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倦怠社會

否定性的社會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積極性的社會

從這一範式轉移出發,韓炳哲展示了當今社會的病理形態,其中包括憂鬱症、注意力缺乏症、過勞症等精神疾病

它們不是傳染病,而是梗阻症,不是由否定性的、免疫學上的他者導致,而是源於過量的肯定性

因此,一切免疫學式預防和抵抗措施都失效了

韓的論述最終以一個社會遠景結束,他有意賦予其一個含有歧義的名稱“倦怠社會”

其中,生命變成了生存,生存導向對健康的狂熱崇拜,健康帶來了疾病和僵死

失去了死亡的否定性,生命自身僵化成爲死亡

一部爲當下全球化時代做出診斷的重要作品

******************** 1.這本書講什麼? 我們的競爭性的、效績主導的社會正在影響着我們每個人

較之於提高生命質量,多任務處理、用戶界面友好的技術正在製造混亂,從抑鬱症,到注意力分散,到人格分裂,社會中蔓延着一種普遍的不安情緒

韓炳哲訴諸文學、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以發掘一種可能,在令人疲憊不堪的信息時代裏開闢自我的一隅風景

2.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1)各種精神疾病,如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症、邊緣性人格障礙或疲勞綜合徵主導了21世紀初的疾病形態

這都指向一種過度的肯定性,即自我在過度狂熱中燃盡了自身

(2)功績社會中的人,雖然擺脫了福柯意義上的規訓社會,卻又陷入了新的精神規訓社會,比起他人的剝削,自我剝削更加嚴重地導致了自我崩潰

(3)“積極生活”的態度導致焦慮和歇斯底里,人們不僅沒能實現自由,反而喪失了沉思的幸福

(4)作者主張從面對世界的倦怠迴歸面向自我的倦怠,在孤獨和精神尋求中,爲自我重建一個閒適空間

在其中人們相互關注,組成親密的友鄰社會

(5)作者呼籲重建節日和假日的神聖意義,在其中人們能夠感受自我的超越性存在和閒暇,而不只是物質性存在和消費的層面

只有逃離百貨商店式的世界,重建節日慶典般的場所,生命才能獲得應有的意義

3.對我們有什麼啓發? (1)在人人備感生存艱難和生活壓力的世界裏,努力做得更好是不是唯一的目標和出路?面對越來越多的心理壓力和疾病,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能否與幸福劃上等號?韓炳哲提示我們,短視的和功利的思維方式,必須讓位於全局性的和通向未來的智慧

(2)思想面對當代社會現狀,將會說些什麼?思想者應該怎樣思想,寫作?韓炳哲作品的主題和風格,也爲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參考樣本

4.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1)韓炳哲被譽爲“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西班牙《國家報》)

他迴歸哲學的人文傳統和批判傳統,在學院化的哲學研究之外,獨闢哲學寫作新境界,在數字媒體時代照察社會情況和人類心靈,被譽爲“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楊小剛)“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思鬱)

(2)兼具韓國人的浪漫氣質和德國哲學傳統的理性批判精神

韓炳哲對當代社會的洞察深刻,剖判犀利,而其內在的精神訴求卻是寧靜沉思的、美學意義的生命存在,具有“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夏可君)

(3)哲學小品式的文字風格,長於思辨,而又勝在言傳

韓炳哲的作品簡潔、明快,“充滿靈性,鋒芒畢現”(賈克防)

諸位中譯者的認真細緻和精敏才思也爲中文版增色頗多

(4)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爲其《愛慾之死》作序

韓炳哲在歐美已產生較大影響,作品被譯成近20種文字,包括巴迪歐在內的諸多學者對韓炳哲做出了迴應和評贊

閱讀韓炳哲的作品,無論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法國哲學家 韓炳哲屬於這一類哲學家,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意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er Ed) 韓炳哲揭示出,在大數據時代,批判理論將且必將重整旗鼓

——威爾•戴維斯(Will Davies) 5.中文版作品及其評價

(1)韓炳哲作品系列圖書共9種,包括了作者主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計劃於2019年7月份出齊

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學》(已出) Psychopolitik 《愛慾之死》(已出) Agonie des Eros 《在羣中》(已出)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6月即出)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會》(6月即出)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娛樂何爲》(6月即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撲學》(8月即出)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會》(8月即出)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贖》(8月即出)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2)在國內學界迅速覓得知音

