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暗影之城

漫步於歷經衝突與和平的暗影之城,尋覓隱藏在文明外表之下的歷史真相 ★2021年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圖書獎★ ★2020年塔塔文學現場非虛構一流好書獎★ 關於書,關於死亡,關於電影,關於疾病及毒品,關於愛和婚姻

深入喀布爾人的庭院、廚房和長期對外人深溝高壘的情感世界,通過五個側面爲讀者剖析不大可能被普通人看到的、隱匿在暗影中的、浮游於記憶與遺忘之間的喀布爾

一本跨類型的回憶錄和旅行筆記,以波斯語詩歌和《巴布爾回憶錄》爲線索,以喀布爾爲精神故土,在童年時外祖父的叮囑中一步步重建與阿富汗的深層聯結,展現多年戰亂之後阿富汗社會和人民的心理創傷

這座處於動盪狀態的城市,雖然遭受近乎無休止的戰亂和苦難,但和平的希望一直在人民的心中閃爍

人們經歷了它的滿目瘡痍和艱難轉型,也重塑着這座古老城市的最新面貌

內容簡介: 自2001年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後,阿富汗有一段難得的窗口期,援建力量得以進入阿富汗

印度女記者塔蘭在這段和平期內多次往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用漫步的方式反覆探索這座擁有30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體察它的過往與當下、社會與民生,進而思考衝突與和平如何塑造這座城市,如何讓它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

這是一座隨着每場新戰爭的席捲而被殘酷地抹去和重新繪製的城市,塔蘭藉由深入的探訪和細膩的文筆帶領讀者挖掘出喀布爾幽靈般迭代的過去和那些被遺忘的記憶,在急劇變化的政治現實中捕捉那些相對穩定的文化與社會連接,在遺忘中打撈記憶,在斷裂中發現連續,在暗影中尋覓光亮

媒體評論: ★塔蘭作爲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和勇敢無畏的旅行者,奉獻出一個刻畫細微、層次豐富的喀布爾

她以敏銳的觀察與詩句般的文字,讓這座城市鮮活起來,把歷史、政治與個人經歷編織在一起,創造出一部引人入勝的處女作

——《紐約時報》 ★這本書最棒的地方之一,是塔蘭·汗能夠用她的個人經歷來展示更大的世界

作爲有關阿富汗文獻的一個重要增補,《暗影之城》是一本美麗的、強大的、終究滿懷希望的書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 ★讀者在這裏會發現一個與媒體口中所描述的截然不同的喀布爾

