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流言

《流言》收錄張愛玲23—24歲間創作的隨筆散文,主題豐富,不僅談論讀書作畫,還有日常生活記趣,以及姑姑與好友炎櫻的軼事摘錄,讀者能在這裏看到更有溫度的張愛玲,瞭解她成名前後的所思所想

《流言》爲張愛玲首部散文集,1944年12月由作者自印,炎櫻設計封面,張愛玲繪製插畫

本書沿用《流言》初版本封面,內容一仍其舊,文字參校以《傳奇增訂本》及各篇初刊文,對明顯錯字酌予訂正,爲提到的書籍和文章加了書名號,作者特殊的用字習慣、方言用法,以及人、地、物之舊時譯名,則未作改動


  • 呂平雅
    張愛玲的這本《流言》從中學讀到中年,也讀出了比刻薄更深、更大的關懷:“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
  • 奚恨桃
    2021-5 讀至一半時實在不懂得,爲什麼這麼洞悉人性,敏銳犀利的奇女子會愛上那麼一個男人
  • 越谷玉
    張愛玲的私語是愛憎分明、不裝腔作勢的,且難得可貴的是她在接觸到了文學、藝術與社會的各種面向後,仍然敢於說自己的話,將當時所謂的高雅與道德進行無情解構,反而道出了許多讀者的心裏話
  • 穆幼柏
    2022年11月9號,似懂非懂地看了大半,反覆讀才能淺懂一點意思,有點費勁
  • 婁清心
    所以這本隨筆集在我看來驚喜的是見到了張愛玲如此鮮活、生動的一面,她討論男人也討論女人,討論服飾時尚也討論喫穿用度,話題廣泛,語言鮮明活潑,諷刺也點到即止,主打一個你懂我懂,懂得都懂就行了
  • 家問柳
    年紀輕的時候讀張愛玲總有點文藝的心理作祟,現在成了年,略略能咂摸出一點旗袍同纖細的味道,亦或有別的味道
  • 程景平
    ";《存稿》裏提到原來作者還寫了個《摩登紅樓夢》,寶玉本來打算和黛玉一起出洋,最後一個人去了;《私語》"夜深聞私語,月落如金盆
  • 秦秀雅
    張愛玲居然愛喫臭豆腐…還想當牛肉店收銀員,說聽到某某作家死了非常高興,因爲他小說寫得不好哈哈哈哈哈哈
  • 熊德壽
    她把這些生活中習以爲常的東西看的這麼曲折和藝術,還把它寫下來
  • 江優瑗
    再讀對張愛玲一些審美已經不再認同,比如繪畫、音樂、氣味,可是她的文字真好,好文字就該主觀,就該偏見,自圓其說,讓你讀起來有滋有味
  • 黎銳利
    再讀讀又突然懂了,時局動盪、歷史浮沉,小人物們原本就是渺小的,在時代變遷裏不過是路過熟識的幾條街,人人都自私、刻薄,又多少有些善良可愛,所以都是同類,都是可以通達體諒的
  • 餘葉春
    蕩在一場水上我被衝回樓上,帶了耳機不開音樂所以什麼都聽不見,時間好像靜止了,《流言》裏有兩種分明的感受,雨和冬陽,這時候放出任賢齊的《我是一隻魚》,枕在腦後的流水柔柔涼涼地撲着,會滲到眼角,形成呵欠之後流下的僞淚,這樣模糊真實的感覺,像在發低燒,像在吸他吹散我臉上的煙霧,這是“飛揚”的生活的“底色”
  • 郗吉敏
    而張寫的是躺在涼蓆上的人的感受隨着時間是如何變化的,涼蓆上的花紋因爲壓力留在人的身上顯出了怎樣一種藝術的美感,又引發了怎樣的回憶,這些回憶事件同時還能帶有涼蓆前半夜熱後半夜冷的通感
  • 平凝然
    散文集,寫了張愛玲的生活,她自己的小事,她的喜好等一些內容,但是我對這些並不感興趣,不明白說的是什麼,只覺得很小資,不能感同身受
  • 安心諾
    之前讀《半生緣》總覺得曼楨被祝家囚禁一節太荒謬,原來竟並非張愛玲的憑空捏造,世間真有如此的親人…集子裏很多張愛玲對人、對生活、對各種藝術的看法,有種小女孩的直率和真誠,不造作也不賣弄,十分可愛
  • 奚芳春
    出名要趁早啊,果然是天才,連繪畫音樂等見解都非常老成,看不出只是一個出版了傳奇的女子,當然還有對女人還有愛情的看法,也只有張愛玲更懂女人了
  • 席易雲
    《流言》是本散文集,裏面的張愛玲有生活氣一點,姿態樸素一點,大約因爲主人公是自己帶着也溫和了一點
  • 項嘉誼
    本來對散文一點不感冒,第一次看散文集也是沒想到是張愛玲的,現代女性生在了民國時期的感覺,像個精緻的藝術品一樣“沒用”,很多語句都很妙很共鳴,“俗”的坦率而且可愛了,看看也真不錯
  • 曹碧萱
    底色是很有趣的人,比如喜歡各種各種的氣味,不喜歡音樂,哈哈哈真有趣,怎能缺音樂
  • 甄思萱
    我也喜歡氣味,我喜歡指甲油的味道,還有不喜歡指甲抓牆壁那刮痕的聲音,看作者寫的散文,是好動有趣熱愛廣發寫作天分極佳的女子
