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第33輯《單讀》由9篇長訪談組成,針對歷時性的問題,邀約許知遠、郭玉潔、柏琳、楊瀟、曉宇、葉三等作者,向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從業者提問:鍾叔河、戴錦華、景凱旋、羅新、項飆、邁克爾·桑德爾、呂植、勞東燕、崔慶龍、張喬木(思想史萬有引力)。 這些問題關於今日我們置身的重重危機,比如互聯網上的心理極化、普通人精神的迷茫、歷史敘事的濫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態環境的惡化等,也關於個人如何從最小的單位開展重建。在這個“下沉年代”,相信“提出問題,是一種維持基本尊嚴的方式”。 本輯單讀首次增設漫畫欄目,將紙面交給年輕的漫畫作者們,表達新一代人的“半自由”生活體驗。


image

現代韓國社會呈現着時間上與空間上的“壓縮”:幾十年的爆發式經濟增長使韓國縮短了社會轉型的時間,而在這一過程中,韓國大城市幾乎成爲複製西方文化和制度的場所。傳統和現代、本土和外部,各種元素在韓國社會激烈碰撞。 在這個壓縮社會之下,韓國仍在強化以家庭爲中心的社會秩序。教育政策、女性勞動、財閥家族……家庭關係和利益影響着社會的結構和制度變化。韓國的家庭主義促成了各種發展目標的實現,但與此同時,也讓韓國社會產生根本性的問題。


image

★出租車版《深夜食堂》,滿載人間煙火,令人感到新奇,也能撫慰人心 ★陳曉明、謝有順、許紀霖、李修文、劉海龍、黃燈、邢斌等名家學者聯袂推薦 ———————— 【編輯推薦】 ★上海就是一輛巨大的出租車,在這個流動舞臺上每天都在即興演出 當我們在談論上海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在你的腦海中第一時間浮現出來的上海,是燈紅酒綠、引領時尚的國際大魔都,還是紙醉金迷、風花雪月的懷舊上海灘?然而,在素人作者黑桃筆下,上海是一輛行駛着的出租車,一個任由千千萬萬小人物輪番上陣、即興出演故事主角的大舞臺。在這個流動的舞臺上,每天都在隨機上演着一幕幕真實的現代版《繁花》,讓人看遍衆生相,道盡世間事。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這是出租車版《深夜食堂》,滿載人間煙火,溫暖治癒;這是現代小人物的“三言二拍”,風趣幽默,消愁解憂;這是司乘共同創作的《一千零一夜》,箇中有你也有我,讓人感覺不再孤單。不管是在黎明將啓的至暗,還是在春風沉醉的夜晚,在小小的出租車裏,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故事總在不斷髮生。和萍水相逢、擦肩而過的陌生人聊天,是一種將面具摘下、把今天變輕的方式,讓人暫時忘卻手機、加班和PPT。 ★如你似我的普通打工人走入文學殿堂的實踐參考 沒有背景,資源匱乏,每天一睜開眼便要爲五斗米忙忙碌碌,就是這麼一位平平無奇如同你我一般的小人物,在上海開出租的黑桃,堅持把自己作爲滬漂打工人的真實日常記錄下來,把對平凡衆生瞬間磕磕碰碰的見證變成一個個笑中帶淚的鉛字,實現年少時的文學夢,成就普通打工人的極限走位,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 消失附近的重覓,虛空懸浮的落地,也是命運對每一個像他一樣爲i做e的打工人的暗中饋贈。 ———————— 【內容簡介】 《我在上海開出租》是一部被譽爲出租車版《深夜食堂》的非虛構作品。作者詳實記述自己在上海開出租車時的所見所聞,既囊括了形形色色的司乘故事、方寸之間的人生百態,也穿插着出租車司機的日常生活與行業狀況,還點綴了對上海的城市風貌、歷史切片的描寫,故事豐富有趣,語言簡潔幽默。 ———————— 【名家推薦】 如果文學最可貴的品質在於生活本色,那麼《我在上海開出租》就是最爲真實的生活本身。不管是啓明星高掛的時刻,還是春風沉醉的夜晚,或是悶熱的午後,出租車上永遠有不同的人們,不同的生活。隨時有最赤裸的人性,也有難以捉摸的人生。讀讀這本書,突然間可以瞭解生活那麼多側面,突然覺得有那麼多不同的人,或許從此不再覺得孤獨。 ——陳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我在上海開出租》既像出租車版的《深夜食堂》,又似現代小人物的“三言二拍”,有人間煙火,又盡顯衆生百態。語言輕鬆幽默,觀察細緻入微,讀之恍如認識了另外一箇中國。 ——謝有順(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在魔都開出租是什麼感受?作者以親身的經歷,向讀者描述了行車途中萬花筒般的所見所聞,在都市的紋理深處,展示不同的人生。上海的魅力,在於其大,每個人都是匆匆的過客,留下了各自的故事。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教授) 黑桃的《我在上海開出租》,在地,在場,不單單提供了一個出租車司機觀看市井百態的視角,同時也恢復了一種本雅明意義上的“講故事的人”的傳統。他以“紙上廣播”的方式講述自己的街頭見聞,把遠方的故事帶給遠方的人們,這種更廣大意義上的文學形式,既構成了文學另一種隱祕而又確實的存在,也爲越來越職業化和專業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李修文(湖北省作家協會主席) 《我在上海開出租》這本書讓人想起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流行的《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候車大廳》這類電視劇,以一個小型空間節點作爲媒介,看遍人間百態,不同的是黑桃所在的空間和媒介更具有流動性。通過這些碎片化的淺描快照,用作者的話說是“隻言片語探究到無垠宇宙的一個角落”,讀者可以窺見當代人與人,人與城市如何連接在一起。 ——劉海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把與萍水相逢的乘客的交談逐字逐句地認真記錄下來,作者黑桃用文字的黏性與溫度,讓在這個孤獨橫行的社會裏生活的人們,得到心靈的休憩與慰藉。 ——黃燈(《我的二本學生》作者) 這本書精確地道出了繁花的另一面相——在魔都開出租是有福的,如果你善於傾聽。入夜,乘客跳出自己的玻璃氣泡,在車上分享那短暫的放鬆和真實。此時此刻,上海即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邢斌(臨沂大學文學院教師)


