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1937年12月,日軍攻入中國古都南京。幾周之內,30多萬中國平民和士兵遭到有計劃地強暴、折磨和屠殺——死亡人數超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遇難人數的總和。 張純如不僅在書中詳述了日軍瘋狂暴行的細節,而且分析了在軍國主義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日本士兵對人類生命的漠視。張純如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進行了大量採訪,並首次發掘了許多重要文獻。 全書先是從日本士兵、軍官爲什麼完全脫離了人類基本的行爲規範,日本學校和教科書從心理層面向學生灌輸對中國人民的仇恨和蔑視,以及高度軍事化的教育體制等多個方面闡述了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根源性原因。 在這本書的核心篇章裏,作者通過採訪當事人、查閱檔案資料以及實地考察與研究,極其詳實地記錄了日本軍隊殘暴、滅絕人性的屠殺行動,深刻揭示了日本侵略軍的兇殘本性。同時,作者還生動記述了南京安全區裏以德國商人約翰•拉貝、美國外科醫生羅伯特•威爾遜、“南京活菩薩”明妮•魏特琳拯救中國人的英雄壯舉。 最後,作者以悲憤的筆觸揭露了世人所瞭解的南京大屠殺、日本佔領下的南京、對日本戰犯的審判、倖存者的命運等鮮爲人知的情節。 這本書是關於這段恐怖歷史的權威之作。


image

○想要獲得“我們時代的和平”的人們,卻走向了極力避免的戰爭 ○從英國外交活動講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人與事 【編輯推薦】 20世紀30年代,面對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不願重蹈覆轍的人們選擇了綏靖政策。作者布弗裏精彩講述了在這個綏靖的時代裏各方勢力所展開的活動,爲我們描繪了一心求和的張伯倫、堅持備戰的丘吉爾、虛與委蛇的希特勒,還有諸多在本國與德國之間活躍着的外交家們。 “這是一場在榮耀與可怕戰爭之間的兩難選擇,他們無從得知如何在這場抉擇中獲勝。”布弗裏將爲我們呈現在這個綏靖時代裏英國進行重要抉擇的背景環境,爲我們講述這個從虛假的和平走向戰爭的故事。 【內容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避免新的衝突發生也許可以說是整個歐洲最普遍的願望,“不要重蹈覆轍!”這句口號在歐洲人耳邊久久迴響,而這種觀點也將影響歐洲的未來,併成爲英國人所實行的綏靖政策的核心。 蒂姆·布弗裏將本書所講述的時期定爲從1933年希特勒上臺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他通過重新構建英國一次次“綏靖希特勒”的談判,展現了在納粹於歐洲開展領土擴張等活動時,英國政府的猶豫不決、外交失敗和議會內訌,從一個嶄新的視角探討了英國綏靖政策的發展歷程與影響,表明最終走向戰爭的結局並非是少數人的盲目選擇,而是具有時代特點的多方面作用的結果。關於當時的英國,本書進行了深入的檔案研究,包括部分從未使用過的資料,對英國大臣、貴族和業餘外交官在該時期的各項活動都進行了詳細的描繪,講述了他們如何通過自己的作爲與不作爲,決定英國的選擇並影響了歐洲的命運,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戰爭的。 【媒體推薦】 一篇關於國際關係中願望思維外交和意外效應法則的引人入勝的敘述。 ——阿里·安薩里,《今日曆史》,*年度圖書* 蒂姆·布弗裏以極大的天賦和自信,將他的主題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優雅地勾勒出歷史的相似之處,同時也呈現出扣人心絃、節奏明快的敘述。本書生動、細膩,充滿了令人驚訝的細節,是一部令人驚歎的處女作。 ——亨利·赫明 過去沒有一本關於綏靖主義的書能夠如此生動、詳盡和引人入勝地揭示 20 世紀 30 年代末上演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政治陰謀。蒂姆·布弗裏出色地展現了當時的緊張局勢、政治手腕和無數戲劇性事件……這是一部最引人入勝的政治劇,讀者在放下書本後仍能久久回味。堪稱佳作。 ——詹姆斯·霍蘭德 蒂姆·布弗裏引用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有趣的資料來源和人物,對在那個十年裏輕信、自私和糟糕的判斷悲劇性地、無情地戰勝了道德和理智的情況進行了引人入勝的學術性描繪。這是對歷史最好的報道。 ——卡羅琳·穆爾黑德 這是一位傑出的年輕歷史學家的精彩出道作。蒂姆·布弗裏寫了一本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情況的書,讀起來就像是一部驚險小說。我愛不釋手。 ——彼得·弗蘭科潘


