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命運攸關的抉擇

六個國家,重現紛亂時局的沙盤推演 十個決策,鎖定二戰終局的隱形硝煙 ……………… ※媒體推薦※ 一個壯舉

——《愛爾蘭時報》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充滿學術洞察力的分析……它的幾乎每一頁都閃耀着光輝

——《觀察家報》 一次精彩的歷史重建

——《標準晚報》 這本書充滿智慧 、引人入勝,發人深省,彷彿這段關鍵的歷史重現在我們眼前

——《星期日先驅報》 對那些渴望瞭解高層政治決策是如何做出的人來說,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

——《星期日郵報》 ……………… ※名人推薦※ 極其有力的論證……這本書非常重要……它真正改變了我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看法

——安德魯·羅伯茨 這一引人入勝、論證嚴謹的傑作加深了我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理解

——艾倫·馬西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問題令人信服地再探討……克肖此書保持了嚴謹的學術態度、嚴密的論證過程與可靠的判斷力,與他對希特勒生平的研究一樣成功

——理查德·奧弗裏 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政治決策清晰明瞭且無懈可擊的闡述

——馬克斯·黑斯廷斯 我們非常幸運,有伊恩·克肖先生用他豐富的知識與清晰的思路爲我們剖析了這些決策……一本充滿智慧的著作

——安東尼·比弗 ……………… ※內容簡介※ 作者伊恩·克肖用十個章節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美國、蘇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六個主要國家做出的十個互相關聯、具有巨大軍事影響的政治決策

從英國決定堅持抗擊德國,到德國決定在珍珠港事件後向美國宣戰,再到希特勒決定消滅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這些決策把歐亞大陸上的兩場互相分隔的戰爭,轉變成一場真正全球化的衝突

儘管在1941年底,戰爭仍有三年多的進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在此時就已經註定了

