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量我的腳,從腳後跟到腳趾的距離是二十九點七釐米。這是行進的單位,也是思想的單位。” · 羅新、楊照、劉子超 聯合推薦 知名譯者陳以侃:像登山者要保命一樣,在行文中貫徹着一種優雅和警覺 · ◷ 羅伯特·麥克法倫的徒步哲學導覽,踏上古道,讓我們重新學會走路的藝術 ◴ 當代最好的行走文學作家×劍橋大學教授×最年輕的布克獎評委會主席,行走文學三部曲收官之作,科學與詩意交匯,心智和體驗穿透風景 ◵ 朝聖路,海之路,末日之路......12條通往未知和奇遇的路,解讀隱匿於大地的歌謠、符號和祕密 ◶ 以雙腳召魂的生命地理學:外祖父的葬禮之路,天才詩人的死亡之路,用行走重寫逝者的人生 ◷ 劍橋學者、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會員,一次百科全書式的大地漫遊,在森林與圖書館間自由穿梭 ◴《深時之旅》作者代表作,獲愛德華·斯坦福旅行文學獎,入選Slate“過去25年最好的50部非虛構作品”,羅新、楊照、劉子超、陳以侃推薦 ◵ 新銳設計師汐和操刀設計,俯瞰古道的幽遠綿長;採用新譯本,專業審校,精準傳遞麥氏寫作的硬核與詩意 · 《古道》是劍橋學者羅伯特·麥克法倫“行走文學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古道由衆人日復一日踩踏出來,是人們在大地上留下印記的方式,建構着人類與大地間最親密、最具詩意的關係。 年輕時一心渴望登頂、踏上未知之境的羅伯特·麥克法倫,此時卻更滿足於常走的老路——他追隨前人足跡,漫步於英格蘭白堊丘頂的萬年古道,穿越人稱“末日之路”的海濱潮道,駕船駛向蘇格蘭西北部的鳥島,重走巴勒斯坦、西班牙與喜馬拉雅山脈的朝聖路……一路探訪古道上游蕩的靈魂、迴響的聲音、流傳的故事與歌謠,試圖尋找通往往昔的路徑,卻發現自己一次又一次被送回當下。 在一步接一步的耐心中,在雙腳觸到大地“絨毛”的強烈感受下,新的認知油然而生:行走是向內的勘察,而我們穿行其間的道路,又微妙地塑造着我們。 · 羅伯特·麥克法倫是當今最著名的旅行寫作、自然寫作作家之一,考慮到他的學院派背景,他對野外的癡迷似乎與他在圖書館的探險出人意料地無縫對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羅新 麥克法倫被視爲新一代自然寫作與旅行文學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學修辭(尤其是隱喻)極度延展風景意象及深度,以層出不窮的感官描述創造出人的內在風景和外在風景不停親密交流的感受。他創新的寫作語言帶動大量評論,並啓發了新一波的地方寫作。——作家 楊照 麥克法倫具有參透風景本質的魔力,在他的筆下,萬物皆有生命,風雨如同啓示,常識會被顛覆。他將艱深的跨學科知識融入最平常的事物,手握一塊普通的石頭,就能寫出一段億萬年前的地球往事,爲我們提供一個觀察世界的嶄新座標系。——作家 劉子超 科學與詩意交匯,心智和體驗穿透風景,麥克法倫像登山者要保命一樣,絕不留下任何潦草的動作,用難以想象的精力在行文中貫徹着一種優雅和警覺。——作家、譯者 陳以侃 藉助麥克法倫的腳步,我們彷彿第一次睜開眼睛,看到了新鮮的、以往不曾見過的自然景物,恢復了因熟知而忽視、因忽視而麻木的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動覺。——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張德明 麥克法倫展現了前輩作家難以企及——文獻縱深如此悠遠、地理規模這般宏大;人物行徑百般殊異,但心意卻又極其深邃——的人類心靈活動圖譜。——作家 詹偉雄 如同J.A.貝克筆下的遊隼,麥克法倫準確無誤地俯視着他的獵物——完美的意象、最精準的引語、細膩描寫任何地方的能力。有了麥克法倫,就有了一個難以超越的旅行寫作者。——英國曆史作家 威廉·達爾林普爾 《古道》講述的是作爲一種使用習慣、由沿路而行的人共同創造的道路。麥克法倫通過深入他走過的地方,消解了自身與周身世界的差異。在一個身份變動不居的世界裏,我們只能在行走中認識自己。——《海鳥的哭泣》作者 亞當·尼科爾森 《古道》是一場地理傳記實驗。一本遼闊而包容的書,和最好的道路一樣,每每回過頭去,總會有不同的發現。——《衛報》 麥克法倫的思維在地質學、考古學、動物學、植物學、建築學、藝術、文學中漫遊,每到一處都能發現微小的驚喜。《古道》讓人想起W. G. 塞巴爾德的《土星之環》,又具備一份獨有的身體意識。——《紐約時報》
