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野草

本書所收散文詩23篇〔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最初都曾陸續發表於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語絲》週刊上,《題辭》最初也曾發表於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發表時署名均爲魯迅

本書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爲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

此後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

《題辭》在本書最初的幾次印刷都曾印入;後來被國民黨政府書報檢查機關抽去〔魯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傳經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

《野草》的封面畫系孫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題字署“魯迅先生”,後按魯迅意思改爲“魯迅著”,魯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謙信中曾提及此事

魯迅寫作《野草》時,適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選集〉自序》〔《南腔北調集》〕中所說:“後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夥伴還是會這麼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誇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後印成一本,謂之《野草》

”編成本書的時候,如《題辭》篇末所記,正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清黨的稍後

關於本書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爲本書的英譯本寫過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說明,收在《二心集》中

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信中,魯迅談到《野草》時說:“我的那本《野草》,技術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爲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

在《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中說:“至於《野草》,此後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省得人來謬託知己,舐皮論骨,什麼是‘入於心’的


  • 黨驪茹
    這本書是我爹私人藏書中唯一一本魯迅,我六七歲的時候讀過一次,不過必然是有讀沒有懂,今天讀時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感動,昨晚讀到手心出汗心緒波動,另外這絕對不是腎虛的表現,我的損友們
  • 薊夢桃
    最喜歡的是大先生藉以自況的復仇者I,於是只剩下廣漠的曠野,而他們倆在其間裸着全身,捏着利刃,乾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鑑這路人們的乾枯,無血的大戮,而永遠沉浸於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 沃凌雪
    其次是立論,寥寥幾筆白描,爽快淋漓,還有相當幾篇感覺沒有理解或者沒有理解到位,大先生的書,也不是隻讀一次就可以的
  • 徐幼晴
    我最喜歡的就是《野草》,魯迅唯一一本散文詩集
  • 卻彥昌
    <頹敗線的顫動>,<希望>,<復仇>2篇,<求乞者>,<風箏>,<墓碣文>,<雪>
  • 金鵬飛
    魯迅依然很難讀,絕望之爲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 龔飛雪
    望自己牢記"絕望之爲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 茅曼雁
    魯迅先生是近代以來最能體現西西弗精神之人,《野草》則是他一衆作品中最最具私人性質、最能體現其人生哲學的作品,不同於《吶喊》《彷徨》中聽將令式的呼號,《野草》直指個體生命的生存困境,是不論無所謂春天是否到來仍掙扎着生長的棗樹,是無所謂前方的墓地仍毅然前行永不停歇的流浪者,還是那團在燃盡和熄滅中抉擇的死火,如此看來,那句“絕望之爲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卻是全書最善意的謊言,他拒絕了所有希望存在的可能性,卻仍選擇與這可感的無處逸遁的虛無拔刀相向,於是,持着痠痛無力的指節,手抄了序言,又抄了《希望》一篇,眼淚又不知流了幾升
  • 雍鴻卓
    “絕望之爲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 衡採藍
    「絕望之爲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 邢靖琪
    方生與未死,今天與明天,前進與倒退,希望與絕望,靈與肉,友與敵,都交織在了一起,它構成了《野草》主體與主題
  • 嵇震博
    他不願意青年讀野草,說野草只屬於他自己,這已經感動了我
  • 桂依波
    不記得有多少位文藝所老師們會極力推崇野草了,比如“如果你以徐志摩式的詩歌來定義文學,那簡直可以說對文學的侮辱了,倒是能在魯迅的野草中找到中國現代真正稱爲詩的部分…”魯迅翻譯過波德萊爾,野草很多時候讓我覺得魯迅也很波德萊爾,他真是一個十足的頹廢主義者,他不是左翼真的不是,雖然頹廢主義究竟是什麼我根本不知道,哎,搞不懂
  • 沈又鬆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多去它的生存
