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二十世紀之旅

★ “一部名垂青史的回憶錄,出自當時極負盛名的記者筆下

” ★ 與《第三帝國的興亡》齊名的傳世之作 ★ 二十世紀知名戰地記者、美國國家圖書獎作者威廉•夏伊勒 ★ 關於二十世紀幾乎所有大事件的總結之作 【內容簡介】 威廉•夏伊勒是美國著名記者、新聞分析員和世界現代史學家,他的一生基本貫穿了整個二十世紀,而這個世紀又是世界和整個人類文明發生鉅變的時期

他生於1904年,去世於1993年,其間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第三帝國的興亡、美國文學的興起、幾次世界性的經濟大危機、民權運動、交通與傳播方式的革命性變化、越南戰爭、美蘇冷戰、古巴導彈危機、肯尼迪遇刺和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以及蘇聯崛起和解體等等,他的長壽也讓這部歷史長卷成爲名副其實的“二十世紀之旅”

分卷簡介•第一卷《世紀初生:1904—1930》 第一卷《世紀初生:1904—1930》,威廉•夏伊勒在世紀之交不久後出生,成長於美國一箇中西部小鎮的“大街”,在安頓下來以前他決定逃離美國的保守中心地區

1925年,他搭上一條運牛船前往歐洲,口袋裏只有200美元,計劃在那裏待兩個月

最終在巴黎,夏伊勒和上千名年輕美國人一起,向巴黎版《芝加哥論壇報》投遞簡歷

就在他回國的前一晚,《芝加哥論壇報》的編輯終於給他了一份工作——這也是夏伊勒從此在歐洲駐紮二十年的重要職業生涯的起點

現在威廉•夏伊勒回想起這些歲月——在《芝加哥論壇報》的編輯室裏與詹姆斯•瑟伯鄰桌而坐;與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和塞爾達、海明威、格特魯德•斯泰因、多蘿西•湯普森、伊莎朵拉•鄧肯以及約翰•君特談笑風生;之後作爲駐外記者,在動盪的20世紀20年代輾轉於倫敦、柏林、維也納、羅馬和日內瓦進行報道

但是,《世紀初生》同樣是夏伊勒離開家鄉後對美國的個人深切記述——統治芝加哥的“疤臉”阿爾•卡彭,“猴子案件”和克萊倫斯•達羅,哈定就任總統期間的醜聞,以及在世界處於危險邊緣時快速成長爲世界大國的優勢和劣勢

分卷簡介•第二卷《噩夢年代:1930—1940》 第二卷《噩夢年代:1930—1940》是對1930—1940年“噩夢年代”的生動而難忘的見證,作者掌握希特勒、戈林、希姆萊等最高統帥部領袖的政策的第一手資料,對納粹惡魔的脫籠而出擁有深刻的獨特見解

通過威廉•夏伊勒的驚世之作,我們得以擁有前所未有的機會,一睹曾經的世界不受阻攔地奔向末世決戰的震驚場面

分卷簡介•第三卷《旅人遲歸:1945-1988》 第三卷《旅人遲歸:1945-1988》是二戰後作者的親身經歷

沒有誰能自外於冷戰的歇斯底里,被解僱的新聞評論員衣食無着,幾近破產,他唯有寫作,寫出他戰時的經歷,而出版商卻告訴他,那些東西已經過時了

當他面對成噸的萬卷納粹檔案,一股雄心在胸中燃起,一部描寫納粹帝國的鴻篇鉅著在妻子的抱怨、朋友的苦勸中落筆

麥卡錫的瘋狂,肯尼迪的隕落,水門的荒唐,蘇聯的封閉,在夏伊勒的筆尖,以一種個人化的方式流淌出來

【本書榮譽】 內容豐富且重要……非常具有可讀性,充滿了生動的細節,文筆優美細膩……這位異常優秀的記者……非常善於講故事

——威廉•默奇森,《國家評論》 活在歷史中的人……通俗易懂,講述了大量或有趣或悲傷的故事

——馬爾科姆•考利,《紐約時報》書評 清醒又活潑,睿智且溫暖——所有的元素一應俱全,並且正當其時

——《紐約客》 不同於以往任何常規的歷史書籍,夏伊勒的回憶錄讓讀者重歷歷史

——《人物週刊》 把記憶的碎片以個人的視角完全展現出來,既對諸多世界大事件提出了強有力的觀點,又體現了新聞業者的直言不諱

——《紐約時報》 新聞報道的絕佳之作……一個令人着迷的人物,一個危險的年代,故事具有高度可讀性,引人入勝……這是一份高度個人化的生活記述,記述如何創造人生與歷史共存

