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圖像與愛慾

談到馬奈,許多人會說,他是第一位現代主義畫家,是印象派之父,他的繪畫充滿了平面性

那麼,我們經常聽到的這些關於馬奈的評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西方傳統繪畫來說,馬奈到底做了哪些創新和突破呢?我們從一件馬奈的作品中,又能看到和讀到些什麼呢? 作爲一部國內不可多得的關於馬奈研究的專著,《圖像與愛慾:馬奈的繪畫》圍繞上述問題,從圖像學、藝術社會史和視覺考古學等研究視角,試圖綜合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的跨學科視野,對馬奈藝術生涯中幾個重要的專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

本書以六個公共講座爲基礎,將馬奈研究的海量文獻與個人洞見融會貫通,學術和可讀兼具

此外,書中配有精美的插圖百餘幅,不僅有助於讀者理解文中內容,也可以幫助讀者愉快地欣賞馬奈的作品,猶如置身於美術館之中


  • 太叔芳荃
    卡巴內爾、布格羅不就是被重新肯定了嗎
  • 緱亢傲冬
    誠然有人可能對馬奈甚或整個現代藝術的美學價值都心存疑慮,並因此否定這本書的“辯護”行爲
  • 餘素華
    繪畫的現代性由馬奈開啓,他的每一幅畫都值得好好解讀
  • 柳凱風
    爲什麼要保留筆觸讓觀衆意識到“這是幅畫”
  • 丌官梓童
    那電影裏拍到鏡子都應該露出攝影師
  • 澹臺華楚
    在上圖遇見了沈教授的講座,聽畢肅然起敬,果斷買下了這本書帶回家讀
  • 韶柔謹
    而這個抓取行動,卻有賴於藝術家大師般的手藝(因此摸索、研究、試錯都無濟於事),只有自發的(亦即不經過任何有意識的思考,沒有規定程序,也無法按部就班的即興過程)才能庶幾“轉譯”現場的給予
  • 奚雪松
    我一向對西方繪畫十分感興趣,但從未系統閱讀過相關書籍和研究資料
  • 歐陽紅旭
    看一幅畫真的不簡單,現在看畫的速度慢了下來,儘量每個細節都看到
  • 宿冰楓
    不過馬奈的才華蓋過了書的瑕疵
  • 莫晶燕
    前言看的我肅然起敬
  • 米文茵
    因爲我也瞭解的不多,所以無法辨別真僞,就是看看了解了解~
  • 屈秀婉
    好好看好好看 這個暑假在英國博物館轉啊轉開始愛上了馬奈 唯有激情與才華不可辜負
  • 索旭堯
    先看的目錄,還納悶怎麼一幅畫能談這麼多頁,原來是把馬奈研究雜糅在各個章節,用“借花獻佛”“大題小作”的方式呈現出來
  • 宿寄文
    非常出色的研究專著
  • 左丘和怡
    非常幸運閱讀的第一本有關西方繪畫研究的書是這一本,感嘆於馬奈繪畫的精妙和開創性意義,也同時感嘆於沈教授的才華和博學
  • 項依白
    本書是2018年沈語冰教授在上海圖書館六場馬奈系列講座的擴充修訂本,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馬奈研究專著
  • 倪偉兆
    正像作者對馬奈的評價:“高度的自發性、精湛的技術和智力上的老練”,作者本人亦然
  • 能浦澤
    一開始非常有意思,翻的很快,慢慢的不是很懂作者寫的很多名詞,讀的比較艱難,最後還是堅持看完了
  • 鄒靖琪
    這首先是一個人文主義學者,以愛好者的身份,寫給馬奈其人其畫的著作,至於在此基礎上,其學術價值如何,讀者自有公論
  • 邰靈秀
    讀完本書,方知馬奈在藝術上的偉大貢獻👍對《奧林匹亞》的分析伴隨着對西方古典油畫中“裸女”形象的批評,看完很受啓發;親密的藝術這章,有一種磕cp的愉悅,感覺作者可能也暗暗磕這對cp了
  • 匡問筠
    不喜歡這本書,尤其是誇誇其談的前言
  • 陶念夢
    但我還是很喜歡這書,因爲它有一個段落(頁66-67)結尾是這麼說的:<我讀到一句話,我終於看懂這幅畫了
