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我們遺忘的一切

◎“我是難民兒童的女兒” 堪與阿列克謝耶維奇媲美的作家,以女性視角審視戰爭的紀實作品 ◎塵封半個世紀的黑暗故事碎片,緘默不言的家族歷史 驅逐,逃亡,背井離鄉,永失家園……幾被遺忘,但每家每戶都曾經歷的過往 打破主流敘事,重現東歐的矛盾與斷層 ◎《明鏡週刊》熱銷榜、萊比錫圖書獎入圍作 ------------------------------------------------ ★內容介紹 1945年1月,德軍從波蘭撤退,100多萬德國百姓、50多萬德國軍人撤回西歐,造成大量難民兒童

作者即難民兒童的後代,其父母均爲戰中被逐出家鄉的德裔難民

逃亡發生那年,父親9歲,之後對此事隻字不提,過去的村莊不僅換了名字,連所屬國籍都由德意志劃歸波蘭

75年後的同一時間,父親病危,女兒重新踏上他們當年的逃亡之路…… 這是一部家族離散史,也是一曲民族心靈悲歌

全書以西里西亞,這個三國交界的三角地帶爲中心,結合作者家人的經歷、重走的沿途見聞,及親歷者的口述,歷史的追蹤與當下的記述、旅行與紀史結合,動人地重現了德—波—俄關係的矛盾與斷層,用雙腳重新丈量的方式提供了進入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 ★編輯推薦 ◎是個人史、家族史,也是當代心靈史 ◎一段不堪回首的家族往事,一段幾乎被遺忘的集體記憶 ◎穿過歷史,穿過歐洲,爲了忘卻的紀念 ◎致敬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家,官方與民間、親歷者口述與作者見聞、紀行與述史盤根錯節的還原 不僅用雙腳丈量逃亡的歷史與當下,也用筆書寫尋找父親的見聞,將這段塵封的記憶帶到21世紀人們的面前 ◎40天,550公里,全程步行,是意志與本能的較量,也是歷史的殘酷與人類極限的博弈 從1945年到2020年,從玫瑰谷到克林哈特,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回望 ◎對抗夢魘,撫摸歷史的創傷,對戰爭的直視與反思之作 歷史罅隙中的人們,驅逐與逃亡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怎樣的痕跡?對於戰後德國東部地區劃歸波蘭,涉事各國,主流與民間是何態度? ◎拼接、重構,探尋進入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旅途中,她對抗暴雨,強渡沼澤,經過教堂、沿途人家的廚房;她展開對話,與親歷者,也與自己 “我的家族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今天沒有一處在德國版圖之內

”這是一部懷鄉之作

故鄉是作者心頭的一扇沉重之門,推開它意味着對過去的直視和反思

作者勇敢地踏上了返鄉之路,揭示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作者的描述細膩入微,敘述視角不斷變換,以一種拼貼的方式,重現了二戰末期德國難民的歷史

------------------------------------------------ ★名人推薦 在新的歷史框架中重提這個本應塵埃落定的話題,格外需要勇氣、歷史膽識和靈感

——阿萊達·阿斯曼,文化記憶理論奠基人 穿過歷史,穿過歐洲,這次重走父親之旅太讓人印象深刻了

——蘇珊·比登科普夫 ------------------------------------------------ ★媒體評價 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重走了父親從西里西亞逃亡之路,希望從情感上了解當年發生的事情