image

有奧斯維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普里莫•萊維 無論我在思考什麼,總要思考奧斯維辛。感謝那些要求、甚至逼迫我們講述一切的人,因爲他們想聽到、想知道發生在奧斯維辛的那些人、那些事。——凱爾泰斯•伊姆萊 我們要知道“人”真正是什麼,畢竟,這是發明奧斯維辛毒氣室,也是祈禱着走進毒氣室的“存在”。——維克多•弗蘭克 本書力圖以一個具體場所爲切入點,對人類歷史上最深重的罪行進行最透徹的詮釋,這就是奧斯維辛。 歷史不是劇本,真相永遠不止一個。奧斯維辛並不是專門用於殺害猶太人的滅絕營,也不僅僅與“最終解決”有關——奧斯維辛,是集中營指揮官霍斯等納粹官員的奮鬥史;是波蘭人、吉卜賽人、蘇聯戰俘、耶和華見證人的情感煉獄;它是一個八歲德國女孩一天起牀,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吉卜賽人,被扔進奧斯維辛的故事;它是戰後倖存者回到家鄉,卻發現外面的世界比奧斯維辛更糟的故事……這部書沒有孤證,每一個說出來的字,都出自兩處以上的歷史記錄,包括蘇聯解體後的解密檔案和親歷者訪談。 “人們問我,你在奧斯維辛學到了什麼?我想我只能確定一件事:沒人真正瞭解自己。”1944年11月,希姆萊要求艾希曼停止驅逐匈牙利猶太人,並說:“到目前爲止你一直都在滅絕猶太人,但我現在命令你從今天起變成猶太人的擁護者。”人的行爲和信念能頃刻顛倒,因應自身處境(situation)而朝着沒有預料到的方向演變,這恰恰是所謂的“人性”。 奧斯維辛是一個更大的故事,我們從未真正瞭解它。這裏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


image

★揭示文化誤讀的可怕後果★ ★底層敘事講透冷戰起源,揭示美蘇如何走向對抗★ ———————— 【編輯推薦】 ★二戰大同盟如何從底層開始瓦解的故事 ★不同文化的相互誤讀,至今仍影響着國際關係的穩定 ★美蘇爭霸的前夜,冷戰起源的另一種敘事 ★陳波、馮玉軍、賀照田、呂一民、江曉原、孫歌、王緝思、許紀霖、張楊、張蘊嶺等四十餘位著名學者聯袂推薦的國際關係史傑作 ————————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美國和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並肩作戰的歷史。1943年,爲配合西線諾曼底登陸,美國向蘇聯提議在東部戰場開闢空軍戰線,雙方在蘇聯控制的波爾塔瓦地區(今屬烏克蘭)建立了三個空軍基地。作者詳盡地記述了波爾塔瓦基地從籌備、建立、運營到最後關閉的整個歷史,展現了美蘇雙方從陌生到熟悉、從團結一心到關係惡化的過程。這是大同盟如何從底層開始瓦解的故事,也是美蘇冷戰起源的另一種敘事。 ———————— 【名家推薦】 作爲一位歷史學家,浦洛基是講故事的高手。他不但能找到珍貴的資料和檔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組織得引人入勝。面對宏大的歷史事件,浦洛基的筆往往對準其中的普通人,在人類命運的關鍵歷史轉折點,展示他們最真實的反應,比如核電站裏按下按鈕的操作員、古巴導彈危機中搞錯情報的特工、空軍基地裏發生矛盾的美蘇大兵等。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斷地提醒着我們,理解歷史,不要忘了回到現場。 ——羅振宇 得到創始人 浦洛基教授在國際學界聲望很高,著述甚豐。他的系列著作視野廣闊,有引人入勝的歷史細節描述,也有厚重的思想文化鋪墊,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今日烏克蘭危機的來龍去脈。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書中的觀點相對客觀平衡,提供了有關蘇聯、俄羅斯、烏克蘭的西方其他著作往往忽略的視角。 ——王緝思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浦洛基致力於以紮實深入的研究還原歷史真相。他的作品語言平和,史實敘述娓娓道來,細節豐富,適讀性很強,同時又透着歷史學家的嚴謹、冷靜、理性和睿智。正因爲如此,他的很多作品不僅在西方國家、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東歐國家受到好評,也得到了俄羅斯的認可,是深入瞭解俄羅斯、烏克蘭以及蘇聯東歐歷史和現實重要的參考書。 —— 趙會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烏克蘭室主任 好的歷史學家需要像心思縝密的偵探,不放過任何與案件有關的蛛絲馬跡,不被表面假象所迷惑和誤導,透過事件紛繁複雜的重重迷霧,找到關鍵線索和證據,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最終揭開事件的真相或力求無限接近真相。好的歷史學家還需要是一位出色的語言學家,對文字有很強的駕馭能力,語言生動流暢,嚴謹但不晦澀,能夠把紛亂複雜的事件抽繭剝絲娓娓道來,讓讀者看得明白看得着迷。毫無疑問,浦洛基教授就是這樣一位好的歷史學家,面對宏大的歷史背景和重大的歷史事件,他善於從歷史檔案積案盈箱之中發現重要的細微之處並挖掘出關鍵線索,如實還原並生動地向讀者展現紛繁複雜和驚心動魄的歷史過往。 ——李秀蛟 黑龍江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image

