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我是難民兒童的女兒” 堪與阿列克謝耶維奇媲美的作家,以女性視角審視戰爭的紀實作品 ◎塵封半個世紀的黑暗故事碎片,緘默不言的家族歷史 驅逐,逃亡,背井離鄉,永失家園……幾被遺忘,但每家每戶都曾經歷的過往 打破主流敘事,重現東歐的矛盾與斷層 ◎《明鏡週刊》熱銷榜、萊比錫圖書獎入圍作 ------------------------------------------------ ★內容介紹 1945年1月,德軍從波蘭撤退,100多萬德國百姓、50多萬德國軍人撤回西歐,造成大量難民兒童。作者即難民兒童的後代,其父母均爲戰中被逐出家鄉的德裔難民。逃亡發生那年,父親9歲,之後對此事隻字不提,過去的村莊不僅換了名字,連所屬國籍都由德意志劃歸波蘭。75年後的同一時間,父親病危,女兒重新踏上他們當年的逃亡之路…… 這是一部家族離散史,也是一曲民族心靈悲歌。全書以西里西亞,這個三國交界的三角地帶爲中心,結合作者家人的經歷、重走的沿途見聞,及親歷者的口述,歷史的追蹤與當下的記述、旅行與紀史結合,動人地重現了德—波—俄關係的矛盾與斷層,用雙腳重新丈量的方式提供了進入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 ★編輯推薦 ◎是個人史、家族史,也是當代心靈史 ◎一段不堪回首的家族往事,一段幾乎被遺忘的集體記憶 ◎穿過歷史,穿過歐洲,爲了忘卻的紀念 ◎致敬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家,官方與民間、親歷者口述與作者見聞、紀行與述史盤根錯節的還原 不僅用雙腳丈量逃亡的歷史與當下,也用筆書寫尋找父親的見聞,將這段塵封的記憶帶到21世紀人們的面前 ◎40天,550公里,全程步行,是意志與本能的較量,也是歷史的殘酷與人類極限的博弈 從1945年到2020年,從玫瑰谷到克林哈特,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回望 ◎對抗夢魘,撫摸歷史的創傷,對戰爭的直視與反思之作 歷史罅隙中的人們,驅逐與逃亡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怎樣的痕跡?對於戰後德國東部地區劃歸波蘭,涉事各國,主流與民間是何態度? ◎拼接、重構,探尋進入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旅途中,她對抗暴雨,強渡沼澤,經過教堂、沿途人家的廚房;她展開對話,與親歷者,也與自己 “我的家族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今天沒有一處在德國版圖之內。”這是一部懷鄉之作。故鄉是作者心頭的一扇沉重之門,推開它意味着對過去的直視和反思。作者勇敢地踏上了返鄉之路,揭示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作者的描述細膩入微,敘述視角不斷變換,以一種拼貼的方式,重現了二戰末期德國難民的歷史。 ------------------------------------------------ ★名人推薦 在新的歷史框架中重提這個本應塵埃落定的話題,格外需要勇氣、歷史膽識和靈感。 ——阿萊達·阿斯曼,文化記憶理論奠基人 穿過歷史,穿過歐洲,這次重走父親之旅太讓人印象深刻了。 ——蘇珊·比登科普夫 ------------------------------------------------ ★媒體評價 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重走了父親從西里西亞逃亡之路,希望從情感上了解當年發生的事情。她對歷史的動人重建呈現了德國—波蘭—俄羅斯關係中的矛盾和斷層,引人入勝。 ——萊比錫圖書獎評委會 她把逃亡和背井離鄉的個人經歷與集體記憶驚人地結合在一起,一點一點揭開歐東地區的歷史幽暗之處……令人印象深刻。 ——《德國時代週報》 了不起的作品。 ——《明鏡週刊》 要想了解人類有多健忘,你應該讀讀這本書。 ——《圖片報》 既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當代史。 ——《新蘇黎世報》 這本書關於作者的遭遇,逃亡,忘卻與壓抑。 ——德意志國家文化廣播電臺 (此書)巧妙地將過去經歷、個人記憶與當代歐洲時局連接起來。 ——《慕尼黑晚報》 觸目驚心地還原了歷史現場……令人唏噓的是,《我們遺忘的一切》中的歷史性時刻與歐洲當今的難民潮形成了映照。 ——《法蘭克福匯報》 這本書裏的故事絕不僅僅發生在過去。它討論的話題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樑。 ——《日報》 一部傑作,非常私人卻非常豐富、動人和親切。因爲通過閱讀,你能清楚看到,比戰爭持續時間更久的,是那些動盪給個體留下的創傷。 ——《巴登日報》 作者以非同尋常的清晰度描繪了一幅東歐圖景。不僅如此,該書對俄烏衝突以及持續至今的歐洲難民問題提供了有趣的觀察視角。 ——《南德意志報》 克里斯蒂安娜筆下的世界,與婦女和兒童正逃離烏克蘭的現實世界,交疊到了一起,張力十足。 ——《文學世界報》 這本書信息量太大了,它把個體經歷與大的社會背景交織在一起,尤其在烏克蘭危機的陰霾下,本書極具話題度。 ——《星期五週報》 作者極其精準地繪製了東歐的歷史圖景,甚至給當下的俄烏衝突與難民問題提供了參照。……直擊靈魂。 ——《南德意志報》 她的故事是無數人的縮影。 ——《傾聽》週刊 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恐懼。疲憊。生活的徹底撕裂。雖然只是在寫她父親的故事,但很明顯,作者對我們所有人當下正在經歷什麼再清楚不過。 ——《明星週刊》 這本書可以說是肉身的編年史,它描摹了一種失去的心理狀態,而且這種心理並不會隨着逃亡終點的抵達而畫上句號。 ——《中德意志報》 私人化又不失詩意,動人十足。 ——《柏林晨郵報》 是對自己家族史深刻、多層次、與衆不同的審視與回望。 ——柏林布蘭登堡廣播公司文化電臺 在世界日益分化的時代,一本提醒我們拒絕遺忘的書。 ——《每日鏡報》 令人揪心的話題……對尋根與失去的奇妙反思。 ——《漢諾威彙報》 作者找到了一種特殊方式,來書寫二戰對自己家族的影響。 ——《德國書業週刊》 作者最了不起的一點在於,她同時體會到失去感與負罪感、憤怒與和解成爲可能,而那些情感往往是人們很難忍受的。 ——GALORE 是個人的也是全人類的。 ——德國西南廣播公司 卓有見地,非同凡響。 ——德國第一電視臺《開卷時刻》 對戰爭、背井離鄉與家的反思。 ——《焦點週刊》