這是一本專門記述敘利亞歷史古蹟的遊記。全書用生動的語言、翔實的資料和大量的一手照片,讓讀者全方位瞭解敘利亞內戰前歷史古蹟的全貌,從而深入理解敘利亞這一神祕西亞古國的歷史和文化。這本書在記錄歷史和呼喚世界和平的同時,也反映出中國人民對敘利亞人民的友好情誼,將成爲中敘兩國文化交流領域的一座精神橋樑。懷着對那片土地的懷念和熱愛,作者以行記的形式,對敘利亞歷史古蹟做了全景式的記錄。
一位占卜師曾警告泰爾扎尼,接下來的一整年都不要坐飛機,但他還是邁出了“走向未知世界的第一步”。結果這成了他一生中最不可思議的一年,預言中的兇災轉變爲重生。他通過各種方式走遍了亞洲的大片土地。無論走到哪裏,他都會向占卜師和薩滿尋求意見,他逐漸理解了如今受到西方現代文明威脅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信仰。 ****** 泰爾扎尼本身就是一個傳奇。——《文學評論》 我讀過的極有趣和極特別的遊記。——《每日電訊報》 ****** 托馬斯‧庫克獎得主蒂齊亞諾•泰爾扎尼 走遍亞洲大片土地的西方記者 在中國、印度、柬普寨、日本、新加坡、曼谷等至少10個亞洲國家居住長達30年 對20世紀後半葉的亞洲國家有着深刻的瞭解
漫步於歷經衝突與和平的暗影之城,尋覓隱藏在文明外表之下的歷史真相 ★2021年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圖書獎★ ★2020年塔塔文學現場非虛構一流好書獎★ 關於書,關於死亡,關於電影,關於疾病及毒品,關於愛和婚姻。深入喀布爾人的庭院、廚房和長期對外人深溝高壘的情感世界,通過五個側面爲讀者剖析不大可能被普通人看到的、隱匿在暗影中的、浮游於記憶與遺忘之間的喀布爾。 一本跨類型的回憶錄和旅行筆記,以波斯語詩歌和《巴布爾回憶錄》爲線索,以喀布爾爲精神故土,在童年時外祖父的叮囑中一步步重建與阿富汗的深層聯結,展現多年戰亂之後阿富汗社會和人民的心理創傷。 這座處於動盪狀態的城市,雖然遭受近乎無休止的戰亂和苦難,但和平的希望一直在人民的心中閃爍。人們經歷了它的滿目瘡痍和艱難轉型,也重塑着這座古老城市的最新面貌。 內容簡介: 自2001年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後,阿富汗有一段難得的窗口期,援建力量得以進入阿富汗。印度女記者塔蘭在這段和平期內多次往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用漫步的方式反覆探索這座擁有30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體察它的過往與當下、社會與民生,進而思考衝突與和平如何塑造這座城市,如何讓它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 這是一座隨着每場新戰爭的席捲而被殘酷地抹去和重新繪製的城市,塔蘭藉由深入的探訪和細膩的文筆帶領讀者挖掘出喀布爾幽靈般迭代的過去和那些被遺忘的記憶,在急劇變化的政治現實中捕捉那些相對穩定的文化與社會連接,在遺忘中打撈記憶,在斷裂中發現連續,在暗影中尋覓光亮。 媒體評論: ★塔蘭作爲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和勇敢無畏的旅行者,奉獻出一個刻畫細微、層次豐富的喀布爾。她以敏銳的觀察與詩句般的文字,讓這座城市鮮活起來,把歷史、政治與個人經歷編織在一起,創造出一部引人入勝的處女作。——《紐約時報》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之一,是塔蘭·汗能夠用她的個人經歷來展示更大的世界。作爲有關阿富汗文獻的一個重要增補,《暗影之城》是一本美麗的、強大的、終究滿懷希望的書。——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 ★讀者在這裏會發現一個與媒體口中所描述的截然不同的喀布爾。塔蘭對這座城市的愛體現在生動的回憶中。喀布爾幾十年的戰爭中迴盪着如此多的悲劇。——《巴勒斯坦人的行走》作者 拉賈·謝哈德