來自哲學界、藝術界、文學界、傳播學界、IT界的諸位大咖分別對韓炳哲及其作品做出了積極迴應和高度評價

大數據時代形成的紛繁現象,需要新的哲學思維和框架,韓炳哲的幾本書堪稱最敏銳、最犀利的時代探測器,是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

——思鬱,自由寫作者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的幾本小書,大題小做、舉重若輕,觸及現代人生活的多個層面,是東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結晶,走進了讀者的心靈

——何道寬,資深翻譯家,深圳大學 韓炳哲進一步揭示了數字時代人所面臨的困境:我們癡迷於數字媒體從而被重新編程,然而對於後果如何卻陷入了盲目和麻木

在羣裏,每個人都是個人,但每個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張志偉,哲學史家,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韓炳哲以其哲學的睿智與分析的犀利,迫使我們去反思數字網絡媒體時代的生存情調與倫理處境

……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東方哲人的細膩與韻味

——夏可君,哲學家與策展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韓炳哲,這位德國哲學訓練、韓國文化浸潤的思想性學者,激活了我們早已麻木的愛慾能力

——林光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大數據的應用,讓一切都變得越來越精準……在這樣的時代,個體的空間與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義

——鄭悅,《IT經理世界》雜誌 對新自由主義與數字化階級社會的分析,不僅僅是一項哲學知識考古學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於尼采、海德格爾與德里達等哲學家對主體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學》雜誌 韓炳哲的哲思充滿靈性,鋒芒畢現

……以其一貫的犀利,帶給我凝視深淵的勇氣

——賈克防,西北師大哲學系 韓炳哲是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在他精確、冷靜的診斷之下,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大數據、物聯網種種技術進步都顯示出新自由主義秩序對於人類生活的全面宰制

