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多談談問題

第33輯《單讀》由9篇長訪談組成,針對歷時性的問題,邀約許知遠、郭玉潔、柏琳、楊瀟、曉宇、葉三等作者,向不同領域的學者和從業者提問:鍾叔河、戴錦華、景凱旋、羅新、項飆、邁克爾·桑德爾、呂植、勞東燕、崔慶龍、張喬木(思想史萬有引力)

這些問題關於今日我們置身的重重危機,比如互聯網上的心理極化、普通人精神的迷茫、歷史敘事的濫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態環境的惡化等,也關於個人如何從最小的單位開展重建

在這個“下沉年代”,相信“提出問題,是一種維持基本尊嚴的方式”

本輯單讀首次增設漫畫欄目,將紙面交給年輕的漫畫作者們,表達新一代人的“半自由”生活體驗


  • 仲孫凝荷
    文字的非功利性和對階級的超越很容易讓人誤以爲世界上存在一種永恆的美和光明,小知識分子的通病是傾向於到生活之外去尋找生活的意義,所以總是愛上抽象事物,愛不上具體的人
  • 廉心香
    【23-100】知識分子關注當下議題的對談合集,這樣的一種對現實的關懷,在今天扁平化的賽博空間裏是與大衆越來越近,還是越來越遠
  • 欒晶晶
    適讀性不是很友好的一本書,部分對談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不是很明白,尤其是戴錦華的那一篇,很難想象這種長難句是口述出來的
  • 曲溫茂
    囿於對談的篇幅,很多觀點點到爲止沒有展開,但是欣賞單讀這個系列就在於嘗試去聊當下的境況
  • 杭雍雅
    每一篇都很好,特別喜歡歷史和環保那兩篇
  • 弘又槐
    人生苦短,想讀的書那麼多,沒必要死磕這種我自己完全讀不懂的書
  • 冷幻桃
    如果戴錦華老師你在第一篇我會知難而退棄讀的
  • 姬谷楓
    好的,很費腦子的書,註定讀不快,但也註定成爲23年度之書….忍不住再說一遍,戴老師你太難讀了…
  • 容半雙
    奔着戴錦華老師去讀的,但這本選題戴的部分專業詞彙太多反而讀的不順暢,比較印象深刻的是羅新關於看待歷史的部分
  • 魏鴻暢
    同樣是深輸出的訪談,戴錦華老師和崔慶華老師一個緊跟互聯網時代的行話和現象,一個深耕自己的精神領域
  • 岑燦燦
    鍾叔河老先生的訪談內容沒有什麼新意,有點像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和《上班記》,主張回到本源去思考問題,而這問題無外乎就是“救亡壓倒了啓蒙”,中國遠沒有完成啓蒙;戴錦華老師的訪談內容,過於佶屈聱牙,不知道的還以爲是在進行碩士論文答辯;呂植老師的訪談內容很好,但不是我喜歡的領域,不過人與自然的關係確實值得深思
  • 熊秋靈
    羅新老師那篇最喜歡,戴錦華老師有點晦澀,多談談問題吧
  • 戚綠海
    戴錦華那篇尤其難讀,大量晦澀的長句雲裏霧裏不明所以
  • 伯賞安安
    戴錦華老師一如既往的華麗的密集的長句像炸彈一樣不斷爆炸,對於景凱旋老師所說的“康德啓蒙意義上的人文主義”我曾經也是堅信不疑的,但後來好像逐漸動搖了,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迴歸,我想,還是得相信點什麼
  • 甄白楓
    看戴錦華的訪談就和讀reading一樣
  • 湛經略
    我真的崩潰了這書你就爲難我吧寫了三遍書評啦豆瓣都給我刷沒了…我本來不想標記在讀的,但是戴錦華老師你太難讀了我必須找個地傾瀉一下我的痛苦
  • 胡玲然
    目前讀了前三篇,戴老師的採訪我讀了兩遍還是有五分之一不太懂letitgo…是很有深度的書,緊緊迎合時代所以也很費腦子…讀的時候一邊感嘆,我擦太對了一邊好想玩手機放棄閱讀
  • 曲顏駿
    比較喜歡戴錦華老師那一篇
  • 衡惜芹
    不太喜歡戴錦華的表達方式,但是80年代出來的學者確實都愛用看似高級的概念表達,劉小楓、汪暉、陳曉明……那個年代的烙印,也沒法苛責,是那個年代人的高級感