image

關於“人情”與“面子”,中國人似乎“一聽就懂,所以細想的人大約不很多”(魯迅語),然而它們是認識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基礎。通過對其進行深入探討,我們可以得到一種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們在社會、經濟、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等各領域的重要影響,並尋求到一種與西方相關領域對話之可能。至於它們與“權力”如何關聯,以往的社會學研究並未給出答案。本書從“關係”及其網絡建構的特點出發,指出兩者結合將形成“權力的再生產”,即指權力因關係會發生轉移,導致一些原本沒有權力者獲得權力。 總之,本書以社會學本土化的視角,在理論與經驗兩個層面,對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的運行方式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並針對一些學理問題與西方社會科學形成觀照,較爲完整地勾勒了中國社會之文化脈絡與中國人關係運作的全景圖,也充分體現了作者在此領域爲構建中國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而做出的努力。


image

爲了建立合作育兒的夥伴關係,我們更應關注的不是如何維持社會地位,而是如何維護照護者的尊嚴。 如何定義“好媽媽”?母親和保姆誰是更好的照護者?如何理解保姆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如何界定和維護母親與“非母親”之間的邊界? 基於對30位職場媽媽和50位兒童看護的深度訪談,人類學家麥克唐納從有償兒童照護切入當代家庭生活的核心,探究代理母親工作。她深入家庭內部,觀察商品化的母親工作,包括僱主媽媽和兒童看護在情感和金錢上的矛盾和協商、家庭照護安排中的規則和期待等。 本書校正了對於有酬家庭僱工的典型理解,闡明瞭當代女性對母職和僱傭策略的理解,揭示出家庭與社區、居家與工作、愛與金錢之間不斷變化的邊界。其英文版出版十年來好評如潮,被譽爲“工作和家庭生活領域的學者的必讀之作”,其中文版的出版更將爲相關研究提供極具價值的研究範本和理論啓發。 【名家推薦】 職場母親和保姆的故事仍將繼續。但是什麼阻礙了她們相互尊重的、快樂的夥伴關係呢?在這本及時、重要且文筆優美的書中,麥克唐納揭示了母親的高需求工作與她以母親爲中心的、不切實際的“密集母職”理想之間的巨大矛盾。作者生動地描述了女性之間經常出現的、令人心酸的錯位,深入剖析問題的根源,併爲我們指出了亟需的解決方案。這是母親、保姆以及所有與其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的必讀之書。 ——阿莉·拉塞爾·霍赫希爾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系榮休教授,以情感社會學研究而聞名,著有《第二輪班》《故土的陌生人》等 《影子母親》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極其精細的書。毫無疑問,它將引起巨大的反響。這本書的魅力來自麥克唐納對母親及保姆等照護者的育兒觀念的深刻並置,以及她對這些女性之間關係的敏感處理。 ——莎倫·海斯(Sharon Hays),美國社會學家,曾任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文化、性別和家庭,著有《母職的文化悖論》《單親家庭》 《影子母親》爲研究母職及其商品化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它揭示了固守母愛主義所帶來的育兒挑戰。