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著名藝術史學者、牛津大學榮休教授柯律格全新中國藝術專著 以考古發掘般的嚴謹打撈史料中的細節,結合前沿研究方法與成果,呈現藝術史學者多年的思考結晶 ▶跨國界、跨時代、跨語言、跨學科,打破藝術史研究的藩籬,重新認識20世紀初的中國藝術 謝赫在加爾各答,康有爲在羅馬?摒棄泛泛的傳統東西二元論敘事,以全球化的眼光顛覆關於東西方藝術的固有認知 以“氣韻生動”一詞的翻譯與流轉爲線索,揭露思想傳播中的“迴音室”現象,連通古今與中西,細緻入微地講述“中國藝術”在20世紀的形成 ▶中英雙語完整呈現,特別製作閱讀摺頁,追蹤“迴音室”中的每個聲音! 完整收錄作者英文文稿,方便對照閱讀、研究 隨書附贈摺頁,輔助理解“氣韻生動”與“韻律”的傳播路徑 ▶巫鴻、包華石、郭偉其、阮圓 知名學者聯袂推薦! · 20世紀初,隨着中國藝術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國藝術的熱潮。以“氣韻生動”爲代表的中國古代畫論與彼時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謀而合,經歷岡倉天心、勞倫斯·賓揚、喜龍仁等多位漢學家的轉譯,在多種語言的迴音室中流動、循環。而留學海外的陳師曾、滕固、劉海粟等人又將其從日語、德語、英文等語言譯回中文,並應用在學術研究和藝術實踐中,進一步奠定了謝赫“六法”在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中的核心地位。 在這部創新之作中,著名藝術史學者柯律格運用多元材料,突破固有的觀念和既定的邊界,以世界主義的視角重新思考藝術史的邊緣和被形塑的“中國畫”。 · 通過發現和重構中國美術進入國際語境的若干關鍵歷史時刻,柯律格教授引導我們思考“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二元觀念如何通過理解和誤解而逐漸形成,又如何成爲人們思考中國藝術的基礎框架。這是一本叩問深層問題的書,靈活的敘述也非常引人入勝。 ——巫鴻 · 柯律格針對晚清民國時期中國藝術史的世界主義思想基礎提出了新穎的見解。這部歷史佳作考察了其中關鍵性的“遭遇”和翻譯上的細微差距,引導讀者重新思考東西二元論,並欣賞藝術世界中豐富的跨國融合。 ——阮圓 · 柯律格教授的演講力圖打破“東西相遇”的泛泛之談。從“六法”翻譯入手展現“跨國”語境中的觀念糾纏,在北京年度講座結束之後的寫作中,柯律格進一步將這一語言循環流動的跨國空間概括爲“迴音室”,既形象地描繪出跨越歐亞大陸的藝術觀念世界,也勾起我們對講座現場的回憶,彷彿精彩的演講與問答至今餘音繞樑。面對不斷突破邊界的對象,柯律格的研究同樣很難簡單界定爲“中國藝術史”,這一充滿創意的著作本身,也必定將如“迴音室”一般。引起國內外學者對這個重要話題做出強度不一的種種迴響。 ——郭偉其


image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做歷史學者一個至高無上的理想。巫鴻教授在他的新著《天人之際:考古美術視野中的山水》中,試圖爲中國藝術中最具特色的山水畫傳統找到其最初的起源與發展脈絡。西方也有自然山水,但他們叫風景,不同國家和民族有着自己對於自然世界的理解,中國的山水傳統究竟是什麼?最初是被如何表現的?當表現中國人對於自然理解的山水圖像出現後,這些圖像又如何進而發展成爲一個持續演進的系統?山水在中國從來不限於真實的山和水,而是有很強的哲學、精神、宇宙觀的意義,它往往是連接天地、溝通神人、涵括不同萬物的媒介。所以,這本書在面上是想要把山水藝術產生和早期發展狀況根據考古資料整理一下,骨子裏則是希望往深處挖掘中國山水藝術傳統的根源,是巫鴻教授一部頗具雄心的作品。 -- “山水”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植根極深、範圍極廣、極具特色的範疇,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地理、建築等多個領域都處於相當核心的位置。尤其宋元以來的山水畫,被公認爲真正的藝術典範,代表了中國人對自然的理解與表達。但是,隨着考古工作在中國的長足發展,更多有關早期山水藝術的實例呈現在人們面前,器物紋飾、石刻壁畫圖像等等,都被納入學者的研究視野。 巫鴻教授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新書《天人之際:考古美術視野中的山水》,聚焦以視覺形式表現的“山水”,以年代爲序,藉由考古新發現,重新思索中國山水畫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勾勒“山水”作爲一個藝術傳統從無到有的形成過程。