她對歷史的動人重建呈現了德國—波蘭—俄羅斯關係中的矛盾和斷層,引人入勝

——萊比錫圖書獎評委會 她把逃亡和背井離鄉的個人經歷與集體記憶驚人地結合在一起,一點一點揭開歐東地區的歷史幽暗之處……令人印象深刻

——《德國時代週報》 了不起的作品

——《明鏡週刊》 要想了解人類有多健忘,你應該讀讀這本書

——《圖片報》 既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當代史

——《新蘇黎世報》 這本書關於作者的遭遇,逃亡,忘卻與壓抑

——德意志國家文化廣播電臺 (此書)巧妙地將過去經歷、個人記憶與當代歐洲時局連接起來

——《慕尼黑晚報》 觸目驚心地還原了歷史現場……令人唏噓的是,《我們遺忘的一切》中的歷史性時刻與歐洲當今的難民潮形成了映照

——《法蘭克福匯報》 這本書裏的故事絕不僅僅發生在過去

它討論的話題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樑

——《日報》 一部傑作,非常私人卻非常豐富、動人和親切

因爲通過閱讀,你能清楚看到,比戰爭持續時間更久的,是那些動盪給個體留下的創傷

——《巴登日報》 作者以非同尋常的清晰度描繪了一幅東歐圖景

不僅如此,該書對俄烏衝突以及持續至今的歐洲難民問題提供了有趣的觀察視角

——《南德意志報》 克里斯蒂安娜筆下的世界,與婦女和兒童正逃離烏克蘭的現實世界,交疊到了一起,張力十足

——《文學世界報》 這本書信息量太大了,它把個體經歷與大的社會背景交織在一起,尤其在烏克蘭危機的陰霾下,本書極具話題度

——《星期五週報》 作者極其精準地繪製了東歐的歷史圖景,甚至給當下的俄烏衝突與難民問題提供了參照

……直擊靈魂

——《南德意志報》 她的故事是無數人的縮影

——《傾聽》週刊 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恐懼

疲憊

生活的徹底撕裂

雖然只是在寫她父親的故事,但很明顯,作者對我們所有人當下正在經歷什麼再清楚不過

——《明星週刊》 這本書可以說是肉身的編年史,它描摹了一種失去的心理狀態,而且這種心理並不會隨着逃亡終點的抵達而畫上句號

——《中德意志報》 私人化又不失詩意,動人十足

——《柏林晨郵報》 是對自己家族史深刻、多層次、與衆不同的審視與回望

——柏林布蘭登堡廣播公司文化電臺 在世界日益分化的時代,一本提醒我們拒絕遺忘的書

——《每日鏡報》 令人揪心的話題……對尋根與失去的奇妙反思

——《漢諾威彙報》 作者找到了一種特殊方式,來書寫二戰對自己家族的影響

——《德國書業週刊》 作者最了不起的一點在於,她同時體會到失去感與負罪感、憤怒與和解成爲可能,而那些情感往往是人們很難忍受的

——GALORE 是個人的也是全人類的

——德國西南廣播公司 卓有見地,非同凡響

——德國第一電視臺《開卷時刻》 對戰爭、背井離鄉與家的反思

——《焦點週刊》


  • 端木白易
    作者一邊徒步重走父輩的逃亡之路,一邊回憶與親人相處時感受到的戰爭在他們身上留下的陰影
  • 利宏壯
    親身經歷過戰爭和苦難的,往往都成爲沉默的一代,在父輩們過世之後,要尋找過去就更爲艱難了
  • 司馬清懿
    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也有鮮有人說的德國居民被驅逐離開自己的家園的故事
  • 印安安
    但是戰爭中,人民受到的苦難和痛苦是真實的,這種痛苦甚至會遺傳給到下一代人身上,就好像我們總說原生家庭的苦難,戰後二代的孩子也有自己原生家庭的苦難
  • 酆秋巧
    比較少見的記錄德國普通人因戰爭在德國境內逃亡的書,個人看來,作者重走路上的經歷比重走本身更有價值
  • 逄建華
    父輩切身承受了戰爭撲面而來的暴力,但家族關係、身份認同、性格成長等方面的詛咒將持續好幾代人
  • 霍平良
    與《她》不同,本書作者不需要過多的去查閱父母的歷史,而是選擇徒步重走當年的遷徙之路,作者不斷的通過對比當時家庭遷徙時的場景和如今陌生家鄉的場景對比,重現了戰爭對於普通人的影響
  • 堵陽炎
    是一本關於父親逃亡的書,回憶戰爭是每個人的傷痛,即使沒有親歷戰爭,但是由他們的經歷匯聚成故事,二戰後的西里西亞成了一片人口稀少的土地,一片被戰爭清空的土地,這不僅缺活人,也缺死人
  • 慕容慧穎
