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裏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白流蘇和範柳原這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於“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 本書收錄張愛玲於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包括《第一爐香》《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心經》等。
她生於貧窮之家,因世俗虛榮的壓力,嫁給一個半殘廢的富家少爺,雖有錦衣玉食,精神上確實茫然無依。 有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女主角的憤懣與刻薄,被張愛玲描寫的幾近變態,卻又淒涼無比。——根據《金鎖記》改寫的長篇小說,被譽爲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張愛玲也許不是時下“正確”定義裏的女性主義者,但在《怨女》中,她從未停止對女性命運的嚴肅思考。——王德威
《流言》收錄張愛玲23—24歲間創作的隨筆散文,主題豐富,不僅談論讀書作畫,還有日常生活記趣,以及姑姑與好友炎櫻的軼事摘錄,讀者能在這裏看到更有溫度的張愛玲,瞭解她成名前後的所思所想。 《流言》爲張愛玲首部散文集,1944年12月由作者自印,炎櫻設計封面,張愛玲繪製插畫。本書沿用《流言》初版本封面,內容一仍其舊,文字參校以《傳奇增訂本》及各篇初刊文,對明顯錯字酌予訂正,爲提到的書籍和文章加了書名號,作者特殊的用字習慣、方言用法,以及人、地、物之舊時譯名,則未作改動。
華東師範大學的陳子善教授共在大陸發現了10多篇當年張愛玲作品,其中有7篇沒有收入張愛玲任何作品集。1986年10月份,陳子善在研究周作人查資料的時候,發現〈亦報〉(後來併入新民晚報)上連載的張愛玲作品〈小艾〉,意外驚喜之餘,陳子善把〈小艾〉複印下來,寄給了香港〈明報〉月刊的編輯黃俊東。黃曾經編輯過〈張看〉散文集,與張愛玲通過信,看到〈小艾〉以後非常高興,於是讓陳子善寫一篇發現經過的小短文,配着〈小艾〉一起發表在〈明報〉月刊1987年第1期上。隨後被臺灣〈聯合文學〉轉載。 張愛玲知道以後,很不高興,在1988年的《續集》序中特意提到,“前些日子有人將埋藏多年的舊作《小艾》發掘出來,分別在臺港兩地刊載,事先連我本人都不知情。聽說《小艾》在香港公開以單行本出版,用的不是原來筆名梁京,卻理直氣壯地擅用我的本名。事實上,我的確收到幾位出版商寄來的預支版稅和合約,只好原壁奉還,一則非常不喜歡這篇小說,更不喜歡以《小艾》名字單獨出現,本人還在好好地過日子,只是寫得較少,卻先後有人將我的作品視爲公產,隨意發表出書,居然悼棒責備我不應發表自己的舊作,反而侵犯了他的權利。” 當海峽兩岸的學者不約而同對張愛玲作品展開研究、挖掘、考證時,張愛玲本人卻對這一行爲持反對態度。臺灣的唐文標教授生前曾爲搜求張愛玲四十年代作品的原刊本做了一番努力,很有成績。在未徵求張愛玲的同意下,唐文標先把有些尚未在臺港重刊的作品,投寄雜誌去發表,後來再把此類作品放人自己主編的圖書《張愛玲卷》(一九八二)和《張愛玲資料大全集》(一九八四)中。爲阻止出版這兩本書,張愛玲甚至委託皇冠找律師提起法律訴訟,經過交涉以後,和出版社以和解告終。 因爲在香港就出現了盜版書〈小艾〉。張愛玲被迫出版了〈小艾》,但是作了大量的修改,刪去了68段最後一段和69、70、71節全部刪去。同時, 〈十八春〉改爲《半生緣》,對這一作品也做了大量修改,將小說裏寫的18年改爲14年,砍掉4年。
◑張愛玲散文集《華麗緣》,增收散文遺稿《異鄉記》。全新精裝,臻美典藏,月亮構築起的永恆傳奇。 ◑除了少數作品,我自己覺得非寫不可(如旅行時寫的《異鄉記》),其餘都是沒法才寫的。——張愛玲 ◑張愛玲的文學生涯是從創作散文起步的。哪怕她沒有寫過一篇小說,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她躋身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的散文家之列。——陳子善 ◑張愛玲的所有散文,主人公都是張愛玲自己,這裏有她一生的經歷與感受。——止庵 ◑到底還是張愛玲,她可真是可愛極了。散文好到無以復加。看來張愛玲有很多經典語錄都出自於此。——豆瓣讀者 ◑讀《華麗緣》,認識人生中途的張愛玲。 從一九四〇年代到一九九〇年代,張愛玲散文創作橫跨半個世紀。《華麗緣》收錄她人生中途的散文作品,隨着生命進入另一階段,張愛玲對世事人情的體悟更爲清透,文字功力更爲成熟。這本書裏,有張愛玲《寄讀者》《中國的日夜》《華麗緣》《憶胡適之》《人間小札》等散文篇目,並特別增錄散文遺稿《異鄉記》。張愛玲自言“非寫不可”的《異鄉記》,是一次從上海到溫州深情遠奔的情感紀行,更成爲《小團圓》的靈感來源。讀《華麗緣》,認識人生中途的張愛玲。
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爲了發泄出氣,我一直認爲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爲了國家主義的制裁,一直無法寫。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張愛玲信 《小團圓》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 刻畫出張愛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歷史中過往來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現實人物,於此處實現了歷史的團圓。那餘韻不盡的情感鋪陳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複雜的情結。 本書據張愛玲手稿整理出版。原稿共六二八頁,一九七六年完成後,張愛玲寄給香港的好友宋淇鄺文美夫婦,後因各方原因未能發表;二○○九年二月,經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授權,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單行本。
張愛玲於1969年在臺灣發表《紅樓夢未完》;1973年《初詳紅樓夢》刊載於臺灣雜誌;1975年完成英譯《海上花列傳》,《二詳紅樓夢》在臺灣發表;1976年《三詳紅樓夢》在臺灣發表;後通篇改寫《三詳》,此外一路寫下去,1977年由臺灣皇冠出版社出版《紅樓夢魘》。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牀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因爲《紅玫瑰與白玫瑰》這句話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本書收錄了張愛玲1944年的中短篇小說作品。
逾700封魚雁往返,跨40年深厚情誼 張愛玲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首度曝光! 一窺〈色,戒〉、《小團圓》、《少帥》等作品背後的創作歷程 和張愛玲對世事時局的獨到眼光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 一九五二年,張愛玲為了完成學業,從上海來到香港,因緣際會結識了宋淇、宋鄺文美夫婦。一九五五年,張愛玲離港赴美,就此開始三人長達四十年的往來通信。 張愛玲視宋淇和宋鄺文美為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我的信除了業務方面,不過是把腦子裏長篇大論對你們說的話揀必要的寫一點。」她在信裡和他們討論文學創作、出版業務,更詳實記下在美國生活的種種瑣事:她惦記的旗袍樣式、她做的夢、她的食衣住行、她的遷徙和病痛……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始於一九五五年,止於一九九五年,超過七百封書信,第一次揭開張愛玲不為人知的神祕面紗,堪稱研究張愛玲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不僅可以看見她的寫作過程、和宋淇夫婦之間的真摯情誼,更從字裡行間映照出時代變遷的縮影,而這兩本書的問世,也開啟了另一扇瞭解張愛玲的窗,勢將成為所有張迷的必備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