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從大都到上都

生動還原八百年前元朝兩都間輦路的真實面貌,一本多角度的歷史大散文

一座歷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顆草原明珠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由這條路相連

這條路塵封了八百年,當年皇帝儀仗浩浩蕩蕩、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駿馬奔騰

如今已是滄海桑田

八百年前的輝煌,隱沒在 平凡的村莊和深山荒草間

這條路是元代的輦路,是皇帝往返兩都之間的專屬性道路,設有十八處納鉢

這裏是山川的終點,草原的起點,貫穿長城內外,是自古以來從蒙古高原進入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歷史的豐富,探尋生命的意義,重新發現中國

北大教授羅新,一位中國中古史和中國古代邊疆民族史的專家,在華髮之年,自北京健德門啓程,沿着古代輦路北行,經龍虎臺,過居庸關,行黑谷,越沙嶺,揹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疊山谷,進入內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塵土飛揚、山路艱辛,穿行於田壟與山谷間,一步一步走完了從健德門到明德門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達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願

“我,作爲一個以研究中國歷史爲職業的人,真瞭解我所研究的中國嗎?我一再地問自己

” 作者的敘述平靜從容,充滿古典氣息,給人以思想的啓迪,美的享受,讀來欲罷不能

在作者的講述中,歷史與現實交錯,呈現出迷人的色彩

大歷史與個人小歷史在書中錯落交匯

在這條路上,一邊是歷史,一邊是現實

一邊是遙遠的史書上的滄桑印跡,一邊是近處幾十年的悲喜人生

年少時不爲人所知的暗戀,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廢的遠足,二十年前暴風雪中被倒提雙腳走出黑松林,風華正茂的女學生突然離世,淺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蹤,記憶裏一朵牽牛花的搖曳,都因某一地點某一場景,在路上被恍然憶起

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這條徒步之旅上

後工業時代,當時間和空間被壓縮得幾乎不值得測量時,徒步是對主流的抵抗

本書彙集了許多的旅行家對於徒步的思考和意義

所引用的國外旅行家的段落,幾乎都出自作者的優美譯筆,且金句疊出: “掙扎多年以後,我們明白了,不是我們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們

”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爲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錯特錯