image

要掌握現代藝術的遊戲規則,你需要知道些什麼?——涵括近百位藝術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個現代藝術流派的淵源流變,勾勒現代藝術的發展歷程。這一百五十年來藝術究竟發生了什麼?爲什麼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歲小孩也能搗鼓出來的東西,居然會是藝術史上的曠世之作? 這是藝術嗎 ?這必須是藝術!——馬列維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藝術不再必須與美有關,它更多地關乎理念。那些光怪陸離、五花八門的藝術流派,在揭開了其中的奧祕之後,實際上簡單得驚人,但又絕妙乃至偉大。 如果我們還能從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認出藝術“原來”的模樣,那麼,一百五十年後安迪·沃霍爾的金湯寶罐頭、達米恩·赫斯特的醃製鯊魚,還有翠西·艾敏亂糟糟的牀,足以讓我們看到藝術的其他可能。回顧現代藝術一個半世紀的反叛之路,我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變得愈發反叛、大膽、混亂。這背後,是藝術家對“何爲藝術”的無盡追問,是他們對周遭世界的迴應與抵抗。現代藝術的故事仍在繼續,也許永遠不會完成。


image

這是一本藝術史學科導論性質的著作,也是一本藝術史學習經典指南。此書對學科內最重要的基礎知識進行了清晰而不流於表面的概述,其所關注的不是包含諸多藝術家姓名和風格的藝術史,而是藝術史本身,即研究對象、媒介材料、理論方法、發展趨勢等,講述準確、精妙。 作爲一門學科,藝術史最早於19 世紀在德語國家興起,因此向來有“藝術史的母語是德語”的說法。這本經久不衰的著作由藝術史各個分支領域的頂 級德國學者分別撰寫,暢銷德國30餘年,也是德國藝術史院系中流傳廣泛的專業讀物。最新的德文第7版(中文首版)包含關於神經學、圖像媒介,以及後現代和國際化的新藝術史等章節,關於性別研究等部分也做了較大修訂。可以說,此書迎合了德語區藝術史學科巨大的改革熱望,也經受住了改革的考驗。因此,它理所當然地出現在諸多權威的藝術史推薦書單。 我國目前有諸多藝術史研究與教學機構,以及藝術史專業學生與跨專業學者,此書可作爲一本常備的方法論手冊,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藝術史學科全貌。


image

此書是在著名藝術史家高居翰教授的系列講座“ A Pure and Remote View: Visualizing Early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基礎上,翻譯、整理而來。錄製此係列講座是高居翰去世前的重要工作,凝聚其畢生所學、所悟,完成了他向世人講述中國古代藝術通史的夙願。 作者通過細讀畫作和作品比較,展開對中國古代早期繪畫史的系統敘述,分析其如何從“裝飾”轉向“具象再現”,並在兩宋時達到巔 峯,成爲唯 一可比肩歐洲文藝復興的偉大藝術傳統。這一線索爲後來的文人畫史所忽略和貶抑,在目前通行的世界藝術史中也未得到清晰、充分的闡述。本書能夠彌補知識缺憾,擴展人們對中國古代早期繪畫史的世界意義和價值的認識。而強調觀看的樂趣,倡導從畫作本身出發的視覺研究,也是作者對中國繪畫史方法論和歐美藝術史研究的一種反思。 作者能言善辯,講述生動且極富激情,融廣博的學識和細膩敏感的閱畫經驗於一體,並穿插其多年親身經歷的藝術鑑藏與美術史界的交往故事,知識量與信息量巨大。本書論題開放而耐人尋味,對繪畫史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新穎思考,也必將引發學界討論。


image

美術史家巫鴻最富爭議的學術專著,被譽爲“可以與福柯的《詞與物》比肩”。 作爲重構中國古代美術宏觀敘述的一種嘗試,本書沿循兩條線索對中國古代美術傳統進行界定:一是文化比較的線索,即,首先反思“紀念碑性”這一西方古代藝術的普遍經驗,然後通過考察重新定義的“紀念碑性”在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特殊表現,來探索中國古代藝術的歷史邏輯。另一個是歷史演變的線索,即通過對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的觀察,去發掘中國藝術和建築的三個主要傳統——宗廟和禮器,都城和宮殿,墓葬和隨葬品——之間的連續性和凝聚力。 全書共分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爲全書導論:九鼎傳說和中國古代的“紀念碑性”。以下是正文五章,分別爲:一、禮制藝術的時代;二、宗廟、宮殿和墓葬;三、紀念碑式城市——長安;四、喪葬紀念碑的聲音;五、透明石頭:一個時代的終結。 因爲這部書,美術史學界掀起了一場學術上的“科索沃戰爭”(李零語)。自本書問世以來,圍繞本書的內容以及東西方治學理路的大討論,波及美術史學科以外,綿延至今。今天,提起《紀念碑性》這本書,仍然是一段學術史上剪不斷理還亂的公案。 本書是《紀念碑性》中文版的首次出版。