生動還原八百年前元朝兩都間輦路的真實面貌,一本多角度的歷史大散文。 一座歷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顆草原明珠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由這條路相連。 這條路塵封了八百年,當年皇帝儀仗浩浩蕩蕩、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駿馬奔騰。如今已是滄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輝煌,隱沒在 平凡的村莊和深山荒草間。 這條路是元代的輦路,是皇帝往返兩都之間的專屬性道路,設有十八處納鉢。 這裏是山川的終點,草原的起點,貫穿長城內外,是自古以來從蒙古高原進入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歷史的豐富,探尋生命的意義,重新發現中國。 北大教授羅新,一位中國中古史和中國古代邊疆民族史的專家,在華髮之年,自北京健德門啓程,沿着古代輦路北行,經龍虎臺,過居庸關,行黑谷,越沙嶺,揹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疊山谷,進入內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塵土飛揚、山路艱辛,穿行於田壟與山谷間,一步一步走完了從健德門到明德門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達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願。 “我,作爲一個以研究中國歷史爲職業的人,真瞭解我所研究的中國嗎?我一再地問自己。” 作者的敘述平靜從容,充滿古典氣息,給人以思想的啓迪,美的享受,讀來欲罷不能。在作者的講述中,歷史與現實交錯,呈現出迷人的色彩。 大歷史與個人小歷史在書中錯落交匯。 在這條路上,一邊是歷史,一邊是現實。一邊是遙遠的史書上的滄桑印跡,一邊是近處幾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時不爲人所知的暗戀,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廢的遠足,二十年前暴風雪中被倒提雙腳走出黑松林,風華正茂的女學生突然離世,淺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蹤,記憶裏一朵牽牛花的搖曳,都因某一地點某一場景,在路上被恍然憶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這條徒步之旅上。 後工業時代,當時間和空間被壓縮得幾乎不值得測量時,徒步是對主流的抵抗。 本書彙集了許多的旅行家對於徒步的思考和意義。所引用的國外旅行家的段落,幾乎都出自作者的優美譯筆,且金句疊出: “掙扎多年以後,我們明白了,不是我們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們。”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爲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錯特錯。” 本書配以精美手繪插圖,以及手繪地圖,生動表現沿途歷史遺蹟和人文風貌。
本書以一羣出色的青年學者的嵩洛學術遊爲主線,串起中原大地的名勝古蹟,以人文景觀爲主,非泛泛而談的遊記,而是真正挖掘名勝蘊含的歷史意義。因是學術遊,行程中多獲當地考古所或相關高校院系支持,得以參觀不對外開放但極珍貴的文物或考古現場,獲取最新考古發現和一手材料。9篇文章或全 面介紹考察過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體文物專門論述,或就中原地區的歷史地理展開討論,涵蓋文學、歷史、考古、美術等多個專業,展現出跨領域聯合考察的獨特價值,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可讀性。 書中配有多幅圖片,既有珍貴史料,也有旅途實景,更有結合新科技手段的無人機航拍,從而與傳統文獻結合,彼此印證,互爲生髮,衍生出新的學術意義。 爲保證文物圖片的還原度,並提升閱讀愉悅感,本書採用進口藝術紙全綵印刷,大量美圖獨家呈現。