戰後德國,決定冷戰格局的關鍵十年 一個道德觀崩塌、『他人即惡狼』的時代 聆聽德國與德國人的真實聲音 在第三帝國的陰影下如何重建生活、重拾人性 ---------------------------------- ◎內容簡介 戰後的德國,一個充滿佔領者、被釋放者、流離失所者、被疏散者、逃亡者以及揹負着戰爭罪行的人。他們掠奪、偷竊、造假身份,爲了活下去,一切從零開始。可這麼做行嗎?當一個國家秩序蕩然無存之際,社會要如何在這般的混亂中重生?人們要如何在這樣一個“他人即惡狼”的“狼性時代”裏重建生活?生活秩序的喪失、家庭的四分五裂、飢餓貧困的威脅、戰爭罪惡感的陰影、對大屠殺的沉默、死裏逃生的狂喜——第三帝國的餘波持續影響着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度。 本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德國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聚焦二戰後十年間德國人的戰後生活,尤其是其精神心態和情感生活。作者拋棄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和政治框架,從普通人的日常出發:清理廢墟的動員,物質匱乏與黑市的經驗,及時行樂的追求享受,人口大遷徙的遭遇,女性的自主意識,盟軍的再教育,經濟起飛的奇蹟,“重塑思想”的文化政策,藝術和設計風尚的變遷,以及日常生活中德國人如何集體迴避戰爭的罪責感。戰後德國大衆生活混亂失序中充滿了多重面向,人們既有對戰爭的悲傷和自憐,又有立刻重新出發的求生欲,有爲了生存下來的不擇手段,也有劫後餘生、渴望生命的及時行樂。哈拉爾德·耶納對戰後最初的十年做出了一個嶄新的全景描述,通過它能以新視角重新理解戰後德國的復甦與德國人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也能瞭解德國如何以及爲何能夠從險惡的法西斯思想徹底轉型爲現代民主國家。 ---------------------------------- ◎作品看點 ★決定未來冷戰格局的關鍵十年,理解今日德國的歷史根源 儘管冷戰的“正式”開始時間是1947年,但從1945年德國戰敗的那一刻起,美蘇陣營的對峙就已如火如荼地展開:從思想再教育到紐倫堡審判,從食物配給到貨幣改革,從東西德分裂到藝術冷戰,理解冷戰的開端和今日的德國就要理解1945—1955年這關鍵十年。 ★普通德國人在滿目瘡痍的戰敗國度,從廢墟、貧困、無序及顛沛流離中重建日常生活 從廢墟瓦礫中重建家園的普通老百姓,因戰爭而顛沛流離的迴歸者,從納粹集中營死裏逃生的倖存者,在食物配給和黑市裏支撐一家生計的母親,忍着飢餓偷拐搶騙以貼補家用的孩子,從納粹軍工廠轉型爲引領經濟的甲殼蟲汽車廠工人——這些人胼手胝足重建德國,重建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 ★一個掀起世界大戰、揹負大屠殺罪孽的民族,掙扎於戰爭責任、罪惡感和恥辱感之間 面對發動侵略戰爭、執行大屠殺的罪責,德國人既堅定地接受盟軍的再教育,在文學和藝術中批判法西斯主義,在生活中去納粹化,卻又對歷史記憶沉默以對,在戰後的困頓生活中自認爲希特勒的受害者,以此推卸逃避戰爭責任。 ★一窺女性的堅韌和困境,男性的彷徨與焦慮,以及在麪包、愛情和尊嚴間重塑的兩性關係 戰爭改變了德國女性:她們外出工作取得經濟獨立,獨力撫養孩子並捲起袖子收拾家園,穿梭黑市換取食物,大膽談“性”追求自我覺醒;戰爭也改變了男性:他們在節節敗退戰場上喪失自信,在戰俘營中受盡折磨,回到家中仍終日彷徨不安,在能幹的妻子面前喪失尊嚴,與多年孩子生疏隔閡——艱苦的現實和覺醒的女性重塑了兩性關係。 ★通過大量日記、信件、文學、藝術,展現普通德國人在十年間經歷戰敗、重建、和平、冷戰的心路歷程和精神狀態 ★2019年萊比錫書展獎非虛構類獲獎作品。入圍坎迪爾歷史獎和巴美列·捷福獎短名單。《新政治家》《金融時報》《泰晤士報》《電訊報》《愛爾蘭獨立報》年度最佳圖書 ---------------------------------- ◎名家推薦 誰能想到一個人人揹負着負罪感和恥辱感、在瓦礫和廢墟堆中的國家可以成爲充滿故事的神奇口袋?……很少有一本非虛構類書籍能將生動的描述、對情節恰到好處的把握和滔滔雄辯如此完美地融合爲一體。