  • 郎囡囡
    這種真誠和獨特性(一箇中國資深體制內老師如何接觸到馬奈、對他的作品產生興趣、國內的研究氛圍對現代藝術的忽視等等)是值得尊重的
  • 黎高爽
    在繪畫與文學的互動上給了我很大啓發,對現代性這個由來已久又難以捉摸面孔衆多的概念一下子茅塞頓開
  • 連宛暢
    這本書對跨專業者太友好了
  • 貝嫚兒
    爲什麼巴比鬆派、夏爾丹和修拉就不如馬奈高級
  • 弘簫笛
    挺好看的,把馬奈的背景和著名化作介紹得很細緻,裏面也有一些作者的個人理解
  • 賴浩瀚
    而且有作者本人作爲一個體制內中國藝術史資深研究教師的心聲分享,和他在翻譯歐美學者的作品後提出的,自己的研究關注點
  • 商牟憶靈
    按豆瓣評分,同時買了五本馬奈的書,其中這本是最詳盡的
  • 封冬菱
    值得一讀再讀的一本書
  • 容鴻遠
    作者拈來圖像學分析、形式分析、精神分析、傳記研究、藝術社會學、視覺考古學,邊解剖邊講解——工具是別人的,可是這讓人目眩神迷的技藝,是作者自己的
  • 祁鴻羽
    本來是想給四星的,想到國內對馬奈的研究並不多見,故給五星👍👍👍
  • 步夢秋
    此書適合既不想學習又焦慮於不學習的藝術理論專業方面的人看,有東西但不多,可以在不動腦子的同時又學點
  • 公慧心
    一個常見的偏見就是“印象派是一個唯物主義的流派”,“畫家怎麼看,也就怎麼畫’
  • 禹燁爍
    非常真誠的一本關於馬奈的研究綜述
  • 戈晶燕
    但因爲是以講座爲基礎,所以會感覺有些多餘的話,和馬奈的繪畫關係並不大
  • 計白風
    比如《1867年博覽會》,馬奈用了一種當時的觀衆都能理解的弦外之音,表達了他對第二帝國“普天同慶”的嘲諷
  • 袁鵬池
    即輝煌的工業宮也好、象徵着工業進步和帝國榮耀的博覽會也好,聚集在一起看熱鬧的人們也好,甚至他們腳下的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花草樹木,其實都是臨時搭建的舞臺佈景
  • 耿美麗
    ……我們都長着一個或多或少有些歪曲的鼻子、一張不規則的嘴巴
  • 褚興修
    看完覺得馬奈很像網上那個天鵝的梗:水面以上可見的部分優雅從容不動聲色,水面以下拼命劃拉用盡全力,那些看似鬆動輕靈的筆觸,背後是反覆擺姿勢、颳了重畫
  • 羅含秀
    進入馬奈,進入現代性,令人窒息的美
  • 戎安雙
    因爲是面向公衆的演講所以當作藝術史101教材非常適合,大概瞭解了藝術史&美術批評是怎麼樣的學科和基本的方法論,發現圖像學的方法論和新批評在操作上非常相似
  • 甘貝晨
    最喜歡關於攝影技術的一章
  • 安高爽
    他與當時法國最聰明的頭腦交遊,除了男的大詩人大畫家還是“僅有的五六個還懂得如何同女性打交道的巴黎男人”之一,所以他的畫無出其右地代表了時代智性的最高水平,其他畫家是當代的,在他的水平線下摸索的,馬奈是超越時間的,畫家中的畫家
  • 徐樂蓉
    但此書在中文學界裏作爲藝術家個案研究的地位是無法否認的
  • 陰和韻
    奧林匹亞那一章似乎因爲過於旁徵博引而畫作本身沒有講得透徹
  • 舒鵬程
    沈語冰老師水平很高,這本書讓我對馬奈與印象派有更深入的理解,進而愛上馬奈
  • 裘秋靈
    另外,第一章從畫作本身筆法技巧、作者生平與社會背景(藝術社會學)以及讀者接受三方面簡單地做了一個入門解讀;第四章詳細介紹了一位女性印象派畫家莫里索(與馬奈的“親密關係”),雖然角度最後還是落在了畫家與模特的關係上,但幾頁關於其本身的畫作還是不錯的
  • 訾聖傑
    第一位現代畫家
  • 鄭夢琪
    爲什麼繪畫的本質就非得是“平面性”,那中國畫是不是早就很“現代”
  • 甘吉帆
    另外,那張剪裁過、尺寸很小的斜倚的莫里索頭像,似乎纔是最接近莫里索本人氣質的,個人覺得是莫里索肖像中最美的
