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問彼嵩洛

本書以一羣出色的青年學者的嵩洛學術遊爲主線,串起中原大地的名勝古蹟,以人文景觀爲主,非泛泛而談的遊記,而是真正挖掘名勝蘊含的歷史意義

因是學術遊,行程中多獲當地考古所或相關高校院系支持,得以參觀不對外開放但極珍貴的文物或考古現場,獲取最新考古發現和一手材料

9篇文章或全 面介紹考察過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體文物專門論述,或就中原地區的歷史地理展開討論,涵蓋文學、歷史、考古、美術等多個專業,展現出跨領域聯合考察的獨特價值,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可讀性

書中配有多幅圖片,既有珍貴史料,也有旅途實景,更有結合新科技手段的無人機航拍,從而與傳統文獻結合,彼此印證,互爲生髮,衍生出新的學術意義

爲保證文物圖片的還原度,並提升閱讀愉悅感,本書採用進口藝術紙全綵印刷,大量美圖獨家呈現


  • 蒼飛虎
    無論此書值不值五星,此書都充滿了我19年的那個夏天——也是疫情前最後一個無憂無慮的夏天,我像聖地巡禮一樣一個人在河南晃了三個星期,留下了太多的回憶
  • 韓晶晶
    再次證明:能寫優秀學術論文的人,未必就同樣能寫優秀的隨筆散文
  • 蕭浩瀚
    一羣人,體例各異,有更近於遊記的,但更多近乎論文,估計可能都已經有人在自己那篇的基礎上發論文了吧
  • 賴聖傑
    不同學術人 寫有意思的文 遊記就是看起來有意思就行 去深究就不如看論文了 別的不說 光是志同道合又各有所長的人一塊訪古就很令人羨慕了
  • 韶飛英
    都讀到博士當老師的人了,怎麼文章都跟小學生一樣呢 兩顆星給惟二可看的耿朔 仇鹿鳴 紅確實有紅的道理 胡鴻都不行
  • 邰泰華
    覺得寫昇仙太子碑的那篇可以當做平常論文學習的範本,以及中古的各位視角切入點都各有特色
  • 段芮麗
    讓學者寫遊記確實挺痛苦的
  • 桂文彬
    對於後三篇介紹碑的部分確實不大看得懂,但是初中以後很久沒有讀過遊記和說明文
  • 黎水卉
    作者大都是名重當今的青年學者,這本遊記兼具了羅新、羅豐兩書的優點,既有學術、趣味性,又有高清照片
  • 黨傲玉
    缺乏遊記的趣味性……學者們還是寫論文吧……倒是期待地質學家們出一本類似的
  • 益長卿
    每篇遊記都沒有簡單寫成流水賬式的就事論事,而是結合各自的專業領域,深度挖掘考察發現背後的歷史文化、歷史地理和考古文物意蘊,堪稱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讀書》體隨筆,讓人開卷有益
  • 尚映秋
    幾位青椒們的考察隨筆~是可作爲平衡學術性和可讀性的一例
  • 賈璇娟
    一羣本意借考察之名喫喫喝喝走馬觀花的學者,因控制不住發朋友圈的手被急於完成kpi的編輯(此處是惡意揣測)揪着交“兼顧學術性和可讀性”的作業,寫成這副倒黴樣子也是不足爲奇
  • 蘇芮悅
    十個來自各大高校的文學、歷史和地理專業的教授以各自不同的角度記述一次歷時幾天的中原尋訪古建築之旅,主要尋訪鄭州、洛陽、鞏義、偃師等地的碑、寺、墓、塔、廟
  • 張飛英
    有意思,一天看完,以後可以拿着這本書再來進行中原考察,個人認爲胡鴻,仇鹿鳴,毋有江三人寫的最有意思
  • 勾碧春
    一本關於中原嵩洛之行的文化考察遊記
  • 乜智暉
    參與此次考察的耿朔、胡鴻、仇鹿鳴等,幾乎都是國內各自領域裏,最優秀的青年學者
  • 尚芳芳
    get河南旅遊路線,和按批次參觀文保單位,幾個人寫的遊記整合起來確實不是很統一,歷史和我現在的工作真的好像,對故事感興趣卻不想置身其中一點點做,最想看昇仙太子碑(現在看不到不開放)和偃師博物館
