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詳情

怨女

她生於貧窮之家,因世俗虛榮的壓力,嫁給一個半殘廢的富家少爺,雖有錦衣玉食,精神上確實茫然無依

有目的的愛都不是真愛,女主角的憤懣與刻薄,被張愛玲描寫的幾近變態,卻又淒涼無比

——根據《金鎖記》改寫的長篇小說,被譽爲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張愛玲也許不是時下“正確”定義裏的女性主義者,但在《怨女》中,她從未停止對女性命運的嚴肅思考

——王德威


  • 勾陽嘉
    重新讀了一遍怨女 與高中時囫圇吞棗又不同 倒是沒有當初的那種驚豔感 過程中都懷疑自己的智商了 有些話我顛過來倒過去地看好幾遍才明白 太曖昧了 把二奶奶女兒刪了這點不是很好 金鎖記裏那還是唯一的暖意
  • 寧韻梅
    小艾和五四遺事不錯 尤其是五四遺事 最後幾篇有些難懂 個人覺得怨女不如金鎖記 反正全是女人的悲劇
  • 溫憶梅
    《五四遺事》把“新人”寫得這麼似是而非,真是精妙;《怨女》很多局部寫得異常精彩,但同樣的題材有精悍有力的《金鎖記》在前,失色不少
  • 司空欣美
    也許是先入爲主,我太喜歡《金鎖記》了,覺得《怨女》不如《金鎖記》,不過同樣喜歡二者的結尾
  • 施運馨
    不同於《傾城之戀》,這本書中更多的是幽怨和淡漠,同學少年都不賤寫的真好
  • 公冶冷霜
    現在發現,真的光有才華不夠,祖師奶奶真的只有一個
  • 殷金枝
    重讀發現了不少細節,《浮花浪蕊》裏提到了好幾次毛姆,還引用他老的毒舌語,“是毛姆說的,雜種人因爲自卑心理,都是一棵棵多心菜
  • 容和悌
    ”,《同學》裏不少時代的片段再讀也是感慨了
  • 莊霞飛
    她的小說,很像生活,有些人來了,就來了,有些人走掉,就死了,沒什麼原因
  • 宗政代珊
    感覺張愛玲的文字是這種力量:在落滿灰塵的老樓房裏,一羣面龐麻木內心陰鷙的人,喫着煙和酒,笑裏藏刀,三兩句話把這人世挑撥離間得狗血淋頭
  • 秋紅豆
    說一百遍都不夠,好喜歡張愛玲的小說,遇到幾行字就忍不住往下貪婪地讀,有些字眼看得刺疼,怎麼會描述得這麼精準,人物在她所處的情節裏那種搖搖欲墜與怯,實在精彩
  • 朱採楓
    曹七巧有幾近英雄主義的豁出去的潑辣勁頭,伶牙俐齒不寬恕別人亦不寬恕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或許可被稱作生機澎湃;銀娣卻隱含着一股子柔順的死氣,有種陰毒彷彿冰冷的蛇順着脊背盤繞脖頸,勒得人透不過氣來
  • 阮惠心
    這種陰冷感在她將二爺苦苦尋覓的心愛的念珠一顆顆地當着他夾碎,且在念珠碎裂的脆響中平靜地問他要不要喫核桃時達到了頂峯,這種怨寫得太好
  • 冉雨筠
    再度讀《色戒》似乎明白了些王佳芝的選擇,不過一個被信仰和同袍孤立的被利用的女子,錯把易先生在風月場中習慣性的自矜當作他對自己的憐愛罷了
  • 孟初曼
    一個女人悲慘的一生而不自知
  • 言福琴音
    張愛玲小說裏的女人,很少有不愛錢的,王佳芝也不例外,大房死都不肯買的,倒買給了她這個紅顏知己,至少王是這麼理解愛情的
  • 董念夢
    臨到死都不知道原來易先生只是對這場中年豔遇洋洋自得,他也以爲她愛他呢
  • 伏旻騫
    說白了這兩人誰都不愛誰,一個愛錢愛演戲,一個愛色愛自己,也確實是張愛玲說的,爲虎作倀的關係
  • 班祺瑞
    女性的困境不是不被愛,而是不被看見,無論是太太還是女僕,非人的生活沒有選擇權,期待的救贖竟然是男人
  • 申若薇
    張愛玲的故事讀了一遍又一遍,恕我愚鈍,至今未曾理解,身心共識的跟着主角亢奮,哀怨,歡喜,難過的心情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張愛玲真的是我最愛的作者
  • 趙映寒
    一直在邊讀邊想象小艾的結局,到底是張愛玲,慘淡的現實與溫情相映襯更彼此凸顯
  • 董恨真
    魯迅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惡的天才,我看張愛玲也算半個吧,而且對象偏偏是那種東方羅曼蒂克的腐壞部分,看得過於真切,剖析過於鞭辟入裏
  • 羅問蘭
    《怨女》一章作者表現的是女人心思,背後捕捉的確是時代之象,男與女,親與子,家與國
  • 嵇惜雪
    小時候看張愛玲,就是覺得好看,她天賦真高,不自覺拿她跟男小說家比,那時候單純覺得男的才華比不上她
  • 穀梁哲美
    最後的《同學少年都不賤》一文,主題是女校裏女學生之間的同性情愫,筆觸驚人
