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散文,文學經典。 經典之所以爲經典,因其經得起時間的汰洗,這裏的文章,初讀,是迎面撞上萬千世界,吉光片羽,亦足珍惜;再讀,則是與無數智者的重逢,向內發現自己,向外發現衆生。 *“民族魂”魯迅。 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誠如葉聖陶所言,“與其說魯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說魯迅先生的精神正在發芽滋長,播散到大衆的心裏”。魯迅永不過時,永遠觀照當下。 *朝花夕拾,野草不息,女性視角。 《朝花夕拾》與《野草》爲魯迅散文代表作,集中展現其藝術特色,形象性、抒情性、諷刺性和文體多樣性。甄選女性視角選篇,探討和研究國民性問題。 - 【內容介紹】 《魯迅:直面慘淡的人生》是“名家散文”系列之一種,該系列從燦若星辰的中國現代散文家中遴選出一批作者,精選其散文創作中的經典作品,結集成冊,以饗讀者。 本書收錄了42篇魯迅創作的散文,包括《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紀念劉和珍君》等名篇。全書分爲六輯:第一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收錄了《朝花夕拾》中的絕大部分篇目,融敘事、抒情、議論爲一爐;第二輯“影的告別”選擇《野草》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現了作者的探索和彷徨;第三輯“爲了忘卻的紀念”以紀念性文章爲主,凸顯作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第四期“娜拉走後怎樣”選擇具有女性主義色彩的文章,暴露和批判國民性弱點;第五輯“這也是生活”多關注生活故事,流露出作者的人文關懷;第六輯“生命的路”多爲創作談和序言,精準傳遞了作者的創作理念。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於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語絲》週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於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爲魯迅。 本書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爲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此後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題辭》在本書最初的幾次印刷都曾印入;後來被國民黨政府書報檢查機關抽去〔魯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傳經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畫系孫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題字署“魯迅先生”,後按魯迅意思改爲“魯迅著”,魯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謙信中曾提及此事。 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麼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的稍後。 關於本書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爲本書的英譯本寫過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說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爲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在《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中說:“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託知己,舐皮論骨,什麼是‘入於心’的。”
【內容簡介】 魯迅曾經說過,自己一生的哲學都在《野草》裏了。新版《野草》精選了74篇短小卻意味深長的詩文,全書分四個部分,開篇完整再現《野草》,其餘三個部分擇選《華蓋集》《準風月談》《三閒集》《集外集》《且介亭雜文》中充滿張力與魅力的短文。文章的張力,是人格的張力,寫作的維度,也是人格的維度——憤怒、但是同時好玩;深刻、然而精通遊戲;挑釁、卻隨時自嘲,批判……或許我們能從大先生的文字中領悟到自己的人生哲學。 【編輯推薦】 陳丹青先生曾說過這麼一段令人深思的話:“魯迅的言論與思想,再早、再晚,都出不來。他的時代,是中國現代史國家禍亂與歷史機會密集的時代,也是春秋以來一次短暫的‘百家爭鳴’時代。倘若他被認爲高於其他人,因爲有其他人;倘若其他人不認同他,便說明那是羣雄並起的年代。他身後被高懸、孤立,使我們只能仰望他一個。……但這些都不重要,真的要害,是我們幾代人早已被塑造爲另一羣物種。我們的思維模式、話語習慣、價值判斷及無數生存細節,幾乎無法與魯迅及他的同代人銜接對應。我們的困難不是不認識魯迅,而是不認識我們自己。要還原魯迅,恐怕先得藉助魯迅的生存經驗,做一番自我還原。 ” 這個版本的《野草》精選《魯迅全集》中充滿哲思的詩文74篇,比如《死》,這是魯迅先生病重那年寫的一篇隨筆。過了一個多月,他真的去世了。這篇質樸的隨筆擱在今古所有談論死亡的文學中,也是絕品,而其中遺囑的末尾兩句,真不愧爲堂堂魯迅,拿去和世界上種種著名的墓誌銘與臨終之言相比,也可謂獨領風騷。這兩句話,我們早知道的,就是: “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都不寬恕。”如此挑釁卻又深刻的文字,足以讓人回味。