” 本書配以精美手繪插圖,以及手繪地圖,生動表現沿途歷史遺蹟和人文風貌


  • 柯妙芙
    明顯策劃出來的書,掉書袋、觀察力、思考、文筆等好壞都不談了,每天徒步完了就打車回家回旅社算什麼事啊,理解無能,這種搞法還不如騎車呢,或者叫人開個小昌河面包跟着也行
  • 西門芸芸
    我是對着高德地圖、百度地圖、谷歌地圖讀完的,除了歷史、地理和風物,我最看重的還是羅新老師對現實的關照(主要表現在對生態破壞的憂慮),筆端常帶感情,可能最終也是無可奈何,但仍不吐不快
  • 元希彤
    結合地圖和百度地圖可以知道每日行程狀況,大量沿路的觀感和歷史資料的融入豐厚了這樣的考察之旅,邊關的歷史鮮活在高山河谷和豔陽裏;沿着元代輦路走,元明邊關的蒙漢軍事經濟文化的變遷史和民族融合史,這片農耕與遊牧交界地幾百年來風雲變幻滄海桑田;走了15天夥伴不斷變化每天的思考多元多向;皇帝4月北上9月南歸,捺鉢是契丹語,金人也用轉入蒙語,漢語是行在的意思,就是元帝巡行途中的宿頓之所,輦路專爲皇帝所開沿路有捺鉢;往西到大口是第一個捺鉢,皇上出京休息的第一站,百官送行萬羊肉萬甕酒;元帝當年坐大象,隨行十萬人浩浩蕩蕩;北行河谷收窄,居庸關古稱軍都關,易守難攻,但古時曉禽暮獸寒鳴相和;徐渭從滴水崖走到龍門所,對當地蒙人接待和風物留詩,一醉胡家何不可只愁日落過河難;蒙人樹葬萬馬蹴平無痕跡
  • 況郈同化
    可以看出羅老師對這趟旅程下了不少苦功,不僅有元明蒙古史,歷史遊記、當代旅行書寫、還有個人觀察感懷與社會關懷
  • 竺曼雁
    這本書雖然與行走有關,可能很大部分寫與旅途,但不建議在旅行當中讀,因為搬移了太多史料,不及《江南之旅》生動有趣
  • 勾曼雁
    從大都到上都,從白翎雀到金蓮花,一路走來,故人舊交、生者死者、前塵遠景、速寫考據一一閃現,書齋與抽象思維中的概念被一寸寸還原到人間的土地上,「研究」與「理解」中國從語言變成了腳步
  • 束凡白
    這些行走實錄融歷史文獻、過往文學作品、旅途見聞與相關感悟於一體,充分體現了一位資深歷史學學者的歷史文化功底和良好文字素養,既具有學術和文化層面的厚度,又兼具遊記和旅行隨筆的詩意、深邃與可讀性,是我讀過的最佳遊記類著作之一
  • 郜千凡
    十五天徒步四百五十公里的遊記,但又非傳統的遊記,而是既有見聞,又更偏向於聯想到的歷史典故
  • 嵇高揚
    也許我們也可以像作者那樣,用腳步丈量世界,在行走中發現中國
  • 劉新立
    隨着旅途的腳步東拉西扯隨性而談,就喜歡看這樣的遊記
  • 潘憶雪
    看完了我也想自己去走一下
  • 賁燁華
    北大歷史系教授也就是這個水平,並沒有看到如何在“古道上重新發現中國”,就是看了些徒步感言,歷史引據也很少,還知道了從北京到山西沿線種罌粟
  • 終小蕾
    然而,我們這一代人的時間和生活空間被嚴重擠壓,竟既沒有足夠的時間看,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走
  • 晉楚靈秀
    )其次,作者有“忽悠讀者”的嫌疑,開篇就大談“徒步”“走完全程”,其實一直沒停過坐各種車,讀者想看的是歷史和思想,你蹲在家裏寫也沒什麼,但是爲什麼要“誤導”而製造噱頭呢
  • 閔妙菡
    有兩個覺得有些遺憾的地方,一是沒有照片和圖片,只有幾張手繪的風景速寫,還挺想看看古道今日的情景的;二是截止目前爲止(看了快一半)涉及到的歷史內容多是明朝的明蒙邊境問題,略生僻,不瞭解的人讀起來不是特別能進入狀態
  • 單芳藹
    看之前以爲只是歷史學家的隨筆,沒想到羅新老師也是徒步愛好者,行者的身體體驗,歷史學家眼中的古代地理和當下的山河層層疊加到,看完了也想走段長路
  • 裘聽楓
    作爲一本「旅行文學」最成功的地方可能在於讓人看完就想去走一走
  • 洪敏智
    最開始還疑惑上都到大都也沒多遠,從延慶翻山去沽源,作者幹嘛搞出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氣勢
  • 蔣和碩