任何自認爲對二戰後的歷史瞭如指掌的人都能在此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2019年萊比錫圖書獎評審委員會 在他引人入勝的第一本書中,《柏林時報》前編輯耶納探討了德國如何以及爲何能夠從險惡的法西斯思想徹底轉型爲現代民主國家。作者對這一時期進行了廣闊而敏銳的審視,深入政治、社會和地理領域,清晰地描繪了一個因在一場駭人聽聞的戰爭中處於劣勢而備受煎熬的國家……2019年,《狼性時代》在德國出版後立即成爲暢銷書,並獲得萊比錫書展獎,耶納以精明平衡的視角審視戰後德國,必將引發全世界讀者的興趣。這是一部引人入勝、資料翔實的戰後德國曆史。 ——《柯克斯評論》 哈拉爾德·耶納以激動人心、如詩如畫的方式描述了二戰後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生活,讓人像閱讀小說一樣沉醉其中。 ——《小星期日世界報》 這是一次回到德國戰後歲月的美妙旅程……充滿了對日常生活的同情,而這種同情此前卻很少被考慮到。 ——《星期日世界報》 這是一部激動人心、感人至深的全景圖……出色的表現手法,生動多彩的語言。 ——《法蘭克福新報》 作爲一部描繪戰後社會動人獨特圖景的作品,這本書的敘事宏大壯闊,有力的表述和尖銳的觀察使其有別於其他書籍。爲了向年輕讀者展示 1945 年後的混亂世界,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南德意志報》 耶納爲二戰後的頭十年設計了一幅構思巧妙、文筆優美的全景圖,從而爲我們打開了通向那個時代的一扇窗,那個年代與我們今天的關聯遠比我們意識到的要密切得多……如果你認爲自己生活在一個複雜的時代,那麼請閱讀這本書,以便了解你所必須克服的複雜程度。 ——《法蘭克福匯報》 很少有一本書能成功地將過去的歷史描繪得如此生動、真實,而且其歷史判斷也能讓人理解。哈拉爾德·耶納的《狼性時代》證明了作者能以大篇幅寫出引人入勝、寓教於樂的高水平作品。 ——《新德意志報》 哈拉爾德·耶納以多角度、生動和概念化的方式講述了德國人奔波忙碌地開展重建的故事。 ——《每日鏡報》 我希望這本書是一本指定教材。歷史課將會因此成爲課程中的明星。你會像讀小說一樣讀完它。 ——《星期日世界報》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中,[耶納]不僅優雅地梳理了大量史實,還運用他的批判技巧,以詼諧的方式剖析了一個國家的癡心妄想和一意孤行。儘管《狼性時代》涉及歷史,但它的文字卻很親切,充滿了從當時文章和日記中取得的第一人稱敘述。 ——詹妮弗·薩萊,《紐約時報》 哈拉爾德·耶納的《狼性時代》細膩、敏銳、文筆優美,民族心理是這部作品的主角。……耶納先生是一位德國記者和作家,他描述了德國戰後的第一個十年,比起通常的冷戰初期的爭鬥,他更強調德國的社會和文化景觀(尤其是西德)。《狼性時代》是一本具有啓示意義、內容極爲廣泛的著作,書中充斥着大量的資料,我想其中的許多內容對於國際讀者來說都是全新的。 ——安德魯•斯圖塔福德,《華爾街日報》 哈拉爾德·耶納的這本可讀性極強的作品講述了德國人如何將納粹主義拋之腦後……講述了當德國人發動的侵略戰爭在1945年徹底失敗後,一個新開端的代價和成就……這是一部出人意料但深思熟慮的作品。 ——彼得·弗裏切,《紐時書評》 博學…… [耶納]將德國人的苦惱置於一個民族從自己製造的深淵中爬出來的基本背景中……《狼性時代》提醒人們,德國的經歷永遠與衆不同。 ——《經濟學人》 非同尋常……是我讀過的精心研究的歷史作品中最令人回味的一部。這是一部傑出的作品。 ——米沙·格蘭尼(坎迪爾歷史獎評委) 《狼性時代》是對大量二手文獻的奇特、時而幽默、時而精彩的融合,並引用了已出版的一手史料、文學作品以及對藝術和美學的討論。書中對一些耳熟能詳的主題進行了出人意料的嶄新詮釋。……值得廣泛閱讀。 ——瑪麗·弗爾布魯克,《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這是對大屠殺文學圖書館的重要補充。 ——《紐約圖書雜誌》 這是一本非凡的著作,其學術性令人歎爲觀止。耶納照亮了一段黑暗的、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發現它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傑克·費爾韋瑟,《志願者》作者 許多人認爲,1945 年之前的年代是瞭解德國和德國人的最關鍵時期。