保姆不僅要照顧孩子,還要照顧孩子母親的情緒。 ——拉塞爾·帕雷納斯(Rhacel Salazar Parreñas),南加州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瑜伽士 《影子母親》以細膩的筆觸和獨到的見解,探討了女性進入勞動力市場的軟肋,即她們對有償育兒服務者的需求。該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在沒有激烈爭論的情況下,探討了一個極具爭議和高度敏感的主題,從而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複雜的不對稱關係的正反兩面。 ——帕梅拉·斯通(Pamela Stone),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會學系教授,著有《選擇出局?女性到底爲什麼離開職場迴歸家庭》《選擇迴歸:母親回到職場後真正發生的事情》 關於母親與保姆的關係如何受到特定文化價值觀和制度障礙的影響,麥克唐納進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方案。 ——野間口(Kei Nomaguchi),鮑林格林州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工作與家庭、健康與生命歷程等 《影子母親》是關於母職、工作和照護研究的經典之作。它拓展了育兒相關研究側重於家庭內部分工的常見路徑,深入探討了在城市職業女性平衡育兒和工作的過程中保姆所扮演的角色、實踐模式及其後果,並且提供了形成良性僱傭照料關係的可行方案。該書寫作風格生動活潑,具有跨越學界和普通讀者的可能,具有重要的學術和社會價值。 ——肖索未,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學會性別社會學、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


image

《去家訪》是黃燈繼《我的二本學生》之後推出的新作,記錄了她在2017年-2022年走訪自己學生原生家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在這些散落在地圖上、需要無限放大才能看到它名字的小城、鄉鎮、村落裏,黃燈與學生的父母、祖父祖母、兄弟姐妹、同學發小、街坊鄰居一起交流,傾聽他們對教育和人生的體悟,進而更真切和深入地瞭解那些從四面八方來到她課堂上的年輕人,她的二本學生。 從講臺上走下來,黃燈跟隨學生回家的路線,一路換乘高鐵、長途客車、中巴車,電動車、摩托車來到騰衝、鬱南、陽春、台山、懷寧、東莞、陸豐、普寧、佛山、深圳、饒平、湛江、遂溪、廉江、韶關、孝感等地,來到已經廢棄的小學操場、爬上老房子的屋頂、坐在茶園的高坡上、溜進快遞分裝車間、穿梭於養蠔廠的水域間、撿起田埂上紅薯枝葉的藤蔓,來感受學生成長的環境,體驗每一個家庭爲孩子教育所做的艱辛付出。在這一遍又一遍腳踏實地的走訪中,黃燈既貼近了自己的學生,也貼近了家長,並在更深的意義上貼近了自己、貼近了教育、貼近了當下中國的現實。沒有什麼是易得的,哪怕是二本院校,也需要孩子全力以赴,和家庭傾力託舉。 黃燈在《去家訪》中延續了她在《我的二本學生》創作中的真誠和懇切,這是對生命個體的真誠探究,也是對文字本身的真誠。她不遠千里去到學生家中,同吃同住同行,這是對學生成長的懇切關係,也是對放下年輕人這個羣體未來的懇切關心。


image

本書以簡明清晰的文字對當代中國的歷史軌跡做了邏輯梳理。作者認爲,從執政黨的建國方略、發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路徑經歷了從實行新民主主義開始,途經仿效蘇聯模式、追尋趕超之路、發動繼續革命和實行改革開放的五次歷史選擇。


