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紙短情長

逾700封魚雁往返,跨40年深厚情誼 張愛玲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首度曝光! 一窺〈色,戒〉、《小團圓》、《少帥》等作品背後的創作歷程 和張愛玲對世事時局的獨到眼光 張愛玲 百歲誕辰 紀念 一九五二年,張愛玲為了完成學業,從上海來到香港,因緣際會結識了宋淇、宋鄺文美夫婦

一九五五年,張愛玲離港赴美,就此開始三人長達四十年的往來通信

張愛玲視宋淇和宋鄺文美為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我的信除了業務方面,不過是把腦子裏長篇大論對你們說的話揀必要的寫一點

」她在信裡和他們討論文學創作、出版業務,更詳實記下在美國生活的種種瑣事:她惦記的旗袍樣式、她做的夢、她的食衣住行、她的遷徙和病痛…… 《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始於一九五五年,止於一九九五年,超過七百封書信,第一次揭開張愛玲不為人知的神祕面紗,堪稱研究張愛玲最珍貴的第一手史料,不僅可以看見她的寫作過程、和宋淇夫婦之間的真摯情誼,更從字裡行間映照出時代變遷的縮影,而這兩本書的問世,也開啟了另一扇瞭解張愛玲的窗,勢將成為所有張迷的必備珍藏


