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藝術史導論

這是一本藝術史學科導論性質的著作,也是一本藝術史學習經典指南

此書對學科內最重要的基礎知識進行了清晰而不流於表面的概述,其所關注的不是包含諸多藝術家姓名和風格的藝術史,而是藝術史本身,即研究對象、媒介材料、理論方法、發展趨勢等,講述準確、精妙

作爲一門學科,藝術史最早於19 世紀在德語國家興起,因此向來有“藝術史的母語是德語”的說法

這本經久不衰的著作由藝術史各個分支領域的頂 級德國學者分別撰寫,暢銷德國30餘年,也是德國藝術史院系中流傳廣泛的專業讀物

最新的德文第7版(中文首版)包含關於神經學、圖像媒介,以及後現代和國際化的新藝術史等章節,關於性別研究等部分也做了較大修訂

可以說,此書迎合了德語區藝術史學科巨大的改革熱望,也經受住了改革的考驗

因此,它理所當然地出現在諸多權威的藝術史推薦書單

我國目前有諸多藝術史研究與教學機構,以及藝術史專業學生與跨專業學者,此書可作爲一本常備的方法論手冊,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藝術史學科全貌


  • 祁迎荷
    如果早一點看到這本書,那麼我關於藝術史研究的方法論地圖的概念可能會更早地建立起來
  • 夔凌青
    書其實可以分爲兩個部分,前面一部分的基礎介紹真的很基礎;到後面方法論介紹時將許多再熟悉不過的問題與解決方式系統且有條理的梳理了出來,即使熟悉但認真一讀過後還是大有益處
  • 利千凡
    因此本打算只挑感興趣的方法論看一看,一篇讀過後止不住想要抓緊全都讀完的慾望
  • 巢慧雅
    當然,再客觀的檢測結果,也有其闡釋色彩
  • 柏晨旭
    看過這本書再決定要不要學藝術史
  • 左丘莘莘
    瞭解藝術史研究方法,比起這本全部是國外藝術史大家的論文合集,鬱火星的《西方藝術研究方法論》還是會更易理解一些
  • 令狐以筠
    想了解怎樣研究“藝術史”嗎,那就來了解一下這本書吧,當然如果想從事藝術史研究,把這就是一本必備教材了
  • 雲越澤
    藝術史專業必須學習觀看,必須發展、訓練處一種圖像記憶
  • 匡新苗
    藝術史用科學的手段,重構出一件來自過去的、信息不詳的藝術作品的歷史原貌,這些作品爲何產生、何時產生,又是由誰而做、爲誰而做
  • 莊嘉美
    《藝術史導論》不是一本關於藝術的著作,而是一本關於科學的著作
  • 丌官憐南
    使我的學習框架更加清楚了
  • 從修潔
    看到最後兩章談到德國無法單獨學習藝術史,需要也修讀其它專業,如洪堡所說破除“高等科學機構中的一切片面性”
  • 庾宛白
    於是下半部便轉入對諸闡釋的介紹
  • 荊康德
    相比之下,陳平的那一本就少了一個概念之下不同學派論戰的線索,更多是在“師資傳授”的脈絡下寫作
  • 應銳逸
    再談到不同學科對“結構”一詞的不同反應,以及舉瓦爾堡跟隨艾賓浩斯學習以研究不同來源的漫長圖像序列所承載的人類集體記憶
  • 江和靜
    儘管如此專業,但賴於此書行文的嚴謹有序以及翻譯的流暢,對於想要了解藝術史是什麼、它到底研究些什麼以及是什麼導致了我們看到的藝術史的模樣的讀者來說,它依然是一本友好的導論作品
  • 步芷若
    藝術是需要一系列被授權的個人、團體、出資方、機構,在一番爭論後達成一致,爲人造物授予藝術的頭銜;藝術作品最終會作用於它的受衆,對受衆的考慮和對普遍標準、期望的迎合是影響造型的另一個因素;近代以來人們越來越關注藝術家的個人意志,它同樣能在藝術作品中傳達
  • 蔚天驕