等你讀完這本書再說吧。 ——諾曼·奧勒,《亢奮戰》作者 徹底失敗意味着什麼?德國的1945—1955 年。十年的貧困、廢墟、恐懼、暴力、黑市、瘋狂的辛勤工作、別出心裁的性愛,以及對第三帝國數百萬被害者的始終如一的沉默。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 ——尼爾·麥格雷戈,《德國:一個國家的記憶》作者 這本書引人入勝地描述了歐洲歷史上一個被遺忘的時刻,從徹底的絕望到暫時的希望。 ——西蒙·詹金斯,《歐洲簡史》作者 哈拉爾德·耶納自稱發現了德國現代史的核心漏洞。這本書完美地證明了他是對的。這本書絕對非同尋常。書中的每一頁都會讓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 ——詹姆斯•霍斯,《德國極簡史》作者 對於那些想要了解德國人的人來說,《狼性時代》是一本必讀書……任何對歷史和人類處境稍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朱莉婭·博伊德,《第三帝國的旅人》作者 富有詩意、引人入勝、充滿人性,這是一本具有最重要意義和成就的傑出著作。 ——菲利普·桑茲,《東西街》作者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著作,它生動地揭示了一個國家的暮光時刻和充斥殘酷廢墟的時代。哈拉爾德·耶納出色地探索了人性的各種色調。 ——辛克萊·麥凱,《德累斯頓》作者 哈拉爾德·耶納對德國在 1945 年至 1955 年間如何重建和發現自我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全景式描述,讀來令人大開眼界、驚心動魄。 ——本哈德·施林克,《朗讀者》作者 令人沮喪的是,很少有國家鼓勵甚至允許本國公民自由記錄和討論他們的過去,相反,很多國家爲了支持現代政治目的而編造虛構的歷史。在美國和大多數歐洲國家,我們認爲尋求真相是理所當然的。德國人的記錄堪稱典範,尤其是在 20 世紀中期,而哈拉爾德·耶納關於 1945 年後德國生活的新書《狼性時代》更是加強了這一點。 ——馬克斯·黑斯廷斯,彭博社 《狼性時代》彙集了大量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故事,讀來令人感動。耶納以高超的技巧講述了那些親歷者的悲慘的、卑劣的、喜劇的和振奮人心的故事,帶領讀者領略了戰後德國廢墟遍佈的迷人風光。 ——卡佳·霍耶,《泰晤士報》 哈拉爾德·耶納的《狼性時代》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德國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和分析。該書對過去的歷史進行了嚴謹的調查,讀起來像是當下仍在發生的事情的前奏。 ——傑夫·戴爾,《新政治家》雜誌 “2021 年最佳圖書”之一 文化記者耶納用不留情面的文字澄清了事實,詳細描述了戰爭的後遺症如何深刻地改變了那些在歐洲浩劫中倖存下來的人們的生活。……揭示性的照片進一步放大了這些複雜的現實。 ——書單 這本關於戰後初期的史料極具穿透力,其中寫道:德國人通過艱苦奮鬥、務實地擁抱新事物以及有意忘卻創傷和內疚,從慘敗中重新振作起來。……耶納的分析文筆優美……通過情感共鳴的細節......生動地再現了戰後初期的歷史。本書生動地再現了一個充滿活力、甚至充滿道德困擾的歷史分水嶺。這項令人大開眼界的研究着實令人着迷。 ——《出版者週刊》 德國記者耶納對二戰結束後和冷戰時期進行了引人入勝的批判性研究,他有效地將當時的重大事件、普通事件及人物的各種信息與對同時代藝術、文學、電影、建築和電視影集的精闢討論結合在一起。本書在深入研究的同時又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成功地從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角度對這個重要的時代進行了引人入勝的解讀,而在傳統的歷史教科書中,這個時代往往被忽視。 ——《圖書館雜誌》 哈拉爾德·耶納的鉅著《狼性時代》是持續的“反思歷史”進程的一部分。該書……清晰地概述了納粹主義戰敗以及德國被西方盟國和蘇聯瓜分之後令人震驚的十年。……在這裏,我們可以學到關於人性本質的重要一課。 ——魯珀特·克里斯蒂安森,《每日電訊報》