  • 楊和順
    比預想中的時間要長,也有客觀因素存在
  • 龐芷若
    瑣碎卻詳實:初到異國四處奔波艱難討生活,反覆敲定《色戒》的各種細節,談起心愛《紅樓夢》滔滔不絕,和夏志清保持一定距離,從中窺見一個創作嚴謹、態度坦率、爲人處世又有些笨拙的張愛玲
  • 相夏煙
    張愛玲把前面的信遺失了,所以頭十一年好像只有她在獨白
  • 鞏旻騫
    可惜書從板式、裝幀、註解,甚至書信年代各個方面都頗有槽點
  • 姚英飆
    最驚喜的是爲紅樓夢魘提供了一些contexts,是張對中國文學一些難了的心結
  • 薄才良
    Mae的信太少了,最喜歡五六十年代張愛玲單獨寫給Mae的那些信
  • 閻孤菱
    這本書我總放在圖書館裏看,因爲難背,所以沒帶回宿舍過,但是晚上躺在牀上了仍舊念念不忘,只好打開微信讀書裏的《張愛玲私語錄》解渴
  • 衛春冬
    儘管有過刪減,但仍不失爲張愛玲最有價值的資料之一
  • 暨憐雙
    自《小團圓》以來在我心目中份量最重的張著
  • 卻語絲
    這本書不可能會有完整版面世
  • 文明達
    張愛玲是一個真正超越性別的智者,這是我尤愛她的地方
  • 聞代卉
    拿到書是在2020年10月,沒想到讀完已是差不多3年後了
  • 任芳蕙
    我覺得沒有宗教或其他system的憑藉而能夠禁受這個,纔是人的偉大
  • 壽曜瑞
    埋頭讀完厚厚的兩本書信,政治性抑鬱大大緩解,我現在面臨的,張愛玲都經歷過
  • 陰虹影
    感覺別處見過張的筆跡,這次看到又如此新鮮好奇
  • 卻嘉容
    想起張愛玲有一張14歲國中時期和姑姑的一張合影,身穿長袍,利落的學生頭,站姿帥氣
  • 藍菁菁
    花了40天時間終於讀完
  • 公羊從珊
    張愛玲在信中提到的煩惱全是生活瑣事,我感覺從未如此貼近她
  • 柳吉帆
    總覺得不能一次讀太多,哪怕是張愛玲,也會有模式化的枯燥,畢竟是書信集
  • 酆友菱
    讀完震撼得無以復加
  • 司徒翠嵐
    張的扭捏和誠實在信裏完整表達出來,宋家夫婦則是天下第一好朋友吧
  • 穀梁承運
    這套書買了以後也一直沒看,讀張愛玲對我而言永遠是自我沉溺,有一種不務正業的罪惡感,來美國的時候行李超重,但是懷裏抱着一堆書也始終沒捨得丟下,大部分都是晚期的張愛玲,永遠心有慼慼
  • 宮曉蘭
    一句一句,簡單又一筆帶過,唯有書寫心境的句子那麼動人,完全是因爲經歷了種種、太知道人世無常之後纔會有的筆調,極富有人生的況味
  • 長孫憶安
    146/2020 每日閒暇時光,不緊不慢地讀完這本書信,最喜歡看信中愛玲討論在美生活的部分,是那麼真實而平靜
  • 危惜雪
    原來幾部張愛玲50年代為電懋寫的劇本還藏在宋家,過幾年又要出書了吧
  • 汲麗芳
    宋以朗說 這套書的出版後 自己也完成了父母和張的託付 可以隱退了
  • 曹和璧
    拖拉一年纔讀完
  • 慎問柳
    我發現張愛玲女性的一面只有和鄺文美聊天的時候纔會展現一下,大多數時候張愛玲在書信中都是以男性的口吻示人,剛毅不羈,遊刃有餘
  • 束端靜
    她的不買書只借書的習慣也逐漸影響着我,一直很喜歡她的生活理念
  • 養茉莉
    讀完了…感觸太深
  • 左寒天
    發現張的固定句式:「看到XXX又亂捧/盜用她的名義XXX了,非常頭痛,趕緊去信XXX」
  • 濮水卉
    讀得我像他們一樣,好似也過了40年,我的心也老了
  • 上官古香
    曾在一場作家分享會上聽觀衆提問,大意宋家有據張爲己有之嫌
  • 全高揚
    每一刻發生的事情都讓我覺得自己離她非常非常近
  • 羅從珊
    之前看了莊信正、夏志清與愛玲的通信,這一本在內容上遠超兩者
  • 汪琴心
    看1980年開始的第2卷,敏銳聰慧的吐槽,甜美深厚的友情,極端嚴格的文字要求,互相迴應的反覆激賞,改稿子,再改稿子,寄稿子,轉寄稿子,撤換修改頁,轉寄修改頁,寄書,寄稿費,轉寄書,夾雜的是生病、家事,又生病了,摔傷了,皮膚眼睛不好了,住院了,抑鬱、急切,又病了,又摔了,……三位從六十歲開始的後半人生,最後不敢看,信短了,氣弱了,更病得頻繁,……最後總是下接淡出,誰也不例外
  • 蔚典雅
    和部分細節、人事,典故,和後出土的《小團圓》、《雷峯塔》、《易經》反覆疊加對照,更理解她,一生都在實踐自己的天才夢想,一生都在熱熱地愛和復仇
  • 陸新筠
    病後的世界像水洗過了似的,看事情也特別清楚,有許多必要的事物也都還是不太要緊
  • 令狐華楚
    布萊希特的劇本不知道最後有沒有看,我相信她一定不會喜歡
  • 包芙蓉
    宋淇1966年才親筆出場,第一封信就是報告他與平鑫濤的接洽,意味深長
  • 鈄靜淑
    以探尋作家心理之名滿足了自己的窺私慾
  • 董嫚兒
    今天又坐回圖書館繼續看這本,已經通過《私語錄》知道愛玲晚年身陷蚤患,宋淇是摔跤、骨折、心臟病…因此一翻開幾乎是不忍讀
  • 鬆初雪
    真是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 席燁爍
    張迷必看
  • 平彤霞
    任何深的關係都使人vulnerable,在命運之前感到自己完全渺小無助
  • 商牟天悅
    過世後財產還有很多結餘,看得出是很會理財過日子的,老年的她也是非常獨立,信裏多麼風趣俏皮,和宋淇一起八卦文壇啊政治啊也有什麼講什麼完全不避忌
  • 居秋巧
    果然之於作家們的私人信件,還是相當地敢說,辛辣吐槽多得很,哈哈
  • 施歌吹
    有提到孫述宇的金瓶梅評論集,也是同期在看的,令人驚喜的小交集
  • 田茗雪
    《私語錄》把關於工作的部分都刪去了,只剩“私語”,大部分不是病就是痛,時局又不穩定,三人雖異地,一樣有人到高年的悲哀心境,尤其是看到宋淇寫給別人信說愛玲丟了身份證和護照,掛號信收不了,平郵寄不到…“一代才女
  • 利靈萱
    『我向來只看東西本身,明知道傳出去於我不利,照樣每分鐘都在享受着,當窗坐在書桌前望着空寂的草坪,籬外矮樓房上華盛頓特有的紫陰陰的嫩藍天,沒漆的橙色薄木摺扇拉門隔開廚房冰箱,發出新木頭的氣味
  • 懷承福
    第一遍看完了,當然還有第二遍了
  • 梁雲嵐
    寫作是Hard Labour,即使對天才也不容易
  • 蒼高朗
    看這樣的記錄,覺得人生就是不斷的失去
  • 曾芷波
    簡中媒體總愛意淫張愛玲晚年過得多麼淒涼,實際上賴雅過世後,張愛玲不到50,初老都算不上,有遠方的好友鼎力支持,文名在港臺漸起,算是一段順風順水的時光了
  • 汝鄢憶安
    Mae的信最少,我們從筆頭接觸到她的時候,她已經「漸漸失去表達心意的能力」(她自己的話),脾氣也變了,但她吐露的心聲依然聽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