  • 宮振華
    對我最有啓發的是景凱旋、羅新兩篇,勞東燕、崔慶龍兩篇也不錯,戴錦華的讀不太懂
  • 遊宛絲
    比較喜歡戴錦華、羅新、勞東燕和崔慶龍的幾篇訪談,談論的問題涵蓋網絡媒介、歷史、法律、心理學多個層面
  • 和運發
    適應該適應的,改變不該適應的,就算改變不了,至少還能保持自己不被外部世界所改變
  • 萬依楠
    整本通讀下來,最喜歡羅新、勞東燕、崔慶龍的三篇採訪
  • 況郈虹影
    ”崔慶龍:“我們需要從一種統一的、被大多數人所定義的應該怎麼活的期待中解放出來,去完成對自己生存意義的重新評估
  • 聞人問薇
    羅新、呂植、勞東燕、崔慶東這幾篇都不錯,言之有物
  • 曹迎荷
    個人層面,更喜歡景凱旋、羅新、項飆、勞東燕、崔慶龍、思想史萬有引力這六位人物的專訪內容
  • 毋映寒
    景凱旋、崔慶龍、勞東燕那幾篇值得反覆閱讀
  • 劉和歌
    提前預訂年度十佳,鍼砭時弊切中肯綮,讀來酣暢淋漓,中意戴錦華、項飆、崔慶龍,網絡生態,優績主義,心理分析
  • 常景鑠
    ”勞東燕:“適應應該適應的,改變不該適應的
  • 於湛芳
    難讀plus,最好理解且最有價值的一篇自認爲是下沉年代如何保持樂觀(目前來看討論度也最高)也許此類書適合常翻常新,進步的不是社會而是不同年代不同理解力下的自己
  • 柯紫萍
    羅新、勞東燕的兩篇頗有啓發
  • 卻向陽
    ”勞東燕說:“每一次苟且的讓步,都會使得自身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小
  • 康和璧
    最喜歡羅新篇,其次是項飆、勞東燕篇,戴錦華的風格實在不感冒~
  • 衛憶梅
    項飆、勞東燕值得一讀
  • 舒佳美
    尤其喜歡羅新、桑德爾與項飈、勞東燕
  • 宮瀚海
    喜歡羅新(談歷史),項飆、桑德爾(講優績主義),呂植(講環保)和勞東燕(談法律)這幾個篇幅
  • 那瑩華
    書裏的很多問題多少都和下沉年代我們如何安放自我有些關聯,很有啓發性
  • 軒轅茗雪
    很喜歡書中鍾叔河、戴錦華、景凱旋、羅新、勞東燕和崔慶龍的幾篇訪談,當我們講述蹉跎的歲月、信息爆炸與信息繭房、人的異化與抵抗、歷史的記錄及勇氣、溫情的秩序與正義,以及在“下沉年代”自我療愈的時候,我看到了渺小個人在對抗風車時的尊嚴
  • 彭和靜
    跳着看的,覺得項飆那一片不錯,走出固化的霸權思維,尋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節奏
  • 鄭涵暢
    雖然接受採訪的對象年齡跨度大,不少都已是老人,但他們所處的時代與我們是共同的,都在思考同樣的時代困局
  • 利星騰
    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在這個繁雜多變的社會中,在速度很快的生活步調中,把你帶回思考中,對於過去的思考、時代的思考、社會的思考、自身的思考
  • 卻景彰
    我想真正的內心自由大概就是保留有自己的思考,在思考後得出自己的結論,走出自己的路,而汲取各方面的知識、觀點和對於哲學的學習,都是爲了在思考的過程中最大最大程度的不偏不倚和全面思考
  • 仰慧雅
    這個思維混戰的時代,無力的躺平看似是個人選擇,卻也是大環境進程的結果
  • 邴半蓮
    都是當下的大熱門,引起新的思維方式,掃臉入戶引起的個人信息安全,羣聊的信息繭房,環保問題的政府出資擔負經濟損失,心理學家對宏觀問題的負責無能爲力,抑鬱症的六大表現,無子不是遺憾,文化沒有升級纔是等等…… 問題都是當下熱門話題,但書中的文字不是對讀者太友好,專家的語言表達過於保守,估計是嚴謹吧
  • 武承悅
    不錯,有用的部分很多,但是看懂的部分是五五開,多談談問題,就算沒有最終具體答案,但是多談談,因爲問題就在那兒
  • 郟安歌
    戴老師那篇說話有點繞,不知道是提問太不接地氣了,還是回答和提問沒對上,或者是我水平的問題,這篇看得最頭大