image

在戰後的廢墟上,重建物質、精神、法治和道德 從和平到暴力,從恢復到分裂 歐洲的知識分子、政客以及普通人 如何重新認識自我,想象歐洲文明的未來 ◎作品看點 ★滿目瘡痍的歐洲大陸,在難民救濟、住房、居家和禮儀等諸多方面重建文明生活 二戰後,文明的危機促使歐洲人在各個層面迅速展開了重建工作。戰後初期,國際組織着力解決基本生活需求。隨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求,家電和汽車等逐漸普及,住房建設也成爲社會輿論的中心話題。展示最新家居用品的展覽受到各界人士關注,被視爲國家恢復、社會進步和文明重建的象徵。歐洲大陸各處涌現出幫助人們適應新生活的各種禮儀手冊,引導社會重拾和平與尊嚴。 ★大量使用攝影和電影等材料,以文化史眼光觀察歐洲人在半個世紀裏的破敗、重建、和平與分裂 爲展現戰後歐洲更爲立體的面貌,本書涵蓋藝術、科學、建築與考古等領域,尤以攝影和電影素材爲特色,生動刻畫了歐洲人在重建文明、和平發展與擴大分歧等不同歷史階段的真實心理。本書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紐倫堡審判等案例說明,攝影和電影等藝術形式不僅是引導公衆意識和思潮的重要媒介,更在關鍵歷史事件中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 ★梳理文明從代表歐洲中心論到倡導多元文化,再到維護保守勢力的轉變,展示意識形態之間的複雜博弈 2019年底,新冠肺炎大流行再次引發國際社會對“全球文明危機”的討論。“文明”一詞曾長期被用來掩飾歐洲擴張和帝國主義統治,二戰後,文明以和平、正義、去殖民化和多元文化主義的面貌出現,爲歐洲的繁榮發展服務。然而,“9·11”事件、恐怖主義、民粹主義和難民危機等困境,使文明再度淪爲恐懼不安和激進行動的藉口,被用來支持邊境防衛甚至侵略,文明成爲各色思想家、政治家、宗教團體和國際組織爭奪的核心概念。 ★解碼戰後歐洲的“和平幻象”,揭示帝國主義復興與殖民地獨立相交織的特殊歷史畫卷 一種流行的誤解是,二戰後帝國主義強國爲了和平與繁榮,放棄了殖民地和海外利益。但時至今日,地圖上依然存在“歐盟特別領域”。以加納、阿爾及利亞和塞內加爾的獨立爲例,本書深入分析了1945年後老牌歐洲國家最終失敗的再殖民化努力,以及非洲的被殖民國家如何顛覆歐洲文明的話語,以自身的歷史和傳統重塑民族文化、構建以非洲爲中心的文明。 ★在舊信念崩潰的戰後世界,宗教主導歐洲人的思想領域,構建人道主義和人權話語 本書以影響深遠的匈牙利樞機主教審判案爲切入點,探究東西歐民衆宗教信仰驟增的深層原因及其影響,並着重分析宗教在冷戰中的重要角色。戰爭摧毀了舊有的信念體系,催生了一種新的宗教情懷。基督教前所未有地凝聚了西歐、美國乃至南非的力量,並對人權和人道主義思想進行了改造,使其成爲意識形態對抗中的重要思想武器。 ★獲2021年美國哲學學會雅克·巴贊文化史獎 ◎內容簡介 1945年,戰後的歐洲滿目瘡痍,數千萬人流離失所,重建的需要和東西歐的衝突合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着歐洲各國領導人、各國際組織及知識分子羣體持續思考歐洲文明的歷史和未來。 保羅•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話語爲線索,講述了歐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圖變遷的故事,呈現了另類的20世紀歐洲史。戰爭尚未結束,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即已成立,與其他國際救濟機構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質和道德上重建歐洲。爲恢復國際司法秩序,戰犯被新成立的國際軍事法庭以反人類罪起訴。瀕臨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團結起來,提出了基本人權與信仰自由的主張。在戰爭破壞與核威脅的陰影下,舒適的家庭生活成了歐洲人首要關心的問題,各國都把捍衛家庭價值作爲社會文明化的核心,致力於發展社會福利。老牌殖民帝國不甘失敗,試圖通過掠奪殖民地來挽救衰敗的命運,卻不得不面對非殖民化運動的巨浪。而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在推進物質與道德建設,力圖發展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文明。文化多元主義逐步壓倒了歐洲中心論,世界的文明版圖朝着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變。 “9·11”事件、恐怖主義和難民危機再次喚醒了人們對文明遭受威脅的恐懼和不安,各種保守勢力趁機將“保衛文明”作爲分裂和進攻的藉口。重新審視“文明”的內涵,或許能夠幫助人們跨越民族、國家和政治的藩籬,構想國際合作與和平的圖景。 ◎推薦語 保羅·貝茨的書直指遊蕩在歐洲大陸上的新幽靈:關於文明的話語。“文明”比任何一種我們熟知的“主義”持續的時間更長、面相更爲複雜。它既是進步和自由的代名詞,也是暴力和帝國的藉口。哀悼文明衰亡的聲音和致力於再造文明的力量旗鼓相當。而正是這種多樣的文明觀念成爲歐洲重新想象自己、尋找身份、處理與廣闊世界關係的思想錨地。這本書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戰後歐洲政治歷史範疇,將文明作爲我們在民族國家話語之上進行抗爭、對話和建造的新方法。 ——呂曉宇,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對於二戰後歐洲在物質和道德方面重建自身的方式,《毀滅與重生》進行了極其微妙而廣泛的探索。保羅·貝茨大膽地使用備受爭議的“文明”概念來展示冷戰雙方的歐洲人如何重新定義自己和他人。對於任何想要了解當今世界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瑪格麗特·麥克米倫,牛津大學 《毀滅與重生》關注不同的主題,其中最明顯的是帝國、國際組織和多元文化主義。它採用了與衆不同的方法,偏愛文化史——尤其是攝影、電影和建築——而不是通常那種知識性和政治性的歷史。它描繪了歐洲不同的文化地理,不僅跨越歐洲的東西,也跨越南北之間的邊界,其範圍包括非洲的幾個前歐洲殖民地……(我們)可以努力實現一個沒有文明衝突的未來,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了解文明在過去所扮演的角色。爲此,沒有比《毀滅與重生》更好的起點了。 ——阿登·克納普,哈佛大學


