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美術史家巫鴻最富爭議的學術專著,被譽爲“可以與福柯的《詞與物》比肩”

作爲重構中國古代美術宏觀敘述的一種嘗試,本書沿循兩條線索對中國古代美術傳統進行界定:一是文化比較的線索,即,首先反思“紀念碑性”這一西方古代藝術的普遍經驗,然後通過考察重新定義的“紀念碑性”在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特殊表現,來探索中國古代藝術的歷史邏輯

另一個是歷史演變的線索,即通過對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的觀察,去發掘中國藝術和建築的三個主要傳統——宗廟和禮器,都城和宮殿,墓葬和隨葬品——之間的連續性和凝聚力

全書共分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爲全書導論:九鼎傳說和中國古代的“紀念碑性”

以下是正文五章,分別爲:一、禮制藝術的時代;二、宗廟、宮殿和墓葬;三、紀念碑式城市——長安;四、喪葬紀念碑的聲音;五、透明石頭:一個時代的終結

因爲這部書,美術史學界掀起了一場學術上的“科索沃戰爭”(李零語)

自本書問世以來,圍繞本書的內容以及東西方治學理路的大討論,波及美術史學科以外,綿延至今

今天,提起《紀念碑性》這本書,仍然是一段學術史上剪不斷理還亂的公案

本書是《紀念碑性》中文版的首次出版


  • 蒲英飆
    因爲讀《巴黎聖母院》中的建築時,雨果提到了“紀念碑”這個詞,纔想起來讀巫鴻
  • 浦天驕
    但是,武梁祠畫像部分的解讀更借接近於圖像志的工作,和“紀念碑性”關係不大,巫鴻的書似乎總有這個問題,夾帶私貨,有時難免離題,《重屏》裏也有很大篇幅討論和主題關係不多的美人圖像
  • 潘華楚
    這大概是巫鴻最早進行體系化的“原境”研究的成果之一(此前的武梁祠算是個案),第n遍感嘆他對空間的敏銳感受力…讀到周宗廟和漢長安的分析部分時滿腦子都是“難怪您能成爲這麼優秀的策展人”
  • 唐朗寧
    雖然紀念碑性這個概念可能在用法上與一般理解不太一樣,且有不少地方算是偏題,但是讀起來很爽快,有不少奇思妙想的地方,尤其是最後一章透明之石對視覺性的討論
  • 宗政恩霈
    但本書的材料足夠有趣,有部分在《禮儀中的美術》及《時空中的美術》中收錄
  • 屠湛芳
    若干章節亦散見於《禮儀中的美術》,由此可見禮儀美術傳統與“紀念碑性”的內在關聯,“紀念碑性”指的是一種對於永恆的追求與努力,經由政治和宗教觀念轉換成的物質符號;本書探討了從新石器時代到魏晉間具備“紀念碑性”的藝術形式,禮器如玉器、青銅,以及都城、宗廟、陵墓等大型紀念性綜合體,皆是無名工匠遵循文化慣例的藝術創造,此後個人方纔走上藝術舞臺
  • 司德曜
    這本書的好多內容,在《禮儀中的美術》中收錄了
  • 唐梓瑤
    大概按青銅器——宗廟——宮殿——墓葬的順序,建構古代藝術中的紀念碑性
  • 祝和藹
    作者從禮制藝術、宗廟宮殿墓葬、城市、個人喪葬與新空間的發明五個角度,闡述中國早期紀念性藝術的變化,由新石器至漢末的禮儀美術傳統,到三四世紀的個人化藝術創作,在物質、思想和表達手法上的變化,包括三維空間的興趣、石質材料的發現、不同營造努力的表達、新的二元構圖的誕生等,充分體現了作者在藝術質料、觀者和作品互動關係以及原境(語境context)幾點上的關注
