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小艾

華東師範大學的陳子善教授共在大陸發現了10多篇當年張愛玲作品,其中有7篇沒有收入張愛玲任何作品集

1986年10月份,陳子善在研究周作人查資料的時候,發現〈亦報〉(後來併入新民晚報)上連載的張愛玲作品〈小艾〉,意外驚喜之餘,陳子善把〈小艾〉複印下來,寄給了香港〈明報〉月刊的編輯黃俊東

黃曾經編輯過〈張看〉散文集,與張愛玲通過信,看到〈小艾〉以後非常高興,於是讓陳子善寫一篇發現經過的小短文,配着〈小艾〉一起發表在〈明報〉月刊1987年第1期上

隨後被臺灣〈聯合文學〉轉載

張愛玲知道以後,很不高興,在1988年的《續集》序中特意提到,“前些日子有人將埋藏多年的舊作《小艾》發掘出來,分別在臺港兩地刊載,事先連我本人都不知情

聽說《小艾》在香港公開以單行本出版,用的不是原來筆名梁京,卻理直氣壯地擅用我的本名

事實上,我的確收到幾位出版商寄來的預支版稅和合約,只好原壁奉還,一則非常不喜歡這篇小說,更不喜歡以《小艾》名字單獨出現,本人還在好好地過日子,只是寫得較少,卻先後有人將我的作品視爲公產,隨意發表出書,居然悼棒責備我不應發表自己的舊作,反而侵犯了他的權利

” 當海峽兩岸的學者不約而同對張愛玲作品展開研究、挖掘、考證時,張愛玲本人卻對這一行爲持反對態度

臺灣的唐文標教授生前曾爲搜求張愛玲四十年代作品的原刊本做了一番努力,很有成績

在未徵求張愛玲的同意下,唐文標先把有些尚未在臺港重刊的作品,投寄雜誌去發表,後來再把此類作品放人自己主編的圖書《張愛玲卷》(一九八二)和《張愛玲資料大全集》(一九八四)中