image

要真正瞭解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是去了解它的軍事。大日本帝國海軍,從建立初期的猴唯諾諾到令全世界矚目不過用了四十年時間,之後又經過近四十年,便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 這是一支充滿賭徒性質的軍隊,也是一支很有創意的軍隊,它能夠無視一切既存的政治經濟軍事規則和定論而孤注一擲,從而創下了不少“首次”作戰的方式和創意,同時,這又是一支極爲保守、固步自封、思維方式滯後子時代達數十年之久的軍隊。 兩種極爲矛盾的性質相互依存,恰好正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所在,這也預示着它除了悲劇性的下場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結局。最終.它的歸宿也只能是大洋深處——那片與其說是它們的戰場,還不如說是賭場,更是墳場的地方。 軍艦是成了殘骸,但日本海軍的軟件遺產卻幾乎原封不動地被保留了下來。如果仔細觀察日本杜會,就會發現:來自舊日本陸軍的影響確實不大,甚至可以說幾乎消失了,而來自舊日本海軍的影響則很可觀。很多被現今人們認爲是日本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或行爲方式,其歷史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久長.裏面不少是日本海軍留下來的遺產,僅僅只有幾十上百年的歷史而已。那是一筆有正有負的遺產,日本戰後的復甦有不少地方要歸功於那筆遺產,後來日本經濟的停滯和徘徊,似乎也能從那筆遺產中發現端倪。