  • 關敏智
    剛剛讀完《禮儀中的美術》再讀這本書,似作者在最後一頁所寫,本書正是對魏晉以前禮儀美術的一項總結
  • 韋金枝
    宗廟、宮殿、墓葬所蘊含的禮儀傳統在西方語境下以“monumentality”這個名字表達出來,不太直接清爽,有些地方不免多少牽強
  • 談雲英
    本書通過對具有宗教與政治內涵的中國傳統的“宗廟和禮器、都城和宮殿、墓葬和隨葬品”紀念碑性的確定,從而找到一條解釋這些傳統以及重建中國古代藝術史的新路
  • 季雨伯
    一章從玉器到青銅器的材料變化,窺見了西周及前宗法氏族制的生長髮展過程;二章從宗廟分裂爲宮殿與墓葬的建築功能細化過程,引出東周到秦君主政治的強化與祖先崇拜的旁落;三章以西漢諸帝對長安的階段性建設,列舉了“紀念碑性”概念的豐富內涵;四章從東漢民間墓葬中解讀出不同羣體所發出的個人化信息,勾勒出當時的家庭生活與道德氛圍;五章從六朝的反書與石棺畫中的正反圖像與二元綜合式圖像,推導出時人對繪畫空間和形式主義的探索,開啓了藝術純化之路並終結了紀念碑時代
  • 管依心
    個人心中與禮儀中的美術並列,對中國古代美術史高屋建瓴,以至於現在寫論文總想着創造什麼概念,看來自己只吸收到了糟粕,嘆氣
  • 宣鵬煊
    在器物上,禮器,宗廟,宮殿,陵墓真是一脈相承的發展
  • 闞癡凝
    巫鴻通過還原當時歷史的“原境”,解讀藝術品的內容、形態以及對相關史料的敘述去還原失去的禮制,在寫作的過程中作者不僅放下對這些藝術作品的美學上的價值的探討,並進一步對後人以自身時代的美學標準去評判古代藝術的這一體系批判
  • 邊朵兒
    作者對於許多與藝術和文化相關的事物都有關注,知識之廣博令人敬佩,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作者進入歷史原境的想象力,需要極強的空間感受和共情能力
  • 尹碧萱
    作者基於藝術材料,雖然也在聯繫歷史文本,但從個人的角度看,觀點的提出雖然頗具啓示,但是缺乏足夠的實證
  • 井季同
    論述範圍以六朝爲止,作者主要以祛魅與個人化爲線索,串聯起宗教政治指導下的禮儀藝術的濫觴到崩潰
  • 閔安夢
    提取三個物象作爲哀悼的三個形式: 1、反書/死亡反照:生的眼光已經無法承受,必須以死的眼光,以取消意義的眼光來看向生者世界 2、兩柱:既不可以生,也不可以死,生死之間的無間 3、石棺畫像:生命以幻象不斷地完成自我否定以盤旋以讓否定相吞噬來維繫與限定其力量不至於奔潰,在無間之中打開一個新的空間
  • 倪葉春
    推薦這個中譯本,推薦第三章“紀念碑性城市長安”,如果能找到另外一篇旗鼓相當的論述長安的文章,我考慮把這篇加到明年的中建史閱讀篇目中
  • 楊和通
    導論部分對探討宋徽宗鑄造九鼎極具啓迪意義,推薦閱讀
  • 謝半雙
    《序》讀起來很有啓發:反思了美術史的寫作既要反映人與事件在具體的時空語境中如何作用於美術文本,認識到美術史構成中的人的主體性;又要考慮和堅持宏觀的視野和宏大敘事傳統,將美術發展史看作一個延續的、廣闊的可作業領域,而不是碎片化的拼湊和封閉式探討
  • 左丘傲冬
    開篇的視角和論點無疑是很新穎的,讓人感到眼前一亮,論述部分卻消耗了耐心,抓不住重點
  • 尹弘闊
    看完感覺隨着頁數增加越來越偏離“紀念碑性”線索,像是從個人角度找了一個能串起自己已有研究的“髮絲”,調調很像空間的美術史,過於宏大,關聯微弱
  • 侯芮瀾
    宏大的美術史敘述模式,紀念碑性的研究和歷史心性很像,大概是同師門受到的啓發