任何決策的制定都受到一系列條件的限制

政治體制、決策機制、意識形態、決策者所能掌握的情報信息、國內輿論、國際環境、決策者的理智與情感……這些無一不影響着“二戰”中這些決策的形成過程

作者充分分析了這些因素在這十個決策中的作用與影響,試圖爲讀者還原當時戰場之外看不見的硝煙

但歷史的發展並不具有必然性

作者還專門分析了被決策者們拋棄的其他替代方案,併合理推測了選擇這些替代方案可能產生的結果

對這些替代方案被放棄過程的分析更是凸顯了決策者做出這些命運攸關的抉擇背後的邏輯


  • 東門友梅
    但歷史最荒唐之處在於,德國和日本權力精英出於民族尊嚴最終所導向巨大災難,卻在戰敗後半個世紀裏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空前的繁華
  • 牧英哲
    還能總結出2點,日本早就預見到敗,但民族性,尊嚴就是知道敗也要必須發動戰爭,寧可站着死也不能無資源偏安一隅;美國的確是事先知道偷襲珍珠港(多年來早已解密,本書並未談及過多),但羅斯福必須要有民意推動國會才能批准,代價是慘重(主要航母並不在),但沒有此事件美國依然無法最終參戰(民意依然是民意纔是老大)
  • 餘覓翠
    德國進攻蘇聯,日本襲擊美國,不理性的選擇都有合乎邏輯的原因
  • 富妙夢
    三個軸心國中,意大利自大又愚蠢,日本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德國竭力想擺脫一戰陰影,印象深刻的是對生存空間的闡述,猶如社會達爾文主義
  • 賁碧白
    日本意圖稱霸東南亞的舉動直接威脅到美屬菲律賓,日軍在中國戰場的暴行也使美國民衆深切同情中國抗戰,美國在多次要求日本從中國大陸撤軍無果的情況下,凍結了日本在美資產,停止供應日本維持戰爭所需的石油和廢鐵
  • 戚鴻卓
    選取了二戰中幾個關鍵決策:英國的戰與和,美國的參與和孤立,德國突襲蘇聯和對美宣戰,蘇聯對德入侵的判斷,日本南下或北上及對美的戰與和,等等
  • 魚燦燦
    我們可以看到在有些抉擇不是順理成章的(如丘吉爾堅持抗擊德國、美國對英國的援助)、有些抉擇不是那麼的“瘋狂”而是有其內在的邏輯,甚至是他們在當時的情況能做的最好選擇(如日本偷襲珍珠港、對美宣戰)
  • 闕薇歌
    每個命運攸關的抉擇,不僅與領導者的性格和履歷有關,比如丘吉爾的強硬和羅斯福的謹慎,也與國家的政治制度有關,比如俄羅斯的集權和美國的民主,同時與國民文化有關,比如日本、意大利的大國夢和德國的民粹思想
  • 徐鵬海
    日本在1939年前的國策一直是北進,對於日本來說,俄國人才是最危險的敵人,只有徹底打敗俄國人才能確保帝國生命線滿蒙的安全,即使日本身陷中國戰局泥潭,日本還多次挑起與蘇聯的邊境戰爭
  • 蔚涵易
    本書雖然只分析了1940年5月到1941年12月間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意大利、蘇聯的10個戰略抉擇,但是這些抉擇的源起和影響卻可以追溯到一戰前和蘇聯解體時,甚至可以說,正是這些抉擇造就了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
  • 倪文宣
    閱讀期間不斷翻看世界地圖,不斷去尋找歷史書上曾經發生過大小戰役的各個地點,戰爭初期對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的描述相當精彩
  • 嚴初夏
    原本以爲德國進攻蘇聯和日本南下太平洋都是愚蠢的決定,但其實都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 酆憐雙
    1941年最著名的重大事件包括德國入侵蘇聯(還導致納粹對猶太人的殺戮迅速升級爲全面的種族屠殺)、日本襲擊珍珠港和美國參加歐洲戰爭
  • 慕憶靈
    那麼能讓歷史改變最大的變數就是極權的德國,蘇聯,意大利(太弱了簡直不配進入軸心國)領導人,可以隨心所欲
  • 巫修偉
    而德國攻打蘇聯,也是爲了在不惹怒美國的情況下爲自己贏得戰爭的補給倉
  • 郭清馨
    在蘇聯不可戰勝的戰爭機器和美國無窮無盡的戰爭資源之間,締結了一個看似不可能出現的聯盟,最終確保了歐洲和遠東的戰爭勝利
  • 支清暉
    希特勒在東線敗的如此之快,個人感覺,他是低估了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更低估了斯大林以幾個蘇聯士兵換一個德國士兵的兇殘打法
  • 籍笑槐
    英國決定堅持抗擊德國,到德國決定在珍珠港事件後向美國宣戰,再到希特勒決定消滅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這些決策把歐亞大陸上的兩場互相分隔的戰爭,轉變成一場真正全球化的衝突