它描述了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在希特勒的法律治下,人如何生活、工作並試着組建一個家庭

——《休斯頓記事報》 夏伊勒先生出生於美國中西部,他伴着20世紀的腳步長大,他熟知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他熟悉印度的甘地,他是現代世界秩序創立時期的親歷者……這部著作爲讀者開啓了許多管窺歷史淵源的通道

——《華爾街日報》 權且把本書當作夏伊勒留給世人的遺言吧

對世界上的大事,夏伊勒以其獨特的視角進行了大膽的報道,他讓人們以非同凡響的方式記住了——因而也真正瞭解了——過去

——《舊金山紀事報》 在本書裏,夏伊勒講述了一個令人着迷的故事,他用極其圓滑的手段向讀者炫耀他的巨大成功,以及成功背後的艱辛

——《波士頓環球報》 一部名垂青史的回憶錄,出自當時最負盛名的記者之一筆下……觀點犀利、與時俱進、老少咸宜

——丹•拉瑟,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節目主持人


  • 司鵬飛
    用了一個多月時間,終於讀完了這部6本書的大作,跟隨作者夏伊勒的筆觸,重遊了一遍二十世紀,再度經歷了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
  • 皇甫雨筠
    作爲非歷史專業的通俗作家,夏伊勒在作品受到歡迎的同時難免引來非議嫉妒和背叛,夏伊勒在鬱憤中傾吐胸中塊壘,此卷還書寫了美國文壇的一些軼事
  • 夔旎旎
    作爲媒體人,他幾乎經歷了他那個時代最重要的時刻,經歷了美國、巴黎、柏林、倫敦最具代表性的時期,與時代裏的大人物們有着生活的交集;作爲一個普通人,他也經歷了年少得意、多次失業、生活拮据、一夜成名、隱居、旅居、多次感情
  • 嶽帥迎南
    不得不說在那個時代能活下來而且有一番作爲的人肯定運氣都不錯,雖然威廉夏伊勒也因爲滑雪落下了殘疾,但是能偶遇那麼多名人,躲過飛艇爆炸,已經算是相當幸運了
  • 聞人芳澤
    書中間部分對戰爭演進寫的太囉嗦了,這不該是回憶錄的內容
  • 仰丹蝶
    所有人的每一剎那都在經歷歷史,也都在親見歷史,都從黃沙鋪成的時間之路上蹣跚而過,只不過有的人留下腳步,有的人痕跡已經被風沙吹過
  • 諸浦和
    作者對二十世紀初美國和歐洲那些饒有情味的人物、故事和風俗民情描寫非常有趣,還有作者與一些名人的交往和見聞,也讓人瞭解到他們不爲人知的另一面
  • 鄂夏之
    一個毫不掩飾的美國進步派知識分子,對我而言魅力僅僅在於初中的時候讀第三帝國的興亡讀的津津有味
  • 鬆承顏
    一個美國記者記錄下的二十世紀全景圖,最吸引人的是二戰前十年他在德國的經歷
  • 柏雅豔
    作者也不諱言自己的各種缺點和荒唐事,能從中真的看到當時人們的真實思想,而不是用光鮮的外皮將其包裹起來,其實對於現在的人去了解真實的生活是有好處的
  • 喬葉欣
    《二十世紀之旅》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書,夏伊勒所有的經歷都在爲讀者描述在那些後來才明白的宏大敘事中,人作爲個體的感觸和價值
  • 呂騰逸
    在作者的文字裏遇見羣星璀璨的二十世紀,回憶對共同流連過的歐洲城市的相似感受,也追隨他的足跡,匆匆經歷顛沛流離的人生起伏
  • 禹俊美