  • 計小凝
    至於問題,其一是對宏大架構及轉向的論述必然永恆存在不足,時代精神的幽靈在這裏依然深刻,或許一個解決方案是關注那些在劇烈轉向後依然倖存的而不是新興的(@瓦爾堡-于貝爾曼這條譜系);其二是並沒有很好地解釋禮儀美術的沒落——這個興衰框架給人一種直接從文藝復興搬過來的感覺,以及作者對漢代石材興起的解讀很無力,並不覺得仏教在其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 柯惜芹
    出於對“紀念碑性”進行線性時間敘述的目的,巫鴻對材料的選擇的確有所偏頗(貝格利的部分批評其實正中巫鴻研究的要害,可惜其極端立場讓他的批評大大貶值,幾乎令人不適
  • 顧浦澤
    以前讀這本時尚覺得巫鴻的敘述太過宏觀、太過理論先行(雖然這也的確是本書的問題之一),然而,近幾年被各種奇怪的著作鞭打後,終於感受到了巫老師的優秀與不可替代…
  • 年愛丹丹
    承上啓下的寫作技巧開啓了全新視角,準備把老師的著作都讀一遍
  • 齊清華
    每單元內部很精彩…但可怕的是…讀到這個份上,我竟然有點傾向於同意貝格利對巫鴻的批評(當然不認同貝格利的tongue
  • 陰梅風
    巫鴻建立中國美術史的架構,我覺得還是在一種“場景還原”的手法基礎上,將石器、玉器、青銅器、城市和墓碑等,都放入其原有的位置上,串在名爲“禮儀”的線索上
  • 崔千柳
    比起將漢長安作爲一個紀念碑的城市,我更願意關注漢長安城內居民區和宮室混雜,皇帝跨過中央大道上的複道從未央宮來到長樂宮的途徑,渭河北岸數座皇陵和他們的陵邑與長安城一道構成公元前後世界特大首都衛星城帶這樣無比先進的規劃理念,以及杜陵邑是當時重臣的聚居地,他們的上朝路徑是不是每日跨越渭河上的橋,來到長安城內上班
  • 臧子惠
    最近不管是看史景遷,還是巫鴻,感覺他們受到宇文所安的影響都很大
  • 仲孫瑩華
    從沒想過,周代九鼎,春秋高臺,秦代六國宮苑,十二金人,阿房宮,始皇陵封土,甚至是整座長安都可看做是中國古人蒼天作證的宏大紀念碑;梁代石刻的正反書,把觀者帶進石刻另一面的死後世界;北魏石棺上不斷反動自身的壁畫,“在圖像與介質之間不斷從事着對矛盾和張力的創造與再創造:當任何一個場景將要形成獨立系統並變爲‘真實’的時候,他就引進一種與這個場景相沖突的圖像或風格,來消解任何可能造成的‘幻視’效應,通過重構畫面的物質性以及拓展新的視覺表現的可能
  • 竺驪茹
    陶潛的詩在一堆漢代文學裏脫穎而出,果然我還是不想去補漢代文學了,前面班固的《兩都賦》還想補補賦的,往後看真的不太能讀進去和讀懂
  • 須映寒
    感覺配合白瑞旭看有圖文互差的感覺,不過都是針對漢代
  • 淳于半蓮
    是的,故事很好,願者上鉤,還能騙騙流量,引發討論
  • 楊樂安
    如果單從材料使用來講,巫鴻總是帶有極強的針對性,概念都能貼合得很好
  • 聞人希彤
    中華帝國晚期的高臺建築是否是對上中古建築中紀念碑性的傳遞
  • 葛凌文
    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他討論紀念碑性這個問題,是將西方學術的傳統嫁接到中國美術史中,所以不免出現一些語義轉換的問題,這是當代學術的一個通病,從好的說,是讓一些西方學術專業術語變得更寬泛;從壞了說,則是模糊了一些本來清楚的概念
  • 東方安夢
