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縣中的孩子

中國50%以上的學生在全國2000多個縣接受教育,縣中應該採用精英教育,還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 解決縣域教育難題,應加大對口扶貧還是強化自我造血功能? 縣中的孩子是隻爭朝夕、拼命學習模式的犧牲品嗎? 縣中能走出優質生源與師資流失的困局重新振興嗎? 教育不該是適者生存的模 式,經濟越落後的地方教育越應該給人以希望

—————————— 本書描述了中國東、中、西部不同縣域內乏力或奮進的學校、種瓜或得豆的課堂、踏實或遊移的教師、在幻想或現實中長大的學生、對孩子教育過度操心或無能爲力的家長、在正事和雜事中疲於奔命的校長、緊密交織的政校關係、國家教化權力和市場選擇驅動之間的城鄉關係……作者用紀錄片式的分鏡頭細 致呈現了縣域教育的生態,深度剖析了中國“以縣爲主”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所面臨困境的根源及其後果,詳解縣域教育何以在今天這個時代成爲一個問題式的存在

—————————— 【評論】 《縣中的孩子》將對教育選拔制度的透視及時地回落到人的身上,使我們看到統一高考制度和潛藏之下城鄉分治、鄉村分級的學校制度,正在聯合形成一種精巧的制度,客觀上造成了社會差距的代際傳遞

林小英博士強調了教育評價機制改革,探求縣域教育改革的解決之道,使得縣域學校從整體教育改革中的“他者”轉移到應有的主體地位,從而回答了“縣中的孩子”同樣也是“我們的孩子”的終極問題

——楊東平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 林小英致力於探索“縣域教育”,這是關乎中國半數以上孩子的成長卻未被足夠重視的問題

她以細緻縝密的考察與敏銳深入的思考,揭示了縣中的教育生態及其複雜脈絡

這是一部嚴謹、冷靜又飽含深情的人類學研究傑作

——劉擎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閱讀林小英老師關於縣域教育的論說,感到震撼,也十分感動

她以普通讀者也能讀懂的文字,描繪了縣域教育的複雜生態,分析了縣域教育的諸多議題,爲理解縣域教育提供了新穎獨特的認識視角

——賀雪峯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院長、教授,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縣域聚集着中國一多半的未來國民,學校塑造着未來中國的性情與品格

林小英在對當下縣域教育具體的解析中,關切深遠:“縣中的孩子”積蓄着越來越多的能量和願望,這些願望與能量該在哪裏找到釋放和實現的途徑?——如果他們成功,將是偉大的建設;如果他們失敗,將是巨大的破壞