image

談到馬奈,許多人會說,他是第一位現代主義畫家,是印象派之父,他的繪畫充滿了平面性。那麼,我們經常聽到的這些關於馬奈的評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西方傳統繪畫來說,馬奈到底做了哪些創新和突破呢?我們從一件馬奈的作品中,又能看到和讀到些什麼呢? 作爲一部國內不可多得的關於馬奈研究的專著,《圖像與愛慾:馬奈的繪畫》圍繞上述問題,從圖像學、藝術社會史和視覺考古學等研究視角,試圖綜合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的跨學科視野,對馬奈藝術生涯中幾個重要的專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本書以六個公共講座爲基礎,將馬奈研究的海量文獻與個人洞見融會貫通,學術和可讀兼具。此外,書中配有精美的插圖百餘幅,不僅有助於讀者理解文中內容,也可以幫助讀者愉快地欣賞馬奈的作品,猶如置身於美術館之中。


image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中世紀感官文化研究中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中的篇章出自不同領域的優秀中世紀研究學者,從城市感官、集市感官、宗教感官、哲學與科學感官、文學感官、藝術與感官、感官媒介等廣泛多元的角度切入,綜合考量歐洲各地的文本和考古證據,力圖構建視覺、聽覺、味覺(和言語)、嗅覺、觸覺以及內感官在中世紀的發展進路。 本書是“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專項規劃項目之一。 內容簡介 理解感官對於理解中世紀是不可或缺的,因爲在這一時期的思想架構和文化實踐的發展中,對諸感官的理論探討和實際運用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在漫長的中世紀千年裏,人們對於感官的認知與如今並不相同:例如,言說就被認爲是嘴巴的感官之一;視覺和聽覺並不總是最主要的感官;對於醫學界來說,味覺更具有決定性……感官也不僅僅是被動的感受器官,人們認爲它們在感知過程中發揮着積極的作用,也是每個人的道德身份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具體的都市或集市中的感官到醫學、科學乃至哲學中的感官,從作爲社會地位象徵的感官到用於學術分析中的感官,本書揭示了中世紀有關感官的多種解釋,並揭示了感官經驗的重要性。


image

“沒有藝術,文明幾乎蒼白一片。”——範景中 藝術,作爲人類闡釋世界和承載其觀念意義的重要方式之一,以鮮明的文化品格,豐富的表現形態,參與了人類文明精神氣象的建構。著名藝術史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範景中的《藝術與文明》三部曲,是凝聚其五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部通史性藝術專著。全書將綿延幾萬年的西方藝術置於人類歷史文明語境,以宏闊的文化視野,沿着藝術的價值學與形態學這兩條互爲交織的主線,對藝術主體特徵的變遷、藝術價值內涵的演化、藝術圖式與趣味相匹配的歷程,以及藝術不同發展階段與社會歷史環境、與其他文藝思潮之間的錯綜複雜關係等等,作出了全新觀照和系統梳理。 本書爲《藝術與文明》三部曲收官之作,共30萬字、235張圖片,講述風雲變幻、流派紛呈的19世紀前後時段的西方藝術,廣泛涉及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涵蓋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現實主義等流派,瞭解藝術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學院走向自由的精彩歷程。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面面俱到的美術通史,而是作者有選擇性地探討美術史中一些重要的、容易被忽略的藝術作品和藝術問題。作者摒棄當下流行的各種嶄新術語,以沃爾夫林的五對概念和貢布里希“自然—秩序的協調”的理論爲出發點,深度闡釋藝術這一獨特的人類視覺創造成果,涉及歷史、宗教、建築、科技、哲學等多個不同領域,並且處處體現東方的審美與哲思。本書還收錄了貢布里希未刊手稿《歐洲接受遠東美術的歷史綱要》,由範景中教授翻譯,國內首次出版。藝術是文明的代言人,藝術是門徑,帶領我們進入的是文明的廣闊世界。


image

藉助想象發現藝術,通過觀察尋找靈感,藝術史學家帶你看懂藝術! 藝術是一種語言,它可以通過線條、圖案和顏色講述自己的故事。如何欣賞藝術,訣竅在於要學會如何識別藝術的語言。 人類並不總是爲了“美”而創造藝術,藝術也不僅限於那些爲人熟知的藝術作品。繪畫、泥塑、拓印、縫紉、編織……爲了表達自己而創造的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爲藝術! 現在,戴上那頂賦予你想象力的思考帽,跟着藝術史學家一起暢遊藝術世界,讓藝術觸手可及! 編輯推薦: ◆孩子一讀就懂的藝術啓蒙繪本,在家就能學的美育通識課。 ◆從5個角度拆解藝術——筆觸、圖案、姿勢、色彩和象徵,將專業的藝術知識凝練成簡潔易懂的文字,零基礎的孩子也能欣賞藝術。 ◆幫助孩子讀懂藝術的語言,瞭解藝術的表達,喚醒孩子與生俱來的藝術潛能,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 ◆鼓勵孩子觀察生活,善於發現身邊的美,拓寬藝術視野,增強藝術感知力。 ◆設置互動問題,引導孩子養成善於觀察、主動思考的良好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