  • 司允晨
    六個國家六種不同的性格 寄希望於美國堅持抗戰到底的前世界霸主英國 不信任別國自負矯飾的蘇聯 一無所有的國家期望擠進列強不惜堵上國運的日本 實力謀略皆弱小又不甘平庸沒有自知之明的意大利 堅守孤立主義但又同時引導民意最後出戰的美國 這些國家性格都被實力強大 瘋狂變態的爭取生存空間的德國所驅使着做出不得不在時下做出命運攸關的抉擇 二戰前後時期的歷史讓人類意識到殖民主義的破產 民粹運動的瘋狂 獨裁主義的恐怖和慘無人道的反人道主義終將被人類社會所拋棄和不恥
  • 太叔春冬
    軍事史和戰略學,討論了丘吉爾政府的堅持戰鬥;希特勒政權的進攻蘇聯、美國宣戰和屠殺猶太人;墨索里尼政權的攻打希臘;羅斯福政權的租借法案和宣而不戰;日本的南進戰略和攻打珍珠港;斯大林政府的忽略情報
  • 咸和藹
    所謂“命運攸關的抉擇”,其實是作者歸納出的二戰期間同盟與軸心之間各國首腦做出的十個如今看來足以改變戰爭走勢和世界格局的關鍵決策,而這些決策基本都集中在40年代最初的一年,於是讓這一年頗有種萬曆十五年的味道
  • 黎安翔
    人無完人,即便是最優秀的政治家也會受到偏見等許多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怎樣通過類似於集體領導這樣的制度設計把這些因素降低到最小,讓正確的決策得以做出,對今天的世界仍然很有現實意義
  • 仉督思柔
    對於各國最高領導的決策前因後果分析很到位,就是有點囉嗦,一個狀況不停在說,是怕喔記不住麼
  • 華逸思
    日本的集體決策很古怪,沒有人有絕對權威,天皇也要避免與政府尤其是軍隊起衝突,所以軍隊的地位至關重要,因爲它們只對天皇負責
  • 太叔哲麗
    很難以事後諸葛亮的方式評判重大決策的正確與否,關鍵人物也只能在限定的歷史條件下影響和改變歷史
  • 嵇浩瀚
    大部分內容都是放在內部政治體系,在描述這些決策的同時,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做出這些決策的前提政治條件
  • 孔牧歌
    每個決策者心中秉持的意識形態、手中操弄的戰略籌碼、對做出決擇的主動程度及其後的承受餘裕都不相同,於前三者作者分析充分精到,於最後一點着墨不多
  • 羅高昂
    對二戰中各國決策的細緻推演,任何一個重大決策其實背後都經過了很久的博弈,考量,最後變成了我們看到的樣子
  • 幹綠海
    感受最深的是各國的決策機制導致決策行爲大相徑庭,最高階是英國,平衡了社會力量和國家自主性,美國次之,社會力量過於強大,蘇聯納粹屬於韋伯所說的政治不成熟,密室政治,日本最次,少壯派以下克上豬突猛進,海軍陸軍互相甩鍋缺乏統一領導
  • 蒙怡嘉
    其入手點是二戰各國的決策機制,即政府最高決策機構的結構與運作模式極大程度上左右最高層領導們的想法和手段
  • 閭丘丹蝶
    不難發現,對當時紛紜複雜的各國形勢而言,同樣是“命運攸關的抉擇”,有的其實是命中註定的決策,有的則是無從選擇的選擇,但更多的選擇在必然層面都要大過偶然,這纔是二戰的悲劇
  • 桓秋靈
    這書比同作者著希特勒傳寫的好,尤其對日意蘇德美各種戰略體制決策的機制闡述很清楚,言簡意賅
  • 路文姝
    核心觀點是:一方面,這些發生在戰爭初期的抉擇極大程度決定了二戰整體的走向;另一方面,當各國做出這些抉擇的時候,他們也並沒有其他可行選項,在制度和人事雙重作用下,歷史的軌道已經鋪好了
  • 鹹以筠
    可以說1940-1941年間做出的這些決策,既偶然卻又有其必然邏輯,很大程度上被奉爲神聖的國民的意志往往讓位於各國領袖的個人意志,因此每個決策體現出來領袖的個人成長、品質心態與精神健全程度
  • 管禮騫
    最佩服的是羅斯福,在跟一個不合作的國會打交道的同時,還小心翼翼地照顧順應又引導着民意,又不至於走得太遠,難怪身爲偉大政治家的同時又廣爲民衆愛戴,這比丘吉爾強多了
  • 鬱雨竹
    不過持論嚴謹的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並不僅僅是在歷史的脈絡中劃重點,畢竟對於整個二戰的研究,不論是政治、歷史還是軍事領域,早就已經縝密到很難有不曾關照到的死角;於是本書的亮點成了每個抉擇之後作者提出的反詰和有針對性的分析:如果不做這個決策,希特勒墨索里尼丘吉爾羅斯福們和該國還有別的選擇麼
  • 蒲如南
    六個權力體制,民意在最終政治決策中扮演重要因素的只有美國,羅斯福的睿智和老練至關緊要
  • 梅嫚兒
    英國爲了是降是戰爭吵了三天、希特勒的決策大多數時候都非常嚴謹和周密、日本的狂妄和自大多少都跟他特殊的政體有關、斯大林的剛愎也源於沙俄以來的國本,至於羅斯福領導下的美國和墨索里尼的意大利,一個是強大卻搖擺的利己主義者,另一個則是徹頭徹尾的投機分子
  • 邊弘闊