image

國內首部簡體中文版二戰史視覺資訊信息圖 50+個主題,300+幅圖表 | 千萬原始數據,開啓戰爭史新寫法 百科全書式 “圖解”二戰,洞見超越戰爭的本質 …… …… …… …… …… ⚔️百科全書式二戰信息大串聯。跨越戰前、戰時、戰後3個階段,介紹人力、物力、武器等50多個 主題 ,不光有多個戰役的解讀,還有如裝甲師和航空母艦等軍隊武器的發展及對比,甚至能發現一位美國飛行員空襲德國的一天。 💣300多幅圖表直觀深入,視角多元獨特。信息製圖,以匠心精神呈現專業數據圖。刷新數字與圖表的顏值,打破軍事書缺乏美感的咒語,開啓戰爭史新寫法。 ⚔️這是一本精加工可視化的速記手冊,也是一座“二戰數據庫”。它使每位讀者去深入瞭解英、美、蘇巨大的生產能力,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戰場上交戰雙方的損失……它指引我們完整地重新解讀人類歷史上的這一重大事件。 💣可讀性強,滿足多類不同讀者的興趣、知識需求,硬核又有趣。不論你是戰史愛好者還是軍事小白、成年讀者還是青少年,都能在本書中找到乾貨,輕鬆獲取興趣點。 ⚔️戰爭專家心血之作,用專業和實力說話。三位研究二戰領域的頂尖專家,考察節選無數國際原始資料,歷時3年,整合數據皆爲心血之作。中文版由多位專家審校,地圖通過國家自然資源部地圖局審覈。 …… …… …… …… …… 你知道嗎?世界上每九個人裏就有一個人走上“二戰”戰場?參展四國最高指揮部的內部架構是怎樣的?戰鬥機家族的戰時發展史有多久?在這場人類史上極其昂貴的戰爭中,哪國損失重? 本書由三位二戰專家共同執筆,他們突破常規題材,考察節選了無數國際上的原始資料,將資料轉換爲清晰易懂的信息圖,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實現了完美融合,用數據全景透視第二次世界大戰。