    而本書是對無言的父親最好的記錄,父親不想講述痛苦的歷史,那麼就把自己對此歷史事件的體會和收集到的歷史碎片,作爲對父親的紀念
  • 滑南蕾
    75年後,克里斯蒂安娜踏上同樣的途徑,以550公里的徒步之旅,探尋家族過往,記錄在《我們遺忘的一切:重走父親逃亡之路》一書中,試圖理解和超越家族歷史的陰影
  • 封含靈
    歷史不該只是冷冰冰,客觀的數據,而更應包含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那一幕幕凡人的悲喜劇雖然平凡但是不應該被遺忘和忽視,讓這些歷史深處的小人物被更多的看到,也通過重走父輩的逃亡之路,找到更合適的認識和理解那段歷史的角度
  • 羊舌子騫
    首先是關於我們的父輩祖輩的,看起來是家族史,卻是活生生的歷史,她看似是在以重走父親逃亡之路的形式去回憶一段被我們遺忘的歷史
  • 和朗寧
    作者在重走父親逃亡之路的旅程中遇到的人和談論的話在某種程度上蠻觸動我的,歷史是這樣的複雜,而在沉重現實下回顧歷史,過去就更加模糊不清了
  • 桓醉蝶
    克里斯蒂安娜的父親在這場歷史漩渦中逃亡,家族命運因此改變
  • 袁安筠
    塵封半個世紀的黑暗故事碎片,緘默不言的家族歷史,驅逐,逃亡,背井離鄉,永失家園……幾被遺忘,但每家每戶都曾經歷的過往
  • 祝景彰
    我很敬佩作者徒步再走一遍父親當年逃難的路線,去尋找家族的歷史、去理解父親,去理解家族觀念和歷史在自己身上的烙印的來源
  • 戚幼柏
    作者以女性視角審視戰爭,通過講述一個家族的歷史和離散,展現了戰爭對個人命運的影響,以及家族成員在戰爭中的堅守與掙扎
  • 裘飛翔
    難民身份,家鄉的意義,被戰火撕碎身份後,還真的存在一個家鄉嗎
  • 宇文高爽
    比如剛開始完全不明白戰爭徹底結束後作者的父母爲啥不再回故鄉,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那個地方已經不屬於德國了,怪不得作者說“故鄉是一種我們永遠失去了的東西”
  • 壤駟陽嘉
    十五年來,德國一直對這些議題爭論不休:我們德國人應不應該緬懷“二戰”結束後一千四百萬德國難民的命運
  • 居光華
    8點克里斯蒂安娜(1967-)離開安靜的村莊,2020年1月底的這天鄉間小路上她一個人走;當年你們逃離時比現在低20多度還是黃昏,蘇聯紅軍越過奧得河的炮聲近了,那天是1945年1月22日週一,那年她父親阿道夫(1935-2018)9歲,通知說三天後就可以回村,5點逃難開始50輛馬車組成,300多人大約是村裏一半人,一路向西;德國人槍殺強制勞工埋在森林裏,盟軍讓德國人徒手把屍體挖出來;奶奶奧爾加曾在那裏一年做女紅後愛上木匠的爺爺,富農女兒沉鬱內心喜歡木匠的樂天開朗心靈手巧;雅娜爺爺到這裏是被驅趕而來從烏克蘭家鄉,他們的逃離故事也彷彿;難民車隊日行15-20公里,1月22日-3月2日逃亡之旅整整40天450公里,從現在的波蘭羅日納到現在的捷克剋日佐瓦特卡,現在開車5小時可到達,南線6小時可達經過
  • 禹英傑
    從風格上講,有點類似於早先讀過的《她來自馬裏烏波爾》,但是兩書作者的經歷完全不同,一個是二戰受害者的遺孀,另一個是德國平民在戰時躲避蘇聯紅軍而遠離家鄉遷徙的故事
  • 談丹山
    有當下性的歷史回顧,雙手接過並揭開1945後德國的懸而已決,一份私人的公共歷史再發現,一段五百公里的徒步,一本家族追憶
  • 烏俊美
    父親去世後,作者獨自徒步重走了祖輩在二戰末期因德軍潰退而被驅趕走上的離鄉之旅,並多次重返玫瑰谷——那個只在物理意義上存在的故鄉
  • 譙笪瑞芝
    這是二戰作品中又一個把視角放到很小來敘寫的作品,玫瑰谷如果不和戰爭牽扯上,必定如名字一樣的美,戰爭不僅僅影響着一代人,以至於到了第三代的她,還願意去重走當年祖輩的逃難路線,去感受當年他們的路程,全程用他人的敘述來還原了當時的狀況,父親的形象也是在作者的描繪中逐漸立體,這一類的小視角的敘述,好像讓二戰題材更加充盈了,除開大的情懷也有了更多不同情感的細膩表達,我們應該看到戰爭的每一面
  • 昝爾陽
    作者悼念父親的專屬於她家族的回憶錄 全篇是作者想要對父親說的話 太私人了 讓我一點都融入不進去 文風又太過煽情 顯得我鐵石心腸讀起來手足無措 艱難的看完 腦子裏啥也沒留下只留下了那句 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