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華蓋集

《華蓋集》收作者1925年所作雜文三十一篇

1926年6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初版

作者生前印行九版次

《華蓋集》的內容包括:通訊論辯的魂靈,犧牲謨,戰士和蒼蠅,夏三蟲,忽然想到(五至六),雜感,北京通信,導師,長城,忽然想到(七至九),“碰壁”之後,並非閒話,我的“籍”和“系”,咬文嚼字(三)等內容


  • 祿健柏
    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
  • 井靖琪
    但最悲苦的是死於慈母或愛人誤進的毒藥,戰友亂髮的流彈,病菌的並無惡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訂的死刑
  • 楊凝蝶
    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
  • 段幹奧雅
    “世上如果還有真要活下去的人們,就先該敢說,敢笑,敢哭,敢怒,敢罵,敢打,在這可詛咒的地方擊退了可詛咒的時代
  • 韓凝荷
    但最悲苦的是死於慈母或愛人誤進的毒藥,戰友亂髮的流彈,病菌的並無惡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
  • 賁星澤
    有人在強權下「順其自然」成為奴隸,他便拆穿說「所謂中庸,不過卑怯
  • 軒轅青楓
    歷史上都寫着中國的靈魂,指示着將來的命運,只因爲塗飾太厚,廢話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細來
  • 尹曉蘭
    有些今天評價大異其趣的人,在這種張力中也能發現有深意的地方,比如捱罵較少的馬寅初和捱罵不少的李四光、胡適,甚至一直被罵的章士釗也因爲投誠了中共而評價改變,又因爲楊絳的記錄,也頗有爲楊蔭榆洗刷者;歷史的斗轉星移令人慨嘆
  • 邵半凡
    這些個案每每情況不同,在此不一一詳辨,但簡單講,魯迅沒罵錯他們,許多事情立場不同角度自然會不同,以及人確實是會發展變化的
  • 葛凡白
    那時我大概是會支持魯迅先生的——然而是空想,因此這話也不一定
  • 黎吉敏
    魯迅先生當年在“微博”中罵的那許多人,未嘗不是仁人志士,現在我們“不知道什麼些人”在微博中罵些“不知道什麼些人”,於此我只有“呵呵”的份了
  • 江芳潤
    偶爾還是會不怕麻煩地罵罵人,偶爾還是會心一熱幫幫人,偶爾還是會抗拒利益去拒絕人,大概還真要謝謝魯迅
  • 靳憶靈
    陳西瀅、楊蔭榆、章士釗,這個吵完跟那個吵,唉……
  • 巢和歌
    【重讀全集】這部集子塞滿了章士釗、陳西瀅、楊蔭榆,非常有戰鬥力,簡直是一部“論戰雜文例題集”,值得學習
  • 夏侯初珍
    又想到毛主席說過魯迅還活着可以做文聯主席,我倒覺得他恐怕是不會接受的;不接受恐怕要被郭老帶着人寫文章罵,魯迅恐怕是要罵回去
  • 解夜綠
    但這本書很大一部分糾結在和章士釗、楊蔭榆的論戰之中,雖然看文人罵人也很有趣,但我恐怕要去補一補當時的時代背景了,他們都做了些啥
  • 司寇德壽
    文人真有意思呀,寫文章罵人博古通今有理有據呢,這本小冊子又可以叫《章士釗吐槽集》,因文章時間都比較近,圍繞的事件和人物也比較集中,感嘆魯迅敢寫,如果生逢同時,我大概要去籤售會的
  • 沙陽炎
    本書相當篇幅在痛罵楊蔭榆(楊絳姑母)與章士釗,不清楚當時背景則很難理解魯迅的憤恨
  • 戴憐南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 乜玄靜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抽刃向更弱者”
  • 鬱雨安
    比起小說更喜歡魯迅的散文,這本真是憤怒又真摯,結合當時背景來看,先生其實還是加以剋制了
  • 餘翰墨
    先生真的扎中了中國人骨子裏的毛病 娘肚子裏的毛病 也就是成灰了毛病還在 近一百年前的文章 拿到現在依然可以批判部分國人詬病 誠然 先生在世的 諸人是贊還是批判 是嘆還是盲批 都寫了 談到自己的多了自嘲 但先生已經過世 英雄的肉體有傷疤 我也有 我就是英雄 實則是借英雄的肉體還蒼蠅的魂 我佩服那個純粹時代的純粹的人 他們心甘情願當蒼蠅 但時下學不來冷嘲熱諷 所以成了陰陽怪氣(畢竟狗嘴吐不出象牙)個個到都是純粹的巴娜娜人 學不來自嘲 來的全是雙標 還是美利堅式的 爲讓青年不受冷氣 先生的文字裏是熱氣 奈何日日氣抖冷 就爲微博上被說了句不入耳的話 小作文比先生的長 卻根本沒有人會讀完 自以爲講邏輯 但倒真像是壞了腦的自利詭辯
  • 姬平凡
    他在本書中一次又一次呼籲青年人們要敢說敢怒敢罵敢打、敢於破陳規、敢於走新路、敢於明辨是非向強者反抗,要生存但不是苟活、要溫飽但不是奢侈、要發展但不是放縱,不要總想着尋找“識路者”、那些大腹便便“而立”之年灰色可掬的人、不過是圓穩而已、他們的卑怯只會將人引上死路,青年人們要撕下他們那好看的面具來,他認爲只有這樣中國纔有未來,放到如今也是