  • 仲幼旋
    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與死亡而朽腐
  • 喻德運
    ”“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
  • 韋夢桃
    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於死亡而腐朽
  • 莫之雲
    然後是一連串的噩夢,在冰山間尋找死火;在地獄裏對魔鬼宣戰;夢到與墓碑對立,感受到一種天啓的魔音,“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 支曼寒
    極其私人化的一本書,感覺只是爲自己而寫,全然沒有《吶喊》裏那種爲了叫醒愚昧的人而寫的味道
  • 太叔牧歌
    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戲;他將要起來使人類蘇生,或者使人類滅盡,這些造物主的良民們
  • 楊鴻煊
    “他如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着,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
  • 牧文德
    他看透了造化的把戲;他將要起來使人類蘇生,或者使人類滅盡......”/ 真的猛士,你在何方...... / 我不敢說看懂了
  • 蒯以蓮
    “叛逆的猛士出於人間;他屹立著,洞見一切已改和現有的廢墟和荒墳,記得一切深廣和久遠的苦痛,正視一切重疊淤積的凝血,深知一切已死,方生,將生和未生
  • 步元基
    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 賈聽荷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
  • 晁凱風
    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 廉飲香
    望自己在未來某天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 闕麗芳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
  • 尹華燦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
  • 公良安翔
    他或許是在一個“不安樂也不滅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的境地裏,像“過客”一樣的不明所以,但“我總記得我活在人間”,“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
  • 通葉春
    死亡的生命已經腐朽,我對於這腐朽有大歡喜,因爲我藉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 益德運
    有許多後現代的寫法,例如《影的告別》《墓碣文》《狗的駁詰》,碎片化、幻覺、夢、虛無……還有上教材的兩個名篇《雪》和《風箏》;常被引用的莫過這兩句:“當我沉默着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絕望之爲虛妄,正與希望相同
  • 羊泰和
    當我沉默着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 束巧香
    2016039:魯迅大概是被語文課本誤解最深的 其實除了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迅爺既幽默又深刻 既犀利又感性 至真的理想主義者“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 田薇歌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 貝碧菡
    當我沉默着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 秦妙菡
    小學讀過四本魯迅,起先朝花夕拾,接着吶喊,彷徨,最後在一個小書店發現了薄薄一本的野草,那時網絡不暢,豆瓣未起,諮詢不多,心想魯迅還寫過這麼一本小書啊,買回一看,完全摸不着頭腦,現在再看,豁然開朗
  • 鮮于美麗
    我不願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裏沉沒
  • 景依心
    不自己來讀魯迅單看課本總覺得他是個犀利刻薄的鬥士,但自己看完以後才明白魯迅也迷惘,也彷徨啊
  • 花玲然
    小時候看不喜歡的《風箏》如今看來真是好啊
  • 韓白風
    ”我不願彷徨在明暗之間,我不如在黑暗裏沉沒
  • 車哲麗
    反而是“黑暗與虛無”之無法證實有竟然在頹敗中迸發出向上的生命力:“嗚呼嗚呼,我不願意,我不如彷徨於無地”
  • 汪雙文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裏了
  • 汲高峯
    我不過一個影,要別你而沉沒在黑暗裏了
  • 胥紅旭
    其文有《莊子》的幾分汪洋恣肆,有尼采的幾分求超越的虛無絕望
  • 田清韻
    在這本書中,魯迅善於營造一種氛圍,或激昂或沉鬱,你抓不住實在的意思,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你說不出所以然,但你沉浸其中,感到幾分美的令人陶醉的虛無,無意義
  • 史新霽
    《野草》在文體上,表達上,思想上,都可代表魯迅的文學最高成就,但從始至終,始終能打動我的仍是那種黑暗的,絕望的,充滿着矛盾的抒情性表達
  • 連語絲
    魯迅是一個情感很豐富的人,所以即便是看他的雜文,也應該更多地從其情感而非思想的層面去理解,否則是會失望的
  • 那洮洮
    以前上學的時候即使全文背下來也還是沒有讀懂魯迅,現在卻開始能讀懂一些,沒感受過前讀到針扎般的痛恍惚覺得可能是摔到石頭上罷了,被扎過之後再讀針扎般的痛就全身的神經開始緊張
  • 逄樂心
    高中起就喜歡《影的告別》,並全文摘抄過,其實那時的閱歷並不足以支撐我對魯迅作品的理解深度,但仍不妨礙我從審美上親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