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魯迅作品細讀

《魯迅作品細讀》是錢理羣先生集20年心力研究魯迅的最新著作,就如書名所言,這本新作是錢先生從文本角度深入細化分析魯迅文字的作品,收入包括小說,散文,散文詩,雜文在內一共33篇文章

無論是從學問角度,還是從學人角度,錢先生都是研究魯迅的大家,他不僅對於魯迅作品有深入地理解與“創造性轉化”,而且在學人風範上,他也有魯迅的“硬骨頭”,以及對社會肌理的深入批判

這部跨越20年研究的作品,可以讓讀者更好更深入地閱讀魯迅與錢理羣

就像錢先生所言,“閱讀魯迅原著是走進 魯迅的唯一途徑

而且要靜下心來,一個字一個字地品味

來不得半點浮躁,虛假

要通過對魯迅獨特的思維語言、情感的領悟,體察其罕見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進入魯迅的文學世界,思想天地


  • 酆永怡
    只選《記念劉和珍君》,卻不選關於三一八慘案的其他幾篇文章,失去了一個全面解讀魯迅的絕好機會
  • 羊小之
    和錢理羣的另一本《魯迅作品十五講》重複內容不少,對文本的解讀僅僅侷限於某一篇,有些雜亂,而且篇幅短小,解讀很難深入肌理
  • 柳苑傑
    只有詳細瞭解作家的生平,細讀作家全集,再廣泛閱讀理論著作,才能真正對某一文本有深入獨到的解讀
  • 尤和怡
    果然魯迅的文章還是要看解析啊,尤其是幾首散文詩解讀得很喜歡
  • 婁思雲
    對魯迅小說的解讀明顯優於散文和雜文,值得細看
  • 竺癡凝
    也從這次重讀、細讀中,更深入地思考魯迅筆下所蘊含的精神與情感,不得不說他能夠成爲中國人心中永不逝去的“作家”原因衆多:鋒利的筆觸、懷疑的精神,從容不迫的《孔乙己》、悲哀的《影的告別》、雜文《夜頌》中道出的肺腑之言......實在是佩服、敬意
  • 段幹樂安
    前面的小說散文的分析大多在別處已經看過,此處又簡化,所以一掃而過;雜文接觸較少,一則魯迅之透徹與語言之魅力實在令人驚奇,二則錢先生借古說今,分析亦是另外的雜文
  • 澹臺憐陽
    雜文的解讀,倒沒什麼必要讀,本來魯迅雜文都是很直接明瞭的觀點,多看幾遍原文,比什麼解讀都來得有意義
  • 鄭瑾瑤
    2020083:錢理羣於大先生而言也稱得上是解人了,他解讀魯迅先生的小說、散文、雜文等,多能洞燭幽微,識見通達
  • 拓跋良朋
    《野草》可稱之爲作家的靈魂,而《墳》是他那顆火熱的心,對這兩部作品的解讀是打開魯迅文學之門的鑰匙,其中對《求乞者》音樂性的闡述提醒我們,當魯迅以詩人的身份示人的時候,他的技藝也是如火純青~
  • 闕憶秋
    魯迅的文章整個的情緒、思想、情感、心理是緊張的,呈現一種“撕裂的文本”,但在表達上又追求一種從容
  • 聶穎慧
    錄的文章不少,解讀的篇目也不少,但我以爲算得上文本細讀的也就前面六七篇文章吧,(佔了全書三分之一的篇幅)後面的那些小短文竊以爲只能算魯迅文章漫談,而不能算作細讀了
  • 和霓雲
    不多讀書事業思維永遠不會打開,只能看到最表層的世界,連魯迅的文章都看不懂
  • 宣欣怡
    只是除了部分章節,本書恐怕還稱不上“細讀”,深度猶有不足,更像是對其作品的隨筆性漫談,總體上來講對小說的分析優於散文和雜文
  • 甘景鑠