塔蘭對這座城市的愛體現在生動的回憶中

喀布爾幾十年的戰爭中迴盪着如此多的悲劇

——《巴勒斯坦人的行走》作者 拉賈·謝哈德


  • 苗綠夏
    對阿富汗有了一點點粗淺的理解,尤其是之前完全不瞭解的蘇聯佔領時期的歷史,以及塔利班上臺那段時期的情況
  • 南門鶯語
    寫的很舒展,並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西方社會政治觀察,而是印度人與喀布爾的天然聯結,來自祖父
  • 鹹今瑤
    2023樂74:主要寫的是06-13年間的阿富汗,作者家族是印度穆斯林,屬阿富汗的普什圖後裔,會說烏爾都語,對阿富汗飽含深情
  • 牛運晟
    在國際安全部隊撤離後,阿富汗真的又沉默了,不知那些2013年左右就選擇移民的人是如何下的決心
  • 微生英飆
    好奇現在阿富汗的婚禮是什麼樣
  • 宦含煙
    評價絕對擡高了我對這本書的期望值,但是卻讓我很失望,沒有特別出彩之處,散,囉嗦,比起我之前看的別的描寫社會現實的書,這本真的不咋的......
  • 向璇璣
    城市記憶、墓園、娛樂生活、精靈、婚戀……從過去到現在,從生到死,愛與絕望,塔蘭的漫步裏走過了喀布爾的悲喜與無奈,也走過了她思念原鄉的日日夜夜
  • 曹宛暢
    前幾章看的支離破碎,沒有看出明確的主題,後面主題逐漸明確,包括電影發展、毒品問題、精神疾病、愛情問題,使我得以窺見阿富汗的社會面貌
  • 賈韻梅
    在阿富汗社會系統全面崩塌的情況下,努力生活的人就像在沙塵暴裏掃路,杯水車薪啊…全文很瑣碎,憑着對喀布爾的好奇讀完的,一些描寫太無趣了
  • 富貝晨
    【此外書中還記錄了一位80年代死在喀布爾的中國外交官鄒興志
  • 敖燁燁
    塔蘭(1978-)2006-2013年間多次到喀布爾,這裏的廢墟被掩埋地下,她不聽勸阻走街串巷看到隱匿的記憶與遺忘間的城市,寫出視角獨特情感濃郁的這本遊記;塔利班垮臺五年後有了生機,之後她多次重返,黑暗又籠罩,2019年出版時已可預料2021年塔利班的捲土重來;塔蘭是印度北部阿里格爾的穆斯林家庭出身,之後在孟買長大,劍橋大學南亞研究碩士;喀布爾的美麗與複雜性有五方面:書、死亡、電影、疾病毒品和愛情婚姻;70年代阿富汗難民逃避塔利班統治到德里,2006年300萬人迴流阿富汗,大多來自伊朗和巴基斯坦;阿斯邁圖書集市如迷宮一般,這裏的書來源很雜,有的是90年代關閉的使館或文化機構裏淘來的;最年長的圖書館員工是76歲的沃約迪,工作48年,是阿富汗當代詩人和蘇菲派神祕主義學者,1964年進館至今;
  • 姜宏壯
    滿是創傷的喀布爾,2001年塔利班被推翻之後有短暫的平息,現在卻又陷入混亂
  • 晁依波
    阿富汗難民也是有家,有歸屬的,只是回不去了
  • 夏侯水卉
    無盡的阿富汗……
  • 鄒蓉蓉
    期待了很久的書,內容和文字都太好了
  • 季飛翔
    混亂的援助,失序的平衡,不難窺到後來阿富汗,而爲了保衛城市,實則瓦解了軀體活力的防爆牆,令漫步的街道,隨之消失
  • 賀湛芳
    處處寫的很平淡,又處處透露着對阿富汗這一古國的悲哀、同情和無奈
  • 賈嘉茂
    在喀布爾這樣的土地上,一位印度出生的穆斯林家庭長大的女性作者,寫出這樣深度的作品,真的很了不起
  • 丌官月朗
    看之前以爲是遊記,其實是作者因工作原因於2006至2014年多次往返喀布爾的探尋之旅
  • 弘順慈
    2006年至2013年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經歷,關於書,關於墓地和死亡,關於電影,關於疾病及毒品,關於愛和婚姻
  • 言福葉春
    曾爲“印度殺手”的阿富汗山脈,迎來了一個從文字、故事想象與虛構世界歸來的女人
  • 鍾離香天
    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每一塊土地都飽含深情
  • 邊婉靜
    補去年沒看完的,很有情感的寫作
  • 陽佟浩瀚
    即使在炮火紛飛的政權交迭中,人們也偷偷看電影、去圖書館,將坦克的車身改建成房屋,用彈殼養花(豐子愷畫過類似的畫,生命與美的角力,作爲多難民族我們都懂)
  • 上官永長
    她發現的故事,都是國際媒體的戰地記者們既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去尋找的
  • 許慧雅
    作者,她,在挖掘更深的社會現實
  • 傅修謹
    她寫喀布爾,也是在寫自己對親人的思念啊
  • 魚雁芙
    另一處是她寫她的姥爺,在全家都不支持她前往阿富汗時,姥爺給她讀那些波斯語的詩歌,講給她“希吉拉遷徙運動”的故事,其中自發流向阿富汗的印度居民
  • 榮幼安
    在動盪縫隙中努力喘息,在千瘡百孔中不斷掙扎、復甦的喀布爾