  • 黨鵬飛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 寇逸思
    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
  • 倪嘉茂
    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了他們的奴隸
  • 鳳靈陽
    「現在是一年的盡頭的深夜,深得這夜將盡了,我的生命,至少是一部分的生命,已經耗費在寫這些無聊的東西中,而我所獲得的,乃是我自己的靈魂的荒涼和粗糙
  • 敖曉霜
    ①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
  • 梅歌吹
    PS:開篇一句“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
  • 賈杉月
    “ 現在是一年盡頭的深夜,深得這夜將盡了,我的生命,已經耗費在寫這些無聊的東西中,而我所獲得的,乃是靈魂的荒涼和粗糙
  • 緱亢心諾
    “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多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他們的奴隸了
  • 拓跋飛翔
    一句“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後不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了他們的奴隸
  • 熊幼荷
    寫得真認真啊,這麼夸人有些居高臨下,而試圖以言語爲武器,剜出真心來講話的人,既是強者,卻也不能不說弱,當一個人認真起來,弱點也更明顯了,然而有了這樣的人,世界纔會好,人進化至此,就是該有受苦的覺悟並且不由自主地甘於受這思想之苦的
  • 卜今瑤
    就是有根有據站在弱者一邊,陳西瀅或許不全錯,但先講“羣衆暴力”後又講“少數服從多數”,全然無理沒得洗;6、最可見的精神遺產是急迫感,按進化論思路提倡發展民力爲先,但如果別人把“淘汰”掛在嘴上,又警告“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被淘汰的那個”;7、沒真動氣
  • 彭朗寧
    現在看,比少不經事時又多了幾分感慨,並且一定會想到所有看他書的人都會想的問題,就是他如果活在現在會怎樣,大概會被稱爲公知吧,果然中國快一百年來完全沒變
  • 郗寄柔
    每次都聽人說魯迅哪兒哪兒好哪兒哪兒牛逼,但真不是我這個年紀看的
  • 穆光輝
    嘲弄別人時,“你會的我都會”,論起復古讀經,行吧,但這幾個復古讀經的人都不夠打(尤其是,從清代不太知名的文集裏拈出一句駢文來,指爲章士釗所本,而章士釗那一句“骨力差得遠”);3、諧謔
  • 萬真茹
    中國人的自討苦喫的根苗在於捧,“自求多福”之道卻在於挖
  • 夔毅然
    其實,勞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從惰性太多的人們看來,卻以爲還是捧省力
  • 穀梁弘闊
    這些現象,實在可以使中國人敗亡,無論有沒有外敵
  • 鳳安筠
    人類思想裏面,本來有一種惰性的東西,我們中國人的惰性更深
  • 皮華池
    ②人類思想裏面,本來有一種惰性的東西,我們中國人的惰性更深
  • 屈雍雅
    中國的人們,遇見帶有會使自己不安的徵兆的人物,向來就用兩樣法:將他壓下去,或者將他捧起來
  • 吉沛凝
    青年必讀書,論辯的魂靈,戰士與蒼蠅,夏三蟲,雜感,十四年的讀經
  • 應春柔
    論辯的魂靈,談歪理
  • 倪映秋
    現在讀魯迅,只讓人感覺悲哀,因爲那個時代衆多文人所提出的思想革命、爲培養青年人的焦慮、渴望改變現狀的迫切和憤怒,審時度勢的謹慎,到現在已經少的可憐,連正經的爲了思想學術吵架的都沒有了,似乎在這個時代說那樣的話已經成了笑話,可這本身才是真正的大笑話啊
  • 宓玉環
    華蓋集的戾氣頗重了,打擊的人也是一片,有的看法只是先生的一家之言,客觀的看,這不是先生最好的集子
  • 國聖傑
    魯迅的文字可真是刻薄,國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教員被稱爲“生物”,沒出息的男孩被稱爲“單會消耗食糧的廢料”,散佈其流言的文人學士被稱爲“畜生”,研究室裏的先生被稱爲“精神上種種方面沒有充分發達的畸形物”,亡魂失魄的文人批評家被比作“上月底才從孃胎鑽出”
  • 唐高爽
    華蓋集主要是吵架
  • 蔣靈慧
    魯迅寫華蓋集的年紀,照中國人“古”標準說已是不惑之年,也就是到這個年紀,只求圓穩的中年人大概都對精神早衰的狀況坦然自若了,螻蟻尚且偷生,何以責備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