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越境

1918年,隨着《狂人日記》的發表,“魯迅”誕生了,但青年周樹人是如何成爲魯迅的?他讀了哪些書?受到了怎麼樣的影響? 日本七年,是周樹人急劇成長的階段

瞭解那時的日本,才能更深入地瞭解那時的周樹人

本書是著名學者李冬木數十年魯迅研究成果的集結

書中以1902—1907年魯迅留學日本的七年爲線索,圍繞“周樹人何以成爲魯迅?”,具體考察了留學生周樹人如何確立起其作爲近代思想基礎的“進化”與“國民”的觀念,並將其反映到後來的創作當中的思想歷程;具體廓清了“個人主義”“尼采”“狂人”等言說的形態,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其對周樹人思想和文學方面的影響,力圖揭示周樹人在波瀾壯闊的 20 世紀初,如何在時代大潮中,完成個人主體塑造的精神歷程

全書帶着清晰的問題意識和明確的研究方法,重回魯迅本身,以大量史料和文本細節考證,完成了魯迅的精神史溯源,開拓了魯迅研究的新視野,是魯迅研究史、現代文學比較研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 晁鴻遠
    如李冬木的整個工作的前提所示,中國的很多西洋言論都是建立在對日本的轉譯上的,魯迅的思想不是例外
  • 欒凌文
    瞭解魯迅的全新角度,史料非常紮實豐富
  • 段幹葉春
    可以說魯迅是或有意或無意地在「得魚忘筌」、「得兔忘蹄」,而作者將「筌」打撈起來,將「蹄」歷數指陳,討論清楚魯迅所在的思想資源和歷史語境,以指出魯迅這些「熟典」的意涵有何特別,魯迅又何以與「新文化運動」諸人既有「共振」又有「時差」,令人目既不暇給而手又不忍釋
  • 南門若雲
    其中,魯迅與澀江保日譯本《支那人氣質》之間的關係、對“食人”和“狂人”的話語分析,這兩部分寫得很好,讀來嘖嘖稱奇
  • 鬱思思
    作爲週數人的閱讀書目,他讀過的書很大程度形塑了他這個人
  • 權欣彩
    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寫出來其實當時尼采的倫理學並不在日本佔據主流,相反,是特別被排斥的一種思想
  • 昝星晴
    毋寧說,這種研究才揭示了魯迅的主體性
  • 姓終香天
    同一時期的魯迅到底如何認識明治日本的國家性,我覺得還可以再思考
  • 卻明鈺
    也對當下風行的所謂“閱讀史”視野提供方法參考
  • 羅芳荃
    魯迅的精神礦脈,很大一部分來自日本同期文壇思潮
  • 公良芳澤
    不是說列全列完一個知識人讀過的書就是完事兒了,而是要呈現動態的思想過程
  • 別俊逸
    如果要追溯重建我們今天熟悉的魯迅的獨特的精神氣質,乃至他的侷限和偏狹,就不得不重訪魯迅的留學經歷中的精神資源,把目光移向中國近代與日本近代之間
  • 沈清韻
    以魯迅作爲路標,鋪展出一幅東亞“越境”思想交流的知識地圖
  • 慕子愛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時代的日本思想家是如何澆築了魯迅精神上的血肉之軀,而魯迅的苦悶與憤怒不僅來自於中國的歷史與現實,也是同時代中日知識分子面對古今中西之變共同的迷惘
  • 逄玲瓏
    李冬木的工作特別細膩,我的意思是,不是一味地,掘地三尺地爲魯迅早期思想尋找材源所在,而是同時看到了魯迅對日本思想資源的消化和選擇
  • 曲晉鵬
    從這裏頭,能看到思想交匯時很難免不會產生的誤讀與再闡釋
  • 丁綺南
    很濃厚的北岡一脈的日本魯研的方法和學風
  • 翟雨竹
    七百多頁的大書,從閱讀史出發的史料研究,結論可行可信,我佩服作者的努力
  • 薛婉淑
    在現今魯迅研究“過熟”的情況下,似乎很多學者找不到方向,太多細小化、重複化的研究,但是李冬木尋找了新的研究窗口,且實實在在找到了新的 材料、提出了新觀點,讓人感覺魯迅研究還有廣闊的空間,這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 鄂康安
    如果你是魯迅研究或者現代文學研究的學者,則更應該去讀去看
  • 閻馳軒
    這是一本聚焦於“周樹人”是如何成爲“魯迅”,並且由中國的民族魂,成爲東亞世界的“魯迅”的著作
  • 邵文漪
    旅日學者李冬木以大量的中日文獻作爲基礎,聚焦於魯迅精神世界的幾個重要的母題:進化、國民性、狂人
  • 敖欣美
    讀來頗過癮,從魯迅的閱讀史及其創作的取材展現其動態精神史,舉凡進化論、國民性、個人主義、尼采、易卜生、狂人等關於魯迅大家習焉不察的「熟典」都回溯到魯迅彼時接受、消化、提煉的過程
  • 宗元芹
    作者梳理了周樹人的外國書籍閱讀史,尤其是留學期間看的日文書籍,圍繞四大主題(進化論、國民性改造、個人主義、《狂人日記》的資源),細緻分析了這些閱讀經驗與後來的“魯迅”的重要思想之間的關聯
  • 庾鴻暉
    蒐集彙總的資料很紮實,分析得也很細緻,許多推測並不牽強,學術著作寫成這樣,非常佩服了
  • 鄂向露
    4.0時代的魯迅以及閱讀對其早期思想的影響,極盡詳實
  • 米小之
    關於魯迅究竟受到怎麼樣的影響,讀的時候不要立場先行,一定會收穫很不錯的閱讀體驗
  • 符鈴語
    總之,你或許不能完全同意作者的觀點,但一定會認可這是一本嚴謹、有價值的魯迅研究圖書
  • 席秋巧
    棄醫從文後,涉獵日化的歐美書籍、學日語、翻譯,頑強苦學,毅力驚人,“每每工作到深夜才睡”,近代新知擴充/融匯,前面強推史密斯《中國人的氣質》(本書譯爲《支那人氣質》)對魯迅的影響,讀來因單一執着有些驚呆,但越看越入味,影響龐雜性也見出,如梳理了“父親的死”前的呼喊(現實有出入)的影響緣由,“乞丐”“狂人”等,細剝日化的黑格爾、尼采(高爾基),老陀的《窮人》等,與日本作家作品,宛如懸疑逐解,沈慎而好看
  • 魏星波
    魯迅其實是走入了同一時期尼采論戰的一個低潮期
  • 伍光輝
    以文學爲問題的考據學,日本文學史影響下的中國文學
  • 緱亢晶燕
    魯迅的作品一直激勵我們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