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去家訪

《去家訪》是黃燈繼《我的二本學生》之後推出的新作,記錄了她在2017年-2022年走訪自己學生原生家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

在這些散落在地圖上、需要無限放大才能看到它名字的小城、鄉鎮、村落裏,黃燈與學生的父母、祖父祖母、兄弟姐妹、同學發小、街坊鄰居一起交流,傾聽他們對教育和人生的體悟,進而更真切和深入地瞭解那些從四面八方來到她課堂上的年輕人,她的二本學生

從講臺上走下來,黃燈跟隨學生回家的路線,一路換乘高鐵、長途客車、中巴車,電動車、摩托車來到騰衝、鬱南、陽春、台山、懷寧、東莞、陸豐、普寧、佛山、深圳、饒平、湛江、遂溪、廉江、韶關、孝感等地,來到已經廢棄的小學操場、爬上老房子的屋頂、坐在茶園的高坡上、溜進快遞分裝車間、穿梭於養蠔廠的水域間、撿起田埂上紅薯枝葉的藤蔓,來感受學生成長的環境,體驗每一個家庭爲孩子教育所做的艱辛付出

在這一遍又一遍腳踏實地的走訪中,黃燈既貼近了自己的學生,也貼近了家長,並在更深的意義上貼近了自己、貼近了教育、貼近了當下中國的現實

沒有什麼是易得的,哪怕是二本院校,也需要孩子全力以赴,和家庭傾力託舉

黃燈在《去家訪》中延續了她在《我的二本學生》創作中的真誠和懇切,這是對生命個體的真誠探究,也是對文字本身的真誠

她不遠千里去到學生家中,同吃同住同行,這是對學生成長的懇切關係,也是對放下年輕人這個羣體未來的懇切關心


  • 公良鵬程
    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故事以及父母的經歷都是困難的但也是堅定的有力量的
  • 丌官哲麗
    看完後感覺就是除了雲南那位學生,其他混得都不咋滴
  • 許恨蝶
    媽媽們都是堅強偉大的 沒被家訪的我非常害怕 看了後覺得好多了
  • 陰辰宇
    一個很深的感受也即現實是,這些二本學生,得以上大學,幾乎完全來自家庭的託舉,而家庭託舉的重要力量,有時候甚至是全部力量,來自母親
  • 懷清俊
    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農村女性力量和命運悲劇的內容,一人建起一幢房的越南新娘,堅定支持女兒讀書的繼母,一手帶大四個子女,在長期的孤獨、勞累以及與公婆生活齟齬中罹患精神分裂的母親…
  • 能欣美
    相比於第一部的無奈與彷徨,這一部更平添了很多力量,我想這力量來源於黃燈家訪中看到的孩子背後矗立着的父母,那些千千萬萬未被註明的平凡又偉大的父親母親
  • 閭丘雅豔
    看完以後感觸最深的就是農村女性真的好堅韌,一面受着傳統觀念壓迫兼顧多種角色,一面不服命運安排勇敢的一次次嘗試,多苦多累的工作都不怕,這些學生背後的媽媽都了不起的偉大,這類女性用血和淚走出的路,希望新一代女性能夠向上走,不停走,去爭取新世界
  • 甘承顏
    感恩這個時代,感恩父輩的付出,感謝一路走來幫助過我的人,看這本書就像看到了自己,很多段都感覺眼眶溼溼的
  • 章醉蝶
    不太喜歡試圖從個體故事上提煉出羣體規律性的嘗試,更希望看到一個個深入的故事,但書本到後面,越能感覺到一種同質化的寫作,似乎夾雜在非虛構和社科研究的中間,有些差強人意
  • 刁碧春
    它實際上還從側面反映了這二十多年間城鄉差距帶來的社會影響,黃燈所拜訪的一個個家庭,所描寫的這些家庭的日常生活和勞作場景,就是這些年社會變遷的一個個截面,一種斷裂、一種溝壑在無聲無息地發生着,而黃燈的學生和家長們所能做的,是努力憑藉“個體的能動性”去彌補斷裂、跨越溝壑
  • 隆芳芳
    更多是一種記錄,而且充滿了積極的態度,反映了作者本人那個時代的人的精神面貌,但總感覺有點意猶未盡,只是談到了表面的東西
  • 季依雲
    一個時代的個體記錄,從多個視角都有共鳴,一本值得被所有人閱讀的圖書
  • 賀雪松
    2024年閒讀之20:在上一本書中,二本學生如何處理 “年輕人的社交距離、與故園鄉土的親疏、新媒體時代的迷失、安穩和漂泊的抉擇”等問題,如何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安放自己的地方,是作爲教師的黃先生內心最大的隱憂
  • 魯筠心
    在本書中,通過“去家訪”(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帶有某種情感的田野調查),11位學生原生態的家庭(族)場景以及親情關係、地緣關係等,讓她改變了認知,強化了理解,看到了希望,得到了慰藉
  • 郜春燕