  • 時彬炳
    小嘉推薦,一本認真談討問題的書,這些回答的人在用他們的眼睛和知識回答這個時代獨特的問題,讓我們可以短暫借着他們眼中的世界窺見真實世界的一部分,有很多思考,體會思考和思維的快樂,有幾次在看真的有很強烈的獲得感和思維的延伸
  • 左丘芙蓉
    其次,可能這些問題和這個時代更契合,比如戴錦華說她看了很多網絡文學,看到背後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
  • 單于夢桃
    看完第一篇鍾叔河的訪談我就跪了:我是個文盲
  • 宓夏煙
    看完第二篇戴錦華的訪談:我可能不認識漢字
  • 鄂綠柏
    讀不懂一些 讀懂一些 記下很多 忘記很多
  • 盛浩曠
    半途而廢的第一本書,第一篇鍾老的訪談好讀,文字淺顯但道理不淺,大道至簡嘛,看到第二篇和第三篇實在很難集中精神,個人更喜歡生活化的訪談
  • 酈鵬舉
    特別喜歡項飆和景凱旋還有呂植這三個部分
  • 武雯麗
    喜歡訪談景凱旋的那篇,看了兩遍,種草了很多書
  • 微生覓晴
    最喜歡的大概是呂植那篇,很意外,因爲我對環保關注很少,但這篇對談講的很好
  • 胡景鑠
    好喜歡羅新啊,好喜歡
  • 酆覓夏
    喜歡景凱旋、羅新、呂植這幾篇
  • 陳承運
    景凱旋老師所述也很好,然而採訪者更像是列了提綱的冰冷問答,毫無交流,很可惜
  • 屈俊英
    景凱旋老師那篇引人入勝,整體視域多元,值得推薦
  • 成又綠
    最喜歡景凱旋老師和呂植老師兩篇,啓發很大
  • 晁妙芙
    喜歡景凱旋和羅新的
  • 史鴻羲
    我覺得每一篇都有亮點,能夠打開一些視野,在一個真實的人看到TA思想上獨特的一面
  • 孔語絲
    可能訪談類文章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使讀者直接參與到具體的人與人的對話當中,獲得最未經修飾加工的思想上的碰撞
  • 酆葉春
    3.5 最後一篇的採訪者是對話環境中自大且無知讓人厭惡的類型吧
  • 申夏菡
    專注自我,專注當下,但不侷限於呈現在自己面前的世界;從各種“應該”中走出來,去找到適合自己的、自己所喜歡的生活方式;也不要着急給自己貼標籤,人是動態的、多面的,去了解自我並慢慢構建一個自己定義的價值體系;擁有相對自由,在你認爲不合理時試着發聲;最喜歡其中一個回答是“生活在真實中”,如若不然,在上面等待我們的是瘋狂,在下面等待我們的是厭倦
  • 廖婭楠
    這書我收穫最大的其實是呂植,真的希望有一個人能夠真實的把我國現在環保的問題和成就說出來而不是一味歌頌或批判,其實中國做的努力比我想象中要多一些,主要是五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破壞太嚴重
  • 仲孫飛雪
    羅新對歷史的態度也讓我有很大的啓發,歷史即需要嚴謹也需要感性
  • 靳英慧
    印象深刻都在前面的篇幅裏,開篇鍾老對自己人生的回顧,戴老師探討媒介的反思…還有相對看過作品多點的羅新老師,相比之下,也再次感受到了學術專業與媒體博客在內容及觀點輸出的不同,which means看到最後面的心理諮詢與哲學自媒體那兩篇時,已經感受不到有值得令人發省的觀點出現了……
  • 公冶元武
    最喜歡的就是羅新對歷史的看法,讓我耳目一新,最聊失望的是戴錦華的訪談,戴的訪談內容太堆砌詞藻了,把很簡單的問題用很專業的名詞說出來,而書中所有人的訪談都儘量簡單明瞭
  • 桓紫安
    如果說有歷史穿透力,我想說,那只是因爲更多的人有同樣的感受而已,這些感受沒有被表達出來,聲音被覆蓋、被壓制,現在有一個人把這個聲音發出來了,我們會感激他/她,說那是有歷史穿透力
  • 商牟小之
    吳琦採訪呂植、羅丹妮採訪崔慶龍這兩篇也蠻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