image

◆ 編輯推薦—————————————————————————————————— 把道德立場放入社會理論,面向今天的社會理論指南 從社會學經典理論至後現代主義、女權主義、酷兒理論、後殖民主義的連貫梳理 ◆ 內容簡介—————————————————————————————————— 本書是美國社會學家史蒂文·塞德曼的著作,梳理了從社會學成立伊始至21世紀初期的社會學理論。在清晰明確地概括每個社會理論家、社會理論流派的學說之外,作者還結合寫作時的社會環境與背景對各個理論進行了評述,將道德維度加入社會理論,將社會學的種種承諾、概念和知識相對化,試圖以此將社會理論帶入公共生活的討論中,融入有關社會世界當下與未來面貌的持續對話和衝突之中。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說的:“知識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價值就蘊含於知識所想象並助力締造的那些類型的生活。正是這樣的希望,在大約兩百年的時間裏引領着社會學和現代社會理論的。也正是這一希望,激發了本書。”


image

中國50%以上的學生在全國2000多個縣接受教育,縣中應該採用精英教育,還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 解決縣域教育難題,應加大對口扶貧還是強化自我造血功能? 縣中的孩子是隻爭朝夕、拼命學習模式的犧牲品嗎? 縣中能走出優質生源與師資流失的困局重新振興嗎? 教育不該是適者生存的模 式,經濟越落後的地方教育越應該給人以希望。 —————————— 本書描述了中國東、中、西部不同縣域內乏力或奮進的學校、種瓜或得豆的課堂、踏實或遊移的教師、在幻想或現實中長大的學生、對孩子教育過度操心或無能爲力的家長、在正事和雜事中疲於奔命的校長、緊密交織的政校關係、國家教化權力和市場選擇驅動之間的城鄉關係……作者用紀錄片式的分鏡頭細 致呈現了縣域教育的生態,深度剖析了中國“以縣爲主”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所面臨困境的根源及其後果,詳解縣域教育何以在今天這個時代成爲一個問題式的存在。 —————————— 【評論】 《縣中的孩子》將對教育選拔制度的透視及時地回落到人的身上,使我們看到統一高考制度和潛藏之下城鄉分治、鄉村分級的學校制度,正在聯合形成一種精巧的制度,客觀上造成了社會差距的代際傳遞。林小英博士強調了教育評價機制改革,探求縣域教育改革的解決之道,使得縣域學校從整體教育改革中的“他者”轉移到應有的主體地位,從而回答了“縣中的孩子”同樣也是“我們的孩子”的終極問題。——楊東平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 林小英致力於探索“縣域教育”,這是關乎中國半數以上孩子的成長卻未被足夠重視的問題。她以細緻縝密的考察與敏銳深入的思考,揭示了縣中的教育生態及其複雜脈絡。這是一部嚴謹、冷靜又飽含深情的人類學研究傑作。——劉擎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閱讀林小英老師關於縣域教育的論說,感到震撼,也十分感動。她以普通讀者也能讀懂的文字,描繪了縣域教育的複雜生態,分析了縣域教育的諸多議題,爲理解縣域教育提供了新穎獨特的認識視角。——賀雪峯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縣域聚集着中國一多半的未來國民,學校塑造着未來中國的性情與品格。林小英在對當下縣域教育具體的解析中,關切深遠:“縣中的孩子”積蓄着越來越多的能量和願望,這些願望與能量該在哪裏找到釋放和實現的途徑?——如果他們成功,將是偉大的建設;如果他們失敗,將是巨大的破壞。“助少壯求位育,促民族達成年。”潘光旦先生1932年寫下的這句話,今天既迫切,又別有意涵。——劉雲杉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image