    在提到生活裏遇到的一對痛失愛子的老夫婦以及地鐵上的民工時候,作者語氣裏的厭惡和不耐煩要溢出屏幕了
  • 伊濃綺
    確實,如作者所講,這一趟行旅,似乎並未對當時歷史產生新的認識,但卻誕生了許多過去與現在交接的時刻,在這一時刻裏,思緒是自由的,是流淌的,是可以回憶起想清楚許多事情的
  • 支鵬池
    果然是“山川都帶字幕”
  • 尤凌雪
    相比之下似乎略偏愛更優美更豐實的同類作品《古道》,當然這樣說對作者不公平,因爲羅老師心態自由輕鬆,明顯初衷只是爲滿足自己長久以來對輦路對捺鉢的興趣,所以路上隨筆記下的甚至包括微信計算步數這樣“時鮮”的話題,淵博的文史知識,箇中人文情懷,“跟着羅老師去旅行,山川都帶字幕”的讚譽應該是後來所得;旅遊者和旅行者的區別也曾小有體會,艱苦的自由行才能品嚐到只顧下車拍照的匆匆瀏覽者絕對看不到的風景和有趣的旅途相遇;希望也能有朝一日目睹“金蓮花在整個河谷燃燒”,也能真正體會到“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 隗惜夢
    有學有識派遊記典範,確實山川都帶了字幕
  • 詹水丹
    寫到歷史的時候太迷人了,真正山川都帶字幕
  • 魯文宣
    最喜歡的是羅新老師路上的細微見聞,還有他轉述的許多旅行作家的寫作和故事,讀着自己就很想上路了
  • 薛採珊
    跟隨着羅新老師完成了一趟從大都到上都的行走,但是感覺有衆多歷史的身影一起陪同,有元帝浩蕩的隨行 有歐洲越野的車隊 有明蒙夾縫中的部落,非常有趣
  • 甄寒煙
    作者博聞強記,旁徵博引,學生說“山川帶字幕”也不全然是恭維,比一般旅行書有深度
  • 毋若雁
    羅新真是非常有趣的歷史學者,五十多歲的長途徒步、邊疆民族的往事、對現實的關懷、對旅行本質的思考,都給人不少啓發
  • 封哲麗
    跟着羅老師旅行,山川都帶字幕
  • 宦迎夏
    跟着羅老師去旅行,山川都帶字幕
  • 滑月朗
    如果有羅老師這樣的知識儲備,中國大地上簡直處處都可旅行,看完也覺得歷史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
  • 殷夏蘭
    對照地圖在方塊字間一起體會用腳步丈量世界的廣博感,宛如神遊了古蹟,旁徵博引的詩詞與資料,配合身體力行的感悟心得,以穿越千年的眼光感知同一片風物留下的時間痕跡,所謂「歷史」在這一刻得到物理性的呈現,「上都」不僅是元朝地標,亦是彼時四方來朝的象徵;古道猶存,然工業化發展將時間和空間都壓縮到人類對時間與距離失去感受力,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從遠古的親密走向隔閡,動植物種屬的遷徙與滅亡,農牧生活方式的變更,民族的外遷與融合,生態方式影響着文化流動——這些都在旅途中被記錄、抒遣得自然真誠,雖不乏科普性,但讀來有趣可喜;最受益的部分是關於長城內外的政治衝突,是內亞(蒙古高原)與東亞(明朝與朝鮮)鏈接的歷史走廊,而所謂被分割開的兩大政治體,其邊界是流動開放的,民族的互相融入並不能以生理特徵區分
  • 凌湛英
    行途的現實觀察和感受,與歷史知識相交織,引發對現實、歷史、人生的思考
  • 雷翠琴
    行記部分非常枯燥,歷史地理文化部分比較有趣,當然這種自然地穿插敘述足見其積累豐富,至於副標題裏的“重新發現中國”...調子喊得太高了吧,是出版的需要嗎
  • 賁馨蘭
    同時,這本遊記極富文采,不僅有厚重的歷史沉思,更有對自然之美的讚歎,和對人生無常的深刻體悟
  • 後馥芬
    在作者筆下歷史、自然和人完成了某種交融,在時間和空間的背景中共同演繹出一幕幕悲喜劇,並留下永恆的印跡
  • 鞏薇歌
    15天行程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從大都到上都,更是從馬可波羅的汗八里走到了柯勒律治的Xanadu,羅新教授用重走元朝皇帝輦路的方式串起了歷史與現實,古人筆記和國外旅行家的旅行文字、金蓮花和白翎雀、新朋和故友,很多印象深刻的段落:巫鴻先生在芝大給早逝的學生立碑,用的是一塊磨盤石,碑文寫得相當優美感人