“助少壯求位育,促民族達成年

”潘光旦先生1932年寫下的這句話,今天既迫切,又別有意涵

——劉雲杉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 譙笪雅愛
    這本書中極大篇幅描述的並不是教育場域的孩子,而是縣-鎮-鄉村中的校長及老師
  • 宿學林
    《縣中的孩子》正是從這些刺痛人的事實和追問出發
  • 楊玉英
    我出自鄉村中學縣級高中,考上一線城市大學,我家裏很多家人在縣中老師,我兄弟姐妹們不少選擇在縣城工作、教養孩子,與書裏相差很大
  • 逄夏煙
    不過,本書標題有些問題,既然叫《縣中的孩子》,應該更關注一些個體的故事
  • 高綠夏
    本文通過十章擷取了東、中、西部六個省份的若干縣,描繪了學生、家長、教師、校長的日常,老師們的赤誠和努力讓人感動
  • 浦靈安
    書標題《縣中的孩子》和田野質化研究方式是吸引我買書、讀書的兩個關鍵點
  • 莊葉丹
    有廣度但缺深度,主要着墨的是縣中而非縣中的孩子,不過也算是寫出了在時代洪流和官僚制下掙扎的教育者
  • 阮歌吹
    縣/中的孩子
  • 桓星晴
    我來自中部地區的農村,是縣中的孩子,還是二線城市某普通中學教師
  • 蒼悅可
    陰差陽錯沒上縣中,但上了比縣中更差的私立初中——不是那種貴族私立初中,而是收留各種被開除了的學生的初中,每天抽菸喝酒打架鬥毆,所以從我的角度甚至覺得縣中的孩子比我更舒服些,但無論我還是你們廣義上都只能承受這樣的命運
  • 姜興朝
    總體的特點有點面面俱到,從村小到縣中,從學生、教師、校長、政府到家長,從獨生子女時期軍備競賽般的教育方式到放開二孩後的轉變,從教育活動到教育管理,從政校關係到城鄉關係,均有現象級別的敘述
  • 單湛藍
    作爲曾經的縣中的孩子,在講述學生的情況產生了劇烈的共鳴,講述政校關係老師待遇等其他面向的時候,是拓展了一個事情豐富的其他面向
  • 那雁芙
    書裏提到,鄉村的低年級孩子們無法理解以城市孩子爲對象編排的課本,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地鐵高鐵,沒見過高樓大廈,做數學題的時候甚至理解不了氣球被遮擋的透視原理
  • 薊旭鵬
    當我們談論着雞娃、內卷時,城市精英教育系統中的育兒焦慮被無限放大
  • 查覓晴
    他們是縣中的孩子,是中國50%的孩子
  • 東方禮騫
    恰恰是縣中的孩子缺席了
  • 堵盼雁
    又看了一眼標題是“縣中的孩子”,作爲教育中心的孩子們又這樣理所當然的被忽視了…………
  • 竺雅寒
    瞭解了大家的困境之後,又該如何破局呢,想來我也是縣中孩子的一員,但我始終不知道現在自己算不算走出來了
  • 段清婉
    作者一開始的問題最後也沒有找到答案:對於那些註定要在主流價值觀中“提前離場”的學生,初中和高中也許就是他們的最高學段,應該對這些孩子施以怎樣的教育
  • 司寇亦凝
    不喜歡用這種“悲天憫人”、“俯視”的視角來看待所謂的“縣中的孩子”
  • 左夢露
    林小英在前述中對鄉村教育中家長、學生、教師的分析很有特點,但後面對學校管理者的分析恐怕不是縣中學校所獨具的內容
  • 巢心遠
    用布爾迪厄的理論來說,城市縣城鄉村不同層級的學生們的學業表現和未來規劃,很大程度受制於來自家庭的文化和經濟資本,場域不同習性不同
  • 邊葉欣
    作爲從所謂的“縣中”出來的學生,我的教育經歷和書中所描繪的縣中的學生可以說是完全一致
  • 孫莘莘
    城市與鄉村的融合,對立;教師的作用其實微乎其微,學生的稟賦很重要
  • 隆胤騫
    誠然有很多孩子已經不是“縣中的孩子”了,但是依舊是某些學校的“二本學生”,依舊在“金榜題名之後”迷茫
  • 鄭曉霜
    視角很珍貴,輿論對於教育的討論往往關注的都是一線精英主義式的教育,被忽略的從來都是大批量的縣高,不過全書卻忽視了對縣高學生所處境況的深層描摹,所站的立場過高,很多話語也很空
  • 吉翰音