    作者在書者提出了紀念碑的理論,並從時空生死多角度進行美術史模式的敘說、闡釋和建構,靜止的古代遺物包括青銅器,畫像石等等,有了豐富的社會文化乃至政治含義,很有啓發性
  • 岑鵬程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
  • 長孫代芹
    雖然同樣展現出時間尺度向空間尺度的轉向,但巫鴻着眼的核心概念是“政治權力”,“紀念碑性”因而變成一個非常有包容性的詞,它既包含青銅器上的銘文,也能指涉宗教建築,甚至臺、墓、城
  • 雍凝蓮
    這些藝術與建築中立體的變動,都可以被理解爲是中國古代政治權力運動的投射
  • 家永新
    巫鴻本作主要觀照中國古代(漢前)藝術與建築中的禮儀美術傳統,但就本作的視角而言,尤其就禮儀傳統濃厚的古代中國來說,似乎任何有紀念性的藝術與建築表徵都可以被歸結爲“紀念碑性”,可以說本作對“紀念碑性”的定義過於泛化了
  • 益葉丹
    最後一章試圖從“反書”、“二元視覺模式”等概念入手,考察紀念碑的表面(銘文和圖像)在南北朝從起物質/建築性脫離而發展出更加私人化的書畫美術,分析都相對精彩,但本章卻最短,擔此收尾點出範式轉換的重任稍嫌薄弱
  • 闞浩博
    在通觀古代裝飾藝術、圖像藝術和建築藝術的視野中審視其發展變化,援西方古代藝術的核心概念“紀念碑”入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以此爲線索串聯起禮制藝術向建築性紀念碑的演變
  • 全綺煙
    書中“紀念碑性”的概念代表的是紀念形式背後的社會、政治與意識形態意義,從而與紀念碑構成“內容”與“形式”的對應,前者的紀念性和禮儀功能使得後者成立,強調“碑”似乎不必
  • 鄒易夢
    關於“紀念碑性”一詞,或許巫鴻本人在序言中解釋得更清楚:它並不意在給出中國古代藝術一種大而化之的本體性特徵,而是將其置於巴別塔下,以一個西方式的理解古代文明的“楔子”來觀照其中國對應物以及概念自身
  • 閭丘夢槐
    幾個對於“時代轉換”的考察應該是最大膽的論述,比如“宮殿”(象徵現世的個人權力)和“墓葬”(象徵集體的祖先崇拜)如何從“宗廟”的統一形式中分離、漢代不同政治時期對於長安“紀念碑性”的不同塑造等
  • 莘宏愷
    視角對我這個讀者來說很新穎,而且史料豐富,各章之間對紀念碑性的論述可以更連貫些,讀來有不少啓發
  • 申屠代珊
    按照朝代的時間線索在藝術與建築中探索“紀念碑性” 紀念碑性存在在禮制藝術品、宗廟制度、城市建設、喪葬建築和與此相關的繪畫作品中 形式的轉變切合着時代思想的發展
  • 陶若星
    由此可知,中國各地氣派的衙門爲何營造的如此恢弘龐大,不在乎它本身的功能價值,而在於它的禮儀價值和凸顯權力的象徵意義
  • 端木春雪
    權力與紀念碑性宛如實體與影子
  • 慕容簫笛
    通過紀念碑性這一主題對中國古代藝術史做了系統的解釋和重構,而中國古代藝術和建築發展的主線顯現在藝術創作的焦點從宗廟禮器到宮室墓葬建築性紀念碑不斷變幻的過程
  • 堵蓉蓉
    這本書有兩條主線,一條顯線是紀念碑性(monumentality)在早期中國藝術中的表現形式,另一條隱線是討論六朝時代獨立藝術家爲何能夠出現
  • 貝秋春
    巫鴻將青銅銘文、宮殿陵寢視作紀念碑性在中國的表現形式,沒有問題,繼而他還可以再討論石刻、史書、禮儀等問題,不過他沒有在這方面深挖太多,而是轉而討論民間祠堂的問題
  • 明哲麗
    用現代性(西方)的語言解釋一種彌散性的東方傳統似乎是中國美術史發展的未來,這種語言的創造需要更多像巫鴻老師一樣開放又天才的人吧