否定性的社會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積極性的社會。 從這一範式轉移出發,韓炳哲展示了當今社會的病理形態,其中包括憂鬱症、注意力缺乏症、過勞症等精神疾病。它們不是傳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學上的他者導致,而是源於過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學式預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韓的論述最終以一個社會遠景結束,他有意賦予其一個含有歧義的名稱“倦怠社會”。其中,生命變成了生存,生存導向對健康的狂熱崇拜,健康帶來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爲死亡。 一部爲當下全球化時代做出診斷的重要作品。 ******************** 1.這本書講什麼? 我們的競爭性的、效績主導的社會正在影響着我們每個人。較之於提高生命質量,多任務處理、用戶界面友好的技術正在製造混亂,從抑鬱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會中蔓延着一種普遍的不安情緒。韓炳哲訴諸文學、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以發掘一種可能,在令人疲憊不堪的信息時代裏開闢自我的一隅風景。 2.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1)各種精神疾病,如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邊緣性人格障礙或疲勞綜合徵主導了21世紀初的疾病形態。這都指向一種過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過度狂熱中燃盡了自身。 (2)功績社會中的人,雖然擺脫了福柯意義上的規訓社會,卻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規訓社會,比起他人的剝削,自我剝削更加嚴重地導致了自我崩潰。 (3)“積極生活”的態度導致焦慮和歇斯底里,人們不僅沒能實現自由,反而喪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張從面對世界的倦怠迴歸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獨和精神尋求中,爲自我重建一個閒適空間。在其中人們相互關注,組成親密的友鄰社會。 (5)作者呼籲重建節日和假日的神聖意義,在其中人們能夠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閒暇,而不只是物質性存在和消費的層面。只有逃離百貨商店式的世界,重建節日慶典般的場所,生命才能獲得應有的意義。 3.對我們有什麼啓發? (1)在人人備感生存艱難和生活壓力的世界裏,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標和出路?面對越來越多的心理壓力和疾病,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能否與幸福劃上等號?韓炳哲提示我們,短視的和功利的思維方式,必須讓位於全局性的和通向未來的智慧。 (2)思想面對當代社會現狀,將會說些什麼?思想者應該怎樣思想,寫作?韓炳哲作品的主題和風格,也爲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參考樣本。 4.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1)韓炳哲被譽爲“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西班牙《國家報》)。他迴歸哲學的人文傳統和批判傳統,在學院化的哲學研究之外,獨闢哲學寫作新境界,在數字媒體時代照察社會情況和人類心靈,被譽爲“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楊小剛)“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思鬱)。 (2)兼具韓國人的浪漫氣質和德國哲學傳統的理性批判精神。韓炳哲對當代社會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內在的精神訴求卻是寧靜沉思的、美學意義的生命存在,具有“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夏可君)。 (3)哲學小品式的文字風格,長於思辨,而又勝在言傳。韓炳哲的作品簡潔、明快,“充滿靈性,鋒芒畢現”(賈克防)。諸位中譯者的認真細緻和精敏才思也爲中文版增色頗多。 (4)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爲其《愛慾之死》作序。韓炳哲在歐美已產生較大影響,作品被譯成近20種文字,包括巴迪歐在內的諸多學者對韓炳哲做出了迴應和評贊。 閱讀韓炳哲的作品,無論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法國哲學家 韓炳哲屬於這一類哲學家,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意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er Ed) 韓炳哲揭示出,在大數據時代,批判理論將且必將重整旗鼓。 ——威爾•戴維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評價。 (1)韓炳哲作品系列圖書共9種,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計劃於2019年7月份出齊。 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學》(已出) Psychopolitik 《愛慾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羣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會》(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娛樂何爲》(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撲學》(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會》(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贖》(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國內學界迅速覓得知音。來自哲學界、藝術界、文學界、傳播學界、IT界的諸位大咖分別對韓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積極迴應和高度評價。 大數據時代形成的紛繁現象,需要新的哲學思維和框架,韓炳哲的幾本書堪稱最敏銳、最犀利的時代探測器,是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 ——思鬱,自由寫作者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的幾本小書,大題小做、舉重若輕,觸及現代人生活的多個層面,是東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結晶,走進了讀者的心靈。 ——何道寬,資深翻譯家,深圳大學 韓炳哲進一步揭示了數字時代人所面臨的困境:我們癡迷於數字媒體從而被重新編程,然而對於後果如何卻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羣裏,每個人都是個人,但每個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張志偉,哲學史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韓炳哲以其哲學的睿智與分析的犀利,迫使我們去反思數字網絡媒體時代的生存情調與倫理處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 ——夏可君,哲學家與策展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韓炳哲,這位德國哲學訓練、韓國文化浸潤的思想性學者,激活了我們早已麻木的愛慾能力。 ——林光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大數據的應用,讓一切都變得越來越精準……在這樣的時代,個體的空間與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義。 ——鄭悅,《IT經理世界》雜誌 對新自由主義與數字化階級社會的分析,不僅僅是一項哲學知識考古學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於尼采、海德格爾與德里達等哲學家對主體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學》雜誌 韓炳哲的哲思充滿靈性,鋒芒畢現。……以其一貫的犀利,帶給我凝視深淵的勇氣。 ——賈克防,西北師大哲學系 韓炳哲是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在他精確、冷靜的診斷之下,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大數據、物聯網種種技術進步都顯示出新自由主義秩序對於人類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與福柯、阿多諾、列維納斯、阿甘本進行思想碰撞,揭示出這個時代的嚴峻危機。 ——楊小剛,中山大學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