    魯迅是有自己的把握世界的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他對人的生存的現象形態(特別是生活細節)有極強的興趣和高度敏感;但同時,他又具有極強的思考興趣與思想穿透力,他總能達到從現實向思想,從現象到精神,從具象向抽象的提升與飛躍;而他又始終保持着極強的形象記憶的能力,因而總能把具象與抽象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他的創作中,每一個具象的形象都隱含着他對人的生命存在,特別是現代中國人的生存困境的獨特發現與理性認識
  • 都允晨
    比如,通過《在酒樓上》和《孤獨者》分析魯迅“從容”的美學標準和“魏晉情結”;從《兔和貓》分析魯迅作品的基本母題“愛”(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愛)、“死”(生命無辜的毀滅)以及“反抗”(對生命的摧殘毀滅的抗爭);從三種方法讀《記念劉和珍君》示範魯迅作品的闡釋模式和角度
  • 洪美華
    孔乙己、爬論、國人的想說做分裂、漢字的彈性、對兒童精神上的虐殺、孤獨者對生命的三重叩問
  • 廣穎慧
    他作品的基本母題是:“愛”: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愛;“死”:生命無辜的毀滅;以及“生”:對生命的摧殘、毀滅的抗爭
  • 邱高爽
    作爲入門書不如錢理羣的另一本《魯迅作品十五講》,十五講分析的更細緻,歸納的也更好,甚至本書不少篇目都是直接摘自十五講的
  • 紅春冬
    從魯迅的心理與生命經驗入手,作家分析與作品研究合二爲一,很有深度,且有趣味
  • 鮑佩珍
    從語言與人物、情節與結構、隱喻與象徵等方面解讀魯迅作品看與被看的模式,以及內在的緊張與外在的從容不迫的對立與統一、寓“繁複”於“簡潔”之中、寓“緊張”於“從容”之中的美學境界,常能切中肯綮;從魯迅撕裂的文本中多種聲音的消解、多種情感的激盪,洞見魯迅在希望與絕望、在復仇與質疑復仇之間的矛盾,以及其作爲先行者的悲涼、孤獨與自我懷疑,在自我懷疑中的艱難前行,可謂深知其人
  • 呼延曉莉
    以及錢理羣實在是太太太喜歡魯迅了,私以爲在文學批評的寫作時應該一定程度上剋制自己的情感,不然難免會讓讀者質疑——這種“喜歡”成爲批評者對原文本作者的濾鏡,難免會稍微濾掉一些東西
  • 勞清俊
    「錢理羣」先生對「魯迅作品」有一種特殊的見地,讀的很細也讀的很深,是在閱讀「魯迅」過程中很好的一種註解,對初學者很友好,小書寫得極有大家風範
  • 晁又槐
    ”這大抵是迅哥兒對人民最爲貼切的感情了吧,魏連殳、呂緯甫,他始終在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的出路,該往哪裏走,到底爲誰而活,絕望中平靜
  • 費學林
    第一次讀《示衆》的時候只覺得人物情節都不分明,作者將其視爲魯迅小說的“綱”:看與被看;人與人互相沖撞爭鬥,擠壓對方的生存空間
  • 祖華茂
    地鐵上頭暈式閱讀,蠻好蠻細緻的,魯迅和父親的關係、從容美學、對民間習俗色彩的態度都蠻有啓發的
  • 畢承悅
    此外他作品裏“看與被看”的結構,深刻剖析了中國人的看客心理和國民性問題,一針見血,又含着在文本之外的深刻同情
  • 計鵬程
    錢老確實講得好,很多觀點都是第一次聽,順便考慮把讀完魯迅全集這件事提上日程了
  • 蒯永怡
    魯迅的目光如劍,穿透力極強,他好似在黑夜裏看人,把人看穿了,但走不出黑夜
  • 紅飲香
    《孔乙己》中敘述者的獨特選擇和多重“看與被看”的模式;《死火》中明知結局卻仍然選擇燒完的死火;《風箏》的“回憶的套子”;《在酒樓上》《孤獨者》的復調和對話;從童年經歷中看魯迅作品中“父親”的缺席……
  • 幹荷珠
