫”——本書中的杜甫是生活在各種人際關係之下的唐代大家族士人,是生活在玄宗朝政局嬗變、“文學派”勢力浮沉、邊將崛起等歷史圖景中的普通一人
  • 紀玄靜
    這本書讓我們透過杜甫的一生經歷,回看大唐的興衰歷史,沿着作者的筆觸,重走一回杜甫的生命歷程,再看一看盛世唐朝的歷史圖景,感覺非常不錯
  • 溫虹穎
    書聚焦於杜甫出生前到他中年的這段人生,也即公元683年至755年安史之亂髮生之時,根據杜甫盛年時期在多變時世中的不同年齡階段和人生髮展軌跡,將當時唐朝廷的種種權力更迭和歷史發展與杜甫家族的關聯等歷史事件娓娓道來,也爲我們展開一幅風雲變幻的唐朝盛衰歷史圖景
  • 郝哲美
    以杜甫的前半生爲切口,考證盛唐的興衰
  • 虞夏菡
    有空應該拜讀作者的博論,期待《杜甫的歷史圖景:戰亂》早日問世
  • 榮宏遠
    這本書對於杜詩沒有過多的糾纏,而是試圖全方位展示杜甫成長的歷史背景,各種歷史資料相互印證,各個歷史人物相互牽扯,展現了唐初到安史之亂一百多年的大歷史,對於考證癖會讀得很過癮,對於只是爲了消遣的讀者可能並不是一本很輕鬆的書
  • 卞睿範
    《杜甫的歷史圖景:盛世》是一本研究杜甫及其所處時代的力作,對於喜歡杜甫的讀者和歷史愛好者來說,都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籍
  • 聞朵兒
    它爲我們展現了一個立體、真實的杜甫形象,讓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這位偉大詩人在盛世之中的思考與成長
  • 遊智敏
    從杜審言寫起,將杜甫祖孫三代還原到一箇中等士族的歷史社會網絡,仔細考辨從武周到開天盛世這3/4個世紀裏唐代政治特別是中樞各派系勢力的鬥爭消長,對杜家仕途和人際交遊的影響
  • 晉楚凡霜
    通過這樣的處理,無論是杜甫的早年詩歌還是晚年的追憶之作,本書鉤沉了其中反映的杜甫人生軌跡與政治認識的形成過程,例如爲什麼宋璟在他的詩歌中缺席,沒有軍旅經驗的他在《後出塞》講述了怎樣的故事,銓選制度的變化如何影響了杜甫仕途等等,書中對這些過往被忽視的細節多有令人信服的考證,爲一些系年聚訟紛紜的詩作提供了新解,而對那些投贈權門的作品,亦補繪了歷史背景
  • 解水丹
    而這本書則是從職官、地理、墓誌等方面入手,對杜甫的家世、生平以及作品系年進行考訂,從政治制度、社會狀況、內外局勢等維度上建構起立體盛唐中一個渺小的中青年杜甫
  • 祝馥芬
    杜詩大多略於早期而詳於晚期,這本書則從杜甫的外家崔氏講起,梳理了其前前三四十年的人生軌跡與大唐至安祿山造反前的“盛世”如何激盪交融、關聯變遷,近距離透視他思想和認知的形成發展
  • 充清韻
    8世紀中葉唐朝的家族、人事、觀念、社會、政治鬥爭以及地緣格局等諸多方面,都能從杜詩中找到直觀的解答,也正是他被稱爲“詩史”的真正意義所在
  • 公西愷樂
    以人們知之甚少的前半生杜甫爲線索,實際上描述了唐前期的一箇中層士人家族的地緣與血緣網絡
  • 顓孫弘光
    以次展開,分別有吏治與文學的鬥爭浮沉,帝國周邊形勢與個人的細密關聯,以及整個唐前期的一副政治、社會的總體面向
  • 徐悅欣
    要之,本書對杜甫相對不受重視的前半生及作品,提供了一個既具總結性又富含新探索的講述
  • 刁恨蝶
    依靠杜詩和其他史料,把杜甫放在家族、社會、政治和地緣各種維度中,進行了有依據也有想象力的重構,很精彩,對於理解杜甫及其所處的時代,極有幫助
  • 卓代靈
    杜甫依據杜審言的政治資源和遺產,只能努力進入文學派官員圈層,而隨着張說、張九齡等文學派與李林甫等吏治派的鬥爭中落敗,杜甫因而困頓長安十年
  • 景依波
    通過杜甫的求仕生涯,從一個切片進入,打開了開元年間,文學和吏制的爭辯之旅,圍繞杜甫,勾勒出那個時代文人集團-集賢書院的整體樣貌和紛亂雜陳的人機關係,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利益和主張,讓年輕的杜甫悵然若失,期間的失落,惆悵造成的苦悶又是如何派遣,這段時期杜甫的心路歷程,耐人尋味,值得咀嚼
  • 鈄子騫
    只是,杜甫家族在那個時代不在政治的核心圈,沒辦法作爲一個主線把整個時代串聯起來
  • 邱樂蓉
    王炳文老師將杜甫置於家庭、家族、宮廷研究背景之下,杜甫前半生的生命歷程變得清晰、立體
  • 苗浩博
    在盛世環境中,位於中層世族地主家庭的杜氏家族如何因時代紅利而騰飛
  • 吉樂賢
    不止郡望,士族的諸多屬性都隨着開元盛世在經濟維度的引入而呈現出更爲深刻的意義,反映在學術旨趣上,是士族研究由家族視角轉向了家庭視角
  • 車逸美
    除了中古史研究領域早已汗牛充棟的士族家族史研究外,士族家庭史研究更能讓人們感受到士族中不同家庭在不同領域各異的樣態
  • 宣雅韻
    本書研究的杜甫及其家庭史便能清楚地理出一條關於武周到玄宗朝「文學派」興衰起伏的主線,包含了作者及以往學界以杜甫父祖及其本人視角出發的關於武周至玄宗朝以張說等人爲代表的「文學派」的研究內容
  • 仇星晴
    杜甫的圖景中包含的既有如「是非張相國」這般對文學派的挽嘆,也有如「家聲庶已存」這般求仕中如釋重負的解脫感,而更鮮明的是如其「疏頑臨事拙」的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