    最佩服的是羅斯福,在跟一個不合作的國會打交道的同時,還小心翼翼地照顧、順應又引導着民意,又不至於走得太遠,難怪身爲偉大的政治家的同時又廣爲民衆愛戴,這比英國的某兩位強多了
  • 張宏愷
    事實上,對於大多數決策者而言,他們的選擇是不違逆自己的最低條件(日本的保證在華侵略、英國的國家主權、美國的民意以及不受德國威脅等等)下最優解
  • 司承顏
    希特勒的大膽與獨裁,羅斯福對民意的謹小慎微,對政治操作的奸詐狡猾,斯大林的高度集權,以及對蘇聯國家完整性的一廂情願,日本人的衝動好戰,丘吉爾理性分析後的劍走偏鋒,這些,都只是命運攸關的二戰前夕抉擇中決策者性格的特質,對於抉擇的走向重要,但也並不是決定性作用
  • 濮陽濃綺
    如果12月對那8名一線醫生的“謠言”有所警覺,如果作出了與當時不同的選擇,是不是一切都會不同,不會有這麼多無辜的生命撒手而去,不會有今天的這份可以說瀰漫全國的“恐慌”
  • 莫星晴
    本書討論的是決策,一系列發生在1940-41年間的、決定了未來歷史走向的重大決策,重點是決策產生的背景、機制、機構(人)之間的互動、權衡的過程和除此之外的可能性,最後作者改寫引用的馬克思的句子,可謂是爲這個主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總結:領導人們創造着他們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所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有時候並沒有太多選擇,臨事方知一死難
  • 錢醉蝶
    但是在當時的客觀背景下,作者的剖析是令人信服的,對於做出決策的領導人來說,他們不僅僅是按照自己的個性行事,考慮的因素很多,站在爲自己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思考問題(當然也包括因爲個人的根深蒂固想法對信息處理的偏差導致的一些誤判),而且在當時的情境下,也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種更好的選擇存在
  • 舒語風
    作者對當時決策的背景做了詳細的介紹,也設想了其他選擇是否會導致不同的歷史進程
  • 蔣泰華
    作者將那些後世很多人眼中的英明(愚蠢)決定進行剖析,分析了其合理性及優越性,在那個時空背景下就是那樣的,或英明或愚蠢的判斷完全就是以成敗論的事後諸葛亮邏輯,事實只是歷史的發展往往偏離當事人預估的軌道,走向出人意料的結局
  • 豐文漪
    如今看來德國攻打蘇聯和日本襲擊珍珠港這些決策都挺蠢的,但是放在當時的戰略背景下,也很難找到比這更“好”的選擇了
  • 時問風
    日本人強烈的自尊心讓他們選擇了後者,結果明治以來獲得的殖民地全部丟失,所以說該認慫時還是得認慫
  • 井代芹
    幾乎所有這些抉擇在今天看來都是極端荒唐與不明智的,似乎所有大國聯起手來輕描淡寫地玩了一場命運攸關的多米諾骨牌遊戲一般,因爲無論他們的政體與決策機制是怎麼樣的,竟都在自己內外交困、命運攸關的時刻發生了種種信息誤判、互相誤解,最後全部作出了匪夷所思,也本應避免的抉擇
  • 靳半凡
    生死攸關的抉擇,在背後看來是多方角力和客觀環境下的合力所導致的,因爲二戰史料的豐富所以可以才能對各參戰大國做出如此詳細的分析
  • 濮麗芳
    開上帝視角來看二戰時那些關鍵的抉擇,不過作者最主要着墨的還是做決策時的內外環境(比如羅斯福與美國孤立主義的妥協與對抗),讓讀者置身其中,才發現那些現在看起來貌似不合理甚至愚蠢的決策(如德國進攻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在當時也有合理的存在理由,我們並不比當時的人聰明,事實上,這些關鍵決策雖然是1940-1941年期間做出的,但孕育這些決策的土壤早已在此之前存在~本書的缺點就是行文囉嗦,有時一個觀點翻來覆去的說,扣一星即在於此
  • 師順慈
    作者從上帝視角的高度帶領讀者俯瞰二戰中幾個重要交戰國領導者的決策背景和決策過程,讓對二戰感興趣的讀者對這一段歷史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瞭解,同時也促進了讀者對歷史的反思——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後來人表面上看到的那樣簡單
  • 呂香彤
    很好的一本二戰國際關係分析書,從層次分析的角度,環境,背景,國家情況,民意,領導人結合各種數據來進行分析,珍珠港,德宣美這些事情並不是拍腦袋決定出來,美走向戰爭同樣也不是理所當然
  • 禹含蕊