……用短小精悍的文字,與福柯、阿多諾、列維納斯、阿甘本進行思想碰撞,揭示出這個時代的嚴峻危機

——楊小剛,中山大學哲學系


  • 佘佴玉環
    看完《他者的消失》繼續看作者寫的這本書,它有點把哲學講的太短平快了
  • 章傲冬
    第二個原因,作者太濫用修辭,一個很簡單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話可以說成“橫向剖析各種獨立的話語,將它們匯聚至同一個意義視域之中”
  • 元湛芳
    這種作家屬於你第一本看的是哪本書就最喜歡哪本
  • 鮑醉蝶
    由於他同自身競爭,不斷試圖超越自己,直到最終崩潰毀滅,他苦於精神癱瘓——過勞症——的折磨,功績主體努力實現自我,,直至死亡,自我實現和自我毀滅在這裏合而爲一
  • 曲夜綠
    過度飽和的績效社會,將匱乏刪除,卻迎來了新的社會病症,如憂鬱症、注意力匱乏症、過勞症等
  • 遊文翰
    」「導致抑鬱症和最終精力枯竭的原因在於,過度緊張的、過量的、自戀式自我指涉,這種自我關注帶有自我毀滅的性質
  • 昌惜芹
    否定性貧乏的時代,過度氾濫的肯定化產生了新的暴力形式,即精神暴力
  • 危靈溪
    資本主義對人的異化會導致人的過於“積極”,在不斷地投身於對“理想自我”的追求中(在這裏大概指的是凡爾賽等任何“理想”文學中所描述的生活),而永遠生活在負罪感和匱乏感之中,因爲不斷同自身競爭,不斷地試圖超越自己,但是因爲無法抵達終點而終於精疲力盡,最終導致了一種毀滅性的自我譴責和自我攻擊
  • 荊新苗
    除此之外,紛紜觀看帶來的可能性假象和理想自我妄念下的自我剝削,無非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荊元冬
    因此,“能夠”導致的約束是無邊無際的,於是,曾經來自他者的約束如今變爲自我約束,後者卻僞裝成自由
  • 文雅寒
    認爲每個人陷入了積極向上,爲了實現自身價值的自我競爭和自我剝削之中,因此精力耗竭而倦怠
  • 羿曼彤
    自我剝削,主奴同體,警惕積極性自由,與深度無聊共處
  • 胡斌斌
    “功績主體同自我抗爭,從而陷入一種毀滅性的壓力之中,他必須不斷超越自身
  • 於恨真
    這種自我剝削,僞裝成自由的形式,並以死亡爲總結
  • 沙清妍
    積極社會和績效導向導致抑鬱症,讓人自我剝削自我優化,感覺自由其實是束縛
  • 申承基
    圍繞同一個論點的重複性敘述未免多了點,核心觀念就是現代社會奉行的績效至上原則,以一種自由的假象來迫使人們自我剝削,在努力超越的過程中指向自我譴責,最終走向毀滅
  • 穀梁悅來
    “自我剝削比他者剝削更有效率,因爲前者伴隨着一種自由的感覺
  • 仲孫孤菱
    當生產力達到一定程度時,自我剝削比他者剝削更有效率,功能更加強大,因爲自我剝削伴隨着一種自由的感覺
  • 賈慕凝
    自我、積極、自由、我能,在這些詞氾濫的時代,我們在這個功績社會中不斷被自我剝削
  • 邰婭芳
    自我和他者的界限模糊了,自由反而成爲束縛,無盡頭的可能性吞噬着他
  • 項高爽
    他必須不斷超越自身剝削,僞裝成自由的形式,並以死亡爲終結,精力枯竭便是這種絕對化競爭的結果
  • 裴鳴玉
    (雖然仍然是絕對化的修辭和打哪指哪的論證,但是)把新媒體和信息技術的影響放在背景後,對於(新自由主義統治結構下的)自我剝削(&自我持續不斷的死亡)存在狀態的普遍揭示反而更具有說服力
  • 於春桃
    ”這句話反覆出現好幾次,但其實自我剝削的動因和形式沒講得很清楚,自我剝削與自我超越的分界點被擦除
  • 酆迎南
    “自我剝削比他者剝削更有效率,功能更加強大,因爲自我剝削伴隨着一種自由的感覺
  • 沃溫茂
    ” 完美詮釋“陷入牢籠之中的打工人”:自由地加班,自由地變成內卷人,心甘情願地自我剝削,直到筋疲力盡
  • 牛從蓉
    ”我們被一個理想中的自我所魅惑,他者概念消失,每一個人都變成自戀者
  • 沃樂康
    ”“按照理想自我去建構自身被視作一種自由之舉
  • 益雨伯
    從免疫學變化爲神經症,他者的否定性的消亡,過量的肯定性導致的自我剝削,自由本身產生的束縛
  • 閻心遠
    一個社會苦於過度的積極性,因此患上了抑鬱症
  • 武翰林
    他者消失、過度積極肯定性氾濫的功績社會、精神暴力、multitasking是一種倒退、末人的健康崇拜