image

和平的納粹德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在納粹黨當權之初,沒有人認爲它會掀起又一場戰爭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間,它實行了一系列鐵腕政策,鎮壓政治運動,整頓就業市場,刺激經濟復甦,整合民間機構,打造民族共同體。正當德國人適應着新秩序帶來的急劇變化,因繁榮穩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悅之中時,卻不知不覺地被綁在納粹的戰車上,高速駛向滾滾硝煙之中。原來,和平的納粹德國是爲發動戰爭而服務的。 在這部包羅萬象、扣人心絃的歷史鉅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過爬梳二戰前納粹德國在經濟、文化、藝術、教育等領域的政策和影響,以海量的數據分析與官方檔案描繪了第三帝國極權統治的猙獰面貌,以生動的私人材料與親歷記錄勾勒出普通德國人在這段歷史中的鮮活命運,揭露了納粹黨如何以殘暴血腥的獨裁手段將德國改造成一架全力衝刺的戰爭機器。


image

德國在一戰前曾是歐洲最富裕、最強大的經濟體,反猶主義在政治中明顯處於邊緣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羣極端分子和惡棍的納粹黨人,在數年之中就把德國變成了一黨獨裁的國家,把一個極有教養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質和文化的廢墟與絕境。 本書透過德國的歷史、社會與文化,探究納粹黨徒的心理 ,還原納粹攫取權力的過程,揭示反對者爲何未能阻止他們,生動再現了導致第三帝國到來的混亂失序、經濟災難、暴力行徑,以及社會的兩極分化。 細緻解析納粹掌權的過程,獲得今日的鏡鑑——納粹統治德國的時間雖只有十二年,卻深刻影響了20世紀的歷史進程,在現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納粹黨徒的心理,理解納粹的反對者爲何未能阻止他們,明白納粹獨裁政權的本質和運作方式,並從中汲取教訓,避免歷史重演,時至今日依然必要。 從德國特殊的歷史中尋找法西斯和民粹主義的根源——納粹的崛起並不能簡單視爲德意志民族的獨特產物,其複雜的經濟社會因素,能使任何國家墮入暴力的深淵。本書詳細闡述了歷經一戰、《凡爾賽條約》、惡性通貨膨脹和大蕭條的德國,如何一步步走向專制統治;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又如何爲激進思想的醞釀提供了溫牀。 史學名家爲普通讀者撰寫的全景式納粹德國史——基於詳實的史料與豐富的細節,埃文斯出色地實現了語言生動、分析嚴謹與解釋有力的完美結合,以中立的視角客觀、準確地呈現了納粹登臺前德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週刊》《科克斯評論》《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衛報》等媒體齊聲推薦。


image

故事中的一切,或多或少都發生過。至少,關於戰爭的部分是相當真實的。 比利被外星人綁架了,他因此從時間鏈上脫開了。 他上牀睡覺時是個老態龍鍾的鰥夫,醒來時卻在他的婚禮日。 他從1955年的那扇門進去,從另一扇門出來的時候是1941年。 他說,他多次看見自己的出生和死亡,看見自己發財致富、兒孫滿堂,也看見自己成爲戰俘,一遍又遍地經歷“五號屠場”的災難…… 〖編輯推薦〗 ◆ 黑色幽默之父馮內古特,百年誕辰紀念精裝! ◆ 這場災難永遠地改變了每一個人,只有黑色幽默不變地嘲笑一切、撫平一切。 ◆ 村上春樹、阿特伍德、波拉尼奧、格雷厄姆·格林、多麗絲·萊辛、今敏、樸贊鬱、木心、麥家……都愛閱讀馮內古特。 ◆ 本書入選《時代》週刊“100本永恆經典”、現代圖書館“100本世紀經典”、美國公立高中大學閱讀書目、《世界禁書百部》…… ◆ 作者馮內古特親歷戰爭後,用了25年,寫廢5000多頁,試圖回憶這場改變了他一生的災難,zui後只是講了一個時空穿越的故事。 ◆ “馮內古特的小說既滑稽又悲傷,他的痛苦從不嚴肅,他是獨一無二的。”——多麗絲•萊辛(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馮內古特基金會特別授權,收錄作者印籤、序言。 ◆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虞建華導讀,深入領略黑色幽默和荒誕現實。 ◆ “我寫了《五號屠場》,從每個死人身上賺了3美元。”——馮內古特 ◆ 閱讀馮內古特,就是用黑色幽默反抗荒誕現實。