  • 戎以筠
    還是不太贊同“紀念碑性”符合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從長安開始給人感覺就更像是我修我的,你上位了你修你的,大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簡潔,而與其說這一些東西代表一種主線劇情的凝聚和變遷,倒不如說,是一個打碎這種紀念碑而重構成自己希望模樣的行動
  • 夏以寒
    放在歷史語境中解讀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
  • 國華楚
    用“紀念碑性”這樣一個對中國古代美術傳統來說頗有新意的概念來串起古代器物、建築和墓葬藝術,確有耳目一新之感
  • 融韶麗
    這是他極受爭議的書,收到了言辭刻薄的評論,作者從橫跨東西方文化研究的概念“紀念碑性”出發,將中國器物、建築放入新語境中審視
  • 籍易雲
    要重新梳理中國文化中的“紀念碑性”,無疑是個弘大的工程,作者從上古《尚書》中平定天下,天命所歸的九鼎爲開啓,以“禮制時代”爲敘事背景,慢慢講述禮器—從小件玉器到青銅器;然後擴大到大型的建築—宮殿、宗廟;然後是“紀念碑式”的城市—長安,在廢墟上被大家共同懷念的城市;最後到喪葬以及“透明的石頭”畫作圖像等
  • 濮陽綺玉
    巫鴻在《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引用奧地利藝術史家裏格爾對於紀念碑性的定義,紀念碑性不僅僅存在於“有意而爲”的慶典式紀念建築或雕塑中,所涵蓋的對象應當同時包括“無意而爲”的東西以及任何具有年代價值的物件,真正使一個物體成爲紀念碑時期內在的紀念性和禮儀功能
  • 佘佴夏菡
    貝格利的批評雖然是戴着意識形態的眼鏡進行的,但這本書如此用“紀念碑性”來消費中國古代藝術和建築,其留下的種種漏洞絕難彌補
  • 柳和悌
    雖然“紀念碑性”的提法有外來語解釋中國古史的嫌疑,但是用精神取代物質實體,將紀念碑的概念擴展到可以移動的禮器還是引人入勝的想法
  • 南宮鴻煊
    比如說天安門廣場就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而位於中國政治權力的核心更賦予它不同尋常的“紀念碑性”
  • 樂正癡凝
    “紀念碑性”是指紀念碑的紀念功能及其持續
  • 惠子惠
    紀念碑性這個詞是針對外國人的理解而造的,書中從五個有時間繼承關係的方面,來闡述建築,石刻,禮器等中的社會和哲學層面的意義
  • 步翰林
    自己倒不覺得在英文語境下“紀念碑性”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或許它更接近於一個導引,來牽涉出早期中國的這些圍繞禮儀展開的圖像/器物/空間製造與使用,迴歸器物本身帶來的對物質性的重視令人感動
  • 荊瑞繡
    其實裏面最大的亮點不是對中國文化裏具象承載的抽象含義的闡發,而是東西對比,指出無論東方西方,有共通的東西存在,哪一個都不是獨立發展的
  • 郎春桃
    怎麼說呢,就是整合別人研究的結論,再套用西方理論解釋,包裝一下,我對“紀念碑性”和“原始語境”這些有點感冒,但是研究並不能說是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