  • 昝融雪
    現代功績社會是過肯定的辯證法,在“自由”的自我實現(無法到達的理想自我)中過度燃盡自身,一種新的野蠻狀態,苦於生存
  • 鞠景彰
    21世紀的精神疾病是一種由過量的肯定性導致的疾病狀態
  • 魯馥芬
    當今社會超越福柯的規訓社會,而是功績社會,每個人都是功績主體,剝削主體,過度積極即抑鬱症的由來
  • 衛韞素
    “當功績主體不再能夠(繼續工作)時,抑鬱症就在這一時刻爆發
  • 包鴻彩
    由“功績社會”想到一個例子,當全社會都在肯定“美麗”的時候(尤其針對女性的外貌身材),追求美麗就變成一種自我剝削,又因爲它的“肯定性”和“積極性”,這種剝削很難被察覺,人只會在這種同質化的肯定中越來越疲倦(看的電子書,感覺特別像在閱讀公號的高品質長文)
  • 沈夢桃
    全書最爲核心的觀點:當前社會已經由規訓社會過渡到功績社會,人們已不再是與外部的否定性作戰,而是深受過度肯定性的自我的剝削,從而導致抑鬱和倦怠
  • 殷凌文
    同樣,抑鬱症與抑鬱可以被免疫或自我刺激所區分,然而外部刺激與自我刺激引發了同等的修復機制,埃亨伯格強調的抑鬱症作爲抑鬱的民主化之實質在於刺激的民主化,自我指涉的螺旋是對刺激民主化的修復性迴避而非其肯定性結果,因此需再降低一層,即個人並非爲了成爲主體而是僅僅爲了「存活」而進入抑鬱症/自閉症
  • 方曉莉
    在今天,人類在過度的積極性中自我剝削,每個人都疲倦不堪,抑鬱症這樣的精神病比野獸更容易擊潰一個當代人
  • 錢康安
    “如果一個人只擁有去做某事的能力,缺少不做某事的能力,那麼他將陷入致命的過度活躍之中”,那麼,據這個表述,我是不是可以認爲,這裏所謂的自由是假自由,它本身就是轄制,所以不是自由產生的束縛,這個束縛恰恰是轄制原形畢露後的一種外化表現
  • 長孫英逸
    最精彩的部分全部來自於引用,而很多批評都不在點上(至今還是有人迷信踩低他人獲得自我認同的身份確認路徑):阿倫特“勞動-工作-行動”的三分法中,並未把勞動貶爲徹底去個性化的動物性進程;批評例外狀態過時的同時,又悄悄把阿甘本的“拒絕發揮潛能”化用成自己的“不去做某事的能力”;對《抄寫員巴特比》的解讀簡直不能忍,求求各位去看特里林的解讀
  • 黎翠梅
    但是他寫作有一個套路,就是總是引用某個人,又說對方不對,然後再肯定某幾個觀點
  • 年愛璇娟
    不過全書翻來覆去灌了太多水,而且這些福柯不也談了嗎,只批規訓社會是不是樹錯靶了,另外也沒看明白是在何種意義上用神聖人
  • 商牟運發
    明明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事情,卻要翻來覆去地講,而且更像是靈光一現的哲思
  • 乜高昂
    “工作的人是不自由的人
  • 董陽澤
    可讀性很好,想講的事情也不復雜,但唯有在我這個功績主體被無休止的工作給折磨得喘不過氣時,讀起來才倍感真切
  • 黃芷天
    現代人很難停下來,就算身體不行動,內心也還在焦灼,何必再去鞭策這些已經失去自己價值觀的可憐人呢
  • 鍾離芳蕙
    透明社會極其暴政,批評埃斯波西託的免疫範式,暴力不是免疫學式他者,而是系統內部過剩的肯定;批評福柯,從規訓社會到績效社會,後一種是自由的自我剝削;批評阿甘本神聖人,自我剝削下人人都是神聖人;批評阿倫特的積極生活,是喪失沉思生活導致積極生活的絕對,從而引發焦慮和歇斯底里……倦怠不是否定,而是遊戲、是節日,是彌賽亞
  • 徐永怡
    批評鮑德里亞,批評福柯,批評阿甘本,批評阿倫特,還批評了其它一批人,關鍵在於,他批評得有理
  • 皮經亙
    每個章節標題都非常high(學策展的人可以用),但到實際寫作的內容時,又會覺得不夠深入
  • 方浦澤
    此外,他的對於倦怠社會的描述偶爾會讓人覺得這大概是一本大衆雞湯書,但是論證語言的忽然艱澀又給人這的確是一本哲學論著的錯覺,不禁令人思考這本書的受衆究竟是誰
  • 東門惜芹
    因爲社交媒體上到處都在推薦,忍不住好奇來看看……確實,全書不足4萬字,充滿引用,簡單到沒有ambiguity,無需過多思考的文字(難易程度參考韓國綜藝“好喫到兩個人喫飯死了一個都不會發現的水平”),難怪引爆社交媒體呢:) 不可否認裏面有些觀點很有意思,但作者完全沒有深挖的意思,提一嘴就無比順滑的開始講下一句話,論證過程基本爲零
  • 周麗芳
    基本就是對一些人的觀點提出反對並加以論證,過度的積極是不好的,要有能力去否定,去不做,我的觀感是這不就是老莊的“無爲”,還來得更深刻