◆《尋隱日本》是日本美學大家白洲正子的代表作。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遊記文集,而是隻有身兼能樂演員、古董鑑賞家、陶藝家和和服研究家的白洲正子才能寫出的紀行本。她用深厚的文化和歷史積澱,呈現了古老日本隱祕而美妙的風景。漫步於近江、京都、大和、越前的隱匿祕境,深受古典之美和居於其中的人們悠然脫俗之魂觸動,寫下了這本隨筆文集。 ◆呈現尚未被世俗驚擾的古老村莊、神社古寺和山河風景。 本書初版於1969年,時值日本經濟高速發展階段,人心變得浮躁,而人們對旅遊目的地的選擇也變得隨波逐流:人們一窩蜂的擠向所謂景點,踩點式地觀光,並不太在意眼前的風景和背後的文化。有感於此,白洲正子與《藝術新潮》編輯部合作,展開了這段爲期兩年、轟動一時的《尋隱日本》之旅。 在這本書中,白洲正子走進了一個被自然、歷史和信仰守護的神祕世界。她走遍吉野、葛城、伊賀、越前、滋賀等地,拜訪尚未被世俗驚擾的古老村莊、神社古寺,探訪山河風景,聆聽自然的細述,淡然講述日本的歷史、傳承與風俗。 -------------- [編輯推薦] ◆自本書出版後,日本多家旅行機構常年開闢《尋隱日本》的文化旅行路線;NHK電視臺拍攝因本書拍攝了專題紀錄片《白洲正子所愛的日本》。 ◆日本美學大家的代表作品,讀賣文學獎獲獎作品!長銷數十年的紀行經典! ◆本書包含:至今仍不受世俗叨擾的絕美風景、從未曝光的多幅原始紀行照片、配有現代地名標識的高清地圖、數十張日本國家《重要文化財產》高清彩圖 ◆在鮮爲人知的祕境裏,發現日本真正的美!跟隨日本美學大家,走訪古日本文化發源地,探尋日本古老的神道與佛教信仰,揭祕日本對櫻花的迷戀、對石的崇拜,遇見千百年來一心守護文化傳承的沉默村人。
本書作者林達就是寫過幾本“近距離看美國”的林達,現在,她帶着一本描寫“革命”的文學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蘭西的城堡、廣場、宮殿、教堂、博物館,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藝術的盛筵,傾聽着歷史的回聲,感悟着前人在血與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於濃厚的法國曆史文化氛圍中,用大量的歷史細節和場景,豐富了對藝術、文化,對歷史、社會,以及對“革命”的理解。 寫美國的林達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揹負歷史的所在總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積澱、掙扎、反思而產生雨果。一百年,也足以推陳出新,埋葬一段歷史,因而徹底忘卻,整個民族並不因爲經歷了什麼而有所長進。巴黎是一個城市,也是一段歷史縮影……你會感受一些他們的歷史觀。”
◎本書入圍湯瑪士庫克旅行文學獎決選名單 從非洲傳出來的消息全都是壞消息。正因為如此,我纔想去那兒,只不過我不是為了那兒的慘狀、紛爭,也不是因為報紙上屠殺與地震的報導;我只是想要重溫身在非洲的愉悅。 --保羅‧索魯 史瓦希利語中,「薩伐旅」的意思是旅行,特別是長途的旅行。索魯沿著尼羅河而下,從開羅一路穿越非洲大陸,直到開普敦。搭乘火車、船舶、運牛卡車等各式交通工具,見到了世上一些最美麗的風景,--經常也是最攸關生死威脅的景緻。 三十五年前,索魯曾到過非洲,此次回來,他發現,今日非洲仍與三十多年前相同,也與一百多年前,殖民者來的時候一樣,心繫非洲的他,仍舊熱愛非洲鄉間的活力,卻大力的批判了城市的腐敗,因此,此趟旅行,正像是處於黑暗的星球。索魯不擔心因黑暗而來的威脅,他認為,旅行者的自負就是將埋頭走進未知。最好的旅行是黑暗中的一躍。如果是個熟悉又友善的目的地,有什麼好去的? 這一場旅行,對於索魯來說饒富意義,他在當地度過六十歲生日,還發現自己入圍了諾貝爾文學獎;《暗星薩伐旅》正結合了大歷史與個人饒具啟發性的旅程,無疑是索魯所有作品中最大膽,且最優秀的精采之作。
本書是100年前英國人丁樂梅在中國的徒步旅行遊記。文中記錄了當時中國的自然環境、社會狀態及變革情況。作者的這趟行程長達1600多公里,從文明開化的上海一直走到西藏、雲南等尚處於原始狀態的邊陲小鎮,其旅行線路如今已不可複製。在克服了語言障礙、道路艱難、食宿低劣、傷病侵襲、暴動襲擊等多種困難,幾乎死在雲南之後,他終於憑藉自己的意志力、朋友的幫助和中國人的友善走完這段旅程。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中加入了他拍攝了大量百年前的中國鄉村珍貴圖片,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