image

本書全景展示了日本戰敗投降之前的8月14日中午至8月15日中午,圍繞《終戰詔書》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清晰地講述了日本在最終覆亡的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各方勢力、各個階層對待投降這個問題的不同態度。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00前的24小時,圍繞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發佈向美、英、蘇、中四國無條件投降的《終戰詔書》所發生的種種:難以接受的現實和無法想象的未來,政壇、軍界各色人等的情感表現和行爲選擇,終戰程序執行的爭議和變數,《終戰詔書》表述的含混與刻意迴避,航空隊基地司令官的抗命特攻,陸軍省少壯派軍官的決死兵變……日本在最終覆亡背後發生了什麼? 本書作爲二戰主題經典著作,曾兩次被改編爲電影,有很大的影響,在豆瓣電影評分中,1967年版《日本最漫長的一天》豆瓣評分爲8.3分,2015年版爲6.7分。


image

“巴黎燒了嗎?”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東普魯士“狼穴”的地堡裏,向他的總參謀長約德爾上將發出的責問。 本書生動而又詳細地描繪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戰鬥全過程。 譯者董樂山先生在“譯序”中說:《巴黎燒了嗎?》是新聞史上的一部傑作。兩位作者拉萊·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爾分別是美國《新聞週刊》和法 國《巴黎競賽》的記者。他們在作品的史實方面力求翔實,花了將近三年時間蒐集材料;他們翻閱了美法德三方面的軍事檔案,採訪了上至艾森豪威爾、戴高樂高級助手、肖爾鐵茨,下至法、美、德軍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達八百多人,採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親身經歷,因此能使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處。另一方面他們又發揮了新聞記者的特長,能把文章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令人覺得彷彿在讀一本扣人心絃的驚險小說,放不下手來。作爲報告文學(或者所謂紀實小說),它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典範的作品。


image

本書中,喬恩·格特納對20世紀一些最重要的發明進行了追根溯源。文中描繪了數位對當代通信和計算機技術做出過決定性貢獻的科學家。同時,本書也讚譽了貝爾實驗室那些寬敞且與世隔絕的工作場所,因爲天才們可以在那裏進行各種嘗試,無須擔心複雜的人際關係、股民利益或公司收益。


image

1945年3月,德國國防軍戈特哈德·海因裏齊大將奉命接手維斯瓦河集團軍羣司令職務。在隨後的2個月裏,海因裏齊採取各種戰術,阻擊對手的推進,從德方視角覆盤了奧得河前線戰場態勢的變化。書中收納了大量來自德軍的第一手資料,以及戰場日誌、戰後總結文件、對交戰雙方的訪談等各種資料,詳細梳理了奧得河前線德國守軍的兵力編制變化和調整,雙方所採取的戰役、戰術手段,以及如何運用己方力量達成戰役戰術目的。本書全面客觀地展現了戰線逐日、逐段的變化,以及奧得河一線德軍在最後的戰鬥中走向覆滅的過程。