  • 班清涵
    作爲一個生物狗,其實經常會恍惚我是在看哲學書還是醫學理論書…雖然用了很多不科學的方式解釋精神疾病,但即使是在心理學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閻夏煙
    有點噱頭式的哲學作品……觀點大得嚇人然論證不足
  • 柯素潔
    韓的書就是一句話可以說清的東西,各種掉書袋,真正無聊
  • 南門清昶
    最好看兩篇是深度無聊和外二篇的倦怠社會 這人簡直是個拼貼作家 不僅論點拼貼 連段落都直接自己拼貼
  • 廣安翔
    本書講的是“當人人都認爲自己是生命的主人卻並未將個人需要與社會期待區分開”導致的一種社會狀況,相較之下,多數天朝人還處於事實上每日都爲“喫飯與繁衍”而焦慮的匱乏時代,其抑鬱與書中所講的並不相同
  • 微生欣躍
    最有啓發性的概念就是“規訓社會”和“功績社會”的劃分了,在功績社會中,人不斷進行着自我剝削,致力於不斷創造所謂更新更好的自我,還以爲這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其實很多時候只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重複地產出無聊而精緻的泡沫,或者過度活躍而神經質地對膚淺的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 敖才藝
    幾句話即可概括的論點、短平快的論證(如果能算論證的話),缺乏實質性內容的“細節肥大症”,剪刀手一般的理論拼貼——在簡化阿倫特的基礎上批評阿倫特,在反駁阿甘本的過程中又依靠阿甘本包裝自己樸素的論點
  • 秦語芹
    最反諷的是,韓自身的寫作以及閱讀給讀者帶來的狀態,恰恰造成了他所批判的時代症候:碎片信息刺激帶來的持續興奮,使人無法在“深度無聊”中沉思
  • 汪覓翠
    在功績社會中,我們注意力強但不集中和持久,深度無聊的時間幾乎沒有了,被壓迫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自己
  • 塗欽以蓮
    韓炳哲認爲福柯的權力理論無法闡釋現代人心理範式伴隨規訓社會轉向功績社會而來的轉變
  • 武若雲
    算是很好地科普了“功績社會”的概念吧,對當代精神的把握也有洞見,但說到底,功績社會不還是規訓社會,只是由外化的他者規訓轉爲內化的自我規訓,人們看似獲得自由但其實陷入更深更密的精神暴力之中,而這一暴力的致命之處在於人們心甘情願,因身處自主的幻覺之中,方法論上並無新意
  • 譚順慈
    這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我們已經從規訓社會走向了功績社會
  • 融聽楓
    這誠然與晚期資本主義相關,但韓炳哲似乎沒有意識到,能夠談論倦怠的所謂“功績社會”的人們畢竟還是少數,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規訓/監控社會中……
  • 賈興修
    規訓社會對人說“應該”,功績社會對人說“能夠”
  • 沈含秀
    不過超越規訓社會那篇,有個地方我不認同:“功績主體不受外在的統治機構控制,沒有外力強迫他工作或剝削他
  • 宰父立羣
    從規訓社會到功績社會,從“應當”到“能夠”,前者產生禁令和規定,自由的後者甚至帶來了更多束縛,“應當”存在界限,“能夠”卻沒有邊界,它是開放的、沒有上限
  • 湛小星
    《精神暴力》和《超越規訓社會》、《禁錮在沒有節日的時代》給我很大啓發,其他的較淺,可讀可不讀
  • 江凝思
    功績社會超越了福柯的規訓社會,成爲當今我們生活的現實,擺脫了否定性,而我們每個人都成爲自己的僱主,卻停不下來地自我剝削
  • 薊恨桃
    以清晰明澈的哲學語言表達出我們生活這個時代的真切感受,簡而言之,在這個效績主導的社會,“剝削不再是以異化和去現實化的方式進行,而變成了自由和自我實現
  • 鞏景彰
    在提倡積極生活的今天,異化的背景,由規訓社會發展到功績社會;異化的主體,由被剝奪發展到自我實現
  • 穀梁梓玥
    古典時期的規訓範式轉換爲功績範式,“能夠”比“應當”更具效率,由此功績社會導致了一種過渡疲勞和倦怠
  • 黨樂康
