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迴音室

▶著名藝術史學者、牛津大學榮休教授柯律格全新中國藝術專著 以考古發掘般的嚴謹打撈史料中的細節,結合前沿研究方法與成果,呈現藝術史學者多年的思考結晶 ▶跨國界、跨時代、跨語言、跨學科,打破藝術史研究的藩籬,重新認識20世紀初的中國藝術 謝赫在加爾各答,康有爲在羅馬?摒棄泛泛的傳統東西二元論敘事,以全球化的眼光顛覆關於東西方藝術的固有認知 以“氣韻生動”一詞的翻譯與流轉爲線索,揭露思想傳播中的“迴音室”現象,連通古今與中西,細緻入微地講述“中國藝術”在20世紀的形成 ▶中英雙語完整呈現,特別製作閱讀摺頁,追蹤“迴音室”中的每個聲音! 完整收錄作者英文文稿,方便對照閱讀、研究 隨書附贈摺頁,輔助理解“氣韻生動”與“韻律”的傳播路徑 ▶巫鴻、包華石、郭偉其、阮圓 知名學者聯袂推薦! · 20世紀初,隨着中國藝術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國藝術的熱潮

以“氣韻生動”爲代表的中國古代畫論與彼時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謀而合,經歷岡倉天心、勞倫斯·賓揚、喜龍仁等多位漢學家的轉譯,在多種語言的迴音室中流動、循環

而留學海外的陳師曾、滕固、劉海粟等人又將其從日語、德語、英文等語言譯回中文,並應用在學術研究和藝術實踐中,進一步奠定了謝赫“六法”在20世紀中國藝術理論中的核心地位

在這部創新之作中,著名藝術史學者柯律格運用多元材料,突破固有的觀念和既定的邊界,以世界主義的視角重新思考藝術史的邊緣和被形塑的“中國畫”

· 通過發現和重構中國美術進入國際語境的若干關鍵歷史時刻,柯律格教授引導我們思考“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二元觀念如何通過理解和誤解而逐漸形成,又如何成爲人們思考中國藝術的基礎框架

這是一本叩問深層問題的書,靈活的敘述也非常引人入勝

——巫鴻 · 柯律格針對晚清民國時期中國藝術史的世界主義思想基礎提出了新穎的見解

這部歷史佳作考察了其中關鍵性的“遭遇”和翻譯上的細微差距,引導讀者重新思考東西二元論,並欣賞藝術世界中豐富的跨國融合

——阮圓 · 柯律格教授的演講力圖打破“東西相遇”的泛泛之談

從“六法”翻譯入手展現“跨國”語境中的觀念糾纏,在北京年度講座結束之後的寫作中,柯律格進一步將這一語言循環流動的跨國空間概括爲“迴音室”,既形象地描繪出跨越歐亞大陸的藝術觀念世界,也勾起我們對講座現場的回憶,彷彿精彩的演講與問答至今餘音繞樑

