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這是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以時間爲主線,縱向梳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潮流起伏、形勢發展,橫向講述歐洲、北非、蘇德、太平洋等各個戰區的重要戰事

★作者站在一名軍事理論家的高度,對參戰國的戰略決策和戰役行動做了透徹講解與精彩點評,對各國的戰爭愚行,特別是英國的連連失誤更是不吝筆墨嚴加批判

★書中沒有拗口的術語和複雜的概念,作者一路大道至簡、平鋪直序,輔以*到的分析、深刻的反思,甚至辛辣的諷刺

無論是戰史小白、對二戰有一些瞭解的進階讀者,還是骨灰級的二戰粉絲,都能各取所需,從中汲取營養

★機械化戰爭論和間接路線理論是貫穿全書的兩條暗線,幾乎在解說各場戰役時都得到了體現和運用,因此這本書也是深入理解利德爾·哈特軍事思想的重要補充


  • 晉楚元冬
    北非篇幅太多,中國抗戰基本沒寫,撇去這兩點還是非常不錯的(譯本也很好,但有些關鍵戰爭沒附地圖)
  • 殳白亦
    很好的二戰編年史,由英國軍官寫作,特別是戰前態勢和戰局初開時對一系列偶然因素的分析詳細且深入
  • 邵光濟
    但並不妨礙我更爲全景式瞭解二戰
  • 席凌蝶
    這本書也毫不例外
  • 越沛珊
    就當是來自“山的那一邊”的補充吧,和指文以前那一衆寫蘇德戰場的書互不一下
  • 姚英逸
    什麼沙漠之狐,什麼閃電戰,什麼大縱深戰役,說到底都是他的註解,能這麼幹的還真不是一般人
  • 蒼偉曄
    譯文質量很好,比之前各版本中譯本都好
  • 白偉兆
    有點面面俱到,但關鍵處作者都很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 俞忻暢
    終於把二戰史串了一遍,6年戰爭,大部分局部戰役都清楚,但是整個走一遍還是第一次,同時很多前因後果之前也並不知道
  • 羊又柔
    但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克服了這些困難,還是可以對二戰的歷史進程有個感性認識(限於個人水平),而且看着看着才發現真正詳細的二戰史是一本書無法寫完的
  • 成吉帆
    此書的構思很好,每一章最後都會有一番總結,特別後記做了全方位的回顧和總結
  • 茅傲易
    要給對方留有餘地,《凡爾賽條約》英法都覺得不好意思
  • 闞思恩
    英法綏靖的愚蠢;以蒙哥馬利爲首的英國指揮官的過度謹慎而錯失戰果;兵力和裝備極度劣勢下隆美爾的狂飆突進;盟軍之中英美的相互摩擦和艾森豪威爾的大局爲重
  • 田芳潤
    語言流暢,翻譯精準,很好地傳達了原著,是個很優秀的譯本
  • 薄冬菱
    還是需要對二戰歷史有一定了解才能讀的好
  • 越陽朔
    和丘吉爾的有點類似,基本沒怎麼提中國戰場的事情哈,主要還是站在英國人立場上,對於英國方面的事宜講述的很多
  • 慕亦凝
    序裏也說了,作者當年是很難得到蘇聯方面的資料的
  • 劉浩邈
    這本書最後一章後記總結了整個二戰的起因和局勢變化,可謂畫龍點睛之筆
  • 衡丹彤
    這本書從各戰場簡述了二戰的進程,但分章比較混亂,不完全是按戰線,也不怎麼按時間線,對於完全不瞭解二戰的人來說有點串不上
  • 樂寄雲
    這本書基本是軍事內容,有一些對策略的評論,政治部分較少,需要觀看其它書籍
  • 弘採珊
    英 利德爾·哈特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二戰史的優秀代表作
  • 殷燁燁
    但立場還是不夠中肯,相較於中國戰場、蘇聯方面,對英方着墨過重
  • 謝綺玉
    而德國也很好地給世界上了一堂課:理念的更新真的很具致命性
  • 白夜夢
    但是本書可能過於精煉,歐洲戰爭,非洲戰爭看的還是有點累
  • 後白楓
    不過限於成書年限和意識形態,書中對於英國參與的北非和意大利戰場描述詳盡,對蘇德戰場較爲粗略,中國抗戰更是一筆帶過,算是瑕不掩瑜
  • 步峻熙
    作爲二戰入門書籍很合適 可以總攬整場戰爭 翻譯得也很通順 但是唯一的缺點是 地圖太少 大不列顛空戰 北非戰場 太平洋戰爭 很多戰役沒有地圖 所以看的就很累 總體還是不錯的
  • 益憐晴
    花費了大量筆墨於太平洋、北非、意大利戰場,對於蘇德戰場的描述過少,而對於中國戰場的描述可以說幾乎沒有……
  • 歐玉環
    別人都是寫書解釋二戰,李德·哈特是用二戰解釋自己