  • 軒轅雲臻
    讀完本書,可回頭再讀《現代生活的畫家》
  • 應曼雁
    不錯的一本入門馬奈的讀物,整部書大致歷時性地分章敘述着馬奈的生平與畫作,每章又共時性地深入展開,不僅同比時代的畫家——在對比莫奈時,以馬奈的畫作蘊含時代的政治性而顯得深厚,還包括各文藝領域的,而其中之於馬奈影響最深的又屬波德萊爾,由此引申出少量本雅明常批判的“文化工業”,聯想到拱廊計劃/城市(巴黎)漫遊的概念來闡述馬奈“攝影”與印象派差異的緣由——觀看機制的改變
  • 鍾安安
    嘿嘿,好熟悉的寫作技法~
  • 包興朝
    想引用前言中的這一句:現象方生方死(這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然而各種形而上學卻總能賦予這方死方生的世界以某種確定本質),只有藝術家纔有可能“抓取”它,所能抓取到的無非是藝術家原初的知覺罷了
  • 鹹修潔
    由“家庭羅曼史”串聯起的隱祕節點,由“視覺機制”串聯起來的印象派畫家,由“現代性”串聯起來的思想者,由“觀看-被看”串聯起來的現代身體經驗,有機交織,徐徐展開
  • 慕景彰
    每當這種時候你的斷言中其實已經包含着要求別人同意的效力,而這勢必會引起別人的爭議
  • 利柔謹
    很好很好,讀完之後能感受到自己還剩的一絲絲靈氣還在
  • 周夏煙
    藝術愛好者更熟悉莫奈和梵高,但在畫家們眼裏,馬奈纔是更不可思議的存在
  • 昝和歌
    寫得好,詳實密集,奈何燥熱的夏天我看不下去呀
  • 鳳燦燦
    驚訝地發現沈老師的印象派啓蒙也是約翰雷華德
  • 長孫鶯語
    作者研究的藝術理論對於我這種門外漢來說是很晦澀的,但好在本書以講座爲基礎,所以語言較平實,不難理解
  • 季半凡
    但畫家終究不是一羣有鼻子有眼、長胳膊能畫畫的雞蛋,滾到哪就畫到哪
  • 顓孫悅遠
    在本書同時代其他畫家基本是智識中等甚至更低的工匠,梅毒愛好者馬奈站在時代前列腺開山立派
  • 鄂雲臻
    可是我總朦朧地感覺,他也只是順應時代,書中說“引領歷史的人物”,現代藝術第一人,無非也只是後來藝術評論家追諡,也許若干年後風向逆轉,重新推崇學院風呢
  • 葛銳利
    雖然身處工業社會、景觀社會、世俗社會、陌生人社會,但還是覺得展現理想主義和崇高氣質的“過時”作品始終無與倫比,那些不存在於印象派和現代藝術
  • 微生璇珠
    喜歡第一章的技術分析和第四章的流變分析
  • 沃佳美
    讀者可以想象一間藝術解剖室,作者站在馬奈的系列作品前,環繞其後的有馬奈本人、波德萊爾、左拉和馬拉美等19世紀不朽者,更有潘諾夫斯基、格林伯格、夏皮羅、貢布里希、克拉克、克拉裏等20世紀學界精英
  • 鄭星騰
    馬奈好,他好就好在畫了那麼多波德萊爾
  • 戚剛捷
    是本好書,但是藝術現象學讓我有點捉摸不透,或許應該先讀讀MP後期的藝術思考
  • 況郈陽朔
    和透納不一樣的是,馬奈要拍成電影的話一部可能還不夠
  • 姚憶敏
    第一感覺是很適讀,作者從多年翻譯的藝術研究成果中摘出相對好理解的部分,放在馬奈這個盤子裏做成可口的水果拼盤
  • 常霞綺
    只是畫家,只是一筆一筆地重建對他來說自然唯一本真而又確定的價值,亦即它的“表面”;而藝術觀愈是到了純粹之至的地步,愈是蘊藉人性和時代精神
  • 須思柔
    所以馬奈和他的印象派朋友們,纔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眼中成了一羣“唯物主義的畫家”,機械地表現他們眼睛看到的一切
  • 鞠英慧
    裝幀印刷都很美麗
  • 姬覓夏
    “在比如康德看來,假如人們只在‘我喜歡’或‘我不喜歡’的層面談論事物,這只是純粹個人的感官報道,沒有提出普遍有效性的要求,因此也就不會有人跟你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