    教育類問題探討的比較明白,作者提出的1學校儘可能多的滿足教育需求,2 “要考慮到初中和高中也許就是一些學生的最高學段,學校應該提供最完整的文理通識教育”3“學校應當賦予孩子一生中重要的情感資源
  • 庾嫚兒
    過於行政、官僚,寫代課、定向老師的段落尤其能解釋其他評論裏說的“看不見人”的問題
  • 康嘉穎
    不過就像棺師所說那樣,儘管對於像我這樣曾經在這個體系裏掙扎的人,很難做到以溫情的態度去理解一些老師,校長,教育局的人,還是希望這種研究越來越多,至少有助於讓我們明白我們個體的經驗是多麼侷促
  • 侯向露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政策初衷與政策實效的差距;城鄉二元化、城鄉差距問題;階層與貧富差距問題;留守兒童問題,都在這本書裏得到了詳盡細緻的描述
  • 鄒鴻信
    本書明顯偏向政策研究,不是很懂田野調查,但總體來看各方各面都有涉及
  • 邊經藝
    4.5 內容紮實有力 一線想做點有溫度的事情 真不容易 希望我們的知識分子多做一些這樣的研究 就算人是工具 上面也要好好想想工具需要如何培養吧
  • 彭心遠
    但我總是在想,大家都很有理想,政策搞得都很對,但問題到底在哪兒呢
  • 查貝晨
    但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線的校長、老師們的講述,而本書也少了一些解決辦法(或者無解)讓人不得不減一分
  • 邱光濟
    回到現實,我會感謝這本書,因爲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自己曾經生活的小縣城,也讓我堅定了自己學術研究問題的方向,而這一切,也許太理想主義,但是都是因爲太在乎那每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人
  • 呼延怡嘉
    這本書幾乎把農村基礎教育的(體制和管理制度)問題全盤梳理了一遍,雖說主要是爲決策者提供政策依據,但卻值得每一個關心關注教育的普通人都讀一讀
  • 尚燁燁
    足夠紮實的田調,翻開這本書前的兩個期待都滿足了:教育相關制度和政策如何在現實中構建成爲複雜的互動關係和心理範式,以及增加(未免有些紙上談兵的)縣級生態瞭解
  • 隆泰華
    但遺憾的是,這本書的視角里有官員、有校長、有老師,唯獨沒有學生
  • 奚凝絲
    以及讀過這本書的人都不該再嘲笑小鎮做題家,因爲這已經是他們在手握極其有限的教育資源的條件下所能打出的最好的一副牌了
  • 沙德運
    意料之外的失望,比起《縣中的孩子》這樣標明瞭吸引從縣中走出來或對縣域教育感興趣的讀者的標題,可能《縣中的政治》更符合林小英老師這本書真正呈現的內容,在其不遺餘力地以面對行政後學術體制內的可能讀者嘗試描摹“教育、管理、行政、政治”的諸多難處時,偏偏把最重要的“縣中的孩子”漏掉了,這很難不讓因爲其在一席上的精彩演講被吸引而來的讀者感到失望
  • 洪凌文
    作者自己在後記說了“本研究沒有做一個系統的設計,也沒有在方法上做總覽式的編排,實際過程更像是邊走邊看、邊說邊做、邊寫邊說、邊說邊改的隨意和任性的結果
  • 況郈寒梅
    看到之前鋪天蓋地的宣傳,以爲是本鉅著,結果發現作者除了羅列採訪內容,就是摘錄名人名言,當然也不忘套用社會學時髦的詞彙,什麼場域啦,什麼階級再生產啦;然後我定睛一看,原來作者是教育學博士,大概不太懂社會學,可是原諒我看到最後也不知道作者究竟想表達什麼,反思了什麼,甚至都想不起來作者究竟研究了什麼,大概是寂寞吧
  • 司寇爾陽
    社科研究的話寫了如此多的內容,還有非常多的章節劃分,但和標題沒有太大關係還是蠻致命的
  • 鄭南蕾
    當然後記能看出是真摯的,以及也做了非常多的調研,只是爲什麼要叫縣中的孩子呢,研究對象也並不是孩子
  • 冷聖傑
    作者在後記中詳實的記錄了調研過程,但未免過於自信,明明是沒什麼章法的一番調研活動,所以本書着實是看似深實則淺,看似很有道理,其實沒什麼叼用
  • 董友菱