    作者Ian Kershaw爵士是兩卷本希特勒傳記的作者,這也是公認的最佳希特勒傳記,因此對二戰歷史瞭若指掌,集中闡述二戰初期的各國軍政高層決策內幕和戰略推導剖析,文筆樸素老練,思路清晰深邃,分析大戰略來龍去脈的邏輯性極強,不譁衆取寵,不劍走偏鋒,頗具英國史學名家獨有的大局觀視野和深刻性(類似李德哈特和保羅肯尼迪),但後半段有些涉及華盛頓決策內幕的章節過於瑣碎專業,可讀性有些下降
  • 別元武
    非常好的關於二戰的書籍,詳實的介紹了二戰各個關鍵決策背後的政治環境、決策邏輯,解答了我的很多疑問
  • 康偉茂
    作者深度還原和分析了1940~1941年間決定二戰走向的十個重大戰略決策的形成過程
  • 家燦燦
    所有看似不合理且無法理解的決定都有它的內在邏輯,即使歷史重來一次也難保不會有同樣的結局,人無法脫離其時代和環境做出選擇,我們只能從當下去看過去,但歷史終結只屬於過去,每一頁中寫下的災難與痛苦又難保不會在重現,看這本書真的會被丘吉爾的個人魅力所吸引,一個領導者的決策力與遠見,他的樂觀與堅持,希望有機會可以讀一讀他的傳記
  • 管凌蝶
    本書實際只講了一個道路——在激烈的對抗中,戰略的自由度決定了國家的命運
  • 範林楠
    經濟,體制,文化,地緣政治等諸多因素下,再加上領導者的意志,才導致了這場世界大戰的結局在1940年到1941年之間就決定了
  • 羊永新
    絕對信息量滿滿,如果要改一個名字的話,可以叫“二戰期間各國外交決策的國內根源及其連鎖反應”,無論抉擇機制是高度集權還是分散,未經過集體理性推斷而經由個人意識形態的主導的決策毫無疑問都影響最終的結局,就像斯大林對鐵證如山的情報的疑神疑鬼,希特勒對自我大戰略的固執己見
  • 元代珊
    丘吉爾、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斯大林、羅斯福的迥異個性呈現在1940殘酷的世界舞臺上,也許更多是偶然,但相互咬合的巨型齒輪巨獸卻必然地將全世界拖拽進悲劇的命運中
  • 陳葦然
    事實上,任何一段歷史都無法真正預測另一個走向的結局,二戰的結局包含了同盟國的努力、軸心國的狂妄和所有人的運氣,如果歷史重演,或許不會再給我們留下那麼多容錯空間,人類命運的結局也將更加撲朔迷離
  • 仇青易
    8分 作爲一個對二戰沒有非常深入瞭解,只有最基本認識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非常好的補足,個人尤其喜歡日本那部分,作爲國人總是侷限性地只看到了中日之間的紛爭,而缺乏一個宏觀眼光
  • 封和順
    在 1940年夏天到 1942年秋天之間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戰爭的結局遠不是確定的
  • 薊翰墨
    通讀下來不免爲作者點贊,邏輯脈絡清晰,戰略抉擇與整體佈局相得益彰,歷史無從覆盤,也沒有政治家能真的交出滿分答卷,上帝視角都玩不轉社會這盤棋,羅斯福是真正的漁翁,但如果丘吉爾替換掉希特勒呢
  • 姚芳芳
    決策機制如何對一個國家的命運產生影響,可以在這本書中得到一個細緻入微的觀察
  • 羊舌燁華
    歷史大勢相對容易判斷,但具體過程則沒有那麼確定;決策者(無論作爲個體還是集體)總是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但對做出決定和未來發展也起到關鍵作用
  • 仉督春冬
    很精彩也相對客觀,這麼對比下來決策確實是建立在政治制度上的,很好的選題
  • 班問香
    看起來很費腦力,但是又很值得去看的一本歷史書
  • 羊靜白
    從某種角度上看,你決定不理會隔壁老王的騷擾,和斯大林擱置德國入侵蘇聯的情報,是同一個性質的事情……
  • 宗從露
    看完電影《至暗時刻》去買的,寫作方式有點類似《人類羣星閃耀時》,選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串寫二戰,夠精彩夠扣人心絃
  • 羅秋柔
    分析十個二戰期間看似“正常”決策後面的深層次因素,正如個人不能脫離影響他們行動的客觀因素,歷史並不是具備完全的必然性
  • 危佳美
    不僅描述了戰爭迷霧中各國領導人作出的重要決策及帶來的影響,更棒的是展示了決策背後各國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政治舞臺的dynamics、民族特點、領導人性格、地緣因素等桌面下的複雜圖景
  • 危曉蘭
    希特勒、羅斯福這些歷史巨人,以及以美國爲例,同盟國陣營背後完備、健全、細緻的政治體制,纔是引導國家政策走向的決定性因素,從這點來看,書中那些數不清的會議,就變得精彩了
  • 微生雅寒
    十個命運攸關的抉擇交織,推動,展示了6個國家和決策方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決策思路