面對不斷突破邊界的對象,柯律格的研究同樣很難簡單界定爲“中國藝術史”,這一充滿創意的著作本身,也必定將如“迴音室”一般

引起國內外學者對這個重要話題做出強度不一的種種迴響

——郭偉其


  • 璩香之
    柯律格教授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和豐富的歷史資料,詳細闡釋了“六法”這一中國繪畫理論在跨國交流中的核心地位,從謝赫“六法”中最爲人熟知的“氣韻生動”展開,柯律格的研究推翻了此前學術界的公論,即岡倉天心首次將謝赫“六法”介紹到歐美世界
  • 雍含煙
    準備帶着問題讀:1【以“氣韻生動”一詞的翻譯與流轉爲線索,揭露思想傳播中的“迴音室”現象,連通古今與中西,細緻入微地講述“中國藝術”在20世紀的形成”】非常好奇從古畫論關鍵詞組織現代素材的方式
  • 昝幻桃
    然而岡倉天心1903年《東洋的理想》及其中的謝赫六法更爲人知
  • 諸和玉
    柯律格在整本書一直強調要在跨國框架裏進行解讀中西方的諸多材料,以避免講所謂連貫或單一的“中國”和“西方”觀點的並置視爲簡單的二元對立
  • 項易雲
    柯律格對文獻的梳理解讀和問題意識,思維太開闊了
  • 庾馨逸
    以權威而獨特的視角,深入解析了清末中國繪畫在西方世界的傳播與演變,生動展現了“東風西漸”的藝術交流史
  • 鈕陽嘉
    而賓揚在《公元4世紀的中國繪畫》也直接引用了岡倉天心的原文中關於謝赫六法的話,以及他對瀧精一《中國繪畫的”氣韻“與”傳神“原則》的引用
  • 聞人和悌
    簡言之:謝赫六法被西方的廣泛認知,岡倉天心功不可沒
  • 吉白竹
    西方對於中國古代繪畫的認知,主要來源於中國販賣到西方的瓷器等商品上的繪畫,故而柯律格指出是否存在董其昌可以作爲判定西方的中國繪畫史早晚的標誌
  • 封芳蕙
    氣韻生動是獨屬於東方藝術的審美傳統嗎
  • 鄔凡白
    其所切入的視角,也讓人耳目一新
  • 單南風
    因爲,不光是中國人第一次需要反思自己怎麼理解中國畫,同一時期歐美人也需要重新思考自己怎麼理解自己的藝術傳統
  • 鍾紫玉
    作爲非美術專業教育背景的讀者,閱讀這本書一定要用“啃”字才準確,坦白說一開始進入並不容易,書中旁徵博引,涉及的美術史知識點俯拾即是,但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事實上,以“謝赫六法”爲線索展開閱讀,就如同對1897-1935這段時間的中國美術史展開了一場回顧,這是一趟兼具學術性和趣味性的文化旅程,對於中國畫追求的所謂“氣韻”,你會看到不同藝術家從不同角度展開的解讀和探索
  • 譚睿範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柯律格關注時代精神對個體的影響,這之中必然有史料有限無法確證的情況(比如XX於XX年在某地到底見了誰、讀了什麼書、在展覽中看到了什麼作品),但他的大膽推論又是有諸多材料可以間接支持的,作爲讀者,閱讀時頗有推理的快感
  • 伏和碩
    “氣韻生動,爲中國畫論的中心問題
  • 居彤霞
    從謝赫的“六法”如何通過異域人士傳出中國,在傳播的過程中又經歷了怎樣的誤解和詮釋,乃至又從外域以另一個形態迴歸本土
  • 蕭夏山
    柯律格以“氣韻生動”一詞的翻譯與流轉爲線索,指出中國古代畫論實際與彼時西方的思想潮流不謀而合,經歷岡倉天心、喜龍仁等多位漢學家的轉譯,而留學海外的陳師曾、滕固等又將不同的語言譯回中文
  • 司雅寒
    第186頁腳註[4]及188頁[9]腳註中的“沈寧,《難忘師府園:民國時期美術史札記》”中文字應爲“難忘帥府園”
  • 歐陽成文
    而且中英雙語真的很適合對照學學英語
  • 戚思卉
    本書的另一好處是將該書英文原版附在書後,方便對讀學習翻譯
  • 步陽平
    油畫的觀念與技法只存在於西方藝術中嗎
  • 蒼靜逸
    作者考據功夫之細緻和全面,讓人歎服
  • 莊清懿
    以“氣韻生動”一詞的翻譯與流轉爲線索,揭示思想傳播中的“迴音室”現象,細緻入微地講述“中國藝術”在20世紀的形成
  • 濮陽安夢
    一直知道謝赫六法和氣韻生動,但以前只當是古代藝術史的概念,讀了這本書才把它和中國現代藝術史聯繫起來,真的豁然開朗
  • 穀梁宏壯
    根據柯律格的考證,謝赫“六法”的首個譯本出自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退休官員、哥倫比亞大學漢學教授夏德,他於1897年用母語德語出版了《中國繪畫史的本土來源:從早期到14世紀》
  • 譚梓童
    而《東洋的理想》出版商John Murray 將其納入“東方智慧”叢書,而尼維迪泰修女對此書的出版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甚至被認爲是代筆人,同時岡倉天心也受斯賓塞“韻律”的影響(托爾斯泰也深受斯賓塞的影響,如果沒有記錯的話)
  • 楊向夢
    我應該是被簡介裏面的中英雙語完整呈現給打動了吧,因爲簡介裏面說到有收錄作者英文的文稿,我就特別想看一下,美術文字也好,作者在創作的過程當中,是怎麼樣一個思考的過程呢
  • 金芮佳
    2 書的封面,是陳師曾(衡恪)一九一七年的《讀畫圖》軸,爲了募捐京畿水災,收藏家在中央公園舉辦展覽,“展覽七日,每日更換,共六七百種”,石守謙先生寫過這副畫,重點在新舊之際,談論觀衆的雅俗之分,不知柯律格的觀點是什麼
  • 鬆凡白
    6月1日讀第一章,謝赫六法,首個譯本誕生於1897年夏德《中國繪畫史的本土來源:從早期到14世紀》
  • 諸和歌