    看了小說和雜文部分,覺得小說部分寫的很好,見解獨特,能拓寬理解魯迅作品的思路和角度
  • 糜語絲
    看了錢理羣教授的解讀,我對魯迅先生的作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尤其是散文詩和雜文,自己讀時很多地方不太明白
  • 左秋穎
    備課的時候着重找的就是課本里選的,這次看的都是以前沒去找的,特別是在酒樓上和孤獨者,錢對於其他特別是小說類的解讀真的還是蠻有獨特見解的
  • 席若雲
    覺得小說散文和雜文部分分析得很好,很多都有方法上的啓示意義和學習價值
  • 應友桃
    它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爲《孔乙己》《祝福》《鑄劍》等小說的內涵之一
  • 闕恨蝶
    做研究最要緊卻也最難得的還是“說人話”,這本在這點上算是做得比較好,用簡潔樸素的大白話把迅哥的文章解讀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 郭永長
    可能是礙於篇幅,每篇挖掘的深度還嫌不足,但是總體上這樣的解讀還是非常受用的,尤其是對魯迅小說的分析
  • 印妙夢
    《彷徨》中的《示衆》一篇是太容易被忽略的佳作,此番重讀加上錢老的拉片式分析愈發能體驗箇中妙處,不僅呈現了一幅幅街頭小景圖,還是象徵主義與現實主義的混合,將魯迅文學作品的中“看客”形象推到極致
  • 宮鈴語
    《在酒樓上》《孤獨者》自認是先生小說創作的第二座高峯(第一座是阿Q),也是作家對自己、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最深沉最痛徹的自省,錢老從魯迅的“魏晉情結”“浙東情結”切入,通過敘述者“我”與呂緯甫、魏連殳的對位,引向作家寫作中一貫的自我辯駁和內攻性衝動,指出“撕裂的文本”中內在的緊張感和表達的舒緩是這些作品之所以偉大的原因
  • 葛依楠
    篇幅短小精悍,不很久就能翻完,比之“細讀”,更似“漫談”,有一定深度但不晦澀,即使是初學者也能通過錢先生的解讀略窺魯迅風采一二
  • 隗靜逸
    說句刻薄話,錢老這本書裏最精彩的文字,是摘錄的魯迅原文
  • 施天驕
    錢老是一個說話樸實又對腳下這片土地心懷大愛的人,所以他的解說,讓我於魯迅式的絕望中看到了希望,於黑暗中,找到了光明
  • 畢如意
    不過“寫給大家”的讀者定位讓有幾篇看起來像是中學時期的文本分析,有幾篇拉個框架並不能算細讀——比如講《頹敗顯的顫動》中“語言的困境”時只將這個名稱點出也並未接着闡釋,究竟它對於魯迅而言是爲何出現、如何表徵、又是怎麼作用於這篇文字的這個地方上的呢
  • 莘涵梅
    9.5分,不算細讀,篇幅很小,從幾篇文章解讀魯迅的內心世界,對人靈魂的審問跟陀氏很像
  • 年愛如儀
    錢理羣老師解讀的魯迅是我之魯迅觀的基礎,這本在看完汪老師的反抗絕望之後異常好讀哈哈哈,還是有幾篇非常有收穫的,以及對魯迅創作中詩的部分,有了更多理解吧
  • 牛安波
    錢理羣老師說過,自己讀魯迅的時候叫做跟魯迅肉搏,這本書能從魯迅的文句中掙脫出來,看見意思的光亮,還能看出字裏行間溢出的錢老師的理想和批判,一種跟魯迅搏鬥形成的氣質
  • 華弘闊
    錢先生分析魯迅作品中最淺顯的一本,卻能透過此一本而對魯迅有較整體與非表面化的認識,儘管不能和學術專著比
  • 段笑槐
    解讀的魯迅作品基本都看過,但很多層意思沒有讀出來,讀這本書還是很有教益的,魯迅作品值得反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