    覺得遺憾的是(不知道是老師還是編輯的選擇),①篇幅中男學生比例遠大於女學生,而女學生的故事可以說是觸目驚心,覺得意猶未盡,②故事之外的論述總在字裏行間有一種粉飾太平的自我安慰,放佛是“他讀了清華、我在送快遞,我們都有光明的未來”的具象化描寫
  • 徐以蓮
    二本學生……他們似乎從未走進過我的視野,或許是世俗的、呆滯的、高考失利的、不愛學習的……,但我從未想過他們的成長,或許也是來自父母、甚至家族的託舉,他們的思維、習慣、爲人處世比我有着更深刻的故鄉烙印
  • 黨希彤
    黃燈老師的文字很紮實有力,也很具備學者的水準,更重要的是,她真的看見了她的學生們以及背後的整個家庭,這是讓我最爲動容的
  • 房雲亭
    我尊重黃燈老師爲了解二本學生、理解二本學生所做的努力,但這樣的努力的結果是這麼淺顯、甚至連信息整合都談不上的文本,很讓我覺得費解
  • 姜芳潤
    希望黃燈老師能夠不侷限於“二本“這個標籤,把學生真正當作一個個具體的人,或者說只當成“人”
  • 甘華暉
    從某種程度而言,這讓“二本學生”有了更完整的表達
  • 乜承澤
    黃燈老師的書更接近事實的敘述,沒有情緒化的鋪陳渲染,沒有上帝視角的悲憫,我們不過都是實實在在的普通人,各自的境遇和人生,在習慣宏達敘述的背景和當下顯得真實又溫暖
  • 榮泰和
    從來沒被家訪也沒去家訪的我,非常意外大學老師會做這樣的事,也很佩服黃燈老師可以和學生建立起這樣深入長久的關聯,畢竟現實中能記住學生名字的大學老師都很少的
  • 蒲晉鵬
    兩本書如黃燈老師所說是呼應和立體的,是“完整的”,難得的文學作品中有更多的人類學視角和人文關懷,可探討和挖掘的點很多,相比二本學生的描述,可以發現家訪中的觀察力更敏銳、成熟,細緻的展現了家庭對孩子教育成長的託舉、影響、成就和拉扯
  • 蔣以寒
    //看到熱搜上的“部分畢業生濃烈的上岸思維該反思了”突然覺得很憤怒,至少本書作者作爲老師還知道跟學生共情,反省自己幾年前勸學生不要選擇一眼望到頭的公務員生活時的說辭過於傲慢
  • 柳安安
    黃燈老師明明已經深入學生家庭去家訪了,去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過程了,可她依然理所當然地像在《我的二本學生》、《大地上的親人》那樣,只是記錄、只是覺得學生一路走來不容易
  • 万俟贊悅
    希望有更多思考維度,但整本書的角度依然是單向度的,很顯然,這些學生對故土家族有很深的認同感,可是還有很多事並不覺得,人們對故鄉的態度是複雜的,這一點沒想出來還是沒意識到
  • 伍菲菲
    自己作爲根正苗紅二本學生,感謝黃燈老師讓我看到了自己,也感謝培養我的二本母校
  • 歐陽凌雪
    黃老師以細膩溫柔的眼光去看二本學生背後的家園,這種對國內鄉土的洞察和描寫,我很久沒有見到過了
  • 甘昭昭
    之前在校看過《我的二本學生》,老師對其評價很好,我看完發現有思考深度,但更多的是記錄
  • 靳慧君
    這本書解答了我看第一本時的疑惑,讓我看到了黃燈老師思考的再一次深入,如果只有體制內工作纔是二本學生的幸福歸屬的話,這段艱苦的求學之路難免太過悽愴無力
  • 沈芳澤
    很佩服文中出現的學生願意邀請老師去家訪並且被書寫
  • 項博麗
    黃燈老師說寫《去家訪》和《我的二本學生》的心態是不一樣的,《去家訪》更多的是聚焦學生背後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影響更爲深遠的
  • 李穎慧
    誠然有人會說,她這樣至少讓更多的人去了解“二本學生”們,但這樣消費苦難、惺惺作態的“瞭解“也大可不必
  • 南門樂安
    很喜歡黃燈老師的作品
  • 何傲冬
    黃燈說,如果說《我的二本學生》是一本立足講臺視角、建立在從教經驗之上的教學札記,那麼《去家訪》是走下講臺、走進學生家庭實地考察和親歷的家訪筆記
  • 鄔茂才
    本書跟《我的二本學生》是姊妹之作,後者聚焦學生們在高校校園和畢業之後的學習、成長與生活,而本書則探究這些學生的原生家庭影響,以及她們努力突破原生家庭與階層的努力、掙扎與成長
  • 姜和悌
    黃燈在家訪中的思考與書寫,從來沒有將自己置身於客體般的高高在上的老師,而是一直以自身的鄉村成長背景以及通過高等教育實現的人生跨越與救贖,與這些跟自己有着緊密情感聯繫的學生,做充分共情與身體力行的對話、交流與超越
  • 阮秀雋
    還是更喜歡第一部《我的二本學生》,這本真正看到了二本學生
  • 竺丹蝶
    黃燈老師兩本書我都給了比較高的期待,這本比第一本要好,但是距離我的期待還是有些許落差
  • 單陽舒
