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戰敗

本書全景展示了日本戰敗投降之前的8月14日中午至8月15日中午,圍繞《終戰詔書》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清晰地講述了日本在最終覆亡的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的各方勢力、各個階層對待投降這個問題的不同態度

1945年8月15日中午12:00前的24小時,圍繞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發佈向美、英、蘇、中四國無條件投降的《終戰詔書》所發生的種種:難以接受的現實和無法想象的未來,政壇、軍界各色人等的情感表現和行爲選擇,終戰程序執行的爭議和變數,《終戰詔書》表述的含混與刻意迴避,航空隊基地司令官的抗命特攻,陸軍省少壯派軍官的決死兵變……日本在最終覆亡背後發生了什麼? 本書作爲二戰主題經典著作,曾兩次被改編爲電影,有很大的影響,在豆瓣電影評分中,1967年版《日本最漫長的一天》豆瓣評分爲8.3分,2015年版爲6.7分


  • 梁樂珍
    半藤一利的名著《日本の一番長い日》的最新翻譯版本,有其史料價值,但作爲一箇中國人讀起來,總覺得價值觀錯亂,一羣十惡不赦的戰犯在這兒大義凜然的樣子,感覺這世界要瘋了
  • 寧友梅
    “有條件”投降到最後不過變成了一個空架子而已
  • 蔚昊穹
    嘖嘖……合着主事諸公都是一班聖人來着……死不悔改畢竟是東亞天性
  • 蘇子丹
    日本戰敗前24小時
  • 和思蓮
    像半藤一利這樣的民族主義史觀恰恰回答了這個問題,由近代民族主義者所塑造的民粹意識形態“國體論”就是造成這種扭曲感的來源,不承認戰敗,而是光榮戰敗,所謂保有尊嚴的“投降”以掩蓋皇民一體的罪責,保持統治地位,最後這麼大的損失和創傷似乎誰都毫無責任,尤其是那些最有責任的
  • 緱亢驪雪
    作爲歷史題材,既不是上帝視角縱覽全局,也不是個人口述,是類似《燃燒的島羣》那種帶點演繹和抒情的寫法,感覺陳舊
  • 衛雲飛
    想看這本書其實是因爲在大阪天守閣公園市民會所前看到的一張討論會海報,有關戰爭期間受害者,但是主題是神風特攻隊的犧牲者,作爲一個二戰被侵略國的國民,自然感覺到一種參差的價值觀,到底什麼是日本人眼裏的終戰,誰是受害者
  • 奚暄嫣
    關於《終戰詔書》的博弈和玉音放送的始末,倒是填補了歐美視角的空缺
  • 成恨蝶
    通篇還是充滿了對這些試圖阻止戰敗的所謂義士的欣賞,事實上這些人只不過想到他們自己,爲了軍隊的體面和國體完整,不惜一億總玉碎,人民在他們眼裏不過是代價而已,這和現在的小粉豚,俄粉,哈粉們沒有差別,立場高於一切,他人即是代價,在那些記者和播音員眼裏他們就是逆勢而動的怪物,死不足惜
  • 班雁絲
    個人看法:昭和天皇和他一衆大臣希望在保留天皇制的前提下接受《波茨坦宣言》,美國人默許了這點
  • 冉琴心
    但很明顯,美國人和日本人對於如何保留天皇制是有着不同看法的,日本人想要保留戰前有着實權的天皇以及與之配套的憲法體系和國家神道,也就是日本人所說的“國體”
  • 荊雍雅
    而美國人只是想要天皇在位,並讓其變成沒有實權的虛君
  • 殳虹影
    戰後麥大帥逼着昭和天皇發表了《人間宣言》,否定了日本人自己制定的新憲法草案,給了日本人一部新的憲法——《日本國憲法》,天皇不再是神了,變成了人,1889憲法所規定的權力消失了
  • 皇甫萱彤
    所謂的“國體”實際已不復存在,只剩下天皇在位這樣一個空架子
  • 習芸芸
    寫作年代久遠,可能影響了材料的豐富性,總之比例失調,大量篇幅花在政變的細枝末節上,高層人物則是阿南惟己佔了大部分筆墨,平民和前線的視角則幾乎完全缺失
  • 梅芷文
    幾代天皇的輔臣們煽動底層盲目自大自信成韭精,結果這些韭精們達成了最高境界:令這些鐮刀及鐮刀鋪掌櫃裕仁都感到恐懼
  • 昌薇歌
    狂熱、扭曲、純粹(盲目)、悲壯,讀日本的歷史,歷史史料有很多,但是要了解歷史中的日本人,最好有一些物語和和歌的背景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