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帶一本書去巴黎

本書作者林達就是寫過幾本“近距離看美國”的林達,現在,她帶着一本描寫“革命”的文學名著(《九三年》)奔赴巴黎

在法蘭西的城堡、廣場、宮殿、教堂、博物館,咀嚼着文化的成果,品味着藝術的盛筵,傾聽着歷史的回聲,感悟着前人在血與火中凝成的思想和智慧——作者於濃厚的法國曆史文化氛圍中,用大量的歷史細節和場景,豐富了對藝術、文化,對歷史、社會,以及對“革命”的理解

寫美國的林達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揹負歷史的所在總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積澱、掙扎、反思而產生雨果

一百年,也足以推陳出新,埋葬一段歷史,因而徹底忘卻,整個民族並不因爲經歷了什麼而有所長進

巴黎是一個城市,也是一段歷史縮影……你會感受一些他們的歷史觀


  • 蒯陽澤
    從雨果的《九三年》開始,到雨果進入先賢祠結束,一本以爲是遊記的書居然讓人對法國曆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革命並不能並不能代表城市的進程,文化才能
  • 庾敏智
    與一般巴黎遊記不同,作者以他出身那個年代的人對巴黎革命特有的感情,以雨果《93年》這本書爲切入點,探尋巴黎的歷史蹤跡
  • 晉楚賓白
    但在那革命爆發之前,一個崇尚文學、追求藝術到近乎自焚的封建王制真是讓人覺得驚奇
  • 裘幻露
    除去自己對法國曆史和建築藝術美學的知識缺陷,還是能感受到作者在書中表達的拳拳盛意
  • 陰問柳
    對我們瞭解路易十四到大革命之間的歷史和巴黎現有建築之間的勾連很有幫助
  • 潘恨蝶
    很不錯的解讀法國那段歷史,不要被革命衝昏頭腦
  • 葉素潔
    挺有意思的,結合了歷史和藝術的遊記,有很多對法國曆史的思考
  • 富夢竹
    這本遊記,更多是講述了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雨果、伏爾泰(最幸運的人)、拿破崙、路易十四、十五、十六、盧梭等人在法國各種大小革命中的故事.....我也想象林達他們一樣,在遊覽前已經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不至於對那些壯麗的古建築只能發出一聲“好美”的讚歎
  • 邰傲柔
    可以用很多詞來形容巴黎,憂鬱、浪漫、充滿藝術氣息…不過林達的這本書從另一個視角來書寫巴黎,更主要的是借巴黎來書寫法國大革命,但這場革命並沒有給巴黎帶來太多榮耀,而是留下了一段段殘酷的歷史,以及一座座見證歷史的建築
  • 紅採波
    講述了巴黎部分名勝背後的歷史,並融入了兩位作者對法國社會發展的思考,喚醒了當年曆史課的記憶,也讓人對巴黎產生了別樣的感覺
  • 芮覓翠
    任何事物都是帶着好和壞降臨的,如果有一天我們只看到了一面,那麼可以說,我們的歷史是被灌輸的,而不是真正的面目
  • 陽佟翠梅
    曾經,不少人說林達帶來的濃濃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等自由理想之精神
  • 融芸芸
    革命不一定都是好的,看過法國才能更好的理解美國的“偉大的妥協”
  • 曲荏苒
    面對同樣的革命往事,我們的反省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 這些事真的不應該一再上演了,莫非烏合之衆的狂熱已經是我們的生物學弱點無法突破了嗎 林達的文筆和社會政治哲思都很對我胃口,全集要收下了