    我最喜歡的“裸露的家”越南新娘的部分,深深的共情,雖沒有正敏家那麼辛苦,但我的成長環境和生命逃離的抉擇和她實在太相似,家庭無疑是我們人生選擇的重要背景,我想黃老師描述的學生中包含了絕大部分二本學生或是絕大部分中國大學生的縮影,時代、地域、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始終揮之不去
  • 薄志義
    作爲二本畢業的學生也在書中主人公的經歷上看到自己和家人的影子,往後還是要繼續努力啊
  • 吉若菱
    依然是一本讓人覺得失望透頂的書
  • 董安夢
    這明明就是一本教育學讀物啊,其實叫《二本院校教師手記》就更合適了,這本書的意義,不在於以非虛構文學的體裁呈現出了二本學生樣貌和教育圖景,而是提醒所有的教師/教育工作者注意回到教育的本職和本位
  • 袁若蕊
    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道: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爲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奮鬥
  • 蔚康德
    4.5你可以嘲笑她的功利,不可以忽視她的真誠,多一點人記錄最真實的“擺脫了貧困”的中國
  • 劉雁絲
    即便是最貧窮、最糟糕的家庭環境,依然有機會培育出優秀的讀書種子
  • 宇文歌吹
    教育中的“資源鴻溝”,依然嚴峻地擺在許多人面前
  • 沈迎夏
    3. 即便是最貧窮、最糟糕的家庭環境,依然有機會培育出優秀的讀書種子
  • 饒秀慧
    讀上一本是讀研時 讀這一本是工作後 忙於應付眼前的瑣碎就覺得黃老師更加用心 也窺見次階青年們廣闊而各異的生存空間 衝破原生束縛衝進廣闊天地的韌勁讓人感動 也爲中國教育存在這樣一個微光感到高興
  • 單瓔璣
    隨着時間的流逝,一個普通的二本畢業證,僅僅就一個畢業證來看,對一個普通人就業的幫助越來越小,家庭的資源重要性遠遠大於學歷本身,背後隱藏的是不平等的加劇,公平的失衡,可怕的是現在只是一個開始,隨着階級的固化,十年後呢
  • 柯聽荷
    挺不錯的,很喜歡讀這種關於農村的作品,作者介紹每位學生的背景以及現狀非常有意義,我也很喜歡看,缺點就是對於風景類描寫過多,在我看來那是無關緊要的,而且只採訪農村家庭的學生,城市家庭學生幾乎沒有
  • 茹哲美
    我不理解,作者在僅僅拜訪了四天的潮汕地區後,看到多姐一弟的多子女家庭結構,得出的結論是獨生子女政策帶來了頑疾,生養更多孩子保證了孩子的成長
  • 司寇胤騫
    當然有些地方還是很打動人心的,譬如作者這樣寫到:就是普通二本,對於農村孩子來說也是付出了那麼多努力,甚至他們背後的家庭也是在全力託舉
  • 蒙心諾
    另外我發現有個小細節,作者走訪了那麼多農村小鎮家庭,只有一個媽媽會讓孩子帶着她看看風景,也許住在村子裏的人從來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停下來看看自家美麗的風光吧
  • 宣婭楠
    只是,新書的學生樣本也是比較侷限在出身農村背景爲主,但其實這個羣體裏也有來自廣東大城市家庭或者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如果多一些這樣的家訪樣本可能內容會充實更多吧
  • 閆法翠琴
    一個農村孩子,要走多遠的山路才能抵達希望,而身處這些希望幻象中的年輕人們,又要走多遠,才能回到父母和大地的身旁
  • 鄒惠心
    最後對男生喜歡邀請老師家訪而女生有顧慮有點自己的理解,其實是因爲男生背後有原生家庭的支持,覺得老師是人脈,而女生的家庭很多隻希望女兒結婚生子,完全不會考慮幫助她拓寬人脈之類的…當然,這是我膚淺的解讀…
  • 封英才
    其實,同樣從鄉村走出來的作者本人,其原有的隱憂來自於她面對社會變化而發生的自我內心變化,通過家訪所獲得的慰藉和轉變,某種程度上不過是從這些被家訪的學生及其背後的家庭看到了“本源的滋養和力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雖然“影子”並不能完全重疊):在“具體而稠密的日常生活”中成爲“立體而豐富的人”的可能
  • 荀欣怡
    也許是作者本身的經歷和思維,也許是家訪的時間太短了,總之感覺就是泛泛的描寫農村的交通,農村的景色,農村或者小鎮的房屋,農村的小學現狀等等,雖然能明顯感覺到作者本身也想把本書的精神格局再提升一下但卻力有不逮,所以讀完了總感覺差了一口氣
  • 滑憐晴
    家訪的意義應該在於看到家庭對孩子成長過程的影響,如何託舉,如何拖拽,而不是這本書裏呈現的家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