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曾國藩傳

曾國藩,沒有顯赫的家世,天賦堪稱晚清同時代大人物當中最差,卻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在複雜的時代變局中超越衆人,成就最大,被譽爲大清“中興第一名臣”,且最後全身而退

他的人生經歷,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給人以特別的啓示

他出身平常,家族五六百年沒出過秀才,可謂典型的小鎮青年

他智商平常,考了7次才中秀才,卻以笨功夫成功打通了科舉之路,順利進入翰林院

他一生崇尚笨拙,以紮實而非機巧取勝

他躊躇滿志進京,面對全國精英,發現自己見識狹隘、觀念鄙俗,陷入自卑和焦慮

三十而立,他立志學做聖人,研讀經典,廣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間飛速升遷

他善於把握機會和創造機會,天下大亂之際,一介書生獨創湘軍,統率羣雄

對抗太平天國,屢戰屢敗,甚至兩次投江自盡,多次深陷絕境

47歲時更被皇帝棄用,陷入人生低谷

蟄居老家兩年,他反思自我,最終大悔大悟

重新出山後,爲人處世脫胎換骨,不僅清除了政治敵人,而且以“結硬寨、打呆仗”戰勝了軍事宿敵太平天國,位極人臣

他眼光長遠,審時度勢,面對與洋人的差距,率先拋棄落後觀念,倡導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

他走過的每一步都成爲人生精進的基石,最終從笨人到聖人,成爲大清王朝的最後領航者和儒家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