  • 茹雅韻
    印象最深的是在邙山下的鞏義石窟,專門去看了帝后禮佛圖,遊人稀少,我一個人在其中盤桓許久,身邊是高溫下的中原大地,不遠處就是缺乏植被的枯燥的黃土,邙山
  • 宮秋穎
    喜歡胡鴻、唐雯兩篇,想再去河南~
  • 汝鄢靈陽
    另:大部分作者本來是想去逛逛,結果沒想到回來要強逼作文,不知道組織者下次再招呼還有應者無
  • 屠葉春
    紙上記載與實地考察不可偏廢,期待今後走訪古蹟能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歷史信息,也希望屬於自己的洛陽之旅能早日成行
  • 宣秋柔
    開篇第一章實在是勸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側重點,譬如碑文,古建,歷史等等,看到古蹟我們也許只是走馬觀花的看一下,但是他們能在表象之後瞭解更多,這些古蹟背後的故事很有意思
  • 陸依雲
    飛機上讀完,部分文章偏遊記隨筆,部分文章學術成分更多些,平衡做得很好的文章不多
  • 慕醉波
    作爲河南人,讀完此書的感覺就是真的不想去這些地方尋古了,首先是被毫無美感的照片所厭棄,其次是被毫無文采的文字所嫌棄,最後是被沒有可看的文物所拋棄
  • 闞安歌
    這幾個哥們暑假期間一塊去河南(主要是洛陽及近郊)玩了一圈,還利用關係看了幾處普通人不太容易得見的國保,比如漢三闕(好消息是據說今年要對公衆開放了)、昇仙太子碑等等,然後命題作文,照理來說這種文章應該比較生動活潑有趣,結果看下來要不然太嚴肅,要不然很潦草,而且內容基本和實地“考察”無關,就呆在書齋裏也能寫出來,所以估計目的還是把自費旅遊的錢給賺回來
  • 劉俊美
    回想起在洛陽呆的一個星期,去的很多地方和這個行程都有重合
  • 蓋冰冰
    【2019第22本】 第一次被安利的時候,看到內容介紹就很有興趣,今年4月去了洛陽開封玩,最近要去鄭州,感覺今年和嵩洛之地很有緣
  • 滕寄柔
    記一個小點,以爲某篇關於“熱”的政治意義很有趣
  • 儲心遠
    有少數幾篇還不錯,總體來說離羅新老師的大都到上都那本有差距
  • 藍梓玥
    和前段時間讀過的羅新老師的遊記比,本書作者繁多且均不免有命題作文之嫌,可讀性和深度都不足,所以閱讀體驗也就這麼回事吧,好在這些地方我大都去過,倒也不指着看文腦補
  • 曹文敏
    相對而言,仇鹿鳴和胡鴻的文章比較從容切題而言之有物,額外收入的唐雯關於昇仙太子碑的文章也不錯,其餘都達不到文體的要求
  • 雲含嬌
    學術性隨筆讀來真是暢快,兼具理性與感性之美,尤以孫正軍和唐雯兩篇爲好
  • 宋高朗
    不是人人都能寫好旅行遊記的,胡鴻的文字我最喜歡
  • 花婉清
    胡鴻的一篇和唐雯的昇仙太子碑生命史是全書唯二可觀的文章
  • 湛剛捷
    胡鴻,唐雯,仇鹿鳴幾篇頗有意思,其餘的實在讀的太累了
  • 白思娜
    將學術性和可讀性結合得較好的就屬胡鴻、仇鹿鳴的兩篇,昇仙太子碑一文也挺有趣,其餘真有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可見所謂“歷史的現場感”真是不太好落實
  • 樂正覓翠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有幸成爲1/6000讀者,是編後記裏說的從包裏掏出這本書來看的“上班族”…各文科院校的湊一塊出行訪古真是快樂,文科就該跨學科一起研究纔有意思嘛…這一年我基本都在讀中古歷史和建築方面的書,連同一年一度的長途旅遊也選擇了山西古建線路…感謝書名,這次山西出行借了其中兩個字,喚作“問彼雲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