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巴黎燒了嗎?

“巴黎燒了嗎?”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東普魯士“狼穴”的地堡裏,向他的總參謀長約德爾上將發出的責問

本書生動而又詳細地描繪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戰鬥全過程

譯者董樂山先生在“譯序”中說:《巴黎燒了嗎?》是新聞史上的一部傑作

兩位作者拉萊·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爾分別是美國《新聞週刊》和法 國《巴黎競賽》的記者

他們在作品的史實方面力求翔實,花了將近三年時間蒐集材料;他們翻閱了美法德三方面的軍事檔案,採訪了上至艾森豪威爾、戴高樂高級助手、肖爾鐵茨,下至法、美、德軍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達八百多人,採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親身經歷,因此能使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處

另一方面他們又發揮了新聞記者的特長,能把文章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令人覺得彷彿在讀一本扣人心絃的驚險小說,放不下手來

作爲報告文學(或者所謂紀實小說),它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典範的作品


  • 姓終巧香
    在戰爭中的人,每一位都有很不一般的故事
  • 康愷樂
    在戰爭中保有愛與人性的人,最值得尊重
  • 勞騰逸
    巴黎沒有燒,其實那個德軍司令居功至偉,在服從命令和人類良知之間,他選擇了不能將自己作爲毀滅巴黎的人寫在歷史中,同樣還有後來拒絕空炸和傾瀉火箭的軍官
  • 龐千凡
    傳說中的“報告文學中的典範作品”在推進閱讀之後,逐漸眉目盡現,淋漓盡致地將一個採用536人親身經歷的紀實故事,“事事有根據,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處”地呈現在我眼前
  • 百里西華
    大人物的殺伐決斷與身不由己,普通民衆的鮮血與淚水,太多人的命運被這場戰爭改變,在無數人狂歡慶祝的同時,也有不少人倒在回家的最後幾百米
  • 宗政念夢
    全書描寫了1944年8月,盟軍與德國之間,德軍與抵抗運動之間,盟軍與戴高樂之間,抵抗運動中各派之間,展開的一場緊張、激烈而又複雜的鬥爭
  • 百家懷蓮
    文學中的非虛構寫作,大概就相當於影視業中的紀錄片吧,嘻嘻
  • 毋天驕
    就像一部時長不限的紀錄片,以不同的人的視角按時間順序展現了巴黎解放那段時間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以儘量客觀、全方位的維度將那段歷史攤開在眼前,讓讀者自己去思考戰爭,而不是加入觀點來引導,這是很可貴的
  • 勾以筠
    在進退維谷的難纏之中、在奇蹟般的命運轉折之中、在起義-投降-運氣的戲劇衝突之中、在這短短的數日之中,法國人、德國人、英國人、美國人……大家都在這座城留下了各自意味深長的故事,多線索、多方向的情緒在各自的命運中激盪並相匯在一處,共同成就了這座屬於所有人的巴黎城
  • 陽佟瑩華
    隨便哪個巴黎人那天晚上往窗外看,就可以看到戰爭中的一大奇蹟——巴黎仍完好無損
  • 蘇曼寒
    但是這本,真的非常不同,這兩位作家的筆尖寫下了盟軍、戴高樂、國內抵抗派、德軍、生活在巴黎命運被捲入戰爭的普通百姓應對這場巴黎之變的差異化應對策略
  • 楊雁芙
    這麼大的歷史,竟然真的可以放進一本非虛構寫作的書中
  • 冉恨蝶
    不過整體還是一本詳實的書,雖然知道結局,但是捏了一小把汗,不過更爲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唏噓不已
  • 伯賞柔潔
    很好的一本關於二戰的書
  • 宰父寄靈
    唯一有些遺憾的是感覺翻譯的有些刻板,很多句子感覺是直接的英語語法,不過還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書
  • 浦平寧
    這是我讀過最紮實且好讀的非虛構作品,採訪了800多人,句句有出處,宏大的歷史之下,視角獨特、清晰,文風乾淨利落,許多一筆帶過的故事都足以寫一篇長文章
  • 蒼憶梅
    小開本的宏篇,雖然是一部偉大的紀實文學,可內容,地名和人名讓人有點暈,作者很用心,但是有些句子讀起來讓人費心勞神,歷史材料的翔實,但寫作手法讓人喜歡不起來,四星
  • 幹希彤
    在這部作品中,小人物的命運,他們的抗爭和死亡,戰爭中的寶貴的人性的光芒,以及對巴黎這座城市的愛無不動人心魄
  • 越問寒
    讀完以後最大的念頭是我也要去一次巴黎,去看看在這本書裏無數人心心念唸的巴黎,對於巴黎這座城市的偉大,我至少和書中的人懷有同樣的感情
  • 洪聽荷
    2013.10.21 好奇當年新聞寫作課書目裏面竟然沒有次書,大巴黎解放下,有太多個人和細節的關鍵時刻,哪怕是死亡,抑或相聚
  • 籍平寧