  • 從麗玉
    徒步的意義大於歷史文化探尋本身,其中引用了諸多徒步者的感受,曾經也這樣走過很多地方,所以真的很有同感,會一直走下去
  • 李偉茂
    關於徒步的意義很不錯,以往我倒沒想那麼多,一方面是走着玩,的確比走馬觀花的旅遊者體驗好很多,一方面是髮圈炫耀
  • 廖天驕
    本來可以是一本好書的,但是流水賬淹沒了乾貨,如果作者下筆剋制一下會好很多
  • 平馳婷
    很喜歡很喜歡 說了很多但又好像什麼也沒說 只是走到了上都 潤物細無聲的感覺
  • 宦同化
    學院派的通病喜歡掉書袋,本來很好的文筆寫成可以整成一篇極佳的徒步遊記,好吧,人家還是奔着學術走的,不能強求
  • 蓬青楓
    但對於普通讀者、歷史的門外漢來說,閱讀過程並不是那麼愉悅:首先對史實知之甚少,有些解說不免晦澀;其次文筆有些奇怪的翻譯腔,思緒蕪雜
  • 杜醉蝶
    雖然自己不做研究,但還是要像作者學習,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做一個旅行者
  • 宗政景彰
    編輯很有問題 沒圖 時間線不清晰 開頭看半天也沒搞明白是徒步 作者徵引歷史 博物 詩歌 文學 最感興趣的還是帝都旁邊種罌粟 有個學生失蹤了這些故事 但有種不太喜歡作者本人的感覺
  • 寧辰宇
    行走,才能平視和感覺生活周遭,才能想起生命中不經意的片斷
  • 利子墨
    這本書很奇怪,就是我之前剛買的時候讀了幾頁,感覺特別學術,而且是元朝的很多史實史料非常的不瞭解,就沒有讀下去,這次被劉子超的書推薦了以下,就耐心讀下去了,發現這本書總的來說還挺難歸類的,要說學術吧,的確不少穿插了不少相關文獻和詩詞,又夾雜了大量的其他旅者的著作遊記,作者在行走過程中偶然想起來的人事物,讀起來就像在跟讀者聊天,整體上又是那麼自然流暢,就如作者行文中說道朋友給他的評價“跟着他徒步,彷彿山川都有了字幕”
  • 何陽朔
    2018年已讀005:雖然羅新老師在後記中稱這次重走元朝大都與上都間的輦路路線並沒有獲得“任何可以算作科研成果的新發現”,而前往金蓮川的朝聖意義更多地在於行走本身,但對我們讀者來說,羅老師卻同時呈現了一名學者的博識與一個普通人的通達
  • 鍾千凡
    以至於歷史學知識顯得都只是一種暫時的局部的本領,而文字中展現的那種對於自我、自然和世界的細膩感受和寬廣胸懷(毫不矯情地),纔是一生的志業
  • 牧恨桃
    從大都到上都,烈烈夏日徒步了十幾天,坐着車回去的路上,羅新老師卻說這一切其實都只是爲了徒步而已
  • 朱嘉玉
    閱讀體驗很贊,每天在地鐵上進入另一個時空
  • 曲弘光
    恰好今天看完指環王1的重映,然後回家讀完了羅新這本徒步行紀,雖然兩者並無關聯,但某種程度也都是關於hiking與adventure的體驗
  • 況郈夢菡
    然後看完這本書,我忍不住又翻開了遊牧史和蒙古帝國史……歷史學應該讓我們意識到,不僅未來不確定,過去也並不確定,我們在每一個明天都在重新發現着昨天
  • 譚景平
    我覺得這本書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位教授是真的一個普通旅行者的視角去走的,能看到他很多想法都是我們在旅行徒步過程中會產生的,教授人還挺幽默的,然後本書其實沒有那麼的晦澀,運用了很多的歷史知識,但是它主要對於這種農牧交界地帶民族的交流對抗的這種關係,從古至今的一些對比
  • 漆雕英慧
    不過是十五天的徒步筆記,生命體驗卻異常飽滿
  • 班秀越
    羅新老師用十五天時間,徒步四百五十公里,從元大都遺址行走到元上都遺址的實錄隨筆集
  • 烏惜兒
    作爲遊記稍顯匆忙,對於終點卻戛然而止,上都究竟是什麼樣啊
  • 惠依波
    陪作者走完這趟500公里的行程,抵達上都也只是行程的一個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