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小團圓

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爲了發泄出氣,我一直認爲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但是爲了國家主義的制裁,一直無法寫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張愛玲信 《小團圓》以一貫嘲諷的細膩工筆, 刻畫出張愛玲最深知的人生素材,在她歷史中過往來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現實人物,於此處實現了歷史的團圓

那餘韻不盡的情感鋪陳已臻爐火純青之境,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複雜的情結

本書據張愛玲手稿整理出版

原稿共六二八頁,一九七六年完成後,張愛玲寄給香港的好友宋淇鄺文美夫婦,後因各方原因未能發表;二○○九年二月,經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授權,皇冠出版社首次出版單行本


  • 翟文彬
    雖說是回憶錄讀起來像在看遺書,前兩章看得有些喫力,像是作者自己仍在理思緒;說起自己的成長階段又恢復慣有小說中的冷眼旁觀謹慎壓抑;到胡蘭成出現時,雖不願承認但眼前確實豁然開朗,有種被愛被關注的喜悅,雖然這種愛並不唯一,二十出頭的愛玲像十幾歲的房思琪…這本該被燒掉的書,謝謝還是出版了,這對於愛玲來說就像賣掉母親給的翡翠耳環時說的“他可能看出我並不想賣掉”
  • 司寇問蘭
    寫什麼都淡泊,只能把深愛藏心底,世人寫了這麼多張的傳記,都不如這一本自傳剖析的更明白,任由胡蘭成和柯靈如何辯駁,都不及這幾句輕如鴻毛、而又重如泰山的文字
  • 費迎夏
    胡蘭成的篇章都寫的很好
  • 司醉蝶
    ”很多人物關係都搞不太明白,大概是看過胡蘭成《今生今世》的緣故,邵之雍一出場就覺得熟悉,同樣讓人厭惡得不行
  • 宗問柳
    所以她的文字向來都那麼剋制,她寧願寫瑣碎,也不願多留一絲情,尤其是那些比喻,太真實形象,彷彿可以看到她站在暗處的冷笑
  • 項小之
    《小團圓》這本自傳小說寫男女,寫母女,寫女性情慾,太私人,像將記憶敲碎了又重塑
  • 都白凡
    張愛玲擅長寫男女間的情感算計,我很同意許子東老師說“張本人其實堅信愛的非功利性(大概意思)”這一觀點,她終生追尋着愛情的烏托邦,戀情悲劇根源是理想和現實之間無法彌合的天塹,很多人覺得她被“壞男人”連累也是有道理的
  • 鈄弘光
    紛紛雜雜的好多城市和好多人,好多場景走馬燈似的,卻叫人一個也記不真切
  • 姓終和平
    沒有她也有別人,我不可能站在半數人的對立面
  • 江璇娟
    我更願意看成張愛玲的自傳集,用字高級,描寫也極具鏡頭感,但是有佳句無佳章,機構散亂,讀着累,要讓人去猜,不是長篇小說應該有的樣子
  • 汪平寧
    人生就是一個人的大考吧,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自然找不到合適的人
  • 太叔俊名
    2015.06.12.—2015.08.01.多少人是衝着胡蘭成那段而看這書的,可我偏偏最不喜歡那幾章,那些情事不過是索然無味的碎碎念,記得的太多想要全部講給他人聽,不管別人到底願不願意聽
  • 東方芸若
    如果將此書完全視爲作者的自傳,則不得不說張愛玲是個過於冷漠的人,對其母親的態度尤其顯得這樣,儘管人們或許會提及其母自己常常不在身邊的緣故使然,但是都不是真正理由,張愛玲就是個過度自我中心乃至自私的人---20200301補記
  • 張英哲
    最後一段和全文首段完全一致但絲毫不覺得生硬的契合,結構上、九莉對人生的想法上,都是畫了個圓,儘管可能有些歪歪扭扭,在這亂世中走了多少彎路,但最終人老了想起的還是從前,在回憶中從頭再活一次,“他們只靜靜躺在她血液裏,等她死的時候再死一次
  • 蒲婉清
    一開始就像宋淇來信中說的那樣,像是點名譜讀着費力,每個人都像是一縷青煙飄然而過,但是讀到後面的時候再反覆翻到前面去重讀,就像是找到了拼圖中重要的一塊,豁然開朗,讀到後面確實心疼起張愛玲來,要把這三十年間的親身經歷剖開給衆人看,需要非常大的勇氣,然而看起來好像一個世紀那麼長的故事其實也只是三十年間的小半生
  • 上官凌雪
    我想這並非是張愛玲的本領,應該是每個人的——即使日後再怎麼恨一個人,當想起這個人曾經所帶給你的美好的回憶時,都是冷感但溫柔的,不褪色的
  • 汝鄢紅旭
    2022.6 重讀,再看之雍的那些話,想到z,又爲自己自比九莉而感到可笑,我到底是個活在現實中的人;2019.9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不僅心疼張愛玲,也心疼和胡蘭成有情感糾葛的所有女性,忘了是誰說的,當你愛上一個人,也就意味着你把傷害自己的權利交給了對方