image

★ “一部名垂青史的回憶錄,出自當時極負盛名的記者筆下。” ★ 與《第三帝國的興亡》齊名的傳世之作 ★ 二十世紀知名戰地記者、美國國家圖書獎作者威廉•夏伊勒 ★ 關於二十世紀幾乎所有大事件的總結之作 【內容簡介】 威廉•夏伊勒是美國著名記者、新聞分析員和世界現代史學家,他的一生基本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而這個世紀又是世界和整個人類文明發生鉅變的時期。他生於1904年,去世於1993年,其間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第三帝國的興亡、美國文學的興起、幾次世界性的經濟大危機、民權運動、交通與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越南戰爭、美蘇冷戰、古巴導彈危機、肯尼迪遇刺和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以及蘇聯崛起和解體等等,他的長壽也讓這部歷史長卷成爲名副其實的“二十世紀之旅”。 分卷簡介•第一卷《世紀初生:1904—1930》 第一卷《世紀初生:1904—1930》,威廉•夏伊勒在世紀之交不久後出生,成長於美國一箇中西部小鎮的“大街”,在安頓下來以前他決定逃離美國的保守中心地區。1925年,他搭上一條運牛船前往歐洲,口袋裏只有200美元,計劃在那裏待兩個月。最終在巴黎,夏伊勒和上千名年輕美國人一起,向巴黎版《芝加哥論壇報》投遞簡歷。就在他回國的前一晚,《芝加哥論壇報》的編輯終於給他了一份工作——這也是夏伊勒從此在歐洲駐紮二十年的重要職業生涯的起點。現在威廉•夏伊勒回想起這些歲月——在《芝加哥論壇報》的編輯室裏與詹姆斯•瑟伯鄰桌而坐;與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和塞爾達、海明威、格特魯德•斯泰因、多蘿西•湯普森、伊莎朵拉•鄧肯以及約翰•君特談笑風生;之後作爲駐外記者,在動盪的20世紀20年代輾轉於倫敦、柏林、維也納、羅馬和日內瓦進行報道。但是,《世紀初生》同樣是夏伊勒離開家鄉後對美國的個人深切記述——統治芝加哥的“疤臉”阿爾•卡彭,“猴子案件”和克萊倫斯•達羅,哈定就任總統期間的醜聞,以及在世界處於危險邊緣時快速成長爲世界大國的優勢和劣勢。 分卷簡介•第二卷《噩夢年代:1930—1940》 第二卷《噩夢年代:1930—1940》是對1930—1940年“噩夢年代”的生動而難忘的見證,作者掌握希特勒、戈林、希姆萊等最高統帥部領袖的政策的第一手資料,對納粹惡魔的脫籠而出擁有深刻的獨特見解。通過威廉•夏伊勒的驚世之作,我們得以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一睹曾經的世界不受阻攔地奔向末世決戰的震驚場面。 分卷簡介•第三卷《旅人遲歸:1945-1988》 第三卷《旅人遲歸:1945-1988》是二戰後作者的親身經歷。沒有誰能自外於冷戰的歇斯底里,被解僱的新聞評論員衣食無着,幾近破產,他唯有寫作,寫出他戰時的經歷,而出版商卻告訴他,那些東西已經過時了。當他面對成噸的萬卷納粹檔案,一股雄心在胸中燃起,一部描寫納粹帝國的鴻篇鉅著在妻子的抱怨、朋友的苦勸中落筆。麥卡錫的瘋狂,肯尼迪的隕落,水門的荒唐,蘇聯的封閉,在夏伊勒的筆尖,以一種個人化的方式流淌出來。 【本書榮譽】 內容豐富且重要……非常具有可讀性,充滿了生動的細節,文筆優美細膩……這位異常優秀的記者……非常善於講故事。 ——威廉•默奇森,《國家評論》 活在歷史中的人……通俗易懂,講述了大量或有趣或悲傷的故事。 ——馬爾科姆•考利,《紐約時報》書評 清醒又活潑,睿智且溫暖——所有的元素一應俱全,並且正當其時。 ——《紐約客》 不同於以往任何常規的歷史書籍,夏伊勒的回憶錄讓讀者重歷歷史。 ——《人物週刊》 把記憶的碎片以個人的視角完全展現出來,既對諸多世界大事件提出了強有力的觀點,又體現了新聞業者的直言不諱。 ——《紐約時報》 新聞報道的絕佳之作……一個令人着迷的人物,一個危險的年代,故事具有高度可讀性,引人入勝……這是一份高度個人化的生活記述,記述如何創造人生與歷史共存。它描述了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在希特勒的法律治下,人如何生活、工作並試着組建一個家庭。 ——《休斯頓記事報》 夏伊勒先生出生於美國中西部,他伴着20世紀的腳步長大,他熟知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現代世界秩序創立時期的親歷者……這部著作爲讀者開啓了許多管窺歷史淵源的通道。 ——《華爾街日報》 權且把本書當作夏伊勒留給世人的遺言吧。對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獨特的視角進行了大膽的報道,他讓人們以非同凡響的方式記住了——因而也真正瞭解了——過去。 ——《舊金山紀事報》 在本書裏,夏伊勒講述了一個令人着迷的故事,他用極其圓滑的手段向讀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後的艱辛。 ——《波士頓環球報》 一部名垂青史的回憶錄,出自當時最負盛名的記者之一筆下……觀點犀利、與時俱進、老少咸宜。 ——丹•拉瑟,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節目主持人