  • 瀋海融
    作者的一些想法,正好與我讀的另一本《法國大革命的起源》有所差異,如作者認爲,啓蒙思想對法國貴族影響很大,他們爲了正義寧可與貴族共同體決裂
  • 墨哈初雪
    挺喜歡林達的作品,書中對法國大革命的思考,對弱者的態度,蠻觸動我
  • 郝桂芝
    法國大革命啓蒙書 把那些歷史和巴黎串聯起來 看清了巴黎 好像也看清了一部分自己(不過作者的夾帶私貨也太多了)
  • 蓬夜綠
    革命這個詞,不管在哪發生都常常伴隨着喪失理智和暴力,我一直不敢看關於文化大革命的書,無法直視的瘋狂和殘酷,倒是能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看更加瘋狂和殘酷的法國大革命
  • 邱雲嵐
    看名字會覺得是一本輕鬆的旅遊指南,實則不是,藉着巴黎一個個景點,作者給讀者講訴了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可能是作者深受美國政治思想的影響,對法國大革命也是持反對的態度,跟我們自小讀的歷史教科書,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讀完,受益匪淺
  • 凌友珊
    小時候看電影《悲慘世界》真的只是當愛情故事看,完全不明白背景;後來看《雙城記》開始隱約感覺歪樓,但可能被德拉克羅瓦油畫《自由領導人民》誤導和教科書灌輸太深,還不明白法國大革命的負面,現在看了這書才徹底明白,原來法國大革命不是用來歌頌的,而是需要批判和反思的,跟文革有的一拼,簡直暴民啊,被修飾和串改的歷史,感覺自己很無知,需要惡補雨果的書了
  • 洪樂生
    以遊覽巴黎歷史古蹟爲線索,展開了對法國從中世紀到大革命這一時期的歷史回憶與文明思索
  • 項憐南
    一本遊記,但是講的並不是景色,作者以自己帶去巴黎的一本《九三年》爲展開,以巴黎的建築爲索引,探討了法國大革命
  • 黨易夢
    被掩蓋的歷史在揭開的那一刻,還是令人毛骨悚然,法國大革命,及其三年後的國民公會,也是極盡瘋狂了
  • 融運晟
    在遊覽中講述法國大革命
  • 宣高揚
    然而作者娓娓道來,讓我不僅對巴黎的估計刮目相看,更對法國大革命和政治有了新的感悟
  • 尚芷容
    圍繞法國大革命的地標科普 相比於西班牙筆記更聚焦了 畢竟寫的西班牙歷史跨度太長 風格前後不一 寫的法國大革命則既沒有讓我覺得吸引也沒有無聊 似乎有點乏善可陳 作者的整體套路摸清楚了 不想再讀其它的了
  • 廉林楠
    與50年前的文革有無數的重合,若不看此書,甚至不知道歷史書中的法國大革命是如此殘忍和血腥,歷史書中第五共和國簡單的名字原來隱藏着革命無數次顛覆和重來
  • 匡幼柏
    讀書的樂趣就在這裏啊,在一本書裏發現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循着話題發現更多有意思的書
  • 孫玄靜
    相比這本書我更喜歡她寫的關於西班牙的,這本歷史的內容太多了;反而少了景點的內容; 作者整體拎出一個地方的景點的做法還是很喜歡, 我喜歡別人給我一個地方的旅行大綱, 可以沒有細節, 因爲細節需要我自己去感受和填充,但大綱我需要這個可以給一個roadmap
  • 邊錦曦
    發現我原來不喜歡對客觀事物的描寫更喜歡主觀情感的表達
  • 歐葉春
    希望我下一站能去巴黎呀~~~~想去巴黎一直更它的浪漫愛情無關,吸引我的是她的文化,思想和藝術
  • 奚心遠
    當年去法國的時候帶這本書就好了
  • 黃晉鵬
    豆瓣搜“帶一本書去巴黎”能出幾頁不相干的帶一本書去世界各地
  • 暨鴻彩