爲阻止出版這兩本書,張愛玲甚至委託皇冠找律師提起法律訴訟,經過交涉以後,和出版社以和解告終

因爲在香港就出現了盜版書〈小艾〉

張愛玲被迫出版了〈小艾》,但是作了大量的修改,刪去了68段最後一段和69、70、71節全部刪去

同時, 〈十八春〉改爲《半生緣》,對這一作品也做了大量修改,將小說裏寫的18年改爲14年,砍掉4年


  • 侯彥昌
    簡直不像她寫的…沒什麼戲劇性,結尾很匆忙,小艾好似得到了圓滿並走在了希望的田野上,但書外括符裏寫着“寫於1950”馬上覺得心驚,小艾決定外來的孩子不知會經歷一個多美好的新世界,卻不知62年馬上就要到來
  • 壤駟晶晶
    感覺不像張的風格,讀的時候總疑心不是她寫的
  • 羅星波
    我不知道爲什麼張愛玲自己、許多讀者都不喜歡這一篇,可是那“說不盡的蒼涼”還在,那活色生香的女子也依然是悲哀慘白的結局
  • 遊曉霜
    這篇小說和其他作品相比似乎少了點什麼,仍然是可憐的女人,命運多舛,但其中好像沒有揭示出張愛玲一貫的愛情,人生態度以及可以投射到女主人公身上她自己的影子
  • 家文茵
    張愛玲的小說,似乎總在說家庭不錯的男男女女,這次小艾,是出人意料地講當時的苦命女子,一樣講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 令狐平凡
    小時候家裏一本比我還老的文學月刊上的第一篇,小艾和金槐的面目模糊,老爺和太太們倒是躍然紙上,能看出來張愛玲對底層生活很不熟悉,也難怪她自己會不喜歡這篇了
  • 莊千凡
    張愛玲小說,最喜歡的故事就是小艾和半生緣,初中看的這小說,以前看不懂主要表達什麼,只是覺得小艾多麼善良的人,命運也很坎坷
  • 鮑英慧
    這篇有好些地方不明其意,也還有很多思考到的東西想說,看到結局有種戛然而止的感覺,簡介說她不滿意這篇不願發表的,而且刪去了很多章節,是什麼原因
  • 丌官素華
    張愛玲描寫的人物倒也不是很細膩,總體是把故事說成了,《小艾》這本書從頭讀到尾我都覺得太過辛酸,舊社會裏的女性地位太過低下,小艾的一生都困頓在這社會裏,其實不說舊社會,到現在看來這種男權社會裏的思想好像還滲透在每個人的心中,也許是比以前要淡了一些,可一種思想的改變需要經歷很多時代,經歷很多代人
  • 鹹德曜
    好多人都寫過這種苦命女子跨越好幾個時代終於迎來新中國過上了美好的新生活
  • 仰元楓
    《小艾》是張愛玲生平唯一一篇有“PRC特色”的小說,大團圓結局簡直讓人吐血,難怪她不喜歡這篇小說
  • 饒宛絲
    收尾收得很倉促,也出現了好幾句很尷尬的屬於那個年代的喊口號式的句子,難怪張愛玲本人都想當這本小說不存在過
  • 任修偉
    這部小說是張愛玲寫得最失控的一篇了,難怪她這麼不滿意
  • 荊雲英
    按照張一貫的行文方式和社會觀感,大團圓結局與此前的徹骨蒼涼之表達相去甚遠
  • 龐燁燁
    唯一很不張愛玲的故事,從故事,氣質到文字本身,怪不得張自己也不喜歡
  • 馮洛靈
    在張的所有故事裏這雖是個難得的好結局可還是那麼覺得淒涼又可悲
  • 祿辰宇
    小艾很真實,沒有那麼多善良高亢溫柔情意綿綿,有的人一生,人生、家庭都在苦日子裏,而非你想象的那麼夢幻
  • 徐聽荷
    人會變、婚姻也沒有那麼浪漫、家庭關係更是難做,不是一個日本式的微笑和堅持就可以過去的
  • 賴若雲
    很輕易地,就是一個人的一生
  • 黨博麗
    思想有時候也分上下層的關係的,在有些人眼裏可以接受,有些人眼裏卻無法接受,每個人都受制於自己生活的圈子,方式所影響,他的性格也受制於他所成長的環境,真心希望社會能多理解一點女性,也希望更加公平的看待每一個人,我也相信這通過教育的方式還是能改變的
  • 曹從露
    整個故事都在一種猝不及防的無奈中推進着,特別是小艾,小到不知道爲什麼,也不懂得怎麼做的時候就拋在人世的洪流中,裹挾在侷促中喘息着,但是她總還就這一口氣,活一口吐一口的氣,生生給自己從生活中撕開一個口子~跟嚴歌苓的女性角色比起來,張愛玲的更無助也更真實,就是實實在在活在最底層的像你像我一樣的人
  • 韶溫茂
    真的是張愛玲最不喜歡的一部嗎哈哈,很流暢,確實和其他篇的調子不一樣
  • 殷傲易
    喜歡前半部分,五太太和三姨太之間暗暗的爭鋒,小艾的經歷幾乎讓我覺得她就要變下一個金鎖,但是小艾依然又善良又天真,看到金槐給她講農村受到的剝削如何之重,令人感覺很異樣……
  • 薛碧玉
    原來這本書是未經張愛玲本人同意,就在臺港兩地出版了,惹得作者本人很不高興,後果很嚴重,正式出版的時候結尾改得很突兀,跟前文有明顯的違和感
  • 馮向陽
    不太像張的故事 但筆墨確實又是她的 寫五太太 小艾這些女性關係的時候 所以果然是她化名寫的
  • 蒙明知
    小艾感覺不像張愛玲筆下的女性,簡直是俺娘田小草,唯一和田小草不像的是她還有恨,五太太倒是寫得比較精彩,更喜歡看對五太太的描寫
  • 景燁爍
    對自己最不滿意的一部,文筆也屬實好的過分了
  • 別凱風
    算是第一次看她寫階級矛盾的小說,除了那些打在臉上的巴掌和踹在肚子上的劇痛,其餘的痛好像還是隱匿在了日常的生活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