    他也反對阿倫特的判斷,因爲積極生活的辯證法忽略了過度活躍會轉化爲過度消極,現代勞動並沒有去個性化,而是將自身進化爲功績社會和積極社會
  • 甘真茹
    外在統治機構的消亡並沒有取消強制結構,而是創造了由於追求效率而自我剝削的“功績主體”,韓炳哲將之視爲當代的“神聖人”
  • 宗書竹
    向各種人開炮,是內部的精神喚起而非免疫;是功績社會而非規訓社會;是去主體的末人而非主體化的超人;是肯定的過度而非否定的在場
  • 杭訪曼
    當今的功績社會充滿了自由觀念和去管制化,大規模地解除了規訓社會下的種種限制和禁令
  • 衡雨安
    把倦怠社會作爲規訓社會的對立面,自主性和肯定性作爲當代社會的症狀以取代弗洛伊德的壓抑性社會,理論資源包括了阿倫特的行動生活(本書翻譯爲積極生活),阿甘本神聖人之類的,解釋的問題竟然是抑鬱症的來源
  • 聞白竹
    福柯的規訓社會過去了,現在是讓人易倦怠的功績社會
  • 瞿經藝
    他認爲當代社會與工業時代的規訓社會不同,失去了外在壓迫,而轉化爲自以爲自由的自我壓迫
  • 皇甫靈槐
    韓炳哲提出的現在從規訓社會轉向功績社會這個概念很有洞見,但也有點超前,這個社會正在被“正能量”毀掉,功績社會要求自我達到理想的自我,拿出積極的態度與自己開戰,最終陷入過程的自戀和結局的抑鬱症
  • 管凌春
    2022年3月的閱讀筆記,摘錄書中一段話,印象十分深刻:功績主體同自我抗爭,從而陷入一種毀滅性的壓力之中
  • 賴秋春
    最近讀韓炳哲會很有趣地發現他的觀點總能和最近的熱點話題聯繫起來,比如在他所指涉的功績社會,人變成一架始終在高速積極運轉又無法停下的機器,向內盤剝自身,不留任何喘息的空間,而這勢必造成社會內部的系統性暴力,這和我們現在常提的“內卷”正是一個概念
  • 那綠海
    中國更像是規訓社會和功績社會的複雜混合,並不容易跟書中問題完全對上號
  • 隆秋柔
    在愈發不確定的功績社會活動中,我們要擺脫睏倦,便要學會用一種悠長、緩慢的方式喚醒語言和觀看能力,暫時性“擺爛”取代倉促無意義的“奔跑”,從而回歸接受“他者”,接受“否定”的自我,一個平靜的自我
  • 房春雪
    我們被所謂的內驅力搞得過勞式抑鬱,以爲一切都由自主意識驅動,實際上陷入到重複的無意義生產中,卷、內卷、卷不動,依舊苛責自己
  • 鬆寄春
    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我甚至都不知道它有沒有一個答案
  • 戚華茂
    但我覺得,還是要在這個抑鬱症成爲普遍的時代裏找一個不一樣的生存狀態,否則過得不開心的情緒都是被系統設計的,這,要如何才能真實呢
  • 廣安寒
    然而這段怎麼都在中文版裏找不到
  • 駱茗雪
    連我一個論文菜鳥都能看得出來他概念套概念的文字遊戲,以至於整篇下來都含糊不清,然而他的蹩腳論證更是雪上加霜,對阿甘本與阿倫特等學者的駁論之武斷更讓人覺得恐慌
  • 丁佳惠
    倦怠社會“使我們失去了最根本之物,即世界”之後,韓炳哲引用尼采再次提出對觀看的重視:學習觀看意味着“使眼睛適應於寧靜、耐性,使自己接近自身”,換言之,使眼睛擁有沉思的專注力以及持久、從容的目光
  • 薊寒煙
    韓炳哲適合在閒聊時提及,不適合嚴肅寫作與思考時參考,畢竟火箭少男101的寫作姿態擺在這兒了:浮淺地搬弄一套修辭體操,拋出幾個和他批判對象並非同一量級的概念(倦怠社會的描繪無論如何不及規訓社會的精細全景),缺乏“深刻、專一的”思想注意力——有趣的是,這居然是他在書中對當代社會症候的描繪
  • 齊芝蘭
    倦怠社會裏爲什麼有人讀韓炳哲,在被自我激勵的社會裏,沒有人在乎你讀了什麼內容產生了什麼想法,只知道你讀了一個“哲學家”,還讀了一本又一本,殊不知他的書連電子書都只有一兩百頁,對恨不得一下午讀完標記豆瓣的我們多合適,還能順帶着說上尼采,黑格爾,海德格爾,福柯,列維納斯,漢娜阿倫特,甚至還有柏拉圖這麼遙遠的偉人,從而緩解我們對於不能跟上別人看書量看片量的焦慮和煩躁
  • 冉宛暢
    韓炳哲希望以此命名的,也是一個他者和否定性消失,人不斷向內發展,“內卷”的世界
  • 秦安夢
    否定性的消失讓現代社會主體擁有更多的自由和束縛,韓炳哲極力例證“倦怠社會”其實並未超出福柯“規訓社會”、馬克思“異化”等書中想要撇清和以此發揚出去的觀點,而後者們恰是本書中最爲精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