    如果下次有機會帶着父親去巴黎,一定要好好的給他講講那兒的故事
  • 昝凌春
    法國大革命寫得很有意思,希望有一天可以去巴黎走走
  • 雍靈萱
    林達,《帶一本書去巴黎》,五星
  • 康朋興
    下一次帶着這本書再去一次
  • 壽紅螺
    在上個月的讀書會上洋洋老師講起來帶一本書去巴黎,又重新拿起了林達
  • 白友珊
    在去巴黎的火車上看完了這本書(感謝中途因爲技術故障在半路滯留的一小時🤣)
  • 單于思蓮
    在這讀後感中,文首席評價說“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在ge命現場回顧法國大ge命的歷史文化考察記”,“只有經歷過直面ge命的人才能輕易地看到法國大革命”
  • 強菁菁
    如果哪天去巴黎,或許我會帶這本書
  • 朱樂生
    以後去法國要帶着一本叫帶一本書去巴黎的書去巴黎
  • 尉遲哲麗
    不知以後是否還有機會去巴黎,如果有,我會帶上這本書
  • 利小凝
    一如既往的娓娓道來,趕在去巴黎之前看完這本書,真的帶了這本書去巴黎
  • 於雁露
    05/04/2019 購於南京先鋒書店,幾天讀完,口有餘甘,甚是想去巴黎
  • 夔凝思
    看一本書就當去了巴黎
  • 熊碧玉
    有一天 也要帶一本雨果去巴黎
  • 路綠竹
    真後悔去年暑假沒有帶着這本書去巴黎
  • 賴端靜
    林達的《帶一本書去巴黎》寫法國、寫美國,其實都在寫中國,給重新解讀革命、歷史提供了一種路徑
  • 宰父碧萱
    文在寅介紹的書是一對以林達爲共同筆名——中國夫婦在讀了雨果爲法國大ge命撰寫的書《93年》之後前往巴黎尋訪並間接體驗了法國ge命後寫作的書《帶一本書去巴黎》
  • 靳傲玉
    去巴黎時 我帶的不是《九三年》而是《第一本書去巴黎》
  • 昝含嬌
    帶給我們一個法國大革命的因果循環,各大建築與革命的前後關係,若去巴黎,可真要帶這本書啊
  • 祝清俊
    最後,真的帶着這本書去了巴黎
  • 羅宏愷
    可能就是爲了某本書,某段歷史,某個建築師,然後就去了,帶着目的去體驗
  • 夏侯陽陽
    我也想去巴黎呀 見各種歷史名人和歷史建築
  • 夔元冬
    巴黎回來又拿出來讀了一遍,想起自己在凡爾賽宮、盧浮宮的走馬觀花,協和廣場上的拍拍拍,真是覺得帶着歷史深度的眼睛去旅行會更加的有意義,感受也會更加的深刻
  • 衛敏智
    非常適合去一個地方旅遊就要把當地歷史參悟到八分熟的遊客,上次去巴黎只看了盧浮宮和鐵塔聖心教堂這些泛泛的打卡點,讀完這本書很想再去一次了
  • 屠忻忻
    真希望是先讀了這本書,再讀的雨果~
  • 乜愷樂
    然而他們也同時是最不能美化的,因爲長期的資源缺乏導致文明程度的不充分,缺乏理性的一面
  • 馮雁絲
    印象最深是作者對法國大革命暴力本身的唏噓,底層民衆是可憐又最不能委以重任的,嗯..............
  • 項清韻
    議會要代表民意,要代表,因爲廣大的民很可能是精神未啓蒙,思想未發展的肉體生命,一旦有機會,他們展現的只是原始的野蠻與暴力,他們需要精神足夠文明的人去代表
  • 容雅可
    通篇下來,信息量巨大,對文盲如我其實不太友好,但是個中故事真的很有吸引力,而且作者在講述故事時流露出的觀點給這些陌生故事以血肉
  • 厙鳴玉
    在不知道其歷史故事時觀光城堡教堂不過只是在看一幢建築.真的好奇筆者耗費多少積累才能將法國大革命起始的歷史由每個遺址的介紹串聯,且文筆厲害到行雲流水表達對歷史較透徹的解析.對路易十四後的歷史介紹尤爲深刻.激起我對歐洲史的濃厚興趣.只是我看非敘事類書籍還是略爲喫力,閱讀速度極慢且需要反覆理解記憶.