  • 俞飛英
    最好的還是《小艾》《怨女》《同學少年都不賤》
  • 幹初珍
    《同學少年都不賤》,年少氣盛,不向時代低頭的骨風怎不惹人喜愛,先不要去想多數人最終還是會委身求全
  • 仇和澤
    同學少年都不賤
  • 隗飲香
    收錄了《小艾》《五四遺事》《怨女》《色戒》《相見歡》《浮花浪蕊》《同學少年都不賤》7篇短中篇小說
  • 馬敏叡
    《相見歡》裏婚姻生活的空虛,《色戒》對愛情的妄念,都把人心深處的悽慘展現得淋漓盡致
  • 西門睿思
    怨女讀起來有些像金鎖記,相見歡初讀居然覺得有些暈,同學少年都不賤真是將女人的友誼刻畫得入木三分
  • 許白楓
    分明從《同學少年都不賤》中看到了張愛玲和炎櫻
  • 牧欣怡
    《色,戒》最一般,遠不如電影,張愛玲寫這個故事的時候不該惜墨的;《同學少年都不賤》最好,往事如煙往事如煙,心碎心碎
  • 鄒瑞繡
    亦舒說《相見歡》《浮花浪蕊》寫幾篇讀不下去,我也不大能讀下去,還有《同學少年都不賤》等等應該是她自己經歷改寫的,有點零碎
  • 曹靈楓
    最後那篇《同學少年都不賤》還蠻有意思的
  • 餘以彤
    小艾 作爲和阿小悲秋 一樣的難得的愛玲描寫女傭的小說,竟然沒有後者的韻味和精彩,反而和半生緣 有同樣的外婆拖腳布式的功於情節的毛病,結合其發表時間,應該是張賺稿費的作品,也有暗暗迎合當時的左派小說的傾向,而一旦潤出大陸之後的五四遺事和色戒的文風馬上就變了,立刻又回到精緻詭譎的千面女郎
  • 寇樂康
    從《相見歡》到《浮花浪蕊》到《同學少年都不賤》,都能看見《小團圓》筆法的雛形
  • 仉督冬菱
    《同學少年都不賤》和《相見歡》竟有種悲慼之感………emmmm…看完一本祖師奶奶的作品總是五味雜陳的
  • 婁晗玥
    《同學少年都不賤》指代自己的意味十分明顯
  • 巢鴻遠
    (本書也收錄了色戒的原作,張愛玲的作品真的太適合拍電影了,每個短篇都是
  • 公燁爍
    短篇與中篇小說集,《相見歡》、《浪花浮蕊》、《同學少年都不賤》等名字起得極好,就是看不太懂
  • 杜飛薇
    最好的還是《色戒》,每個字都熨貼,都精妙,而《小艾》不及《怨女》,《怨女》遠不及改編之前的《金鎖記》
  • 季晴曦
    《小艾》這篇她極其不喜,應該是因爲不斷刪改後的政治傾向性
  • 樂馳婷
    集子中最喜歡的反而不是《色,戒》,倒是《同學少年都不賤》給我一種惶惶然的麻木和間歇的刺痛感
  • 關夢槐
    又細又輕又很精準,喜歡她的意識流,太“女人”導致我持續臆想各種女人在各色旗袍裏的樣子|還是最喜歡《色,戒》
  • 於傲柔
    還是更喜歡《傾城之戀》那本集子,這本讀起來最投入的居然是張愛玲自己並不滿意的《小艾》,只有小艾的怨懟裏還有些天真與希望,但結尾太戛然而止,剩下的怨憎都是如鯁在喉的、陰沉沉的,尤其是《怨女》,寫盡了哀怨、漫長又絕望的一生
  • 呼延問風
    我倒是還真最喜歡《小艾》這一篇,儘管看了文學評論多說不看好
  • 蒼傲柔
    《怨女》是我認爲的張愛玲寫得最好的小說,《小艾》則是這個集子裏我最喜歡的
  • 凌冷菱
    《小艾》和《色戒》可以讀好幾遍呀
  • 奚谷雪
    怨女比起金鎖記更細碎,像慢慢剝蓮子後指尖散出的苦味;最喜歡小艾一篇,舊式家庭裏丫鬟棕灰色的人生;色戒也很好,不過更喜歡電影裏情感的變化和交疊,小說中易先生的無情太直截了當少了點反覆咂摸的餘韻
  • 祖翠嵐
    我也喜歡《小艾》那一篇,也覺得《金鎖記》比《怨女》好(讀怨女的時候就說怎麼這情節和對話如此熟悉,後來才知道是擴寫…)讀完《色,戒》,確實覺得李安狠,張愛玲更狠
  • 鄒旭鵬
    雖然她自己不喜歡,但《小艾》寫得蠻好的,淡淡地寫出了底層人民的悽慘一生和封建制度的迫害
  • 濮陽聽荷
    七篇小說看下來也只有《小艾》和《色戒》扣人心絃,個人覺得整理改編過後的《怨女》比《金鎖記》收斂了,仁慈不少,《金鎖記》那才叫一個變態、令人作嘔
  • 司惜夢
    《色戒》和《小艾》兩篇讀完心情實在很差,別的看不太懂
  • 歐雨竹
    最喜歡《五四遺事》和《色戒》,《五四遺事》中羅君所謂的打着自由戀愛的新道德思想取向,卻又無時無刻不體現着舊社會的陳腐,最終和三個女人共同生活的荒謬結局頗有詼諧幽默之感
  • 牧湛芳
    相比起來,最喜歡的一篇是《小艾》
  • 羅依雲
    收集張愛玲五六十年代的作品 總是要年齡大一點再看才能更懂得 也是年齡大一點當真蘊化開了以往“急於”銳利的 冰冷的段落 更舒展 慢刀子殺人 當是更震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