    柯律格的晚清民國藝術史力作,從兩條線書寫晚清民國時期中國藝術史的藝術技法在西方的傳播,一條線將陳師曾、潘天壽、滕固、劉海粟這些中國藝術史家在西方留學與講學時,就西方提出的中國畫“六法”爲何種技法的充分討論,另一條西安講述岡倉天心、謝赫、勞倫斯·賓揚、喜龍仁、柏格森、福開森等或在西方介紹中國畫法、或在中國學習畫法的外國人如何感受中國畫法的學習介紹支線匯流在一起,柯律格指出早年通過販賣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古代藝術根本不受重視,只是作爲補充日本古代繪畫史的一小部分存在,即便是《女史箴圖》最初的地位也很低
  • 瞿逸美
    關於20世紀中國畫“氣韻生動”的翻譯,真的覺得這個選題很有趣
  • 國慧君
    但和《誰在看中國畫》聯繫起來就容易理解了,中國畫不是既有的穩定概念,而是在文化的相互試探與碰撞中確認自身的
  • 狄芳蕙
    😍2019年聽了柯老師在北京的講座後就很期盼這本書能出版,當時有沒聽明白的內容,看書就清楚多了
  • 盛若菱
    柯對於文獻的駕馭能力令人讚歎,同時本書流暢的翻譯,也令讀者可以切身感受到他嚴密且富有創造力的思考與推理過程~可能是研究方法與興趣相似,這本書爲我當下論文的寫作帶來了許多啓示~必須承認的是,這種研究方法與角度並不新穎,但娓娓道來的歷史重現,爲我們理解東西交匯中的六法,甚至是中國畫提供了別樣的視角
  • 廖子愛
    不過科律格的這種好,不是一種很鮮明的,給人一個明確結論的好
  • 欒梓暄
    我主要是對他們的一個手稿比較感興趣,很期待可以看一下這本書
  • 鳳慧雅
    柯律格通過廣泛的資料蒐集,展示了一個跨越時空的學術“迴應室”是如何形成的.
  • 習安翔
    如此,這些藝術理論與研究一道在多種語言的迴音室中流動、循環,互相影響與形塑,成爲一種迴音室現象
  • 申屠雅可
    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並非簡單地呼籲打破二元觀念,更重要的是回到東西方藝術相遇的若干關鍵歷史時刻,從而看見這一對概念是如何形成及演變的
  • 壤駟晴曦
    甚至,他這本書不是一個簡單的講述“西洋”美術觀念如何進入“中國”的過程,他是用“迴音”這個概念,表達東方和西方的同頻共振
  • 仲孫雅豔
    藝術的關係,是不能像一般史料那麼處理得絕對明晰的
  • 巢馳婷
    在這個藝術史的切片裏,不同的語言如何構成一間錯雜往復如同氣流循環般的迴音室,又或者說,地球本來就是一間巨大的迴音室
  • 談荏苒
    3 中國畫從古代如何走入到現代
  • 衛泰華
    這本書更聚焦了,理論性也更強了,要沉下心看進去
  • 景子墨
    本書的結構也讓我蠻喜歡的,前半部爲中文譯本,後本部是英文原文,參照閱讀,能收穫更多思考
  • 羅含香
    中西交融、交匯、互補乃至如”迴音室“般影響、浸透、發展甚至轉化
  • 嶽帥漾漾
    這本書,我只讀了40來頁時,我就在朋友圈推薦了
  • 強沛凝
    這本書未來還想再讀一遍
  • 賀以寒
    讀東西方交流的東西越多,越可以理解東西方之間的牆其實可以無限趨於透明
  • 嵇梓暄
    以往對於藝術史基本止步於時代,流派,作者,作品,風格,以及淵源流變的機械瞭解,這本《迴音室》則打開了一扇新知識的大門,對於中國藝術史,乃至其他所有學科的學習與深化都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和思維框架
  • 莊鵬海
    觀念與思想如何在不同的土地與社會當中迴環往復,形成題目中所說的“迴音室”,無論是考據之精細,還是切入點的精妙,亦或是推論的嚴密,都非常之難得,極具說服力
  • 易晶晶
    本書也是藝術史學者、牛津大學榮休教授柯律格全新的中國藝術專著
  • 百家玄靜
    作者佔有的資料太豐富,且梳理得很細緻
  • 湛翠琴
    二十世紀初,中西方單就在藝術這一塊的交流從來不是隔絕的,反倒是在多種語言的迴音室中流動和循環
  • 儲靜逸
    強烈推薦與柯律格的前作《誰在看中國畫》配套讀
  • 沃玄素
    因爲藝術的播遷,本來就是很細微的一種神經元的震動
  • 莘靈慧
    要是我上學的時候就讀到這本書就好了
  • 融仙儀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了東西二元論的敘事,在藝術領域也不例外
  • 鄭語詩
    《迴音室》試圖打破這一固化的視角,以全球化的眼光顛覆關於東西方藝術的固有認知
  • 郝馳婷
    從前,我讀《龍與獅的對話》(王宏志)《異國事物的轉譯》(張寧)等書,我認識到,特殊的文化意涵通過翻譯的“再創作”,通過作者縝密的闡釋,成爲近代歷史研究的一個窗口
  • 欒弘闊
    《誰在看中國畫》的續集
  • 拓跋明凝
    他是用豐富的資料,把一種可能的歷史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尤其是涉及中村不折和徐悲鴻的地方,很讓我眼前一亮
  • 緱亢祺瑞
    現在,我再次看到了,“翻譯”如何促成全球化的文化交流,藝術也是歷史的組成部分
  • 祝寄文
    跨國界、跨時代、跨語言、跨學科,打破藝術史研究的藩籬,重新認識20世紀初的中國藝術
  • 聞人琴心
    藝術史是一個大浪淘沙,把民國時候一大批二流的名畫家都淘汰了,才留下今天這個人
  • 幸盼雁
    《迴音室》讓人驚歎的是作者收集材料之廣,書中使用的材料遠超“中國”“藝術”和“歷史”的範疇,柯律格認爲,人們對藝術的理解需要被放置在最廣義的思想領域中去考察,而思想是流動的,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裏,更是相互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