  • 酈雨石
    1.重脈絡,輕敘事,可以很好理清二戰整體脈絡;2.但是很難稱得上是完整的二戰史,因爲沒有任何東亞戰場的章節
  • 褚初雪
    書很好,分析很好,不過事後諸葛的分析總是選易於當時的選擇
  • 匡慕凝
    總得來說,困難還是比較多的,例如地名、人名衆多,多是第一次見到,書中很好的戰略攻勢圖看不懂等等
  • 宋雪兒
    終於有了好的譯本
  • 養含雙
    已經五十年了,還沒有出現超越利德爾哈特的這個版本的二戰史,之前鈕先鍾譯本最大的問題是很多術語港臺腔
  • 湯爾晴雪凝
    好書,很值得閱讀和珍藏
  • 金梓童
    英軍方面的戰史寫得挺多、挺詳細的,尤其是北非、緬印戰場,太平洋方面着墨有點少,蘇德戰場的比重就只能用少得可憐來形容了
  • 齊文彬
    脈絡很清楚,最後一節更是把整個二戰進行了清晰總結
  • 解文漪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整個二戰的過程簡單得就像一把“鬥地主”:德日一手爛牌(資源、兵力)卻要叫地主,藉助靈光一閃(快速裝甲推進、偷襲珍珠港)和對手的遲鈍(綏靖政策、過時戰術)佔了先機,但很快被盟國的炸彈淹沒
  • 寇思卉
    翻譯的啥玩意,不明白爲什麼有那麼高的分
  • 羅海凡
    私貨太多了,對不光彩少帶,對市場花園這種失敗一筆帶過,對光復巴黎不提,對中國戰場僅說了淞滬,滇西緬北,浙贛,豫湘桂都是一局話帶過了
  • 端木冰巧
    原來版本中的錯誤沒有了,翻譯非常好
  • 闕哲美
    作者很有水平,能用簡潔精煉的語言概括大事件
  • 幸凝思
    僅憑第一點就無法給五星,至於豆瓣9.5分嘛,懂得都懂
  • 濮陽思柔
    這次是我第一次看二戰歷史方面的專著,700多頁厚的書我看了差不多一個月纔看完
  • 邴寒荷
    二戰經典戰役太多
  • 常採楓
    就領導人或政治對軍事的干預而言:納粹德國>蘇俄>英國>美國
  • 岑暄文
    作爲二戰的親歷者,哈特用他那辛辣的筆鋒描繪了歷時六年零一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 鬱芸若
    二戰再次證明了一點,資源是戰爭的優先考慮因素,但卻不會阻礙戰爭的啓動
  • 鈄英慧
    利德爾·哈特對一衆盟軍將領毫不留情的批評與譏諷,讓人不禁想起富勒同樣辛辣的筆調,兩人果然亦師亦友
  • 於鵬程
    原子彈更像個諷刺,並沒有太加速日本投降,只是爲了防止蘇聯佔領日本,同時解釋20億美金的研發經費去哪了,卻開啓幾代人籠罩在覈陰影之下的序幕
  • 習雲嵐
    相比而言,政治比戰爭複雜得多,戰後的發展不斷在印證“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句話
  • 印碧萱
    小小冰人譯本~其實和鈕譯本各有千秋~可參看~這版地圖還真是刪了很多~
  • 雲梓馨
    以戰爲主,至於政治上的分析,基本都是“xxx居然這麼做了,我也不知道爲什麼,簡直是他媽的瘋了”
  • 莫含香
    時間原因,沒有細看具體戰役,大致看了戰略和戰爭理念,以及政治的內部矛盾
  • 藍莊雅
    作爲戰略家,哈特格外推崇裝甲集羣突擊和迂迴繞後的“間接路線”,也對盟國後期堅持無條件投降和原子彈的使用提出了質疑
  • 桑胤運
    鈕先鍾那版“李德·哈特”和小小冰人的“利德爾·哈特”,究竟哪個名字會成爲約定俗成
  • 衡芳蕙
    這老爺子在臨死之前好好過了一把癮,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來詮釋他的“間接路線”
  • 宋樂珍
    打日本人挺繁瑣的,事實上,德國人比印象中厲害,盟軍包括英美也比印象中拉胯,也有太多感性的因素導致大量戰爭損失,可說是出乎意料的隨意呢
  • 廣凝絲
    人類能從戰爭中吸取教訓嗎
  • 歐陽睿達
    還是說人類歷史就是戰爭史,和平真的只是永恆戰爭的間隙呢
  • 寧英哲
    地圖太少了
  • 浦憐南
    第八頁 連續用到兩個不啻 閱讀感不好 突然想着粗翻一下 發現完全忽略中國戰場 日本敗亡除了原子彈就沒了 氣死
  • 強巧香
    但問題也很大,一個是沒有任何中國正面戰場的敘述,出現僅有史迪威手下的兩個緬甸師,相應的,日本戰敗的原因也僅包括美國潛艇戰和空中優勢;二是指責了英國對德國城市的無差別空襲,卻積極描寫了美國對日本城市的燃燒彈空襲,幸好最後不太情願的承認了原子彈並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