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遺忘的一切
◎“我是難民兒童的女兒” 堪與阿列克謝耶維奇媲美的作家,以女性視角審視戰爭的紀實作品 ◎塵封半個世紀的黑暗故事碎片,緘默不言的家族歷史 驅逐,逃亡,背井離鄉,永失家園……幾被遺忘,但每家每戶都曾經歷的過往 打破主流敘事,重現東歐的矛盾與斷層 ◎《明鏡週刊》熱銷榜、萊比錫圖書獎入圍作 ------------------------------------------------ ★內容介紹 1945年1月,德軍從波蘭撤退,100多萬德國百姓、50多萬德國軍人撤回西歐,造成大量難民兒童
作者即難民兒童的後代,其父母均爲戰中被逐出家鄉的德裔難民
逃亡發生那年,父親9歲,之後對此事隻字不提,過去的村莊不僅換了名字,連所屬國籍都由德意志劃歸波蘭
75年後的同一時間,父親病危,女兒重新踏上他們當年的逃亡之路…… 這是一部家族離散史,也是一曲民族心靈悲歌
全書以西里西亞,這個三國交界的三角地帶爲中心,結合作者家人的經歷、重走的沿途見聞,及親歷者的口述,歷史的追蹤與當下的記述、旅行與紀史結合,動人地重現了德—波—俄關係的矛盾與斷層,用雙腳重新丈量的方式提供了進入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 ★編輯推薦 ◎是個人史、家族史,也是當代心靈史 ◎一段不堪回首的家族往事,一段幾乎被遺忘的集體記憶 ◎穿過歷史,穿過歐洲,爲了忘卻的紀念 ◎致敬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家,官方與民間、親歷者口述與作者見聞、紀行與述史盤根錯節的還原 不僅用雙腳丈量逃亡的歷史與當下,也用筆書寫尋找父親的見聞,將這段塵封的記憶帶到21世紀人們的面前 ◎40天,550公里,全程步行,是意志與本能的較量,也是歷史的殘酷與人類極限的博弈 從1945年到2020年,從玫瑰谷到克林哈特,時間和空間的雙重回望 ◎對抗夢魘,撫摸歷史的創傷,對戰爭的直視與反思之作 歷史罅隙中的人們,驅逐與逃亡在他們身上留下了怎樣的痕跡?對於戰後德國東部地區劃歸波蘭,涉事各國,主流與民間是何態度? ◎拼接、重構,探尋進入歷史的另一種可能 旅途中,她對抗暴雨,強渡沼澤,經過教堂、沿途人家的廚房;她展開對話,與親歷者,也與自己 “我的家族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今天沒有一處在德國版圖之內
”這是一部懷鄉之作
故鄉是作者心頭的一扇沉重之門,推開它意味着對過去的直視和反思
作者勇敢地踏上了返鄉之路,揭示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作者的描述細膩入微,敘述視角不斷變換,以一種拼貼的方式,重現了二戰末期德國難民的歷史
------------------------------------------------ ★名人推薦 在新的歷史框架中重提這個本應塵埃落定的話題,格外需要勇氣、歷史膽識和靈感
——阿萊達·阿斯曼,文化記憶理論奠基人 穿過歷史,穿過歐洲,這次重走父親之旅太讓人印象深刻了
——蘇珊·比登科普夫 ------------------------------------------------ ★媒體評價 克里斯蒂安娜·霍夫曼重走了父親從西里西亞逃亡之路,希望從情感上了解當年發生的事情
她對歷史的動人重建呈現了德國—波蘭—俄羅斯關係中的矛盾和斷層,引人入勝
——萊比錫圖書獎評委會 她把逃亡和背井離鄉的個人經歷與集體記憶驚人地結合在一起,一點一點揭開歐東地區的歷史幽暗之處……令人印象深刻
——《德國時代週報》 了不起的作品
——《明鏡週刊》 要想了解人類有多健忘,你應該讀讀這本書
——《圖片報》 既是一部家族史,也是一部當代史
——《新蘇黎世報》 這本書關於作者的遭遇,逃亡,忘卻與壓抑
——德意志國家文化廣播電臺 (此書)巧妙地將過去經歷、個人記憶與當代歐洲時局連接起來
——《慕尼黑晚報》 觸目驚心地還原了歷史現場……令人唏噓的是,《我們遺忘的一切》中的歷史性時刻與歐洲當今的難民潮形成了映照
——《法蘭克福匯報》 這本書裏的故事絕不僅僅發生在過去
它討論的話題是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橋樑
——《日報》 一部傑作,非常私人卻非常豐富、動人和親切
因爲通過閱讀,你能清楚看到,比戰爭持續時間更久的,是那些動盪給個體留下的創傷
——《巴登日報》 作者以非同尋常的清晰度描繪了一幅東歐圖景
不僅如此,該書對俄烏衝突以及持續至今的歐洲難民問題提供了有趣的觀察視角
——《南德意志報》 克里斯蒂安娜筆下的世界,與婦女和兒童正逃離烏克蘭的現實世界,交疊到了一起,張力十足
——《文學世界報》 這本書信息量太大了,它把個體經歷與大的社會背景交織在一起,尤其在烏克蘭危機的陰霾下,本書極具話題度
——《星期五週報》 作者極其精準地繪製了東歐的歷史圖景,甚至給當下的俄烏衝突與難民問題提供了參照
……直擊靈魂
——《南德意志報》 她的故事是無數人的縮影
——《傾聽》週刊 每個人的臉上都充滿恐懼
疲憊
生活的徹底撕裂
雖然只是在寫她父親的故事,但很明顯,作者對我們所有人當下正在經歷什麼再清楚不過
——《明星週刊》 這本書可以說是肉身的編年史,它描摹了一種失去的心理狀態,而且這種心理並不會隨着逃亡終點的抵達而畫上句號
——《中德意志報》 私人化又不失詩意,動人十足
——《柏林晨郵報》 是對自己家族史深刻、多層次、與衆不同的審視與回望
——柏林布蘭登堡廣播公司文化電臺 在世界日益分化的時代,一本提醒我們拒絕遺忘的書
——《每日鏡報》 令人揪心的話題……對尋根與失去的奇妙反思
——《漢諾威彙報》 作者找到了一種特殊方式,來書寫二戰對自己家族的影響
——《德國書業週刊》 作者最了不起的一點在於,她同時體會到失去感與負罪感、憤怒與和解成爲可能,而那些情感往往是人們很難忍受的
——GALORE 是個人的也是全人類的
——德國西南廣播公司 卓有見地,非同凡響
——德國第一電視臺《開卷時刻》 對戰爭、背井離鄉與家的反思
——《焦點週刊》
端木白易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利宏壯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司馬清懿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印安安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酆秋巧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逄建華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霍平良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堵陽炎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慕容慧穎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滑南蕾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封含靈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羊舌子騫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和朗寧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桓醉蝶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袁安筠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祝景彰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戚幼柏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裘飛翔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宇文高爽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壤駟陽嘉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居光華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禹英傑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談丹山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烏俊美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譙笪瑞芝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昝爾陽
January 15 , 2014 at 10: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