    好厚的書,二十世紀,一個美國新聞記者,經歷了1900年到1988年以來,所有大事件,關於美國、歐洲、印度、阿富汗等,完整參與記錄了那個時期西方世界的新聞導向
  • 懷古香
    從第三帝國的興亡知道了威廉夏伊勒,讀這本回憶錄跟隨他的腳步走過了人類經歷巨大變遷的二十世紀
  • 樊靈安
    他豐富的經歷是難能可貴的,從記者到播音員到作家,經歷了二戰歐洲的崩潰、冷戰、美國的壓抑和崛起,工作生活起起伏伏,流暢的文筆讀起來比較輕鬆
  • 郝宏揚
    最後那段關於對自己作品的評價和感情生活的部分,還是展現出了自負和自私的一面,但也正因如此,纔是個血肉豐滿又真實的人吧
  • 伊智暉
    躡着他的蹤影,重新走過二十世紀,黃沙也顯出顏色,我們見了花期,也見了血色
  • 師新榮
    第三卷,夏伊勒返美后撰寫歷史著作和這些作品的出版遭遇
  • 庾醉波
    他用這部回憶錄紀念他所生活的年代
  • 巴芸芸
    沒啥可說的,厚重的不僅僅是書,也是作者的經歷與人生
  • 終初蘭
    這和夏伊勒的文筆以及甲骨文選擇的譯者水平是分不開的
  • 王寄文
    如果你們對二十世紀年代充滿好奇,這本回憶錄能滿足你的好奇
  • 祝聖傑
    很好讀很好看,瑕不掩瑜有些材料過於細碎
  • 廉紅豆
    作爲世界聞名的記者,威廉夏伊勒的文字就如同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迷霧,讓讀者看清歷史的真相
  • 駱浦和
    夏伊勒和託蘭不盡相同的是,這部厚重的書記錄了二十世紀,也記錄了他自己
  • 安英媛
    第二卷,夏伊勒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十幾年的歐洲特派記者生活,他眼裏的那些大人物與他對歐洲局勢的看法以及其後旁聽紐倫堡審判,這些是他寫作取之不竭的素材
  • 仇冬菱
    翻譯特別好,讀起來很流暢
  • 祿夏山
    說實話,這本書的着眼點確實不是自己感興趣的,讀起來索然無味
  • 於朗寧
    生活和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瑕,因此我們更需要追求真實的生命體驗,而不是因爲害怕未來的不完滿就拒絕一切變數
  • 貢和宜
    特別是第二卷《噩夢年代》,讀起來相當暢快
  • 石書萱
    夏伊勒站在特殊的位置,既是歷史大事件的配角參與者,又擁有局外人的觀看視角,講故事的天賦很好地糅合了這兩類經驗
  • 司婭芳
    敘事流暢生動,雖然厚,讀起來快
  • 計清俊
    最有趣的是他對格特魯德·斯泰因的描寫,細節對話都充足,他評價斯泰因是被寵壞的長不大的自戀狂,而鄧肯是他心目中永遠的天使,他隔着時光仍切切緬懷每一點滴
  • 成芸芸
    十分精彩的一本書,以二十世紀之豐富多變,結合夏伊勒通俗輕快的文字,閱讀體驗上佳
  • 平碧春
    或許沒有人可以一帆風順的過完這一生吧
  • 充問香
    此外,現在豆瓣的書評都是認真的嗎
  • 陳彤霞
    第一卷裏的美國小鎮生活和巴黎風情讀起來很有感覺,相比戰後的世界,那個時期其實才是很多人真的想保衛的“現代世界”吧
  • 葉谷雪
    二十世紀對全世界人民來說都是變化莫測的100年,世界大戰、經濟危機、回暖復甦、鐵幕降臨、兩極崩塌、政治醜聞,在這本鉅作中不僅全方位的進行了描述,也透過歷史現象聽到威廉·夏伊勒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感慨:“我活得越久,就越清楚地看到,對我來說,人類的進步十分緩慢……所謂文明,薄而易碎