翻開本書,看曾國藩如何以一種笨拙的精神,詮釋一個持續奮鬥者的升級之道


  • 容從霜
    但曾文正公依舊犧牲了一切,做到了一切,他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能夠達到的高度與侷限
  • 金泰平
    “曾國藩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達到的高度,同時,也證明了一個人意志力的侷限
  • 家妙雙
    新人想讀曾國藩,一般會從唐浩明的《曾國藩》入手,情節與人物塑造雖然精彩,但小說終究是虛構,還是老老實實地讀上一本平實易懂,資料紮實的非虛構著作,張宏傑這本《曾國藩傳》結合了他三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的寫作優勢,《曾國藩全集》中書信、奏稿、日記引用到位,文字流暢,兼備通俗性與學術性,值得閱讀
  • 逄丹彤
    材料組織的挺好,寫的生動流暢,但感覺兩點不好,作者傾向太明顯,感覺就是個鐵粉在吹偶像,通過從日記內容取材判斷某個人極不可取,其二,作者見識一般,如果曾不欲爭奪天下,沈,左李等的反應其實是最優解,太平天國滅亡後,曾只有兩個選擇,割據以爭天下或者退出以全名聲,沒別的可選項,刺馬案,楊乃武與小白菜都是明證,楊白案爲什麼會上達天聽,並引起衆多官員落馬
  • 通靈槐
    曾左對立就緩兵,李繼衣鉢是傳承,太平天國沒有滅亡清,但它引發的反應滅亡了清,到東南互何時,基本滅亡已經成了定數,曾左李在不造反前提下,做了很高明的應對,
  • 司樂兒
    太白話了 口語化太嚴重 而且尚拙 也是不同意 寫成了根成功學一樣 一個人物傳記 應該重點描寫人物生平而不是加載大量作者的私貨 我們是希望去了解這個人 不是來看作者對於這個人是什麼評價 不是來看成功學的
  • 丁紫玉
    歷史書上只短短寫了曾國藩創立湘軍,鎮壓太平天國,興起洋務運動
  • 柏景鑠
    作者是曾國藩腦殘粉,做不到客觀描繪這個歷史人物
  • 閆法馥芬
    作者大致分爲進京當官、組建湘軍打太平天國、總督生涯幾個階段,其中着墨最重的在太平天國部分,而一些同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因爲篇幅所限說的不多,其中作者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些看法很難苟同
  • 趙鴻卓
    第三,介紹人物卻不介紹時代背景,歷史史觀不紮實,忝列教授行列
  • 耿子民
    曾國藩作爲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仕途卻不是一帆風順,考試多次不中,初入仕途因個人高傲的性格和官場格格不入,直到中年時期才懂得變通的道理,一生最大的成績是創立湘軍和滅亡太平天國,他天賦不異稟,只靠笨辦法一步步來,最終成功
  • 胡簫笛
    先是把事情簡單說一下,然後加上一大堆主觀臆見和讚揚
  • 鬱鵬池
    用了很迅速的時間讀完了 個人很喜歡前半本 很能說明曾國藩做人的道理 後半本更多是做事的陳述了 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讀到曾文正公的逝去,實在令人痛惋
  • 空優瑗
    這樣一位影響了歷史進程的晚清名臣,一生波瀾壯闊,跌宕起伏,實在有太多可寫可議可嘆,爲他作傳絕非易事
  • 呂採珊
    而且還老是用“這句話改變了曾國藩的一生”、“這件事情讓曾國藩一輩子銘記在心”這樣的句子,你寫的是歷史紀事而不是話本啊
  • 後姝惠
    還挺多作者的個人觀點和一些奇葩不適的比喻,總體下來還是能大致瞭解曾國藩的一生,以個人渺小的力量試圖改變王國末路,但發現所有的改變都太精衛填海
  • 印雨筠
    曾置身於時代的大浪潮中,其實終生沒有脫離一介書生的精神內核,但卻以極強的意志和文化自省成爲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士大夫典範
  • 查涵柳
    立功 立德 立言,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最後的一座豐碑
  • 方秀雋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
  • 印遠騫
    立功、立德、立言,人一輩子所能之至無非如此
  • 幸朵兒
    立德、立言、立功
  • 祿子童
    他通過不懈的個人努力,完成了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變化,達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這個過程是非常富有啓發意義的
  • 鬱雲英
    立功,立德,立言,儒家最後一個典範人物,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深遠
  • 何玉環
    謹記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 崔樂賢
    拙,勤/立功,立德,立言
  • 柳修能
    ‘人生至“拙”、至“勤”、至“忠”’;“立德、立功、立言”,很有湖南人喫苦、霸蠻、耐煩的特點
  • 雲綺夢
    然後看到這位一生寫日記自省、封侯入聖的“儒家最後的精神領袖”“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其拙誠可嘆,晚清背景下四十歲前後的轉變令人起敬;立功立德立言,以天下爲己任
  • 索弘量
    世代務農,無背景;智商平常,無天賦;病痛附體,無本錢,此人竟成中興第一名臣、中國傳統文化最後一個偶像,全靠超強的學習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反省能力
  • 石書雲
    儒家的最後一個“偶像”
  • 屈紅螺
    作爲和王陽明並列的中國歷史及傳統文化兩大超級IP之一,的確從個人生平、種類繁多的注述、後世迴響都可以解讀出無限豐富的內容呀
  • 寇和玉
    中國傳統文化最後一個精神偶像,賦閒在家兩年算是龍場悟道了
  • 司寇水丹
    正是因爲中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較強的社會組織形式,使得列強無法以對待土著野人那樣屠殺滅絕了之,也不能像對待印度那樣打垮統治者而完全殖民,故只能以軍事、政治和文化軟硬兼施控制當時的清政府,以實現其政治與經濟利益,其“誠實”與“文明”只是西方列強以“柔”的策略籠絡控制中國的手段,並非其本質與真面目,故作者之論只能折射其有史學而無史識
  • 紅幻桃
    如果說曾國藩這樣的人是中國最後一個大儒,最後的精神偶像,爲中國視野的天花板,那麼那個舊世界真的已經是不可救藥了
  • 平問風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這個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
  • 倪梓暄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
  • 巢明俊
    作爲最後一個儒家精神領袖,他真正做到了“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儒家文人可以做到的最高境界,立功立言立德均完美無缺,生爲完人,死爲聖人,怪不得後世衆多精英均視其爲精神偶像
  • 華凝然
    他並非沒有缺點和錯誤,但在真正瞭解其生平之後,驚呼如果沒有此人,中國歷史和文化將會產生很多不可預測的惡向發展,曾真是一個解救人民的英雄,至於他最後的失敗,那是陳舊腐敗制度的必然失敗,不能讓他背鍋
  • 丁幻露
    從大學就說要讀曾國藩傳,一晃十年過去了,讀後對曾國藩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不僅僅是可以當皇帝不想當那麼簡單,他的寬厚待人、前衛的思想、力挽狂瀾的勁頭、已經堅韌不拔的性格,當然還有他的殘忍,讓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聖人
  • 乜良吉
    作者開篇就明確了本書的作用爲“爲讀者提供一本關於曾國藩的簡明傳記作爲入門書”,有的讀者批評的理由還是語言過於通俗(翻譯成白話文太多餘),篇幅太短
  • 鄔聽荷
    如果作者不要寫這麼多個人感情的評註在裏面,我會給四星,而且《曾國藩傳》這本書會更清新爽潔,行文表達會帶給讀者更加高效的閱讀感
  • 寇蔚星
    大概因讀過「唐浩明」的《曾國藩》小說和《曾國藩家書全鑑》的緣故,這本《曾國藩傳》讀來顯得了無新意,史實上無新意、資料上無新意、觀點上亦無新意,應該是在之前「張宏傑」出版的幾本「曾國藩」研究書籍的基礎上,「重新編纂」了一下,寫成了這本書——作者行文顯得有些拖沓,基本上整本書都是大段引用《家書》或「史實」後,再拿「作者的話」翻譯一遍,作者好像很怕讀者讀不懂——基本上就是很多年前「百家講壇」那水平,加個PPT可以直接當講稿用——入門尚可,深究實無必要
  • 徐嘉誼
    如果真對曾國藩其人乃至晚清歷史有興趣,當然不是單單讀哪一本書就夠
  • 別弘光
    斷斷續續讀了幾個月,對於只對“曾國藩”名字有個大概印象的我來說還是很好的入門讀物
  • 古馥芬
    傳記基本講述了曾的一生,每遇人生之關鍵節點,都能做以傳主的主觀視角進行的分析,能感受到頗求真求實的態度
  • 慎晨濡
    只能算小傳了,很多地方都沒寫到,曾國藩這種人物,理應有百萬字規模的傳記
  • 季子騫
    我想是因爲,普通人雖然羨慕波瀾壯闊的人生,但在每個可以投身的風尖浪口其實都不會踏出那一步,所以絕大多數人選擇在隔岸遠眺他們的故事
  • 申嘉美
    很多傳記的讀後感都是借偉人的眼去看那些未曾參與的世界,聊以安慰自己平乏的人生
  • 譙笪博涉
    但我覺得傳記真正的作用在於,他們用自己滾燙的一生在告訴你,下一次風浪來襲時,不要再躲在那些已經漏雨的屋檐,前人的經驗已經爲你抵禦了最早的侵襲,這次換你去巨浪中開闢新的路徑通向只屬於自己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