  • 魯晉鵬
    筆者通過閱讀認爲好的決策與壞的決策的重要區別,首先是國家目標的設立應當追求和平而非擴張,其次便是在決策過程中引入大量理性因素,具體爲:成熟高效準確的數據統計部門,反饋真實民意的暢通渠道,經驗豐富或智慧過人的決策團隊成員,允許團隊成員表達真實想法並影響決策的機制,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而努力構建這樣的決策環境,無疑是更爲重要的戰略決策
  • 顧凡霜
    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每個進程受到了內在的歷史文化、體制、領導人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歷史呈現出這樣的軌跡
  • 翟哲美
    非常棒,以相當詳實和嚴謹的考證來重新解讀了在1940-1941的19個月時間裏,影響世界的十個重大決策
  • 詹秀慧
    感謝流流的推薦,聽書的效果不錯,這是一本非常適合我這種歷史小白閱讀的書,易懂又幽默,每個影響世界發展的重要抉擇都是以做出抉擇的領導人爲主要視角,在閱讀前就已經知道結局的我,或許會嘲笑某些抉擇的愚蠢
  • 沙朋興
    每一個抉擇不僅對地緣政治產生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類世界的走向,美國1929年的大蕭條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迅速波及德國,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對當權者的不信任,給了德國社會主義黨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說實話初期納粹的壯大是順應民意順應大環境的結果,又由於希特勒這個個人助瀾到一個不一樣的高度,德國的擴張離不開英法的綏靖態度,英法的綏靖也是老牌帝國主義衰落,新的帝國主義擡頭的結果
  • 羊鵬煊
    多方面地分析了40-41年這幾個主要領導人的抉擇背後的原因
  • 繆明達
    希特勒獨裁統治,在重大事件面前,個人決定起到很大作用,但也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斯大林的剛愎自用和對軍隊官員的大清洗致使對德國的突然進攻措手不及以及前期的節節潰敗;丘吉爾竭力維持英國最後的可憐的榮譽感,但深感自身力量單薄,不得不一再求助於美國;羅斯福想盡辦法讓美國避免戰爭,不斷觀望,小心翼翼;日本同德國一樣,深感“生存空間”危機,軍國主義膨脹,賭徒心態一搏,企圖掙脫美國的束縛
  • 單覓山
    好讀的,借鑑各種當時的信件,報告,匹配作者的分析,更加了解了當時的背景,解析當時各國決策者的狀態,如何選擇做出的抉擇,影響了未來的發展,結合各國體制領導人個性,意識形態,大環境,更多點了解了歷史中的抉擇
  • 燕平良
    作者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紛繁的現實中挑選出十條重要的線索,帶領讀者看清了戰爭背後各個國家不同的政體、決策,以及領導人
  • 毋若薇
    《命運攸關的抉擇》用十個章節的篇幅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間,英國、美國、蘇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六個主要國家做出的十個互相關聯、具有巨大軍事影響的政治決策
  • 童飛虎
    通過對1940.5-1941.12這19個月期間內,英德日意美蘇六個國家的抉擇的闡述,這些抉擇環環相扣、互相影響,讓我們明白了在這每個抉擇的背後,領導人爲什麼作出這樣的抉擇、以及是否還有其他的抉擇
  • 李涵易
    英美領導人在民主背後的艱難抉擇,每一個行動都在民意推動下被動前行,換句話換任何領導人都不會跳出大框架,也不會謬之千里
  • 慎經亙
    其實如果深入每個抉擇背後的客觀形勢和影響因素,現在看似可笑和愚昧的決定都能找到其連貫性和合理性
  • 伊從珊
    這19個月裏,參戰國揹負着沉重的歷史包袱,掙扎在個人信念和國家民意之間,冒進的希特勒、焦慮的丘吉爾、猶豫的羅斯福、坎坷的斯大林,看着決策推進的過程,很難讓我們把背後的責任與榮耀歸結到某一個人身上,在極端危急的過程中,他們都展現了自己最好和最差的一面
  • 邱融雪
    作者考證詳實,態度比較中立,用馬克思的理論來說,在每一個案例中,這些個人都創造了歷史,不過都在他們不能決定的客觀環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