image

六個國家,重現紛亂時局的沙盤推演 十個決策,鎖定二戰終局的隱形硝煙 ……………… ※媒體推薦※ 一個壯舉。 ——《愛爾蘭時報》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充滿學術洞察力的分析……它的幾乎每一頁都閃耀着光輝。 ——《觀察家報》 一次精彩的歷史重建。 ——《標準晚報》 這本書充滿智慧 、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彷彿這段關鍵的歷史重現在我們眼前。 ——《星期日先驅報》 對那些渴望瞭解高層政治決策是如何做出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星期日郵報》 ……………… ※名人推薦※ 極其有力的論證……這本書非常重要……它真正改變了我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看法。 ——安德魯·羅伯茨 這一引人入勝、論證嚴謹的傑作加深了我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理解。 ——艾倫·馬西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問題令人信服地再探討……克肖此書保持了嚴謹的學術態度、嚴密的論證過程與可靠的判斷力,與他對希特勒生平的研究一樣成功。 ——理查德·奧弗裏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政治決策清晰明瞭且無懈可擊的闡述。 ——馬克斯·黑斯廷斯 我們非常幸運,有伊恩·克肖先生用他豐富的知識與清晰的思路爲我們剖析了這些決策……一本充滿智慧的著作。 ——安東尼·比弗 ……………… ※內容簡介※ 作者伊恩·克肖用十個章節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美國、蘇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六個主要國家做出的十個互相關聯、具有巨大軍事影響的政治決策。從英國決定堅持抗擊德國,到德國決定在珍珠港事件後向美國宣戰,再到希特勒決定消滅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這些決策把歐亞大陸上的兩場互相分隔的戰爭,轉變成一場真正全球化的衝突。儘管在1941年底,戰爭仍有三年多的進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在此時就已經註定了。 任何決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條件的限制。政治體制、決策機制、意識形態、決策者所能掌握的情報信息、國內輿論、國際環境、決策者的理智與情感……這些無一不影響着“二戰”中這些決策的形成過程。作者充分分析了這些因素在這十個決策中的作用與影響,試圖爲讀者還原當時戰場之外看不見的硝煙。但歷史的發展並不具有必然性。作者還專門分析了被決策者們拋棄的其他替代方案,併合理推測了選擇這些替代方案可能產生的結果。對這些替代方案被放棄過程的分析更是凸顯了決策者做出這些命運攸關的抉擇背後的邏輯。


image

★這是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以時間爲主線,縱向梳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潮流起伏、形勢發展,橫向講述歐洲、北非、蘇德、太平洋等各個戰區的重要戰事。 ★作者站在一名軍事理論家的高度,對參戰國的戰略決策和戰役行動做了透徹講解與精彩點評,對各國的戰爭愚行,特別是英國的連連失誤更是不吝筆墨嚴加批判。 ★書中沒有拗口的術語和複雜的概念,作者一路大道至簡、平鋪直序,輔以*到的分析、深刻的反思,甚至辛辣的諷刺。無論是戰史小白、對二戰有一些瞭解的進階讀者,還是骨灰級的二戰粉絲,都能各取所需,從中汲取營養。 ★機械化戰爭論和間接路線理論是貫穿全書的兩條暗線,幾乎在解說各場戰役時都得到了體現和運用,因此這本書也是深入理解利德爾·哈特軍事思想的重要補充。