    盟軍打算繞過巴黎,戴高樂急於進軍巴黎確立領袖地位,而法共正醞釀起義以奪取政權,問題在一旦起義全面展開,而盟軍又繞過巴黎的話,希特勒的焦土政策將把這座名城變成廢墟,因爲巨量的炸藥已埋到所有的橋樑、古蹟和重要城市設施設備下面
  • 蓬和靜
    圍繞以上的困局,作者通過海量的調查和訪問,爲我們描繪出身處其時其境的人們的當時的所思所爲,既有德軍從希特勒到普通士兵,盟軍艾森豪威爾到普通士兵,也有法軍地下組織和法共領袖,以及許許多多巴黎人的勇敢和情感
  • 翟晗日
    戴高樂將軍的堅持和無畏,肖爾鐵茨將軍的憂疑,希特勒的喪心病狂,以及普通的士兵,警察和平民爲巴黎解放所作出的努力;還有那些不經意的卻又能左右歷史的巧合
  • 應問柳
    幾個力量的較量,希望鬧起義佔據抵抗運動領導地位的共產黨、與共產黨爭領導地位的戴高樂、不再相信元首的德軍巴黎總指揮、不想爲了養活巴黎人拖慢戰爭進度而計劃繞過巴黎的盟軍. 很精彩,像是身臨其境
  • 褚興朝
    短短的十幾天,從抵抗組織和戴高樂以及盟軍,到負責守衛巴黎的德軍,從開始的起義到巷戰,然後求援,到援軍飛奔,以及舉城狂歡
  • 畢柔謹
    對國家的無條件忠誠和對巴黎這種城市莫名的親近感,希特勒的偉岸已在他心中崩塌而巴黎卻用自己的方式感動了他,他自私地不想做歷史的罪人而選擇和千千萬萬的革命者一樣,用自己的方式保衛了偉大的巴黎
  • 魏盼香
    2018年已讀113:二戰巴黎解放前的最後一段時日,各方勢力的博弈、多線推進的寫法,將盟軍、德軍、戴高樂、抵抗運動之間的混戰寫得跌宕起伏,種種機謀、對抗、巧合與大勢所趨,共同觸動了命運與歷史進程的轉輪
  • 滿曼安
    由衷佩服德軍將領肖爾鐵茨,頂住希特勒的命令,沒有用已經埋好的炸藥把巴黎化爲焦土
  • 譚丹彤
    ”在巴黎解放時,希特勒卻不知道這座極具戰略意義的城市已經脫離了他的控制,他更加不知道的是,他所下的盡一切手段摧毀巴黎的命令,竟然得到了自己人的消極執行
  • 麻莊雅
    大量詳實的史料帶着大量性格鮮明的人物出現在這個特別的歷史舞臺上,在歷史的隻言片語我們只知道諾曼底登陸後盟軍解放巴黎,希特勒西線敗退,但當時間線拉細我們發現在歷史書裏的短短一句話背後是多少勢力角逐爭執的暗流涌動
  • 有琴寄雲
    Vous êtes très jolie! ps.這本書裏描繪的法共未免太聳了吧,前面說“爲了解放巴黎不惜死20萬人”,後面戴高樂一進城就分分鐘繳械投降了
  • 阮光輝
    在這八月的晚上把華沙化爲一片瓦礫的命運,也就是巴黎到現在爲止像奇蹟一樣逃脫的命運,很快就將籠罩在這座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的頭上
  • 周又槐
    同樣情況下,盟軍改變了本來合理的作戰計劃,加快了解放巴黎的腳步——而蘇聯人則特意停下腳步放棄夾擊德軍的機會
  • 厲若蕊
    德國黨衛軍、美國盟軍、法共、戴高樂的部隊,四方勢力爭奪巴黎控制權的全過程
  • 言福碧萱
    黨衛軍巴黎司令肖爾鐵茨一次次的拖延希特勒下達的炸平巴黎的任務,最終保護了這座歷史名城
  • 濮安歌
    一部二戰作品你讓盟軍投塑料投個寂寞啊…巴黎解放要靠塑料啊
  • 年愛馨逸
    2019已讀05:讀的過程中好幾次淚目,這種類型的紀實作品是我最喜歡的那種類型,讀完以後很長時間都會陷在裏面的那種
  • 卜俊茂
    正在讀巴黎燒了嗎,快讀完了,昨天巴黎聖母院終於燒了
  • 成浩博
    究竟是非虛構寫作了雖然這令它引人入勝~很疑惑的是一個人譯爲什麼那麼多不統一的譯名如加萊/加來 梅斯/梅茲 蘭斯/蘭姆斯 美第奇/梅迪奇 蒙特卡西諾/卡西諾山..編校也不知統一(何況錯字和編排錯誤也有才28萬字也)然後不知是原文這樣還是翻譯有些是原文注漢譯有些是漢譯註「原文爲某語」
  • 逄問柳
    這本書作爲紀實文學居然和小說一樣精彩
  • 越嘉玉
    紀實文學卻比小說還精彩
  • 須冰真
    讀此書的過程,像是看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或者是看一部上世紀的黑白戰爭片,歷史寫的比小說還精彩,真是了不起
  • 須朵兒
    很不錯的書,各種小人物的故事穿插在大歷史裏
  • 嚴冷菱
    另外就是很諷刺的是,巴黎被忠於德國的軍官保住了,而法國的政治家革命黨,爲了不然巴黎落入德國手中卻要不惜一切代價
  • 和鵬飛
    兩位作者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對八百多的採訪,查閱了衆多資料,爲我們呈現了在巴黎解放前後的日日夜夜裏,所有關注巴黎命運的人的故事,他們每一個人的故事最終才匯聚而成八月二十五日巴黎解放,這個爲人所熟知的歷史事件
  • 萬建華
    作者不愧是記者,時間概念非常強,500多人的閃爍片段以時間爲準被細密地編織在一起,元首在“狼穴”裏發瘋時,一個普通的德國士兵則正在遙遠的法國放鬆地享受巴黎夜晚的歌劇,這也確實是歷史本來的樣子,生動迷人
  • 柳清馨
    洋洋灑灑,很多細節,人名也多,有時會停下來重新去搜這個人是什麼來龍去脈,甚至各方勢力角逐,還專門搜了下大背景
  • 鮮于旎旎
    看這本書時正好和我爸去了趟圓明園
  • 關騰逸
    很早就列爲關注但一直沒開始讀,最近看了不少二戰紀錄片,有一個系列單獨一集講了巴黎的解放,看了紀錄片之後,再讀這本書,真是驚心動魄曲折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