    題目的“孩子”其實只佔據了5分之一的篇幅,這本書實際上試圖面面俱到的展現縣域教育的各方面,但是儘管作者在後記裏有所反思,行文時還是過於依仗受訪者講述的內容,變得太有“同情心”,好想這個體制裏面所有人都是無奈的,最後的解決方案甚至又回到了大而化之的評價體系和政策宣傳
  • 扈友珊
    嘗試在後記裏尋找原因,恐怕一是這個話題能引發人深思,因此只是簡單地進行描述性研究就能夠激起廣大讀者興趣,可惜作者並未在此之後多下功夫,而是近乎不加反思與批判地運用政策與體制話語,止步於淺顯地展現問題而近乎不加分析與建議(作者本人的說法並不能說服我);二在於研究過程中,作者本人主要的調研對象是校長與行政官員,這多少能解釋這本書從頭至尾洋溢的官樣氣息
  • 路宜嘉
    得益於走訪東、中、西部不同縣域學校教學實踐的大量一手經驗,作者得以用紀錄片式的鏡頭追蹤縣中教育生態,以切近的視角思考縣域教育問題,以及它的出路在哪裏
  • 江朵兒
    還有自己的經驗與感受就是,關於村鎮、縣域的研究,不平等是外行內行的共識…而是如何呈現這種不平等與如何剖析它
  • 能智敏
    對縣域教育生態目前的問題有一定的研究,但是最後得出的結論可能是無解,作者對於高中教育基礎性和選拔性的側重,在當下或者目之所及的很久之後,因爲有高考指揮棒的存在,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 微生平萱
    作者在結語中說,解決縣域教育問題不是一個人就能提出適用全國的統一方法,要結合實際情況,從國家、部長、局長、校長到教師層面制定具體實際的應對方案,進而引導家長和學生的教育選擇,盤活縣域教育問題
  • 封秋春
    1.6 一次培訓的契機,讓作者有了想要深入調研縣城中學的動機~作者通過紮實的田野調查,描述了很多縣域中學的現狀,這不是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單方面造成的,而是一個系統性問題
  • 秋宏壯
    自上而下,從政策的制定和傳達,到權力責任的分配,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環境本身造成的“井底之蛙”的孩子們滿足現狀,教師職業上的責任和倫理上的道德情感,教師的評價與待遇問題,城鄉縣政府之間的極限張力與拉扯,校長的協調管理經驗,學校硬件條件設施……等等~很喜歡結尾的後記,作爲研究者,要紮根田野,發現問題,與日常接軌而非爲了找到研究問題偏離實際,讓政策制定者看到真實存在的問題,讓基層落實的羣體表達真實想法~如果眼光放的更長遠,迴歸教育本質,縣中的孩子會不會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 遊谷芹
    尤其每次回老家問小一輩孩子的教育情況,一般家庭環境所處的境遇導致的方差令我感覺越來越小,社會的分層導致學校的分層,學校的分層導致學生的分層,書中說是互相映射其實還是單方面的映射,社會和政治的權利結構濃縮到了學校這個環境中,越看教育越悲觀,單純教育改革能改個鳥
  • 常童童
    相較於孩子,更多講了縣鄉村教育系統的無奈和掙扎,值得一讀,雖然很多地方讀不懂
  • 程谷槐
    通篇充滿不自知的精英傲慢和露骨的他者凝視,這就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北大教授花幾個月時間“下凡”調研的結果——一堆缺乏真實情感介入的“實證”材料,旁邊附上學院中產自以爲是的偏頗闡釋,把農村學生不好好學習的原因解釋成“喫得太飽”真給我看笑了
  • 鬆浩曠
    縣中孩子們對於教育的需求卻經常被忽略,他們常常覺得自己在教育中是“不被期待”的
  • 麻元楓
    中國官方教育的目的本身就很模糊,素質教育對不發達地區多麼不切實際啊,要求學校減負又查處教輔機構,還想要教師在教授孩子們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人格,這種教育真的本身就只適合一線城市的精英教育吧,普通的小老百姓哪敢想這個
  • 歸海秀越
    最後尾聲和寫在後面兩部分做了總結和集中性的理論分析
  • 黨夢竹