image

新版套裝內含 精美諾曼底登陸地圖 分別於1959、1966、1974年出版的二戰史詩三部曲是美國著名記者、作家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代表作品,這三本氣勢磅礴的鉅作通過對二戰歐洲戰場三次重要戰役的紀錄,描繪了這場深刻改變了20世紀世界格局的戰爭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從戰爭的慘烈景況到戰士的可怕經歷,從戰役的策劃運 籌到實際部 署,本書都有詳盡的敘述,加上作者小說般的敘事手法和無數次的戰爭親歷與倖存者採訪,使得這三本書爲我們留下了關於二戰歷史珍貴的第一手記錄。“二戰史詩三部曲”主要涉及二戰中三次規模較大、較爲關鍵的戰役,分別是諾曼底登陸、荷蘭的市場花園行動和柏林戰役。 【最長的一天:1944諾曼底登陸(修訂珍藏版)】 諾曼底登陸是迄今爲止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作戰,也是二戰的關鍵轉折點。《最長的一天》權威、生動地記述了整個登陸的策劃和過程,也描述了戰場個人所遭遇的傳奇命運以及痛苦、迷茫與抗爭,“猶如在諾曼底海灘安裝了上萬個攝像頭”,是非虛構戰爭史典範,瞭解諾曼底登陸不可替代的佳作。該書也是一部關於命運和以勇氣改變命運的戰爭史詩。 【遙遠的橋:1944市場—花園行動(修訂珍藏版)】 諾曼底登陸成功之後,盟軍決定發起人類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空降部隊和地面部隊的聯合攻勢,試圖在1944年年底前結束整個二戰的歐洲戰事,卻遭遇了慘痛的失敗。深入敵後、孤立無援的空降兵,面對着焦慮、絕望、恐懼,仍然表現出了悲壯的英雄主義精神。 【最後一役:1945柏林戰役(修訂珍藏版)】 柏林戰役也是二戰中最血腥、最關鍵性的時刻之一,其後果將在未來幾十年複雜的國際政治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一雙眼換一隻眼,一池血換一滴血”,第三帝國覆滅之時,柏林也遭受了毀滅性的創痛。這一刻,喫飯比愛更重要,躲藏比戰鬥更有尊嚴,忍受比獲得勝利更爲正確。一部關於戰爭以及戰爭深淵中個體生存與命運的不朽著作。 【編輯推薦】 戰爭史殿堂之作,非虛構寫作典範,瞭解二戰歷史不可替代的經典。瑞恩改變了美國新聞界非虛構寫作,尤其是戰爭紀實寫作的方式,半個世紀以來,他的“二戰史詩三部曲”一直在各類二戰史非虛構作品、戰爭紀實作品的榜單中名列前茅,常銷不衰,全球銷量累計超過2000萬冊,其中兩部還被好萊塢改編爲電影,同樣成爲經典。。 三場戰役的倖存者與見證人,不劃分立場,共同講述二戰極爲真實的歷史記憶。但凡經歷過戰場,每個人都會對戰爭有着更爲痛徹的理解。瑞恩親歷三場戰役,並在戰後20多年中尋訪5000餘人,在大量的口述材料、文件檔案的基礎上,從隆美爾、蒙哥馬利等高級將領,到前線上的年輕士兵和逃亡的德國平民,每個人都在他的筆下變得立體可感,呈現出戰爭的真實面貌。 二戰是第一場作戰人員有意識瞄準平民的戰爭。作爲這一歷史時刻的親歷者,瑞恩講述的不再是軍事史,而是戰爭中人的故事。1959年《最長的一天》面市,讀者紛紛致信,感謝瑞恩讓他們頭一次知曉“自己的親人、朋友、鄰居,曾經在那個偉大的時刻經歷過什麼”。歷史轉折中個人的希望與絕望、命運與抗爭,讓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更深刻地體味戰爭。 國內資深二戰歷史研究者全新修訂,重譯內容幾乎佔全套書的90%。新版譯文具有文學作品的閱讀美感,流暢易讀;術語譯法專業,不再讓讀者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