  • 東馳月
    威廉·夏伊勒在某種意義上與約翰·託蘭是很相近的,他們都是坐在歷史學課堂邊緣的優等生,才華橫溢、意志堅強、個性十足,他們並非因爲歷史學專業而成爲史學家,而是因爲自身狂飆突進的求索,最終被頒發了歷史學大獎,就像很多物理學大神最終卻被頒發了諾貝爾化學獎
  • 雍宏遠
    託蘭最終走向了傳記王國,《希特勒傳》成爲流芳百世的經典,那麼寫下《第三帝國的興亡》的夏伊勒,自然也不會錯過整個二十世紀
  • 魚良哲
    第一卷,夏伊勒的家族記憶和20來歲在巴黎左岸的經歷
  • 林和平
    這是一本小布爾喬亞式的書
  • 吳曉慧
    威廉•夏伊勒以他的歷史著作《第三帝國的興亡》聞名,但不同於《興亡》較爲宏大的視角,《二十世紀之旅》以更爲個人視角記錄作者所見所聞所歷
  • 西門晴麗
    威廉•夏伊勒的個人回憶錄,時隔七年後重版,32開本的書有2440頁,介紹了從1904年到1988年的經歷
  • 路惜夢
    ”這種感慨是悲觀的,也是令人深省的,但也相對全面地總結了二十世紀的旋律
  • 塗欽雅香
    而我們正踩着威廉·夏伊勒精心保護過的足跡,上面被小心翼翼吹去浮沙,所以顯得痕跡清晰明瞭
  • 有琴白雪
    這樣的回憶錄,能不好看嗎
  • 鞏妙雙
    前兩部更精彩,尤其是第二部,關於二戰的,看得停不下來
  • 巫馬浩邈
    遲暮之年,作者似乎有許多榮辱和私人恩怨仍無法釋懷,而友人愛人相繼離去,亦有太多年華轉瞬即逝的無奈
  • 耿幼安
    作品也回顧了他的人生,見證、反思歷史,價值非凡
  • 曾驪雪
    一戰二戰,國聯的誕生和解體,聯合國的誕生,美蘇冷戰....
  • 倪安筠
    還剩幾頁沒讀完,真是莫大的考驗,因爲真的噁心
  • 鄒迎南
    補:就看到了二戰結束的這一部分
  • 左友珊
    雖然部分對盟軍高層的評價分不清是馬後炮還是當時的清晰認知,不過以他在德國的工作和他對自己歷史使命的認識來說,相信他的目光也還是長遠的
  • 昝雪松
    一部經典的作品會勾起你去延伸閱讀;會讓你喜歡上歷史;會讓你克服畏懼涉足宗教史;會讓你去探索地球儀上,自己還未深入瞭解的民族歷史……這本回憶錄是一串鑰匙,能開啓你感興趣的那些門
  • 申惜雪
    看着比淘寶評價還假
  • 浦思娜
    作爲一個已經走過了21世紀前23年的讀者,看完全書,感到時光如梭,恍如隔世
  • 皮鵬飛
    歷史是發生在現在之前的過去,而見證歷史,就是個人走過各自生命的每一秒鐘
  • 伊開宇
    悵然若失,這部回憶錄我先看了第二卷的上冊,然後看了第三捲上下冊,最後看了第一卷上下冊和第二卷下冊
  • 公孫陽輝
    戰地記者絕對稱得上高危職業,更令人動容的是,這位世界記者界的超級偶像幾乎親歷了上世紀所有的大事件
  • 厲昊乾
    作者對德國元首希特勒的勾勒非常鮮活,並以昔鑑今,反覆追問,這麼多年以後,人類到底有沒有長進,令人深思
  • 塗欽瓊怡
    這部“世紀之旅”的歷史長卷,值得好好一讀
  • 南門靈秋
    閱讀此書還引發了對同一時期東方大陸的興趣,可以說經過關聯的幾個主題閱讀,對二十世紀的認知終於形成框架從而有機會連接成一個整體
  • 蓋秀慧
    20世紀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世紀,夏伊勒能夠親歷如此多且重要的歷史節點,只能說命運使然