  • 宗政夏彤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哦,你也在這裏嗎
  • 嵇紫玉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 耿初曼
    除了那些金句,也有很多令我震動的字句,枚舉幾例:好人愛聽壞人的故事,壞人可不愛聽好人的故事;中國人是在一大羣人之間呱呱墜地的,也在一大羣人之間死去;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爲人…她的涼薄,總是有跡可循
  • 閭丘浩渺
    她在文字上很有天賦,可惜困於精巧,沒有性靈之氣,這樣的文筆寫小說挺好,不好寫散文,尤其是後幾篇談論藝術的散文:談畫、談舞、談音樂…
  • 車承顏
    “因爲有月亮,因爲我生來是個寫小說的人…”小姑娘對小說對電影對時裝對跳舞對女人對音樂有那樣多的話要說,讀者也就默默地聽,只是聽到《私語》簌簌掉淚
  • 喬安嫺
    初中的時候翻來覆去地讀流言,體會是我覺得張愛玲的散文寫得比小說要好
  • 盛清馨
    更像是愛玲姐姐的一次談心,談天談地,談自己的小說,談自己的一切,談自己的家,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成長,自己輾轉於香港上海
  • 康楚潔
    裏面的小插畫實在可愛,字字句句來源生活又有她本人深刻獨到的見解,散文更接地氣也更迷人
  • 穆樂英
    文章的排序不好,最末幾篇談舞蹈、談畫、談音樂,讀得實在有點不耐煩了,煩得把前面那些寫得好的、有趣的都忘了
  • 皇甫正真
    ”《流言》是這周睡前讀的,每天讀幾篇,在這之前基本看完了她全部的小說,每每有一種死的冷的氣息,而散文竟展現了一個更活潑的不同的張愛玲
  • 富紫玉
    張的小說比散文更對味
  • 卻凝絲
    沉醉於張愛玲的才華和觀察力和對文字的運用能力,最喜歡她談自己的文章,旁人對她的寫作分析再多,都不及她自己對自己的陳說
  • 符以寒
    寫散文的張姐跟寫小說的張姐完全不一樣 除了最後幾篇談繪畫和音樂的有點讀不明白(當然主要是因爲個人原因),其他都不錯 讀到《愛》的時候想起第一次讀應該是在高中日常的語文試卷裏,那時候就覺得寫的真好啊,寥寥數百字包含了很多內容和故事,而且與其說是散文更像小說,或者二者之間的感覺,奇妙 寫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和成長過程的篇幅也很動人
  • 倪荷珠
    她的乾脆利落的生活,在文章裏寫得精緻又實在,然而現實究竟是不可逆轉的慌張忙亂,又何來乾脆利落
  • 墨哈興朝
    一個敢於宣稱自己自私的人是不會被道德綁架的,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痛快,再曲折幽微的情緒,再含蓄委婉的表達,書寫的姿態仍舊是橫刀直入的快準狠
  • 溫新筠
    有幾篇之前讀過,印象最深的當屬關於上海人的描寫,“都說上海人壞,可是壞得有分寸
  • 郟永怡
    上海人會奉承,會趨炎附勢,會混水裏摸魚,然而,他們有處世藝術,他們演得不過火”,描寫實在是真實和精妙
  • 言福端靜
    張愛玲確實是一個很上海的作家,談論起來那種精緻和促狹都和上海這座城市氣味相投
  • 陽佟雨安
    十分喜歡這版明豔的黃的裝幀 1.在《傳奇》裏體悟到張愛玲對於地緣的偏愛 在本書中《到底是上海人》中更爲直接 上海是可念可愛的 而身在香港卻像沒有根的浮萍 我倒是在改編的電影中忽略了這一層 2.讀到《談X X》剛開始總覺新鮮 後來就覺陌生 無論是畫作 抑或是舞蹈 音樂 都是陌生的 深覺自己的淺薄 不由得泛起難過
  • 薄津童
    張愛玲確實是近代作家裏善於描寫心理和精細觀察的,從洞察力和細緻刻畫而言,她是近代作家的巔峯,其文學地位理應比現在更高
  • 李翊君
    最喜歡《私語》這篇,張身上舊時代的頹靡與新時代的摩登也就有所解釋了,哪怕社會的重塑也沒能改變張童年所受到的關於家庭傷疤的遺留印象
  • 伏昭昭
    跟着愛玲小姐,一起看塞尚的畫,一起聽西方音樂中國評彈,從顏色,到氣味,再到音樂,總有不一樣的美麗,雖然美麗裏不經意一兩聲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