    剖析不足,也沒有探討出路,很像認真寫的工作報告,不夠精彩
  • 燕靈萱
    看了一半後看不下去了…第一章給我的感覺很不錯,因爲作者在分析縣城教育的問題時,會考慮到地方政府、地方經濟、學校組織模式、縣城家長的觀念等要素的相互作用
  • 宮宜春
    紀錄片《爲什麼貧窮》裏有一集叫'出路' 就在講縣中和北上廣教育的差距 很好的體現了韭菜是怎麼被割的 所以被禁了 階級固化的情況下 窮人不生纔是唯一的出路
  • 金覓翠
    其實就是社會的縮影,行政化的管控,家庭教育的缺失,經濟階級的分層,在如今這個經濟放緩的時代,以後差距會越來越大
  • 曾含香
    教育最特殊的點在於做的是人的工作,簡單粗暴地將其商品化,就會很難迴應教育的初心和道德價值取向
  • 幸文漪
    摒棄掉一個老師的身份,我也許會認爲這是非常正常的社會分工和結構,不過是階級的再生產罷了;但是身爲老師的我很難接受,曾經身爲學生的我也很難接受
  • 酆文姝
    作者真的很用心去做了田野,去講述了縣中村小遇到的問題困難,不被看見的孩子們的生活,但也只是去提出,或許會有解決方法麼
  • 冉採珊
    讓我們大聲說出來:這就是階級差距
  • 逄爾槐
    這包括教育資源在地域和各上學階段的層層篩選和分流、基層教育資源以縣政府爲中心的籌措和向下再分配、鄉縣學校在條塊分割行政管理體系內飽受行政掣肘、缺乏自主權和疲於應付行政任務的困境、鄉縣教師的職業瓶頸和內驅力不足、貧富和階層文化資本差距等因素疊加下被篩選剩下的學生、公共教育系統在市場經濟邏輯影響下的市場競爭化和評判標準單一化(升學率)以及大環境催生的家長功利性擇校和生源的跨區域流動和爭奪等
  • 燕易蓉
    田野調查和理論敘述交替並行,但後者較爲乾澀,材料組織上也稍混亂
  • 蒼欣美
    非常無聊,在沒有這些經驗材料,拍拍腦子大家都能通過common sense想出,縣城教育不僅僅取決於經濟因素,同樣受到發達高中和市區的虹吸效應,教師和學生都被髮達的中心掠奪,以及一邊縣鄉嚴重依賴財政轉移補貼,一邊又要受制於扶貧的種種形式主義(這不廢話嗎,之所以形式主義不就是上級對抗下級人情社會的博弈),面對問題的時候作者也遊移不定,一會覺得需要更進一步的市場化引進自由競爭機制,“激活”老師熱情(真激活老師肯定去更好的學校了),一會又需要引入什麼思想價值教育,凝聚恢復教書育人信仰(但是這是不是一種新的形式主義
  • 茹醉香
    雖然叫縣中的孩子,但絕大多數篇幅還是在討論縣域教育面臨的困境,比如生源、教師資源的流失,家庭教育的缺失,評價體系過於單一,學校經費短缺,過多承擔了超越教育的行政任務,以及各項責任層層下發下帶來的對初始政策意圖的扭曲或過度執行等等
  • 都迎秋
    縣域教育有內外兩個方面讓這樣的教育不斷衰落乃至消亡,內因是大量的優秀教師和生源不斷流失,在某種程度上講,不斷流失就意味着教育層面被抽空,加上大量的行政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讓教師和校長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於教育,行政官僚的插手,讓本沒有生氣的縣域教育更是致命打擊,外因則是基於城鄉發展差距,如同書中所言,一個西部小學或者中學,每年能拿到的經費還不如北上廣深一個教師的高考獎勵多,當投入越少產出一定是越少,在這種情況下,能改變的要麼是出了一個天才考上清華北大獲得資源,要麼就是有大款願意出錢出力,但是後者出現的概率比前者還要低
  • 宇文春桃
    這些老師不就是縣中孩子裏比較好的未來了麼,沒有被分流,能讀上師範找到工作,然後呢不還是讓人家爲宏大敘事犧牲奉獻嗎
  • 曲谷槐
    讀完後才明白教育的難處,進行大量的驗證後仍然不能改變當前情況,從根本上出發以什麼爲主,“學生”,“教師”,“教育”,層層的溝通與協調都阻礙着變革,而下手的方向就是縣中,道出了其中的難處與弊端
  • 年愛清婉