1918年,隨着《狂人日記》的發表,“魯迅”誕生了,但青年周樹人是如何成爲魯迅的?他讀了哪些書?受到了怎麼樣的影響? 日本七年,是周樹人急劇成長的階段。瞭解那時的日本,才能更深入地瞭解那時的周樹人。 本書是著名學者李冬木數十年魯迅研究成果的集結。書中以1902—1907年魯迅留學日本的七年爲線索,圍繞“周樹人何以成爲魯迅?”,具體考察了留學生周樹人如何確立起其作爲近代思想基礎的“進化”與“國民”的觀念,並將其反映到後來的創作當中的思想歷程;具體廓清了“個人主義”“尼采”“狂人”等言說的形態,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其對周樹人思想和文學方面的影響,力圖揭示周樹人在波瀾壯闊的 20 世紀初,如何在時代大潮中,完成個人主體塑造的精神歷程。全書帶着清晰的問題意識和明確的研究方法,重回魯迅本身,以大量史料和文本細節考證,完成了魯迅的精神史溯源,開拓了魯迅研究的新視野,是魯迅研究史、現代文學比較研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阿Q正傳》講述值此世紀末,衷心祈願這裏所議論的人物在下一世紀的中國現實生活中淡出;當然,作爲光輝的典型人物,他將和哈姆雷特、唐·吉訶德等不朽的名字一樣萬古不朽。阿Q,是一個卑微渺小的人物,但卻是一個巨大的名字。我不說:“偉大”而說“巨大”,是因爲這個小人物的確稱不上偉大,但這個名字的歷史的和美學的涵容量卻真是巨大得無比,我想不出世界任何一個文學人物能有阿Q那樣巨大的概括性,把幾億人都涵蓋進去。幾乎每個中國人,你,我,他,都有阿Q的靈魂的因子。阿Q是一個“做奴隸而不可得的時代”的奴隸,比“做穩了奴隸的時代”的奴隸更可悲。做不穩,就要掙扎。他的掙扎當然不可能有過五關、斬六將或爬雪山、過草地那樣的英雄事業,但作爲一個小人物,他的一生也夠悲壯的了。使阿Q的一生煥發悲壯的光采的是,他不僅呈現了清末民初的一個普通百姓的靈魂,幾千年來成羣而生、成羣而死的默默的生長和枯死的靈魂;更是藉着這個靈魂的勾勒,多方面地全國民性的痼疾爆了光。阿Q雖然槍斃了,但他的陰魂不散,時時附在中國人的身上。因爲痼疾的病竈埋藏得既深且久,不時復發,至少在本世紀還是常見病和多發病。但願即將降臨的新世紀,這個人物在中國淡出,只留下無與倫比的形象在藝苑中永生。這肯定也是創造這一典型人物的魯迅的夙願。
《魯迅作品細讀》是錢理羣先生集20年心力研究魯迅的最新著作,就如書名所言,這本新作是錢先生從文本角度深入細化分析魯迅文字的作品,收入包括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在內一共33篇文章。 無論是從學問角度,還是從學人角度,錢先生都是研究魯迅的大家,他不僅對於魯迅作品有深入地理解與“創造性轉化”,而且在學人風範上,他也有魯迅的“硬骨頭”,以及對社會肌理的深入批判。這部跨越20年研究的作品,可以讓讀者更好更深入地閱讀魯迅與錢理羣。就像錢先生所言,“閱讀魯迅原著是走進 魯迅的唯一途徑。而且要靜下心來,一個字一個字地品味。來不得半點浮躁,虛假。要通過對魯迅獨特的思維語言、情感的領悟,體察其罕見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進入魯迅的文學世界,思想天地。”
本書收入由北京魯迅博物館珍藏多年的魯迅收藏的全部浮世繪作品,其中包括在日本已經絕版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第二期)》的30幅名家名作,每圖附有精當的評介。 書中另有專文,對魯迅與浮世繪的關係以及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的由來做了詳細的分析、考證,可以作爲欣賞畫作時的背景資料。
《華蓋集》收作者1925年所作雜文三十一篇。1926年6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作者生前印行九版次。《華蓋集》的內容包括:通訊論辯的魂靈,犧牲謨,戰士和蒼蠅,夏三蟲,忽然想到(五至六),雜感,北京通信,導師,長城,忽然想到(七至九),“碰壁”之後,並非閒話,我的“籍”和“系”,咬文嚼字(三)等內容。
本書收錄了魯迅一些雖無學術文章的形式,但實則有着深刻的理論見解,而且在現實中也的確起過重要作用的雜文、序跋和譯文附記等。導讀作者梳理其理論框架,剔抉其精義要目,更着重揭櫫其學術源流、歷史文化背景及魯迅當時特定的情境與心態,幫助讀者確切理解原著。
魯迅曾做過大量的古籍輯佚校勘工作(主要是在清末及民國初年),涉及數十種古籍,以魏晉六朝時代的典籍居多,輯有《會稽郡古書雜集》《謝承後漢書》《衆家文章記錄》等,校有《嵇中散集》《沈下賢集》等。 魯迅輯校古籍的活動,在時間上,跨越“辛亥”與“五四”這兩個中國政治史與文化思想史的重大變革時刻;在內涵上,體現出作爲新文化運動旗手的魯迅的“舊”的一面,具有重要的探究價值。不過,魯迅輯校的古籍,大多未正式出版,只有手稿留存;而在新版《魯迅手稿全集》(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之前,輯校古籍手稿影印公佈並不全面,受此影響,相比魯迅研究的其他領域,此方面的已有研究相對較少。 本書以文獻學的實證方法,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系統考察魯迅輯校古籍的具體情事。作者利用參加新版《魯迅手稿全集》審校工作的契機,強調將手稿的物質形態作爲與文本證據同等重要的史料,從細繹手稿實物的物質形態與文本差異入手,相互印證,判定大量未標署時間的魯迅輯校古籍手稿的時間框架、同書多件手稿的序列關係;進而釐清各書輯本卷次結構的演變、序文的漸次形成、魯迅對清人輯佚學與金石學成果的吸收與訂正;解析魯迅判定佚文歸屬、佚文的校勘與連綴排次、案語的次第增補與撰定等具體工作細節。很多具體結論,被新版《魯迅手稿全集》吸納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