    與重實踐和高度技術化的這類物質研究相比,學院派的教研不免顯得有些“危險和片段”
  • 勾新霽
    一大原因在於,此書的參考文獻甚至比導讀文章還重要,但99%的德語文獻勸退了99%需要用到它們的人
  • 弓令美
    對於熟練掌握德語的研究者來說,此書作爲handbook確實有用;但對於普通學生來說,可資利用的就只剩下水平參差不齊的導讀文章了
  • 晁憶雪
    與我最有關係的是第14章《神經元的圖像科學》
  • 西門芸芸
    藝術史是開放的、寬容的,但同時更是科學的、嚴謹的,藝術史是人類“看”歷史的重要方式,這也決定了它必須秉持這種科學與嚴謹,無論在任何一個時代當中,藝術史之所以保持它的科學性,正是因爲藝術史是客觀現實的反應,是不能“屈從於毫無標準的美學化和主觀主義的隨意性”的,我們從這本《藝術史導論》中所看到也正是通過客觀、現實的“證據”來驗證歷史和事實的方法及過程
  • 東方南蕾
    書裏基本包含了藝術史研究的方法,從傳統到新問題
  • 焦倚雲
    每一篇章都包含了研究方法的歷史溯源、問題域和相關文獻,而且還通過分析一個作品來說明該研究方法的使用方式
  • 芮哲聖
    你永遠可以相信北大出版的藝術學理論叢書
  • 解芷天
    囿於文體和篇幅,往往只能從隻言片語中見機鋒,不過每篇文章都給出了與正文體量相仿的註釋(譯者甚至還悉心予以了翻譯),讓人收穫良多
  • 班朝旭
    說實在的,此書在德語區藝術史教學中廣受歡迎固然不假,但它在中文世界中的定位卻十分尷尬
  • 東郭瑞繡
    ”(而且戳中了神經科學研究的要害了,目前刺激以上的東西我們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但真是很想做啊)不過我還是對分左右腦討論功能分區有些意見……以及P328的Broca,一般譯爲“布洛卡”;還有提了Broca怎麼能不提Wernicke呢
  • 皮鴻卓
    註釋寫的很棒,翻譯的也很認真,雖然都是德語,不懂,但還是看出了西方藝術史研究的大廈與多樣、完備,在反觀中國藝術史寫作真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勾樂蓉
    4+ 核心似乎是附錄中的文獻,所以大概就是走馬觀花地讀了一些導言
  • 昝浩博
    材料學、史源學、實物考證學共同組成了藝術史對象確認中不可或缺的實踐基礎
  • 熊浩宕
    通讀了一遍,上半部就藝術史研究中事實確認的各個維度做了介紹,立住了藝術史作爲史學研究的基本盤
  • 欒採波
    但是很同意“神經科學和藝術科學不應再彼此區分爲‘解釋的’學科和‘描述的’ 學科;相反,兩者研究的都是內部或外部的再現形式,這些內容一方面作爲想象、回憶、設想等高級腦功能
  • 康憐陽
    藝術史入門必讀,尤其對於從事視覺藝術研究的朋友,值得細讀,在此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再朝具體的藝術領域擴展
  • 汪敏叡
    先鑑定,再闡釋,雖然以“闡釋之環”作爲隱喻,但從成文結構上風格與圖像學對立之後的章節,是在嘗試彌合二者:美學與闡釋之間是語境,接受又介於語境與文本之間,再則是外部的包裹
  • 盛梅花
    很紮實的理論入門書
  • 寇海凡
    全書是很好的索引(的確也很適合當教材,常備手邊翻閱那種)
  • 馮天瑞
    不是很明白爲什麼要說:“腦科學的這種非主觀的、常被遮蔽的歷史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