  • 戈朋興
    作爲小說顯然不夠標準,當作自傳實在誠意滿滿,這份誠意不在說出來的而在沒說出來的地方,寫過日記的人都知道那種閃爍其詞、顧左右而言他筆法多半下在最隱祕的事情
  • 從飛羽
    幾乎讀不進去,其實就是一個怪老婆子晚年的咬牙切齒碎碎念,張某人的作品都是個人氣息特別濃,行文自我、任性,但她那對世事微妙的洞察和感觸的描寫卻是最出彩的
  • 融俊英
    這讀後感不知道從哪說起,讀着時而心煩,又時而心碎,躺着看眼淚流得後腦勺都溼了,好多情節像用鉛筆塗鉛筆印,看見了最原來的印記,是媽媽姑姑弟弟胡蘭成
  • 應瀚海
    小時候的片段不斷得飛入飛出,讀這本書之前,對張愛玲的事情不瞭解,前幾章純意識流寫法,回憶小時候和整個家族的一些往事
  • 翁葉春
    因爲整本書的可讀性太小了,堅持到176頁再也讀不進去了,明明每個字都認識,但是就是沒有故事的連貫性,隻言片語的片段描寫,讀起來沒有任何吸引,故事情節也沒有起伏,真的應了一位讀者的評價:味同嚼蠟~或許以後再讀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吧
  • 鄧欣怡
    空空的,是看張的第一本書,後來老覺得張的東西就是空空的,怎麼說都合適,什麼都不說也合適
  • 奚碧春
    每次下雨都會想起“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
  • 鬱平萱
    “寧願天天下雨,以爲你是因爲下雨不來
  • 夏旻騫
    寧願天天下雨,以爲你是因爲下雨不來
  • 夏笑槐
    那些活躍於她生活中的人物和故事,讓她有一種不得不寫出來的衝動,卻在實際的寫作過程中,遇到了記憶的磕磕絆絆,欲言又止的隱隱藏藏,終成了這部極具自我意識的《小團圓》
  • 尚玉環
    張愛玲不想寫一個腐舊套的才子佳人大團圓的故事,卻最終還是用了小團圓的名字,實際此書本身的底色大概只有涼薄,中間透出過一絲暖意,也轉瞬即逝,最後什麼似乎都是轉瞬即逝留不住的,三十年的亂世和爬滿了蚤子的人生,到結尾我都驚歎九莉怎麼轉眼就三十歲了
  • 危騰逸
    PS:年輕時會比較喜歡張愛玲以前的書,濃墨重彩,世界是自己的,現在卻比較喜歡這本書的沖淡之前,簡直越到後來越是淡,像一抹燒燬的人影,風一吹,就散了,倒不灰飛煙滅,飛到各人的心裏,未免有一絲悵惘
  • 麻雨靈
    熬了一個半夜加一上午看完了,之前不懂張愛玲,小團圓是在去北京看望好友時買的,看了第一章覺得人名記得混亂也就放下了
  • 閭丘夢桃
    要不是我本人有打開一本書必須要看完的強迫症,去查了這本書背景發現是張愛玲自傳才繼續看下去的話,我可能就放棄了
  • 國陽炎
    再讀小團圓,有些事情纔讀懂
  • 魏星澤
    在感情上,張筆下的男人基本都是典型渣男,只有玩弄情感的戲份,沒有承擔責任的態度
  • 龔瓔璣
    讀過《今生今世》,再讀《小團圓》,他們的故事才完整
  • 鞠書南
    複雜的家庭關係(她母親居然用瓊克勞馥的《慾海情魔》定位母女關係)、曲折的愛情(好的時候恨不得各砍掉一隻手臂好靠得更緊,壞的時候覺得周身都是枝椏牴觸的很)和敏感內向的性格造就了獨一無二的大作家和《小團圓》:不留餘地的背後還有破碎、溫情和惆悵
  • 翁和碩
    再讀小團圓 張愛玲真是人精
  • 陰冰楓
    張愛玲始終是放不下的,何苦又在小說中重複一次呢
  • 陳幼旋
    這是讀張愛玲小說最不流暢的一次,任務繁雜,情節跳躍,像是坐着搖晃不止的卡車滑行在鄉間顛簸狹路
  • 羊思萱
    蕊秋說九莉的文章終究是想象中的生活,但“九莉”張愛玲寫自己的真實的人生時反倒平平,但對張愛玲迷來說還是不能錯過
  • 屠半青
    讀過張愛玲的小說,或者正在讀的時候,自己內心自言自語的時候也隨着刻薄起來,彷彿成了書中單薄的女子,對周圍冷眼,對談吐挑剔,這種現象,得過一段時間才得以消除
  • 惠夏蘭
    張愛玲這款,還真懷疑有哪個男人罩得住,分得太清了
  • 姬爾槐
    小細節處總是扎人 餘痛不斷 九莉捨不得碰蕊秋給她梳的頭“由它披拂 風一樣輕柔” 心裏又時時惦念等長大 把蕊秋給她花的錢還回去 用一種很浪漫的方式“裝在長盒子裏 埋在深紅玫瑰花下” 等真的長大 也只能把兩條隨時會從指縫漏走的黃魚裹進手帕 卻又換來蕊秋流淚拒絕 母女之間種種親疏怨愛 比她寫愛情裏的婉轉心事更令人心碎 而之雍 她對他始於崇拜 因爲覺得無目的纔是愛 所以不做要求 她收集他吸過的菸頭裝進信封這個小細節出來 就覺得九莉像所有陷入愛情的小女孩一樣 自身的清明和盲目便開始拉鋸 也聽他說跟別的女人的風流韻事 也會覺得膩煩 她的忍並不是退而是不屑去計較 像她當初對三姑感情的態度“雖然後來變醜惡了 但她要他有始有終 還是個美好的東西 不然在回憶裏受不了” 她不折磨別人 只好不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