    可以看出林教授受布爾迪厄的影響非常大(全書也有大量對他的引用)全書在威利斯式的白描基礎上 用經典的教育理論搭建出中國縣城教育生態的框架 行文與同是描寫鄉鎮生活的《小鎮喧囂》有異曲同工之妙 雖然全書字裏行間還是透露着一股“中國風” 但《縣中的孩子》已在本地教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的交叉點站穩了腳
  • 澹臺湛芳
    其實是想看看縣中的孩子纔開始讀這本書的……但是實際情況是圍繞着縣中的孩子周圍的人們寫的
  • 寇恨桃
    我就是縣中走出來的孩子,初見此書標題很驚喜,迫不及待想看看“縣中的孩子”和我當年的狀態一不一樣
  • 夔和歌
    標題和封面給我一種假想,這本書是類似非虛構或者聚焦縣中孩子難以負荷的未來的,但是,好像不是
  • 裘雲嵐
    作爲縣中走出來的孩子,現在的城鄉教育生態、師生家長的認知都和30年前存在巨大的不同,感謝作者,去關心他們,也希望這本書能帶來一些正向的改變吧
  • 阮語詩
    所謂“縣中的孩子”,更多的感覺是來自於一種多方角力、乏力之後的後果;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政校關係,似乎都成了一張大網中難以解開的結,縣中的孩子,就這樣被纏在網裏,直到進入社會…
  • 慕容飛羽
    對於縣中的孩子來說,唯有學習纔是能走出去的路,可走出去了才發現學習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還有太多的東西需要了解,其中的滋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 屠禮騫
    田野調查描摹出的是中國普遍的縣域教育生態,其衰敗的困境引人深思,縣中的孩子何去何從
  • 寇曼雁
    更可能的情況是,很多人把自己看作潛在的利益獲得者,並沒有完全被排除在既得利益者之外
  • 薛靜淑
    作爲廣州人,很多東西都不懂,和湖南同事們的日常聊天中和回憶中的縣城、山區、農村生活,拼拼湊湊出一箇中國真實圖景
  • 公良陽朔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恐怕是揭示很多校領導“本意是好的”,配合評論看這本書更幽默,學校的不平衡發展只是社會的縮影
  • 莊問柳
    自己的經歷而言在我的沿海縣城,經濟相較內陸縣城更發達,但遇見的人們似乎更熱衷謀生活而非是爲孩子尋求高等教育,比如像移民和隨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往往不是也不把自己當既得利益者
  • 俞春冬
    但書裏概括的當地案例大情況大差不差,這個生態圈是一個逐漸在腐化的過程,“含有更復雜的政治氛圍和明顯的熟人社會特質,礙於錯綜複雜的關係和彼此的情面,即使被排除在某項共謀利益之外,人們也不會有反抗的行爲
  • 廉華楚
    說是縣中,應該還有村小,讀書過程中感覺材料是足夠了,但條理性不好,各種材料是交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能這正是目前中國基層教育矛盾的一種表現,就是所有人都知道有問題、學生、家長、教師、學校、教育管理部門,5個方面都不滿意的體制也挺難得的
  • 尹睿達
    在近些年的鄉村治理中被廣泛運行的治理模式——用鄉村基礎教育的網格化來擴大和延伸基層政治治理——是多麼大的野心,也是多麼地違背教育的本質和初衷,即把人當人看,而不是把人當作待解決的問題
  • 沃平凡
    三星半吧,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話:基礎教育不應該是這樣一種適者生存的模式
  • 滑書竹
    學者研究的視角和站位真的是🐮,縣中的孩子,基礎教育體制下的學校、教師、孩子,關於選擇,關於教育評價,關於政策制度
  • 鬆安翔
    不同的維度看縣域的教育,地方和學校,校長和老師,政府和校長,家長和老師,村小和城小,帶編和非編等等,全面且信息量大,是瞭解縣域教育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