  • 鬱飛薇
    可惜作者的民主立場太堅定,以至於對納粹和共產主義的偏見過於明顯,種種敘述中不免有些失真和事後之明,這點需要結合其他的資料進行補充,但如果從個人傳記而非嚴肅歷史研究的角度看,這個要求有點過分苛責了
  • 邱陽平
    白駒過隙,流逝的是時間,留下來的是歷史
  • 烏碧玉
    第一本的譯者汪小英、邱霜霜,翻譯水平可以說連基本漢語語法都搞不清楚,錯漏百出,語文能力可以與《荷爾德林傳》譯者何俊老師一戰;這本自大、不分黑白的自傳,其自知之明水平在20世紀所謂的名人中堪比李宗仁回憶錄;最噁心的就是鄧肯的故事,從今以後誰還要把她和美聯繫在一起我會當面吐出隔夜飯給你
  • 溫晗玥
    最精彩的是第二部,作者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以及步步入侵,直至發動二戰
  • 鈕囡囡
    作爲記者和廣播從業人員,作者能夠積累大量素材進行歷史的相對客觀闡述和描寫
  • 祿曜坤
    作者佔有大量第一手素材,通過親見、親歷,詳細記錄這段歷史,用“口述歷史”的方式來介紹,讀來非常真實和吸引人
  • 段娟妍
    尤愛第一卷,也許是因爲青春,也許是因爲文化,或許是因爲一切還沒有唯利是圖……
  • 計如柏
    偉大的回憶錄,極精彩, Shirer以記者的敏銳視角爲我們再現了二十世紀最爲重要的一段歷史,作爲德國人後裔,他生長於美國偏遠鄉村,懷揣着對當時世界中心歐洲大陸的嚮往,遠赴巴黎成爲一名記者,近距離接觸了一衆名人,還見證法西斯德國從崛起到毀滅的整個過程,他親歷諸多重要歷史事件,體會詳實、獨特,二戰期間德國咄咄逼人的進攻和歐洲大國政治家們的自私、軟弱、無恥和各種交易像小說一樣緊張刺激,Shirer現場見識希特勒極其蠱惑人心的演講,細緻觀察了希特勒極其身邊黨羽,客觀全面的勾勒出這個狂熱、陰險、狡詐、滿嘴謊話的獨裁者的畫像,漫卷媒體的虛假宣傳,德國民衆對於希特勒狂熱的支持觸目驚心,戰爭的創傷給人類帶來的滿目瘡痍,痛入骨髓
  • 褚月朗
    這部回憶錄從作者還在美國時的部分生活見聞寫起,而他在巴黎的工作和生活描寫把我的思緒又帶回了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二十世紀初的歐美文藝新星們在那裏齊聚一堂,是我們這些生於20世紀末的僞文藝青年心中當之無愧的黃金時代,可是後來二戰的爆發,讓一切浮華若夢變成了泡影,使這片大陸又毫無疑問的成爲了黑鐵時代——鐵的時代縱慾作亂,失去信仰,同類相殘,血染大地
  • 左丘宏壯
    這個順序讓我先讀到一個生於1904年的記者爲了生計的奔波,在戰火紛飛的時代人們還是在繼續着生活,求生
  • 蕭馨蘭
    20世紀,是世界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個世紀,經濟危機、兩次世界大戰、冷戰……都在作者的見證下發生,包括幾個大國的興衰和覆亡
  • 賈承基
    一個世紀的故事勝過2000年的變化
  • 歐聖傑
    煌煌鉅著,20世紀的確也值得述說,發生太多事情了
  • 商牟亦綠
    作者對當時德國的掌權者難免有些偏見,用詞感情色彩明顯,政治觀點也稍顯幼稚
  • 暴憶安
    同時《二十世紀》的時間跨度也遠遠超過二戰,讀者能夠通過與長壽的作者瞭解西方世界上世紀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