  • 何春芳
    作者20年前遊歷的巴黎,現在讀還是能對應上書裏的不少場景(巴黎真的沒怎麼變),有些地方經常路過也不知道有這麼多故事,很有趣
  • 祖若雲
    不久後巴黎聖母院被燒,緣19年初去過巴黎卻未看巴黎聖母院,實屬遺憾
  • 那紫安
    以前只看到巴黎的浪漫風情,卻從未想過現世安好下那些無盡的鮮血與冤屈
  • 豐清婉
    一本《九三年》,似乎是遊覽巴黎時絕不會挑選的導覽書,卻與本書中的旅程如此契合,而本書中的巴黎,也不再是大多數人眼中那典雅時尚、富麗堂皇的勝地
  • 王芳澤
    筆觸很冷靜,歷史很殘酷,這裏的巴黎不是浪漫時尚的
  • 巫覓夏
    5月去過巴黎,當時的體驗很淺,看完這本書之後多了很多思考
  • 饒陽炎
    之前對巴黎不太感興趣,去過卻覺得遊客氣息太重
  • 宋青旋
    早年沒什麼旅行書籍,這還可以充一下,算是名氣很大,這裏評分也很高,故專門讀一下,才發現真不必讀了,因爲有用信息太少,此係列的書全免讀了
  • 卓白楓
    ”“借旅行的形式講ge命故事……我不禁感嘆不已的遊記還能如此寫
  • 戚南風
    在旅行中感受歷史,毫不枯燥,娓娓道來
  • 皮妙雙
    先讀西班牙旅行筆記,再回過頭來看這本,感覺棒棒的
  • 關楚潔
    無論愛旅行,愛讀書,愛美食,支撐你做這些事的思想高度纔是最重要的
  • 滑梅花
    看完後對法國大革命十分感興趣,想要好好再去讀讀那段歷史
  • 嚴宜嘉
    對於瞭解法國大革命那段歷史還是挺有幫助的,感覺巴黎人民真心不容易,一路上各種血腥暴力革命,回頭到了21世紀還要被恐怖分子炸,心疼啊……
  • 軒轅春綠
    讀這本書之前,法國大革命對我來說是狄更斯的雙城記,現在來說就是雨果的書了
  • 況郈菁菁
    看完了書感覺學了一遍法國革命歷史,再次感覺到之前初高中學的(背的)歷史完全不夠辨證,短短几句話就把一百多年的流血和改革一筆代過,將失敗的一方貶低得一無是處
  • 皇甫玲然
    週末就要搬到小巴黎了,既然有了這些許背景知識,那就以不一樣的眼光再好好逛逛書中提到的景點吧
  • 皮如風
    林達寫巴黎,充滿文人的情懷和細膩的感情,但是沒有他們寫美國系列那樣條理清晰,浪漫哲思有餘,缺乏清晰的脈絡
  • 夔語芹
    最開始接觸林達夫婦是近距離看美國系列
  • 壽芸芸
    看到後面越感覺《烏合之衆》的作者就是受了法國大革命影響寫的這本心理學😑 以雨果的九三年開篇又以雨果結束 同意一個短評裏寫的 林達寫美國寫法國其實都在寫中國
  • 許易蓉
    世紀之交,林達夫婦帶着雨果的《九三年》到巴黎遊了一圈,遍訪與法國大革命有關的歷史建築
  • 濮錦曦
    這是林達與其他諸多談論美國的中國學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 佘佴飛航
    作者以一種經驗了中國革命的視野籠罩法國的封建王朝和革命歷史,使人在遊歷中重疊了好幾種文化現實,而它比較充足的批判性使理性始終存續,避免人在旅途中陷入一種非理性的矇昧的甚至可以導向暴力的浪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