  • 歸海興修
    總體來講寫得挺好的,是我看的這個系列裏最好的一本,雖然有着意料之內的保守和意料之外的安全線
  • 尹醉蝶
    幾十年來不間斷地在毀滅-重建中循環往復的城市,也是一些人的割捨不斷的精神故鄉
  • 第五語夢
    毒品的泛濫是戰爭帶來的衆多災難中非常觸目驚心的一個
  • 林傲冬
    而電影資料館那些偷偷藏下檔案和膠捲,又像是廷巴克圖的故事
  • 杜憐晴
    一個在戰爭中不斷被抹去又重建的阿富汗,有這樣一個精神故鄉應該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
  • 南宮思蓮
    作者稱第一次抵達爲“重返”,最後離開稱“重逢”,這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文字飽含深情,讀起來卻令人惆悵
  • 姚小之
    之前讀過原版,看中文版出了立刻買來支持作者
  • 柴雪冰
    連我這個對阿富汗很少興趣,也不喜歡旅行的人都被吸引了
  • 連晴波
    作者出身於印度的穆斯林家庭,觸動最深的一個片段,是她講到自己小時候不被允許去那些不宜女性前往的地方,只有偶爾和女性親屬去電影院是罕有的歡樂時光,而後來她在喀布爾遇到的女孩,羨慕又好奇地向她這個住在孟買的人問生活是怎樣的,因爲她們也曾偷偷看過寶萊塢電影,幻夢中總是發生在那裏的故事,即使塔利班的高壓下,也還有人冒極大危險偷渡影片
  • 卞晴曦
    一個單詞在烏爾都語中形容“貧窮”,在阿拉伯語中有“局外人”“陌生人“的意思
  • 滑倚雲
    隨着這本書的出版,無法想象書中生動描繪的各種人----那些曾偷偷隱藏曆史影像膠捲的員工、開美容沙龍的賽迪恰、爲年輕人提供私密交流空間的咖啡店老闆、想在家庭之外尋找愛情的納齊拉,以及那些時不時出現在書中的行走在放學路上的女學生,他們(如果不離開)將會面臨什麼樣的人生變故
  • 於偉茂
    作者彷彿是去拜訪了一位久病老友,細細回憶老友往昔的盛世容顏,如今美好的生命力在和病痛的交纏追逐中逐漸逝去,終於墜落
  • 滕寄春
    每個離開家的人都帶着家一起上路
  • 紀雪珊
    她置身在一個被敲骨吸髓的喀布爾,“泥土可以從你腳下移走”
  • 黎芸芸
    這本書非常非常有深度,和一般的旅行文學不一樣,不止是介紹風土人情,寫寫歷史
  • 昝雪珊
    翻譯不錯,作者塔蘭勇敢而才華橫溢,讓人想到奈保爾),塔利班政權被推翻後,阿富汗有一段難得的窗口期,作者以此契機深入喀布爾人的庭院、廚房和長期對外人深溝高壘的情感世界,在斷裂中發現連續,在暗影中尋覓光亮
  • 範英飆
    但是文章中總穿插情緒化的抒情,不是我所喜歡的遊記風格
  • 柏玉環
    一邊是城市蔓延着無邊的戰亂、貧窮、暴力、動盪,一邊是人們偷偷看電影,重建圖書館,修建墓碑,舉行盛大婚禮來對抗荒謬和尋找活着的意義
  • 林代珊
    作者稱喀布爾是“失憶之城”,不僅是過去的廢墟埋藏在外表之下,它的文化也爲人所遺忘,歷史古城的概念已經從人們的觀念中逝去
  • 許幻翠
    翻了幾頁,翻譯文字流暢優美,譯註恰到好處,所有地名、人名全部括注原文——沒錯,我想要的翻譯版旅行文學就是這樣的
  • 尚千凡
    任何時候書籍和電影都給人力量和勇氣,喀布爾的混亂與動盪改變着無數人
  • 康小凝
    宗教其實是一種史前武器,率先抓住它的人就有了掌控別人的神力
  • 彭桂芝
    這本書的閱讀感受讓我想起若干年前讀的茨威格《昨日的世界》,都是對一個特殊時/空間的美好追憶,這種追憶也因爲緊隨而至的黑暗浪潮顯得尤爲珍貴和感傷
  • 甄鴻信
    之前對阿富汗只有抽象的政治概念,然後喫驚地發現:一個印度女記者用重返精神故鄉的鄉愁去探詢它——在成爲英殖民地之前,印度上層階級學習波斯文,與阿富汗有文化親緣關係
  • 仉督倩語
    成書順着不同脈絡,少到可憐、不被看到的書與書店,或抄襲寶萊塢的土製電影大亨,人們被“精靈”侵擾,深陷大煙夢,也享受瘋狂鋪張的婚禮
  • 公西平寧
    阿富汗有兩百年複雜、慘烈、左右搖擺的歷史,作者也不完全是“外邦人”,但她卻把嘆息、哀惋、無力迴天的情緒,埋在冷靜、優雅的敘事之下,於是讀者如我也不知不覺放慢了腳步,跟隨她看着這個把宗教、政治、東西方衝突、聖戰與英蘇美、女性境遇、軍閥……混成一鍋粥的國度,聯想最近從那裏傳來的新消息(作者寫這本書時塔利班還沒有二次掌權,但她意識到了),思考着我們當下的撕裂和分歧,並不平靜,猶如書中一首詩:亞洲的軀體由水和黏土組成/阿富汗民族是它的心臟/如果心已腐爛/那麼整個亞洲都是腐敗的/它的衰落就是亞洲的衰落/它的崛起則是亞洲的崛起/只有心是自由的,身體纔是自由的/人心因恨而死,因信而生
  • 何銳利
    文字略悶,但女性親歷者的身份和經歷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